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我与少奇 >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1)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故乡。王光美从1961年到2003年先后6次来到这里,给宁乡人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1961年4月2日至5月13日,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在湖南农村作了44天调查研究。5月3日至9日,他们来到炭子冲。这是刘少奇最后一次回家乡,也是王光美1948年同刘少奇结婚后第一次来婆家。这次回乡,他们就住在刘少奇诞生和度过青少年时代、陈设十分简陋的老屋里,对乡亲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情况尤其严重。回乡的第二天,刘少奇和王光美就把他们的农民通讯员、1953年国庆节曾被邀请进京观光的成敬常、黄端生请来了解情况。成敬常和黄端生都患了水肿病,加上8年没见面了,刘少奇、王光美都几乎认不出他们了。刘少奇拉着他们的手说:“成二爷,黄八老倌,8年不见了,都好吧?”成敬常感动地回答:“刘主席好!”“成二爷,农民没饭吃,是的吧?”刘少奇边递烟边问。成敬常说:“是的,是的。”“农村搞得这么样,1953年在北京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没完成呀?”“应该要完成,近两三年向主席写信报告过情况。”“写信来了,我怎么没收到?”“我们确实写了,不敢讲假的。”成敬常是个忠厚老实人,刘少奇相信他不会说假话。他怀疑有些基层干部怕“家丑外扬”,将信扣压了,便嘱咐王光美和秘书说:“一定要查一查,人民有通信自由。”

  接着,刘少奇、王光美又把少年时代同少奇一起看牛并常在湖塘里洗冷水澡的李桂生找来,边散步,边扯情况。他们来到一片鱼池旁,刘少奇问:“这里原来不是田吗?什么时候挖了鱼池?”李桂生说:“队干部想把炭子冲变成鱼米之乡。叫我看,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五风’刮得这样!”他们来到安湖塘屋场的公共食堂。只见食堂里又乱又脏,方格子蒸笼几格架在锅上,几格搁在地上;吃过饭的钵子也没洗,堆在案板上;一堆莴笋叶子摊在地上。李桂生告诉刘少奇、王光美:“食堂里炒菜,没得油,只放盐,吃不饱呀!”刘少奇、王光美看到这个情景,内心一阵酸楚。

  回到炭子冲的第三天,刘少奇、王光美把原大队支部书记王升萍找来,想通过他了解炭子冲大队刮“五风”的情况。刘少奇问:“你为什么会犯错误?”王升萍回答:“没听党的话,没听毛主席的话。”刘少奇说:“还要加一条,没听群众的话。”刘少奇递给王升萍一支香烟,自己也点燃一支,继续问:“山林怎么砍得这样溜光?”王升萍说:“1958年大炼钢铁砍了一回,1959年大办公共食堂,没柴煮饭又砍了一回。”

  一谈就是一上午,刘少奇、王光美留王升萍一块儿吃中饭。刘少奇又问:“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王升萍不敢回答,谨慎地反问:“这到底是讲得还是讲不得呢?”“怎么讲不得呢?有人向我写信,尽说好话。你们讲实话,相信你们的。农村搞得这样糟,不亲自下来不晓得。”王升萍打消了顾虑,说:“现在农村公共食堂不好!还办下去会人死路绝!”刘少奇说:“食堂不好,敢不敢撤掉呢?”“报告主席,我怕犯错误。”“不要怕,你先把你那个食堂解散。如果有人问你是谁要你解散的,你就说是省委工作组要你散的,去找工作组吧!”刘少奇又语重心长地说:“过去刮‘五风’的错误,不能怪你王升萍,各级都有责任,中央和我也有责任。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以后要刻石立碑,子子孙孙传下去,再不犯这样的错误。”王升萍在刘少奇的教育和引导下,认识到自己刮“五风”的错误,回去后,当即解散了柘木冲的公共食堂。解散食堂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几天,花明楼公社的公共食堂就全部解散了。

  通过3天的调查,刘少奇和王光美深感农村的问题严重。5月8日,在炭子冲大队食堂解散的第二天,刘少奇、王光美来到柘木冲生产队。王升萍汇报说:“食堂已经解散。群众听说刘主席支持解散食堂,个个举双手赞成,都讲刘主席摸透了我们的心,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2)

