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调查牛群 > 十四、爱心团队

十四、爱心团队

  2002年8月19日,对于牛群特教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学校正式宣布改制,由“公办”改为“民办”,牛校将真正姓牛。

  牛群已经出资数百万购买了坐落在板桥镇的“雪枫公园”,作为牛群特教学校的新校址。板桥距离县城十多公里,雪枫公园紧傍涡河,占地面积约二百亩。园内有山有水,山是土山,万木葱茏;水是碧水,千荷映日。幽雅的环境,秀丽的风景,既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也是康复疗养的好地方,牛群选择在这里创办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教学校,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蒙城县委、县政府和板桥镇委、镇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牛群投资,又把靠近雪枫公园的三百亩河滩地(非耕地)无偿捐赠给牛群特教学校,供他们兴建苗圃或校办工厂。

  按照当前时髦的说法,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

  牛校改制,对于蒙城地方政府来说,彻底放下了一个“包袱”,县财政再也不要为特教学校的经费而发愁了,连教师工资都由牛群来负担。牛群能在板桥创办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教学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带动。土地,牛群是背不走的。相反,可以长期把牛拴在这儿。

  对于牛群来说,要创办一流的特教学校,土地是基本条件,环境是第一要素。雪枫公园是蒙城的植物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争,在那儿树木树人,又有几百亩可供无偿使用的土地,真是“桃花源中好耕田”!

  那天晚上,蒙城县县长骆方平亲自主持了牛群特教学校的改制会议。他宣读了县政府的决定以后,牛群首先向全体教职员工表了个态:“特校改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走民办公助的道路,有利于学校的扩大和发展。但我们的教师原先都是吃‘皇粮’的,愿不愿意跟着我去板桥,随你们的便,我决不勉强任何一个人。愿意去的话,你们的工资待遇保持不变,如果以后学校经济条件好了,也可能高于你们的档案工资。去了以后,干段时间觉得不合适,你们随时可以返回县城,县里重新给你们安排工作。如果不愿意跟着我干,今晚提出来,明天就请骆县长给你们考虑安排。”

  牛群的讲话保持低调,因为他不好在这个会议上为学校的将来做“广告”,学校改制以后,由公办变成他私办了,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观念转变,他们可能认为原先端的是“铁饭碗”,牛群的名气再大,他给的也是“泥饭碗”。在教师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牛群的确不便多说。

  骆县长在牛群表态之后,也表了个态:“还有十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希望你们从大局出发,安心工作。学校改制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县委、县政府相信在牛县长的努力下,特校会越办越好。如果有的老师不愿意继续留在特教学校任教,政府负责把你们安排到其他学校去,我亲自负责,什么时候找到我,我都不推诿,一定及时给予解决。”

  牛群说:“那就表个态吧,愿意跟我去板桥的请举手!”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摆在教师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县城,一条是去板桥;一条是教正常孩子,一条是教聋哑孩子;一条是“公办”,一条是“民办”。

  尽管牛群和骆县长都开出了“定心丸”,教师中并没人举手,他们的选择似乎是不言而喻。

  出乎预料,除了张真和另外四名临时聘用的老师外,包括高伟校长在内的四十五个公办教师,竟然没有一个留下来继续任教,都要求另行分配工作。牛校长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牛群就是牛群,他平静地笑了笑:“那好,所有公派教师全都走了,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并感谢大家过去为学校所做的贡献!你们都走了,我不能走,学校不能不办!我宣布:原先临时聘用的张真、韩朝柱、汪佩等五位老师转为正式聘用,由张真担任牛群特校副校长,并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从明天起,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确保9月1日正式开学。我们要把牛群特教办成集教学、康复、就业为一体的特教集团。”

  骆方平县长和牛群交换了一下眼神,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带头鼓起掌来。

  会议的时间不长,几分沉闷,几分压抑,几分慷慨,几分悲壮,这就是改制,这就叫改革!对于所面临的困难,牛群似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善意地理解每一个老师,他认为这是好事,并幽默地对骆县长说:“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也要发扬乒乓精神!”

