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军人总裁任正非 > 第二章 人生多艰(4)

第二章 人生多艰(4)

  第二章  人生多艰(4)

  在重庆炎热的夏季里,任正非埋头学高等数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外语、逻辑、哲学,简直是找到什么书学什么,虽然此时他根本就看不清未来的前途,也看不到生活的光明所在。这种集成式的学习方式使得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讲话时旁征博引一针见血,可以算得上一位杂家。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的系列文章不仅在员工中广为流传,还被不少企业列为员工励志读物。

  文革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与有形的物质损失相比,它对国民精神和文化造成的破坏更难以估量。在动乱中人性被践踏,人格被侮辱,使任正非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黑暗面。文革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的洗礼,使很多人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任正非和同时代的很多中国人一样,内心深处时刻保持警惕,谨言慎行,不随便相信别人,终其一生充满着忧患意识,试图通过不断的拼搏摆脱自己的宿命处境,从而达到彻底解放的目的。而时代的烙印又使他们仍然保有对民族苦难的感同身受,滋生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识,希望国家强大。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任正非刻意保持低调,但又希望得到国家的认可,处处用国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要求自己。

  学习,再学习

  贫寒家境与对知识的追求贯穿了任正非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幼时的经历使任正非对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崇拜和敬仰,认识到唯有知识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而对于身受贫穷压迫的人更能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任正非访问美国后曾感慨地说:“教育经费的缺乏、文化素质的低下,是中国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崇敬和对求知的过程也最终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任正非相信知识创造价值,相信知识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不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种价值观使他不像一位纯粹关心财富积累的商人,而有一种学者对知识的执着。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建立寒门学子基金。

  海尔集团主席张瑞敏曾提到:“中国企业的领导人不太肯学习。” 许多企业失去成长动力,很大的原因是老板不学习、不进步,企业肯定长不大。有的人忙于和政府搞好关系探听内部消息,有的人则完全赚一笔是一笔,满足于短期利益。但张瑞敏认为,“领导人和普通员工的差别不在8小时之内,而在8小时之外。8小时之外要充分地学习并思考。”多年来张瑞敏靠不断学习,靠一点一滴的管理进步让海尔由一个亏损小厂变成了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集团,而与海尔同时期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沦为无名。

  在华为的创业时期,管理者们没有一个人有高科技公司从业经验,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财务都是外行,是在摸索中前进,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起初高管们大量的精力用于对员工进行基本的培训,而非决策研究。为此华为建立了部门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全体成员参加学习,以达到共同交流提高的目的。

  任正非对管理华为的看法就是:“在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摸索,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在残酷的竞争中学习;在中国,做一个以几万年轻知识分子为主的企业,竞争又是全球范围和世界级水平,华为没有任何成功的实践可以借鉴。”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是唯一可能管好华为的途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