  离开柘木冲生产队,刘少奇、王光美踏着泥泞的田间小道,步行七八里路来到赵家冲,探望40多年没见面、已经70多岁的同胞姐姐刘绍德。他们给姐姐带来大米5斤、饼干两斤、糖果两斤、盐蛋9个、猪油一斤作为礼物。刘少奇告诉姐姐:“那点米你就每餐加一点吧!”“老弟呀!我加完了,到哪里找你啊!”刘绍德含着眼泪说。刘少奇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安慰她:“现在是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你难过,大家都难过,我们要和大家同甘共苦,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随后,刘少奇和王光美又去看望了其他乡亲。

  这次回家,刘少奇带着王光美祭拜了母亲鲁氏。在墓地,他们恭恭敬敬地向长眠在这里的母亲三鞠躬。刘少奇深情地对王光美说:“妈妈一生勤劳善良,为人正直,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当地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父亲过早逝世,是她老人家把我们6姊妹养育成人,真不容易啊!我妈妈1931年11月病故,我当时正在白区,没能回家为母亲尽孝……”

  5月9日,是王光美和刘少奇在家乡度过的最后一天。这天上午,他们来到花明楼,与当地干部座谈如何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问题。下午,刘少奇和王光美依依不舍离开了炭子冲老家,风尘仆仆,驱车来到宁乡县最大的土坝工程——黄材水库视察。

  王光美陪同刘少奇第一次来婆家,走村串户,把乡亲们的真话、实话装了一脑子、记了一本子。她看到乡亲们生活困难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听到憨厚朴实的乡亲倾诉的句句真话,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牵挂。

  1983年,王光美特意带着儿女回宁乡。她高兴地看到,花明楼已呈现出勃勃生机。

  1983年11月27日,即刘少奇诞辰85周年过后3天,王光美携女儿刘爱琴、儿子刘源来到宁乡婆家。王光美此行主要为捐献少奇遗物。1980年2月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刘少奇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春风吹绿了花明楼的山,吹皱了安湖塘的水。同年3月,刘少奇故居经过整修正式对外开放。很多群众看到王光美来到刘少奇故居,纷纷围上来与她握手,向她问好。

  在参观刘少奇故居的过程中,当工作人员介绍,“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花明楼公社的炊事员冒着风险藏在切菜的案板下,才得以安全保存下来的情况时,王光美感激地说:“感谢家乡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理解我和少奇同志。”她把随行的儿女们召集在刘少奇少年时读书的桌子旁、劳动过的碓屋里合影留念,勉励儿女们要继承父亲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品德。

  参观完刘少奇故居,王光美和县、区、乡干部座谈,了解少奇故乡的发展变化。会上,王光美亲切地对大家说:“少奇同志家乡的父母官,也是我的父母官。感谢你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对我和少奇的关心和理解。”当县委书记向她汇报全县的工作时,王光美说:“我一路看见乡亲们都富了,到处都是新房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这当然要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路线,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执行好党的路线和政策,形势还会更好。”说话间,少奇姐姐刘绍德的女儿鲁新秀来了,说:“舅妈,舅舅那年回来,我讲了好多直话啊!”“应该讲实话嘛!”王光美亲切地问她:“前几年我给你写的信,还记得吗?”“记得,记得!舅舅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的作风,信里讲得清清楚楚,我还带在身上呢!”王光美的信是1979年她出狱后不久写给鲁新秀的,这封信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王光美与鲁新秀交谈时,其他亲属也纷纷前来看望。王光美指着鲁新秀亲切地对大家说:“少奇的亲属一定要按照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下午3点,王光美和儿女们来到婆婆鲁氏的坟前三鞠躬,献上苍翠的松枝。

  这次回婆家,王光美看到人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心里格外高兴。离开炭子冲时,她接过县广播站记者的话筒,满怀深情地说:“我今天来,没有机会同全县人民一一见面,现在我通过县广播站向大家问好,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然后带着依依不舍之情挥手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3)

  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刘少奇铜像落成、刘少奇纪念馆开馆,三喜临门,王光美再次携儿女回宁乡。

  1988年11月24日,在刘少奇的故乡隆重举行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大会,并举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馆和刘少奇铜像揭幕仪式。王光美携子女刘爱琴、刘丁、刘源等到会。

  这一天宁乡的天气格外好,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上午9时许,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来了,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倪志福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来了,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各级领导来了,少奇故里的乡亲们也来了……刘少奇故居正堂屋挂上了两盏醒目的红色寿灯。

  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其他领导先到刘少奇同志故居参观。在休息室时,杨尚昆走到王光美面前,握住她的双手,表示亲切问候。王光美高兴地向杨尚昆介绍身旁的子女。杨尚昆跟晚辈们一一握手,拍着刘源的肩膀连声说:“好,好!”

