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 第一章万事由天莫苦求 4.千里大游玩

  4.千里大游玩

  我们的标题叫做“千里大游玩”。其实,更贴切的叫法应该是“千里大流浪”才对。当受尽冤屈,为天下人耻笑的才子,回到家乡,妄图用亲情来安慰自己的时候,连家中的狗都对自己汪汪地怒叫着去欺负他这个可怜的人,我们不禁由此想到了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断臂后受到的众多欺辱,让人看了想为之落泪哀戚。

  恢复到子宫状态

  苏州自古就有“流浪”、“归隐”的传统,而流浪与归隐乃是一种有别于儒家思想的哲学理念。对流浪隐逸,笃信儒家的人多认为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是一种用逃避的形式去赢得暂时的解脱的非理性行为。然而,推崇道教哲学的人却认为,流浪隐逸的人是用肉身的飘逸换来精神的永存。

  唐伯虎选择流浪隐逸与他对道家的亲近有很大关系。他在日后所作的《桃花庵歌》更是对道家的“大隐”唱赞歌。对于儒家所崇敬的大英雄“救世主”(诸如好皇帝、忠臣良将等)大加讽刺。

  人们常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来对山水与人进行关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高山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而低下高贵的头颅,清水也不会因为你是残障而变得混浊。它们只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给予它所有孩子——人类、动植物相同的营养。所以,流浪、归隐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贴近母亲的一种方式。

  人在母亲子宫中的状态是最舒服的状态,而人进入大自然后所处的状态就如同于此。这次远游在《唐子畏墓志铭》中如此记载:“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近祝融,匡庐、天台、五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游玩中他留下了《游焦山》、《焦山》、《庐山》、《严淮》、《登吴王效台》、《齐云岩纵目》等众多绝妙诗词。在绘画上,也留下了《函关雪霁图》、《落霞孤鹜图》等堪称其代表作的山水画卷。

  有些关于唐伯虎的文学作品,经常有如下描写:唐伯虎到了某处,人家问:“您哪位?从何处来?”唐伯虎便回答:“我乃苏州唐解元伯虎!”

  其实这很不合理。因为古时候的新闻媒体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事情从京城出,也许两三年才能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如果唐伯虎与之对话的人是学子,那么,唐伯虎恐怕不会这么怡然自得。因为,以唐伯虎那时的声誉根本达不到举国皆知的地步。苏州自古多才子,当时唐伯虎的威名比起祝允明来相对逊色许多。与之前的老前辈王鏊、文林等相比更不是一个重量级。

  那么,唐伯虎千里大游玩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唐伯虎《与文徵明书》谈道:“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可以想见,纵情山水之时,唐伯虎肯定也遇到了多起被奚落的事件。由此,才使得他这次散心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后两个唐伯虎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一壶浊酒一盏灯

  唐伯虎离开了苏州,乘船前往镇江。在镇江市郊游览了著名的金山寺。金山可以遥望江中的焦山,焦山的西面则是金陵。抬眼望去,高耸挺拔的紫金山和石头山隐没在茫茫云雾之中,景色绮丽动人。在瞥见金山的那一刻他可能想起了过往的岁月,不由得发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的感慨。明朝杨仪写的《明良记》中记载,唐伯虎曾写“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首是百年人”对科场弊案后的心情做了总结。后人为了更直白的表达悔恨之意和更有冲击力,便将“笑”改成了“恨”。

  唐伯虎满怀悲情地游览完金山寺、焦山后,便赶到钱塘江由那里出发到了杭州,看了西湖、平山堂等名胜。同时,唐伯虎也想去看朋友郭云帆,可巧他没在家,于是留给他一首《寄郭云帆》。

  我住苏州君住杭,苏杭自古号天堂。

  东西只隔路三百,日夜那只醉几场?

  保叔塔江湖影浸,馆娃宫把麝脐香;只消两地堪行乐,若到他乡没主张。

  虽然朋友没在,但他仍然游览杭州,写下了《题画》:湖上仙山隔渺茫,世尘不上渡头航。白蒴开处藏渔市,红叶中间放鹿场。落日沈沙罾有影,新霜着树橘生香。遥闻逋老经行处,芝草葳蕤满路旁。

  在保傲寺他与好友朱彦明一同游览美景,留下来一首名《与朱彦明同游保傲寺》的诗。

  筱舆衔尾试临汀,兰若从头遍叩扃。

  晨呗香凝通殿雾,夜渔灯散漫湖星。

  登高新酒倾郧白,吊古空山涌帝青。

  又算一番行乐处,诗成吟与故人听。

  其后,他又到了芜湖、九江、庐山,写下《庐山》诗一首: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来(未)往(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来为修容。