  骆方平笑道:“不然怎么说乒乓球是国球呢,从零开始未必不是好事。”

  那天晚上,骆方平县长、牛群副县长连夜研究了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问题。会议决定招聘范围仅局限在蒙城县内,为蒙城那些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专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残疾孩子必须要有一颗爱心(不是半颗更不是一点),爱孩子、爱特校、爱这一份职业!

  招聘广告在蒙城电视台播出以后,三天内有四十多人报名,而且近半数以上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牛群高兴了,8月23日,他亲自带领邵惠之、张真两位副校长组织面试和考核,从中选拔了二十名(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正式聘请为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

  学校原先聘请了五位教师,这次又聘请了二十位,加上六位志愿者(三位不脱产),学校的教职工已经有三十一人,牛群从北京请来专家对他们进行了突击培训,2001年9月1日牛校正式开学,一个崭新的教师队伍呈现在学生面前。

  牛群不仅有一颗爱心,也不仅有一腔热情,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一往无前的韧劲,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师生对他由衷地敬佩和爱戴,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

  开学那天,骆方平县长和牛群副县长早早来到了学校,他们要亲自参加学校改制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学生列队后,张真特意安排美术班的三名女生为骆县长、牛县长敬赠红领巾。

  牛群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在葛娟为他戴上红领巾,向他敬少先队礼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他抬起头,脸上挂满了泪水,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生动极了!

  那天中午,骆方平、牛群两位县长还同孩子们一起共进午餐,校长也好,县长也好,都自拿饭碗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排在前边的学生自觉让位给牛群和骆县长,而牛群和骆县长又重新排到后面,一个小小的举动给孩子带来多少温馨,他们像家人一样,围在一起,那顿饭牛群和孩子们都吃得最香。

  也就是从那天起,牛群要求教师取消小灶,家住城里的教师也不准回家,一律在学生食堂就餐,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增加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往,强化亲情式管理。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不但和学生同吃,还要和学生同住,不能言传,多用身教,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所谓“无教之教”,就是不把教育局限在课堂上,所有老师要一天二十四小时和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牛群特教学校一位副校长,她叫邵惠之。

  邵校长自从走进牛群特校,她便被牛群的艰辛和付出所感动;也被学校的新风和希望所吸引;面对那些聋哑孩子,作为医生,她更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虽然她在北京有着自己的事业,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主抓学校的康复工作。

  邵医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女性,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她1976年当兵的时候才十五岁,军营赋予了她这个“兵丫头”一种特殊的气质,她成人了,也成才了:先是1980年考入中国第三军医大学,在军医系苦读了五年;毕业后又被“保送”攻读本校分子病理学的研究生,再读三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她风趣地说:“读了八年书,反而不会看病了,我研究的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可离开显微镜,面对活生生的人,却变得束手无策。”她从西医回过头来转攻中医,妈妈就是搞中医肿瘤的,经妈妈介绍,她拜南京一位老中医为师,又钻研了几年望闻问切。再后来,她又迷上了信息医学,从中国玄妙的周易到当今现代生命信息医学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她都倾注了许多精力。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过程,求知耗去了她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可当她“修”成正果,知识也使她本身光彩照人。

  我第一次在蒙城见到邵惠之医师是2002年的8月28日。那天她特别忙,牛群安排她为一批记者作体检,那些记者有北京来的,也有合肥来的。我有些纳闷,首都和省城的医疗条件多好呀,怎么跑到蒙城来找邵医师呢?我留心每一个被检查过的记者,几乎人人称“神”。出于好奇心,等邵医师忙清以后,我请她也为我做了一次检查。

  邵医师使用的仪器是德国VEGA——TEST穴道电检仪,依据经络的导电和导波特性发展而成的生物能信息感应系统,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展现生命信息医学的代表产物,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能量信息医学的最高建树。

  检查时,我左手握住仪器中的“电极”,她用仪器中的“电笔”点击我右手中指的某个穴位,仪器的屏幕上便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据。