  来到酒房,王光美对杨尚昆说:“从前,少奇家以务农为主,兼营大米和米酒生意。少奇青少年时期有时也帮着卖酒,经常瞒着家人将米和酒送给当地最穷的农民,不收一文钱。”杨尚昆点点头,笑着说:“噢!他就是这么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来到横堂屋,王光美指了指摆得整整齐齐的桌凳说:“这就是1961年少奇召集当地群众开座谈会的地方。”杨尚昆深情地点了点头,对少奇同志那种工作作风表示钦佩。

  9时40分,刘少奇同志铜像揭幕仪式在炭子冲南坡举行。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在南坡回荡。王光美望着栩栩如生的铜像,眼含泪花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

  10点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馆典礼在纪念馆前坪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定为500人,但自发前来的乡亲不下5万人,炭子冲成了人的海洋。在热烈的掌声和音乐声中,杨尚昆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馆剪彩。

  进入第一展室,王光美如数家珍地向杨尚昆介绍:纪念馆内设展厅8个,还有序厅、音像厅、水榭和怀念亭,共展出展品660件,包括各种珍贵文物、照片、手稿、题词和实物,详尽而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了少奇光辉而又伟大的一生。“这样全面介绍少奇同志的纪念馆,全国目前还是第一座。”杨尚昆边走边说。当他看到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结婚的合影时,笑着对王光美说:“那时候,你挺精神的。”“你当时也挺年轻的,现在当了国家主席。”王光美也笑着说。当来到刘少奇、杨尚昆、彭德怀3个人合影的照片前,王光美说:“杨主席,左边这位是你呀!”“不错,那是1937年少奇同志路过陕西三原时与我和彭德怀同志照的。”在刘少奇办公室复原陈列室,王光美说:“当时,少奇办公的地方没有地毯,睡的也没有这么高级,是地板,不太像。”杨尚昆接过话头:“我看,说像,也可以,说不太像,也可以,展览嘛,就是这个意思。”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王光美笑得更爽朗。

  王光美对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倾注了很多心血。1987年2月20日,家乡派人到北京,请她审阅了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大纲。24日,王光美向纪念馆捐赠刘少奇文物64件。1988年2月14日,王光美又向纪念馆捐赠文物11件、照片28张和群众写给她有关怀念刘少奇的20多封信。

  1993年刘少奇诞辰9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三次携子女回宁乡。参加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探望家乡的父老乡亲。

  1993年,随着刘少奇诞辰95周年的临近,中共长沙市委和宁乡县委决定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深入探讨刘少奇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缅怀这位新中国领袖的丰功伟绩。

  11月21日上午,王光美携女儿刘爱琴、儿子刘丁一行回到了花明楼。她首先来到刘少奇铜像前,恭恭敬敬献上花篮,深情地三鞠躬,亲切地对大家说:“少奇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今天是他诞辰95周年,我应该回家为他祝寿。”久已等候在这里的乡亲们见到王光美回婆家来了,都热烈鼓掌,争相与她握手,欢迎这位家乡的好媳妇。王光美连声说:“乡亲们好!乡亲们好!”高兴地挥手向大家打着招呼。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4)

  在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座谈会开幕式上,王光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我以激动的心情与同志们、朋友们相聚,共同怀念少奇同志。大家的热情使我感到少奇一生的言行,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这儿是少奇诞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他生前热爱着家乡,他也为家乡人民所热爱。同志们说这么多怀念的话,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和有代表性的。”“湖南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历代人才辈出,又有着著名的书院和学校,学习风气很好。在这儿,以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的形式怀念少奇同志,是很好的办法。”

