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调查牛群 > 三、比牛更牛

三、比牛更牛

  牛群是12月27日深夜一时到达蒙城的,陈坤廷县长亲自去合肥机场迎接。第二天,牛群没有休息,虽然还没正式上任,却忙着要下乡看牛。

  28日上午9点,牛群在县委书记孙克杰、县长陈坤廷等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驱车直奔小辛集乡潘巩村。这个村最早是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出名,后来成了蒙城养牛第一村。所谓第一村,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村的养牛业出名,还因为胡锦涛同志曾到这个村视察过。养牛让这个村改变了模样,绿树掩映着一排排楼房,家家户户都养有几头牛,好一派“骑牛”奔小康的农家景象。

  听说牛县长要来村子里看牛,周围五里八村的农民都赶了过来,村子中间的广场挤满了人。平时不要说是县官,就是市里来人,老百姓也没谁稀罕。更不要说省里来大官了,官越大,出行的阵势越大,“警卫”的队伍早把老百姓给“隔离”了。牛群这个县官不一样,老百姓把他看成是“自己人”,即便县里出动警察维持秩序,也休想把他和群众“隔开”。牛群一下车就被自觉赶来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牛县长你好!”“欢迎牛县长!”不仅潘巩村的村民们热情好客,来看热闹的其他村的村民们也都争着向牛群问候。牛县长像在舞台上一样,笑容可掬,一边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一边自言自语“哇,牛庄的乡亲们这么热情”!恰在这时有头牛扯着嗓子叫了一声,他马上笑着对周围的群众说:“你们听,俺兄弟叫我呢!”现场立即爆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潘巩村的广场成了牛群即兴“表演”的舞台,他的那张笑脸和他特有的幽默语言,一下子赢得了群众的好感,他们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县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村子路两旁拴着的都是一头头品种优良的婆#牛群穿过这些“牛群”,在小辛集乡党委副书记、潘巩村支部书记李恩峰的带领下,来到了农民李帮喜家。院子里几头膘肥体壮的“外籍”牛立刻吸引了牛县长,“好家伙,这么壮的牛是什么品种?”主人答道:“西门塔尔。”“几年能长这么大个?”牛群问。“几个月呀,这牛见长呢!”主人答道。牛群很关心牛农的收入,他和李帮喜一家拉起了牛经济,从牛饲料谈到牛价钱……\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合肥等地的七十七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因为一个牛群,蒙城注定要扬名了!记者他们将牛群和他身边的人团团围住,除了照相、录像以外,也见缝插针采访牛县长。牛群既向牛农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也风趣地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一头牛没见过这么大的势子,扭动几下身子,差点踩到一位记者的脚。牛群忙拉过身边的那位记者,不失时机地幽上一默:“你拍的时候注意点镜头,也给俺兄弟一点,不然俺兄弟要是犯了牛脾气,提你的意见,踩你一下可不轻。”记者们笑了,围观的群众也笑了。接着,牛群抚摩着那头黑白花牛的耳朵对记者们说:“这牛是我的好兄弟,来,给俺哥俩合个影。”那头西门塔尔牛似乎能听懂牛群的话,和牛群合影一副“亲情”劲。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硬是从人群中挤到牛群身边,昏花老眼几乎贴在了牛群的脸上:“哈哈,真是他,和电视上讲相声的牛群差不多。”听说这位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如今养牛也过上富足的日子了,牛群很激动,他拉着老人的手,请记者们也为他俩照了张相。

  牛群姓牛也属牛,他对牛的感情是异乎寻常的。在“牛庄”牛县长和农民侃牛、侃自己,妙语连珠,趣味横生。

  他的那些话,我们从他的日记中同样找得到——

  牛群日记摘抄之二

  关于我的名字

  老是有人问我:“牛群”是你后改的名儿吧?