  接下来,他又乘船到了黄州,《赤壁图》出炉。然后南行到达湖南,登鉴岳阳楼。逗留几日后又顺湘江南行直至衡阳,登上了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向东进入了福建,浏览了武夷各座名山和仙游县的九鲤湖。到了九鲤湖的那天晚上,唐伯虎在九仙祠睡下,进行他的第二次祈梦。梦的结果是:他来到了一个空空的房间,看到屋顶垂下一条黄色的绢绸,上书“中吕”二字。

  在此时,唐伯虎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身上的儒家气味日渐淡薄,道家的“处世哲学”日渐显见。他写下了如下词句:

  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翻海狂风吹白浪,接天尾闾吸不收。即如我辈往(住)人世,何荣何辱?何乐何忧?有时邯郸梦一枕,有时华胥酒一瓯。古今兴亡付诗卷,胜负得失归松楸。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蓂荚自晦朔,兰菊自春秋;我今视昔亦复尔,后来还与今时伴。

  君不见,东家暴富十头牛;又不见,西家暴贵万户侯;雄声赫势掀九州,有如洪涛汹涌,世界欲动天将浮,忽然一日风打舟断蓬,绝梗无少留,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呜呼!何如浅浅水,长长流?

  其后他进入浙江,游天台山、雁荡山。在天台山,他写下了《嗅花观音》一诗。

  拈花微笑破檀唇,悟得尘埃色相身。

  办取星冠与霞帔,天台明月礼仙真。

  游雁荡山期间,他画了十几幅画并题诗,其中有一首更显示出唐伯虎已经脱离了烦躁心情。

  沿溪结屋山居幽,烦嚣不到林木稠;元谈足以消长日,况有琴书相唱酬。

  山中老木春还青,山下渔舟泊浅汀;一笛月明人不识,自家吹与自家听。

  仙香柔条映小寰,柴门流水自潺浣;心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儿山。

  之后他渡海到了普陀,再次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再上黄山与九华山。对于南方水系比较了解的人可能会纳闷儿,唐伯虎为何再次从钱塘江出发。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唐伯虎出游本来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散心之旅,突然想到了意犹未尽、突然想到了还有某个地方没有游玩、突然想到了某个朋友没有去拜访等,都有可能促使他重走一些地方。这种毫无目的的游玩,直到把钱花完才停止。

  我们不知道唐伯虎是否想到了程敏政,这位因为科考舞弊案受牵连的官员。皇帝将此案结案,被放出后程敏政便吐血而亡,由此可见程敏政对于名节的看重。皇帝的结案并没有给他平反,而带着污点生活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当唐伯虎来到程敏政家乡之时,他是否去祭拜了这位恩师?后人只能揣测。

  我想,他是去了。不是正大光明的投名帖,而是双膝跪地,遥望而泣并高呼一声:“愧杀寅也!”

  经过这段千里大游玩,唐伯虎确实暂时摆脱了科场弊案的愁容,重新找到了自我,离自然、离道更加近了。我们不妨以将要归家时唐伯虎的结语作为本节的结束:《题菊花图》(又名《过闽宁信宿旅,邸馆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唐伯虎的一生除了会试去过一次北方,基本都在江浙皖地区游览。除了这次大旅游外,较远的旅行还有两次,一次是5年后的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达程敏政的老家安徽歙县和休宁,出行的目的可能是卖文。另外一次,则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到苏北沛县,陪同王鏊一同游览了著名的“歌风台”。唐伯虎画有《歌风台实景图》。

  除此之外,他就是在苏州周边活动,南京、宜兴、江阴、太湖(他经常与朋友们在此泛舟。其名作就有《大幅度泽烟树图》,1504年陪太原丞相到了太湖中同庭西山林屋洞,作了《作屋洞》图轴)、无锡。

  综合看来,这次千里大游玩,他主要是排遣心中的郁闷,其后的多次游览则是卖画或者故友相聚。旅游期间,唐伯虎的诗书画作品特别多。例如在福建祈梦时就曾留下两首: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此诗用树(石榴)来比喻自己此时的境况。

  三通画角四通鸡,天渐黎明月渐低。

  时序秋冬复孟夏,舟东南北复东西。

  眼前次第人都老,世上参差事不齐。

  若要自家求安稳,一壶浊酒一盏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唐伯虎心境已经稍好,开始考虑日后的生活谋生,但“一壶浊酒一盏灯”表明他还没有活出自我。

  如果说这首诗还不够明显,那么他经过严子陵钓台时,写下的《严滩》足以证明他的精神境界还未超脱烦闷,有归隐的心思。

  汉皇姑人钓鱼矶,鱼矶犹昔世人非。

  青松满山响樵斧,白舸落日晒客衣。

  眠牛立马谁家牧?满槌鸬隅无数飞。

  嗟余漂泊随饘粥,渺渺江湖何所归。

  《严滩》随着行程即将结束,他想到古人严子陵得以躬耕垂钓终老一生,对于自己接下去将何去何从则又陷入思绪茫然之中。

  然而,这种心理能让他在现实生活中有好日子吗?显然不能。他回家之后又遇到了一次打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