  研讨会开幕式后,王光美在纪念馆和与会代表一起共进午餐,为少奇同志祝寿。席间,长沙市委书记代表家乡人民向王光美祝酒,并欢迎她常回家走走。王光美激动地说:“我5年没有回家乡了,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快、很大,我心里非常高兴。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关心,对少奇的怀念……”

  这次回家,挂在王光美心上的一件事是要到宁乡县城去看看,因为32年前王光美和少奇回乡调查时,在县委机关电话会议室里住过几个晚上,和少奇一起参加过几次座谈会,还到县幼儿园进行过视察,对这里留下了一份深深的怀念之情。11月26日,她终于回到了阔别的宁乡县县委机关大院。当县委书记汇报到宁乡教育发展势头良好,高考录取率稳居全省之冠时,王光美高兴地连连接话说:“这很好!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啊!”王光美边听边询问家乡父老的生活水平、住房情况,当听到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盖了楼房时,又激动地说:“这不错,我1961年和少奇到黄材水库视察回来,记不清地名了,走到一个地方见一个妇女因没房子住痛哭流泪。”在场的一个同志插话说:那是双凫铺黑塘垅,如今这个户子盖了楼房呢!“盖了楼房就好啊,老百姓吃好、住好,这是少奇生前最关心的。”

  家乡人民为了欢迎王光美,特意绣制了一幅精美的湘绣制品赠给她。王光美深情地说:“家乡人民的厚礼、深情我领了,祝家乡经济繁荣,人才辈出,人民幸福。”接着,王光美高兴地来到大院的球场,和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合影留念,还特意和机关的女同志合影留念。她饶有风趣地说:“现在妇女占了半边天呀!”随后,王光美和大家一一握手,依依难舍地告别了宁乡。

  1997年王光美第五次回宁乡,看到家乡人民正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她感到非常欣慰。

  1997年12月24日,王光美回家乡参加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刘少奇》开机仪式。这天,花明楼人海如潮,王光美身着银灰色风衣,系着紫红色围巾,神采奕奕地来了。她自“刘少奇故里”牌楼门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走向刘少奇铜像广场。长长的广场蹬道两边,挤满了人群,人们不约而同地鼓掌,用最纯真的乡情欢迎这位第五次回婆家的好媳妇。王光美高举起她那双饱经沧桑的双手,以激动的心情向大家致意:“乡亲们好!乡亲们好!”她和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的领导同志首先来到刘少奇铜像前,把一个个花篮献上,深深表达对这位领袖的缅怀和追思。

  在纪念馆休息室,王光美认真听取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当她听到省、市、县以纪念刘少奇100周年诞辰为契机,为花明楼的乡亲办了很多实事,筹备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的情况后,高兴地说:“这很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是少奇生前的一贯作风,在纪念他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为他的家乡人民多办一些实事。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一定会很高兴。”并一再对在场的省、市、县三级领导说:“请代我感谢全国人民对少奇的怀念。”

  午饭后,王光美顾不上休息,在晚辈的搀扶下,来到婆婆长眠的坟前,献上一束青翠的松枝,毕恭毕敬向婆婆三鞠躬。她深情地对随行的人们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很孝敬他的妈妈。”接着,她满怀深情地讲述了1961年她和少奇一起上坟祭拜婆婆的情景。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5)

  这天下午,《刘少奇》摄制组邀请7位老同志在故居横堂屋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王光美向大家问好:“乡亲们好!30多年没见面了,1961年和少奇也是在这间屋子里开座谈会呀!”她一把拉着坐在前面的一位身材胖胖的老人,直呼其名:“黄仁和,你好啊!30多年了,你还是那样红光满面。”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老同志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您老身体好啊!记性这么好。”原来这些老同志都是1961年王光美和刘少奇回乡调查时参加过座谈的老朋友。王光美这次把他们请来是叙叙旧。座谈中,王光美挨个问了他们现在家庭的情况,还打听了许多老朋友的消息,并托他们代为问好。她感慨地说:“现在我们都老了,想到各家去看看也难,这次回家看到大家的日子好过了,过去农民没饭吃,现在经常还可以吃肉,你们这些老朋友都盖了楼房,说明家乡变富裕了。”大家希望王光美经常回来看看。王光美笑着说:“欢迎大家到北京来看看!”大家像拉家常一样谈笑着,气氛亲近、热烈。一个个珍贵镜头记下了这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的情景。