  还真不是。我脑袋冲下的时候,也就是说要出生那一伟大的时刻,我就叫“牛群”了。

  这是老爸给起的,老爸有学问,他给孩子们起名儿都有讲。

  姐姐叫牛步,老爸希望她一辈子像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大哥叫牛路,就是希望他人生之路要像牛一样扎扎实实;二哥叫牛铎,就是牛脖子上的铃铛……

  到我这儿,老爸省事儿了,一想已经养活一群了,甭管再生个什么东西,就叫“牛群”吧。

  “牛群”是大号,按老家习惯,我还得有一个小名儿。“里称名,外称号,留着小名儿爹娘叫。”我的小名儿漂亮:小牛儿。

  巧的是,我又生在了牛年。

  更巧的是,我儿子也属牛,比我整整小三轮。这倒不是策划的,那年头儿不兴策划。再说这类事儿不好策划着呢。

  三十六岁得子,不容易呀。所以给儿子起名儿我肯定是高度重视。其实人家多少岁得子也不会低度重视。反正我是高度重视了,一定要给儿子起个好名儿。

  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奖征名:谁起的名儿一经选中,奖励人民币十五元整,这是八五年的事儿。当时十五元是我三分之一的工资。

  看来,大伙儿要都开动脑筋,起那名儿是丰富:牛头,牛角,牛皮,牛肉,牛尾,牛黄,牛下水,牛杂碎……反正牛身上那点儿零件儿都起遍了,就差叫牛屎了。最后选中了姥爷给起的名儿:牛童。

  牛童,放牛娃的意思。多有诗意,一幅水墨画啊。

  牧童骑在牛背上,戴个斗笠,吹着横笛儿,放牧着牛群,就是放我呀,我也是甘为儿孙当马牛。

  从那天起我突然明白了:我是牛命,这辈子算是离不开牛了。

  我也不想离开。我喜欢牛,太喜欢了。

  我经常觉着自己就像一头牛。

  我就像一头耕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不是算糊涂牛哇?

  我就像一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哪有这功能?

  我就像一头牦牛,冰天雪地,闲庭信步……我还有这闲工夫?

  我就像一头斗牛,头破血流,一往无前……给大伙儿找乐儿呗。

  我喜欢所有的牛,因为所有的牛都是把自己的所有献给了人类。

  只是人类在歌颂牛的献身精神时,总爱强调牛的毫无怨言。

  这不是真的。

  不必设身处地,不必换位思考,更无须身体力行。只要宰杀牛的时候,在它身边看看就行。几乎所有的牛都会落泪。这是我亲眼所见。

  我不是反对人们吃牛肉、喝牛奶、扒牛皮、抽牛筋、用牛毛……牛身上都是宝哇,就连牛得了胆结石,叫成牛黄,人们也不会放过,还要入药治病。

  我只是想替牛“讨个说法”。在蒙城县尉迟寺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惊奇地发现了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原始人聚居部落里有人工饲养牛的骨骼。这也充分说明蒙城今天成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是历史的必然。

  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耕种锄刨与牛为伴,就连美丽的神话都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无法想象没有牛,中国农民能否走到今天?

  老黄牛是黄皮肤几千年的朋友,老黄牛是黄皮肤几千年的写照:忠厚,老实,朴素,勤劳,坚韧,奉献。

  人与牛的交融不只属于历史,新世纪的今天更是情结有加。

  前些天,我在三峡慰问演出时,曾问过在场的几万名观众:谁敢说自己跟牛没有关系?没有。一个没有。谁姓牛、属牛不算,谁没吃过牛肉?谁没喝过牛奶?谁没吃过牛黄?谁没扎过皮带?谁没穿过皮鞋?谁敢说没有?统统没有?那他跟牛就更有关系了——吹牛。

  我只是想替牛“讨个说法”。

  中国的国花是牡丹,据说是武则天她老人家指定的。既然有一段历史故事,大家又津津乐道,别的花也就甭争了,因为争前是需编故事的。

  那么,中国的国兽应该是谁呢?