  邵医师一边检查,一边解释生物能信息测试的基本原理:完全是中医经络能量场的高灵敏定量检测,也是人体的生物能场与外界物质的生物能场或仪器中记录的各种样本磁场信息,通过磁场共振所做的定量检测。经络系统是人体最灵敏、最广泛的生理网络,分布至全身每个细胞组织,由于无形无相又无管状结构限制,任何外在及内在状态的影响都会使它的导电、导波和优势方向发生变化。疾病初起时一定先影响经络,即先产生经络信息和能量的变化,然后逐渐至细胞、血液、组织最后到内脏,身体的治疗康复程序同样如此,因此通过手足特定的穴位测量经络的电性阻抗变动,就成为判读生命信息的速效写真材料。

  她对我说:“你的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心肌患有炎症,不仅血压高,血粘度也太稠,如果不迅速调治,心脏有做搭桥手术的危险。”她又说:“你的心理负担太重,除了长期写作劳累以外,感情因素使然。你前后三次婚姻,三个女人都真心爱你,你也真心爱她们,可是……”

  她怎么知道我的感情经历呢?我有过生离死别,前后三次婚姻,蒙城没有朋友知道的。邵医师果然神奇,她既测病理,又测心理,无须“病人”开口,她对对方的一切了如指掌。过去曾经患过的病,现在患的病,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病,分析得头头是道。

  邵医师看出了我的惊奇,她解释说:“人体各经络穴道的气值量化,使中医的辨证施治能用数学语言来做部分定性和定量的表达。它使我们能用有形的方法来证明无形意识、气、场、经络等的存在,并进一步发现精神和身体、心理和生理、意识和情感、气和场的能量互动作用等各种奇妙的生命现象,这个系统革新了常规医学的医患概念,防止了医源性的主观误差和药源性的被动污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疾病预测和对症下药。”

  邵惠之走的是中西医结合之路,可贵之处是她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又融入了东西方的文化和哲学,她提出的“全息信息医学”对预防保健和康复医学无疑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她讲的那些理论我似懂非懂,她的那分耐心和真诚却深深感动了我。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显得亲切而又甜美。她不独对我,对每一个检查对象都是如此,她曾经连续工作四天,为牛群特教学校师生作全面检查,每天工作量都在十五个小时左右,从检查第一个聋哑孩子到检查最后一个聋哑孩子,她的脸上始终写满了春意。军旅生活使她具有奉献精神,她关爱每一个人,她的音容、她的笑貌至纯至善,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我从蒙城回到宿州以后,立即去医院作了一次彻底检查,血脂高达十四,是正常值的好几倍,血压和胆固醇也都高。不仅患有心肌炎,而且有冠心病的症状。我吃了邵医师开的药,贴身带着她给我的生物能反馈信息治疗卡,一个月后,我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已正常,血脂也降为五,心肌和心脏状况大有改观,接近健康水准。

  关于邵惠之“神奇”的传说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必须告诉读者,她为全校学生检查之后,惊奇地发现有十多个学生耳朵还有听力,她立即和牛群一起,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的耳科专家,为这些孩子做了进一步检查,并且制定了听觉训练计划。学校老师也为这些学生“开小灶”,加强了口语培训。这一年多来,邵惠之前后为全校师生已经检查了四次,凡是听觉有所进步的,都是她长期重点诊治的对象,她想创造一种奇迹(哪怕恢复一丁点儿听力也是好的)!

  邵惠之在学校常给教师们上爱心课,她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极富文采,教师都爱听。真、善、美是她常挂嘴边的话,她说:“人应该一辈子守真求善,真要至诚,善要至全,真不诚是半真,善不全是伪善,大真大善才叫美。来自心灵的东西本身就是永恒,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如果是来自心灵的,手中没有捧着鲜花,孩子们都能闻到花香,心灵里流淌的花香更芬芳也更长久!”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太阳不求大地的回报,大地不求甘露的回报,甘露不求禾苗的回报,禾苗不求果实的回报,树根不求绿叶的回报,真爱不求被爱的回报,只求心灵的拥抱!只求生命的美好!”她的话和她写的诗成为一些教师的座右铭,被抄写在笔记本上。