  11月26日,阳光灿烂。王光美应中共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邀请,高兴地来到宁乡县灰汤国际旅游度假区。她看到宁乡有这么好的地热资源,有这么好的集疗养和休闲于一体的基础设施,高兴地对大家说:“宁乡是个好地方,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有好山好水,家乡一定会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并应邀欣然为灰汤题写了遒劲有力的“汤泉沸玉”条幅。

  2003年在刘少奇诞辰10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六次回宁乡,留下了依依难舍的亲情、乡情。

  2003年11月24日,82岁高龄的王光美在女儿刘爱琴、刘涛,儿子刘丁、刘源和从俄罗斯远道而来的长孙阿廖沙夫妇、长孙女索妮亚夫妇阿廖沙和索妮亚,均为刘少奇长子刘允斌与玛拉·费多托娃所生。1950年刘允斌在苏联留学期间,与同在莫斯科大学读书的玛拉·费多托娃结婚。1957年刘允斌回国,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工作,玛拉·费多托娃因不适应中国的生活,同子女留在苏联。1961年,他们离婚。,以及刘维泽等晚辈的陪同下,来到刘少奇故里。满头银发的她依然是那样和蔼可亲,迎着乡亲们的张张笑脸走下车来,挥手向乡亲们致意。王光美率儿孙们来到刘少奇铜像前敬献了花篮,并深深地三鞠躬。等候已久的乡亲们把一块生日蛋糕敬献给王光美。她接过蛋糕,喃喃自语:“今天是少奇同志的生日,应该吃蛋糕啊!”这天王光美显得特别高兴,在少奇同志铜像前和儿孙们一起合影留念。

  10时30分,庄重、简朴的“纪念刘少奇诞辰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园开园仪式”在花明楼文化广场举行。当王光美来到会场,大家以雷鸣般的掌声向她表示欢迎!向她祝福!开园仪式结束后,王光美对儿孙们说:“我们到故居去看看。”早已等候在故居门口的乡亲们报以阵阵掌声。王光美看到故居的门匾自言自语地说:“是小平同志题写的啊!”刚走进故居的院子,王光美忙拉着儿子们合影留念。当她看到挂在堂屋墙壁上1961年5月第一次回婆家和少奇同志合影的那张照片时,久久地陷入沉思,仿佛想起了当年随同少奇回老屋里住七天六夜的情景……来到当年的卧室,工作人员对她说:“您当年在这间房子里住了6个晚上。”王光美连连点头说:“是呀!”来到婆婆鲁氏的卧室,王光美仔细端详着婆婆的照片,并向工作人员示意要和婆婆合张影。王光美一直对婆婆十分敬重,前5次回婆家她都走上几里路亲自到婆婆的坟前去凭吊。这次回来因前年自己的腿摔伤,行走不方便,只好用这种办法来表达对婆婆的敬重之情。这简单的举动,融入了她对少奇同志、对天下母亲的挚爱。来到横堂屋,她在长条凳上坐下来。刘源指着墙上1961年少奇同志与乡亲们座谈的照片,说:“这是成敬常、王升萍……”王光美一一点头。当她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勾起了对往事的回首。她久久地坐在长凳上,分别和刘爱琴、刘涛、刘丁、刘源及长沙市、宁乡县的领导同志合影留念。

  王光美六次来刘少奇故乡(6)

  回到宾馆“花明山庄”,王光美刚刚步入大厅,一位和蔼的老人迎了上来,向她献上一个书写刚劲有力的“寿”字条幅。老人叫禾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部队的教授,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自费专程从山东赶来。王光美听了,非常感动,连声表示道谢,并高兴地和禾千合影。

  王光美在接受湖南卫视专题采访时,激动地对记者说:“我这次回来,看到乡亲脸上都露出朴实的笑容,看到家乡的变化,我非常高兴!”

  下午2点,王光美离开花明楼,乡亲们都来为她送行。她看到乡亲们一张张依依不舍的脸,望着故里的山山水水,眼眶里盈满了激动的泪花……

  (萧普刚)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