  我以为非牛莫属。没有任何动物能与牛相提并论。

  让熊猫担此重任,熊猫应该汗颜。

  熊猫没有历史贡献。起码史书里没有记载古代人耕种锄刨与熊猫为伴。没有熊猫与织女的神话。

  熊猫没有精神。我只知道“要做革命的老黄牛”,却很少听到“要做革命的老熊猫”,“俯首甘为大熊猫”,“老熊猫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之类的提法。

  熊猫没有实用价值。反正我是没吃过熊猫肉,喝过熊猫奶,我估计那玩意儿规模化饲养活不了几只。不会有什么经济增长点。

  熊猫没有富强象征。股市就是明证。所有的股民都希望牛市而决不喜欢熊市。我们何尝不企盼我们的国家永远呈牛市呢?

  牛群到蒙城的牛群中肯定是牛缘。但我举贤不避亲。

  我只是想替牛“讨个说法”。

  因为那些眼泪,我怎么都忘不了。

  牛是通人性的。

  牛为人献出了一切。

  人只给牛一个荣誉,其实不难。

  干吗非把荣誉给些废物呢?牛群注定是牛命,他和农民打得火热,一见农民就有说不完的笑话,那种亲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第一次下乡就访问了两个养牛大村,又参观了全省最大的个体养猪场,还看了柳林黄牛大市场,最后又和陈坤廷县长一起为刚成立的“蒙城县黄牛开发中心”剪彩。

  赵兴业不仅是蒙城的养猪状元,也是“个体养殖全省第一家”,他的现代化养猪场有上万头良种猪,仅固定资产就多达三千万。牛群听说这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只奋斗了十年,就有如此大的成就,拍着他的肩膀对围观的人群说:“靠着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带头,什么难关我们都能闯过去。”他又指着一头正在“散步”的大白猪说:“咱们牛县的猪长得也像牛似的,连猪都不懒了,在那儿搞健身运动,咱们致富还能没有希望吗!”

  在柳林黄牛大市场,黄牛交易正是高峰,他当着上千名父老乡亲的面,大声向镇委书记和镇长喊道:“这是省级的黄牛交易大市场,咱要把它变成国家级的,世界级的,让咱们的黄牛也有出国旅游的机会!”

  他把幽默带到了农舍、猪场、乡村、牛市,他的“脱口秀”扔响了一大串“包袱”,他那艺术家特有的激情更是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要把柳林省级的黄牛交易大市场,变成国家级的,这有可能,他要把它变成世界级的,未免夸下了“海口”,夸张是艺术的一个特质,这话若从真正当官的嘴里说出来,就叫“吹牛”,但从牛群口中说出来,不仅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还有几分幽默感!

  自从牛群踏上这块土地,蒙城几乎是一夜成了名,那黄牛的价格呀,是天天看着往上涨,就连西藏、新疆、内蒙一些地方的大客户,都跑到蒙城来买牛。我采访期间,恰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委副书记王建平亲自带领一个小组在柳林驻点收牛,他说:“加入WTO以后,库车县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养牛业上,我们从电视上了解到牛群在养牛大县蒙城当县长,就赶了过来。新疆的老百姓也都喜欢听牛群的相声,这叫爱牛及牛呢!”他说他打算买三千头优质牛运回新疆。

  第一养牛大县多少年没叫响,是牛群把它“吹”红的。心连心艺术团在三峡慰问演出,牛群竟能牵着一头黄牛上场,说:“我是来自全国第一养牛大县,俺代表蒙城县一百一十六万父老乡亲向三峡人民问好!”这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段播出以后,蒙城的群牛傍着他们的县长牛群便一下子出了名。

  柳林镇是蒙城县的养牛大镇,现在柳林黄牛大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些变化就是典型的“牛群效应”。牛群没到蒙城任职以前,每集黄牛上市量只有三十多头,而今柳林大市场的每集黄牛上市量在一千头以上,成交量也有三百多头。如今的成交量是过去上市量的十倍,2003年黄牛交易成交额将近一个亿!不光周边省、市客商来,全国很多地方客商也都来。现在柳林黄牛大市场是买全国、卖全国,还为当地培养了五百多名“牛行人”、牛贩子。牛群要把这个市场由“省级”变成“国家级”的,在他任职期间已经达到了,虽然国家没有正式命名,实际上已经达到了。

