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中山谋略大全 > 用土地来调动农民

用土地来调动农民

  列宁于1913年所写的论文中批评孙中山没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

  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毛泽东在50年代两次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都归为三条,其中第一条便是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没有满足广大农民最迫切的土地要求。确实孙中山早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经过数十年革命探索之后,孙中山对劳动农民的认识有了提高,不再是一种同情,而是认识到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和破坏作用,认识到要解散生产力,要发运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就必须为他们解决土地问题。由此,孙中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后,提出了他著名的“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经济策略。

  他说:“中国的人口,农民是占大多数,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们由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去大半,自己得到手的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中国农民所受的痛苦比俄国农奴要厉害得多,中国也应当仿效俄国。实行“耕者有其田”,消除农民所受的经济压迫。

  孙中山认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才能调动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参加革命,革命才能彻底的成功。他说,农民是革命的基础,只有真正解决农民的问题,巩固这个革命基础,革命才能有力量,才可以成功。也只有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不要每年交田租了,革命才算彻底胜利。

  孙中山还认识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就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高速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民生问题。他指出,农民生产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机器、肥料、换种、除害、制造、运送、防灾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农民本身的解放问题。他对中国农民的情形作了调查,发现中国农民十个有九个没有自己的田,要为地主耕田,农品也大部分属地主所有。若是长此一往,谁还情愿去辛辛苦苦地耕田呢?如果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肯定会大大提高,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就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基于这种要调动农民参加革命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孙中山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具体措施。1921年1月,孙中山在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说:“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也就是说农民在国家帮助下取得土地所有权。其主要方式是授田和贷田。授田是指国家直接资给无地或少地的佃农以土地;贷田是指把边远地区的土地经过国家初步经营建立农庄后,长期货给农民,建农庄时所花费的资本、种子、器具、屋字的钱,由农民分年摊还。

  授田或贷田给农民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可是国家给农民的土地又从哪儿来呢?孙中山作了五种设想:由国家“照价收买”的土地;公有或私有未经开垦的“荒地”;新填筑的土地;对地主抽重税,如他们不纳税,便可以把他们的田地拿来充分;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

  孙中山不主张直接采取第五条设想,因为他看到了当时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力量悬殊,如果那样的话,地主们起来反抗,农民抵抗不住。而是主张宣传农民、组织农民和武装农民,使农民成为中国第一等主人翁之后,就能够讲很有力的话了。

  孙中山这一主张实质上还是仿效俄国,把地主的田地拿来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只是不马上实行,等待时机而已。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孙中山高瞻远瞩,意识到了农民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势必导致土地所有权过份分散的现象,而影响农业的发展。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土地所有权分散现象,不但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高昂,还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大面积耕作的要求。孙中山就此提出了拟建农民消费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来克服土地所有权分散的缺陷。

  总之,孙中山这一系列的思想和举措,都是试图实现其“使耕者有其田,以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的经济谋略。他这一谋略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和认识得较晚,未能付诸实现,却给了后来者以启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