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老谋子司马懿 > 一只鸟不肯叫,司马懿会等它叫(2)

一只鸟不肯叫,司马懿会等它叫(2)

  一只鸟不肯叫,司马懿会等它叫(2)

  司马懿装病不出仕的动机,可能有两个:首先,自抬身价;其次,袁绍虽败但实力仍在,北方局势并不明朗,天下未知鹿死谁手。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此时贸然出仕,投错主公,影响的是一辈子的命运。

  第二,所谓的“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不是派刺客去刺杀,而是派探子去刺探。这件事,臧容绪《晋书》描述得比较详细:“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树荫下息……令史窃之,具还以告。”可见是刺探而不是刺杀,更不是有些民间传说的“针刺”。

  曹操强迫司马懿出仕,未必是因为他能力多强名头多响。这要结合汉末的社会风气和曹操的行政风格来看待。汉末的真名士淡泊名利或者假名士沽名钓誉、拒绝朝廷的征辟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翻开《后汉书》,类似记载比比皆是。而曹操厉行名法之治,对于拒绝征辟的行为深恶痛绝。再加上曹操本人雄猜多疑的性格,自然有可能强迫司马懿出仕。

  书归正传,司马懿的“病情”时好时坏,在床上断断续续躺了七年,不知何时方是个尽头。

  这七年,曹操已经荡平北方,杀光袁绍的子弟,还兵邺城,荣升丞相了;这七年,兄长司马朗已经在基层锻炼,历任三地县长,最后当上丞相主簿(秘书长)了。

  这七年,自己却在床上躺了七年,肌肉功能都要退化了。司马懿有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我不清楚。但我想,他应该明白了一点:不要轻易和曹操斗。

  北伐归来、春风得意的曹丞相,究竟有没有忘记七年前那个装病在床的司马家老二呢?

  答案是——当然没有。

  之前七年,曹操以一个诗人的**和浪漫,指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北伐。袁绍的青、幽、并、冀四州地盘,被一一打平。曹操大军回来的路上,特地取道碣石。在这观海胜地,东汉末年唯一有资格看海的英雄曹操望着吞吐日月、波澜壮阔的大海,一种望见宇宙本原的感受油然而生,胸中豪气憋郁已久,不吐不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回到邺城,曹操就收到了来自汉朝廷的任命通知,荣升丞相。他提拔了近两年官声甚佳的司马朗为主簿,又任命名士崔琰担任丞相西曹掾,主管选拔人才。崔琰自然念念不忘十四年前见过的司马家老二,连忙向曹操推荐。而曹操帐下的首席谋主荀彧,竟然也力荐司马懿。

  其实不需要你们推荐,我也早想再会会他了。

  曹操找来当年那位使者:还记得司马懿吧?

  使者心想:废话,这七年来我就没干别的。

  你去把他请来吧,我要任命他为相府的属官。曹操顿了顿又说:“如果他还不肯来,就逮捕。”(若复盘桓,便收之。)

  使者心想:老大,我就喜欢你玩干脆的。

  使者来到司马懿府第,惊奇地发现三十岁的司马懿正喜气洋洋坐在堂上恭候。

  七年了,太久了。再不出山,天下都要统一了。天下统一了,就没我司马懿什么事儿了。

  使者一怔,揉了揉眼睛:这就是我监视了七年的司马懿?前两天还气息奄奄,怎么这病说好就好了?

  丞相命我来征辟阁下,丞相还说,如果你……

  我去!

  使者后面的话被噎了回去。他永远不会明白,聪明人之间是不必把话说透的。七年之前,曹操没有征到司马懿,七年之后断然不会仍征不到。曹操用不了的人,断然不会让他活在世上。

  日本的一个段子,放到三国仍然适用:一只鸟不肯叫,怎么办?曹操会逼它叫,刘备会求它叫,司马懿会等它叫。

  但是,听起来“等”似乎是最被动的办法。如果曹操迟迟不来第二次征辟司马懿,那这七年,甚至司马懿的一辈子,岂不是白费了吗?

  不会的。司马懿的“等”,不是消极的等待。因为他心中有数:曹操有必用我司马懿之理。

  曹操与袁绍的抗衡,一定程度上是寒族势力与世族势力的抗衡。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多有案牍小吏、行伍军人被提拔到高位的。而曹操本人,更是所谓“阉宦之后”,为世族所鄙视。所以,曹操必须拉拢一批世族在他帐下,以表现出他的政府向所有人开放,争取更多的人站到自己这一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河内司马氏,无疑是当地世族的一大代表,属于必须争取的对象。这是其一。

  司马朗在曹操的府中任职,在人事任用上能说得上话。而从名义上讲,曹操还是司马防的门生故吏,自然应该用司马懿。这是其二。

  其他与司马氏交好的世族,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保举司马懿、进而与司马氏进一步修好的机会,以延续世世代代的交情(所谓世交),比如崔琰和荀彧就出手了。这是其三。

  以曹操的用人风格,目前为止还真没有过他用不上的人才。他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这个七年前曾经拒绝过他的年轻人。这是其四。

  那,回到老问题:牺牲七年时间,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司马懿如果当年直接出仕,官位难以凌驾兄长之上。司马懿拒绝平庸,他永远追求直逼目标的捷径;尽管有时候这捷径看上去反而像绕远路,但最后的事实总能印证司马懿的判断。因为有两句老话,一句叫“以退为进”,另一句叫“欲速不达”。

  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应征,则根本无法在广大应征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资源,有时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官场晋级的潜在资源。得到上级的器重,职未必高,权一定大;如果被上级忽视,职再高,却可能是个虚位。在中国当官,如果以为职位的高低就等于权力的大小或者油水的肥瘠,那就太天真了。

  况且,《易传》上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作为未出茅庐的司马懿,直接出山和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些超一流的谋士们PK,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七年,司马懿并没有白躺。他大量地读书,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修养身心,把韬光养晦的功夫修炼到了极致。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潜龙出山,司马懿终于有机会直接挑战相府的智囊们,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涯了。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