  春节看望老师和学生的路上

  邵惠之为牛群特校已经忙碌一年半了,这一年多时间她除去春节和家人团聚短短的三天时间,全是为特校的事情奔波。香港、深圳、广州、上海的一些“老板”爱心捐赠与她的努力是完全分不开的,她不仅能看好人家的病,还能测出企业的弊端,那些老板当然敬她,爱她,甚至还有几分“怕”她,在她面前允诺过的捐赠,就没有不兑现的。她为特校所做的贡献太大了,尤其她的菩萨心肠和大爱至真,更是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

  有人说现在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支爱心团队,牛群是这个团队的“队长”,而邵惠之则是这个团队的“指导员”。

  在牛群特教学校的爱心团队中,“志愿者”始终是一面感人的旗帜。他们的事迹,不仅感染了我,也感动着牛校的老师。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牛群特教学校才到处闪烁着雷锋的身影,爱心行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牛县长日记摘抄之八

  沙子黑石头之谜

  2001年3月4日 星期日晴于蒙城

  每天都要来很多信,大多是合作意向及人才推荐。

  但今天却收到一个特别的邮件,来自广东。

  很沉的一个大方包裹。剥去几层,才发现是一个铁皮的方方正正的月饼盒子。

  什么月份儿寄月饼?

  打开月饼盒儿,哇!……满满一盒子沙子!怪不得死沉死沉的。沙子里卧着一块黑石头。

  抠出石头,又发现底下压着一封信:

  牛群大叔: 您好!

  送件礼物您吧?

  她的名字叫:河(盒)里的沙(砂)子,沙(砂)子里的石头。太嗦了吧!

  今,一大清早,我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跑到西枝江桥头去找的,因市内没有这么干净的沙,且也不够细腻。我一捧一捧的用手把它装进盒子里,用鼻子闻了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好不惬意啊!江边的渔民们都以为我“歧线”——神经病(广东话)。装完了,又找石头。好不容易才找中一个,是带些黑色。我挑的就是这种颜色。

  牛群大叔,您能猜此礼物的蕴意吗?

  等候您的回答。×××

  从署名看,写信人多半儿是个女孩儿。

  饶有诗意和情趣的字里行间添了些许神秘。

  于是我竟放下手中所有公务,猜起“蕴意”来了。

  首先肯定这“蕴意”一定与我有关,一定与我当县长有关。

  满满的沙子,黑石头……

  莫非说我于芸芸众生脱颖而出?

  大浪淘沙后显出我这一块黑石头?一块黑心的石头?

  我招她啦?!

  沙子,黑石头……

  要不就是想杀(沙)了我,因为我太黑?……这是她黑呀!我真没惹她呀!我都不认识她……

  沙子,黑石头……

  也可能是愿我煞……煞住一切不正之风?做一个黑脸儿包公式的县官儿?

  沙子,黑石头……

  千万别黑,否则杀(沙)声四起。

  不对,是我想歪了。她这沙子是按褒意写的。她这沙子是“干净”而“细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令人“好不惬意啊”!

  沙子,黑石头……

  对了,远看这像一只美丽的眼睛。沙子就像眼白,黑石头就像瞳孔。她是说我得了沙眼。她是一名眼科医生,很想亲自为我治疗。我真得好好谢谢这位……我多咋得沙眼啦?!