  采访中,许多“牛行人”告诉我,外地人争相到蒙城来买牛,多半是冲着牛群来的。他们喜欢牛群,关心牛群。“春江水暖鸭先知”,牛群给蒙城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牛行人”和养牛农户是最清楚的。

  为了牛乡发展牛经济,牛群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牛群要到全国第一养牛大县蒙城任职副县长的消息媒体一公开,便引起了一位“牛博士”的极大兴趣,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博士昝林森先生,他是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也是陕西省秦川肉牛繁育改良推广中心总畜牧师。昝林森博士曾给牛群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他对牛知县的敬佩和支持。信上说牛群到全国第一养牛大县任职,不仅是蒙城人民的荣幸,也是他们黄牛养殖专家的荣幸,表示要给予牛县长应有的支持和帮助。牛群当时还在北京,读了来信很感动,他立即邀请“牛博士”到他家做客,听他在自己的牛棚谈经论道。牛群现在侃起“牛”来十分内行,其中不少知识是从昝教授那里“批发”的。在他当县长快满一年的时候,2001年12月3日,牛群又特地把“牛博士”请到蒙城,请他给农科人员讲课,请他给蒙城的牛业“把脉”,请他给蒙城的牛经济发展出主意。“牛博士”从黄牛的繁育、饲养到产业发展,洋洋洒洒,高谈阔论,使牛乡人很振奋。昝林森博士说:“蒙城黄牛有了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又牵来牛群这头著名的牛,有名有实,一定会创造历史的辉煌,这里也必将成为中国牛业发展的圣地。”

  经昝林森博士牵线,牛县长随后又专程前往陕西杨凌农科城取经。据新华社2001年12月17日报道,牛群在西安期间分别考察了杨凌金坤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克隆动物基地、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并与畜牧专家们进行了座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科研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还向牛群赠送了一头一岁大的纯种秦川种牛。而牛群则即兴说了一段有关养牛致富的单口相声作为回报。

  牛群到蒙城任职刚刚一个月,美国百绿集团有限公司就派代表同牛群洽谈,并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公司向蒙城无偿提供牧草种籽。用牛群的话说:“我们蒙城的牛很快就会吃上美国草了,蒙城的牛也要吃西餐了。”

  牛价上涨,规模饲养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牛群的支持下,有识之士要在蒙城投资兴建牛园。据《中国牛网》相关报道说,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单位是县畜牧管理局,牛园将利用日本“黑毛和牛”品种资源和工程胚胎技术,快速繁育,并通过选育、培育“和牛”的核心群,同时开发利用核心群“和牛”基因,生产优质肉牛,为培育我国自己的优质肉牛——“中国肉牛1号”新品种打下基础……

  牛群为五洲牛肉形象代言人

  牛群做五洲牛肉干形象代言人,使五洲牛肉干“牛”五洲的故事,前边已经提到了。其实,自牛群当了蒙城副县长以后,许多民营企业他都给予关注,帮他们在北京、上海联系销路。他曾为牛王“皮业”一次就签了三千吨的牛肉供货合同,如此大的定单,一家企业不能满足,这就促进了一批牛企业的横向联合……

  牛群自到蒙城就不停地跑,往农村跑,往企业跑,往外地跑,他要熟悉本县的情况,也要感受外地的情况,大至蒙城的县域整体规划,他必须关心,小至发不出工资的小型企业的复活,他也要过问,他天天琢磨着怎么样让老百姓兜里能存点钱得点实惠,务虚的,务实的,整体的,局部的,眼前的,长远的,他都琢磨。不是他一个人琢磨,而是他的“智囊团”都在琢磨。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必须有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怎么办,只有做活牛产业,做大牛文章,让牛文化、牛经济、牛科技、牛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住蒙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韩颐和为牛群出谋划策更大胆,不仅要建牛园,还要建牛街、牛市,再创办一所牛群经济大学,简称“牛经大学”。牛群到任不久,就被聘为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兼职教授,安徽大学在蒙城就有一个教学点,牛群是很有这份“野心”的,他想通过努力,将来把安徽大学教学点办成他的“牛经大学”!不料,他受聘安大兼职教授的消息一公开,舆论又是一片“声讨”:南京大学一位教授竟然说:“牛群不要说当中文系教授,当中文系学生都不够格。”其实这位教授也是“孤陋寡闻”,他对牛群并不了解,牛群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早在1997年、1998年他就是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新疆大学和四川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了,还在北大、清华等几十所高校作过报告。蒙城是安徽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试点县,牛群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他的应聘是顺理成章的。牛群此举的全部动机就是想借安大这个科技项目转化的平台,为牛乡的中小企业培养一批高科技人才。

