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军人总裁任正非 > 第八章 研发立国(1)

第八章 研发立国(1)

  第八章 研发立国(1)

  知识是力量,但要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则需要高额的投入。乞丐要想富过龙王,就必须学会自己寻宝。

  摈弃杂念,执着本业,巨大的技术差距逼出来的研发最终决定了华为始终站在行业潮头,一洗中国企业的短视与安居下游形象。

  技术立身

  华为在创业之初,便有好高骛远之嫌地将自己定位成“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始终关注着全球电信业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培养了一种灵活、快速的研发和营销能力。华为的发展模式是:靠研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领先和高附加值,通过席卷式的市场营销在最短时间里获得回报,推动公司高速度、高效益增长,然后往复循环。

  任正非青少年时期就崇拜与景仰诸多发明家和科技先贤,尤其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在1997年访问贝尔实验室的时候说这种仰慕之情超越爱情,特意在著名的晶体三极管发明人巴丁的纪念栏前留影。

  在代理产品过程中,任正非悟到: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企业要独立自主是一句空话。任正非判断,要想在残酷竞争中长期生存,国内的扩张固然重要,但未来在全球市场上的较量才是对华为真正的考验。市场竞争比拼的是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良服务,而这都源于企业自身内在的技术研发力量。

  韩国三星集团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价为全世界成长最快速的品牌。在董事长李健熙看来,建立企业持续竞争力,首先要改变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状态。三星每年将销售额的8%投入研发,在核心产品如半导体存储器、CDMA手机、液晶显示屏上的投入甚至超过10%。即使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研发投入也没有减少。李健熙说:“忽视研发,就像农夫吃掉种子一样危险。”三星电子有多个核心产品的占有率实现了全球第一,超越了长期占据世界家电业首位的索尼。中国企业眼睁睁地看着三星一步一步地从二流品牌脱胎换骨为超级品牌,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少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即使进入了也很难做大,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起始资本普遍非常少,不足以迅速滚大,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即使现在,民营企业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一种冒险,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是意外的,至于华为的情况则是奇迹。

  华为从创业初期就开始研制模拟交换机,1993年开始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坚持每年都以不低于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投入,几乎所有能用于研发的钱都被义无反顾地投到科研攻关中去,而且任正非逼着研发部门花钱,没有把钱花出去就是工作没有到位,开发不够深入。这与任正非强烈的技术情结分不开,也是任正非追求技术立身的体现。这种持续大规模的投入实际上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多年里华为发扬先生产、后生活的大庆精神,很多员工只能租住民房,生活简单而辛劳。

  今天的信息产业进步很快,它在高速发展中的不平衡,给小公司留下了许多机会。昨天的优势,今天可能全报废,天天都在发生技术革命。在新问题面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以台湾地区为例,1986年著名半导体专家张忠谋回台成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第一年就亏损了新台币1.2亿元,但台湾有关负责人坚决支持张忠谋放手工作,大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台积电”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IT产业制造商,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撑起了“半壁江山”。经过20年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2000年IT行业总产值达510亿美元,成为台湾的支柱产业,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