  ……

  足足一个小时的“蕴意”,弄得我真有点“晕意”了。

  我是琢磨不透了。

  上网,也上网公开。请网友们也换换脑子,帮忙一起打个灯谜。

  在此,也向这位小姑娘,这位未曾谋面的小姑娘道一声谢谢。

  谢谢你的沙子,谢谢你的黑石头。

  我一定把它保存好,虽然又沉又占地方。

  毕竟是你的一点儿意思,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意思……牛群日记中写的这个“神秘”姑娘,我在特教学校见到她了。她叫陈丽梅,老家是江西上饶人,方志敏的同乡。1998年中专毕业时,她才十九岁,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于是她便带着“理财”梦到了广东,并很快在惠州一家公司找到工作,而且收入不薄。后来,她又当上了公关部的经理。一次,丽梅奉命陪一位领导午饭后去卡拉OK,那位领导已经在酒桌上喝了许多酒,到了包厢还要和她“对酒当歌”,不,准确地说,是对“吻”当歌。红颜一怒,接过酒来泼在了那位头儿的脸上……这姑娘是红土地的“根”,是唱着“映山红”的歌长大的,她拜人不拜物,牛群就是她心中的偶像。新浪网上发表的《牛县长日记》,她是每篇必读,在这个连空气都有点浑浊的社会,她多么期望自己崇拜的人物是个“青天”呵,她给牛群寄出那个沉沉的“包裹”不久,便又只身闯到蒙城,执意在牛群特教学校当一名“志愿者”。所谓志愿者,就是自觉奉献,不要报酬。陈丽梅代培智班的语文,天天和弱智儿童打交道。白天教学生读书认字,晚上还要带几个女孩儿睡觉。天冷了,她怕孩子夜间冻着,经常半夜坐起来看着学生睡。她说,她有一种当母亲的感觉,虽然很苦,心里却甜滋滋的。她在牛群特校当了半年的志愿者,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集体,她申请调入这个学校工作。她说:“在这个学校能呼吸到牛群的气息,每一个人都很无私与敬业,只有在这个氛围中,才能感受到奉献其实是一种享受!”

  她寄给牛群的那盒沙子和沙子里的石头,是赞美牛群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她也想“脱颖”,成为牛群特教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到老师家拜年

  学校的面包车是厦门海洋学院赠送的,两名司机都是志愿者,葛师傅和赵师傅夜间在县烟草公司值班,白天到牛群特教学校尽义务。那个葛师傅原先业余时间多是打麻将,两口子为此经常吵架。自老葛爱人苏小梅到特教学校舞蹈班任教以后,葛师傅的心也拴在了特校,他除了义务开车,还经常到食堂去帮厨;舞蹈班没有音响,两口子就把自家的音响搬了去;碰到星期天,舞蹈班若是哪个孩子没回家,两口子便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去住。苏小梅原来是蒙城县梆剧团的主要演员,她说:“牛群特教学校是个熔炉,不仅恢复了我的艺术青春,还帮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丈夫。过去他是上了牌桌拉不走,现在是牌桌拉他他不走。”老葛则说:“只要到过牛群特教学校的人,即便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在这个爱心世界里,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就觉得难受。现在我是真正体会到了,好事越做越想做,人做了好事,吃饭也甜,睡觉也香呢!”

  牛群特教学校还有一位终生志愿者,他叫刘土平,是浙江龙泉市人,国家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他才三十五岁,却“抛妻别子”,跑到牛校做奉献,而且分文不取。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帮学生钉鞋框,好几个手指用布带包着,显然是受了伤。手中的锤子在空中有序地升降起舞,诠释着一个“志愿者”的理想之歌。他家中有老人、有妻子,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但为了心中的爱(不是对妻子的情爱,不是对父母的敬爱,不是对子女的疼爱,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他和牛群特教学校签定了为期五年的志愿者合同。每天早晨,校园里最先出现的身影就是他。每天一早叫学生起来,帮小点的学生收拾床铺。他自己买了一台缝纫机,学生的衣服破了,他不仅替他们补好,还教学生自己补,他知道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每天睡得最晚的一个还是他,每天晚上他给孩子们上的必修课就是洗脚。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大同学都能主动帮助一年级的小同学,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每天最早一个起床,而又是最晚一个才睡下的生活老师。这些看来简单的工作他要做五年,为学生做五年的爹妈。他被称为学校的活雷锋!掏阴沟、扫厕所,一切脏活苦活全被他包了;浇灌苗圃,修理桌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去年春节,学校给每个老师发套DVD,刘土平却把它赠送给了特困学生的家长。由于他拒绝采访,也拒绝宣传,笔者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不去细说他的故事。他说,他也是牛群的崇拜者,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随牛校长“拯救人类将面临沙漠化的灵魂,实践牛校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啊,多么动听的志愿者之歌。歌声中我们应该能够听到新时代的最强音!我在牛校采访的时候,天上正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哦,那天是200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四十周年纪念日。我想,牛群和他身边的人身上是闪烁着雷锋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一如这圣洁的“桃花雪”,感天动地啊!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