  为了发展牛文化,牛群提议创办了《中国牛网》,他亲自担任主编。版面除“牛都新闻”、“科学养牛”、“牛业资讯”、“牛相星运”、“牛文化”等栏目外,还特设了“牛群在线”、“牛县长招商”等热点栏目。正因为他经常在线,和网民交谈,网民访问率骤然攀升,现在每天点击的多达十几万人次。作为副县长,也作为主编,牛群对《中国牛网》倾注了大量心血,从页面设计到栏目设置,他都亲自过问。他为扬子产品做形象代言人,厂家送给他一辆新型扬子皮卡车,他也赠送给了《中国牛网》。他指示蒙城县广播电视局:要千方百计吸引企业到网上来做广告,发布信息,把相关的业务做活,做大,一定要把《中国牛网》办成全球最“牛”的网,最大的牛的信息网……

  牛群说起“牛经济”已经十分内行,牛的饲养,从早期的草种选择,饲草种植,到奶牛和肉牛的分类;从牛的促长催成到牛的规模饲养;从牛肉、牛皮、牛毛、牛骨头、牛血、牛黄的深加工,到系列产品的开发,他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当然这与昝林森博士的帮助分不开。

  牛群谈起“牛文化”就更内行了,当然他谈的不仅仅局限在饮食文化、 民间艺术,以及与牛相关的童话、 成语、谚语、 绘画、民俗 、 传说 、典故等等,而是把牛文化放在蒙城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的大背景下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蒙城的原始聚落遗址,考古专家们认为可能是世界遗址,这里挖掘了一万平米,就挖出来一万多件文物,还有九万平米待开掘,这里有人工饲养牛的骨骼,证实了现在蒙城成为全国第一养牛大县有历史的渊源。这里有庄子,庄子是世界的第一,也是世界的惟一,老庄的文化在欧洲不断风行和蔓延。牛群认为未来的旅游业肯定会从游山玩水向人文旅游发展,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他觉得牛文化、遗址文化和庄子文化构成了蒙城旅游资源的三足鼎立,仅就这三个方面而言,他在蒙城要干的事就太多太多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希望蒙城的牛早日进军欧洲,能够取代疯牛病的牛!”他的激情感染着身边的党、政领导,也强烈感染着老百姓!

  明星并非都是明白人,牛群也为明星们做出了榜样。他“玩”出了花样,也“玩”到了点子上。这样的县长哪个不欢迎呢?何况牛群干着“县长”的活儿,却不拿一分钱的工资,真是又叫“牛儿”好,又叫“牛儿”不吃草。恰恰牛群又俯首甘为蒙城牛,他的赤子之情显得很真挚,也很纯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各级领导挂在嘴边上的话,但真正做到又很难。各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蒙城的牛资源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牛群没来之前,蒙城的“牛资源”大多仍处于“冬眠”状态,虽然改革的春风吹了二十年了,这些资源尚未完全“激活”,要激活这些资源,必须要有核心资源。核心资源是什么,许多专家早就强调过了,那就是人才资源。有形资源如果没有人才资源的注入,就会“板结”,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牛群是亿万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明星,牛群的“名”是无形资产,和蒙城的有形资产一结合,蒙城这头“经济大牛”便突然间注入了无穷的活力,牛乡因“牛”而牛是丝毫也不奇怪的!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