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 > 第二章 帝国基因(2)

第二章 帝国基因(2)

  第二章 帝国基因(2)

  1884年,作为苏格兰自由教会的顶梁柱,帕特里克接受了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自由教会的邀请,带着一家人于当年10月到达了墨尔本。到墨尔本三年后,帕特里克转到了墨尔本郊区的一个教堂做主教,在那里一直待到1928年12月退休。

  帕特里克不仅成了墨尔本社区里的教会领袖,也成了整个澳大利亚长老教会的领军人物。帕特里克讲究开明民主、自力更生、注重实际,而他的强烈参与意识使他热衷于教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1898年,他被选为维多利亚教会的司会。1905年,他又当选为澳大利亚教会最高机构—澳大利亚总会的司会;他还在国家中学宗教教育皇家委员会任职;他也是参与制定今天澳大利亚长老派教会宗教政策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帕特里克一位牧师同事这样评价他: “他和其他几个人塑造了澳大利亚的精神,形成了当今澳大利亚长老派教会的方针。”

  帕特里克还是新闻自由的坚定支持者,他把新闻自由称为“暴政最强大的敌人”,并认为“没有哪一个独裁者能够容忍他的人民对他的行为进行自由的议论和广泛的宣传”。帕特里克所拥有的巨大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熟知他的男女老少们。

  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出生于帕特里克到达澳大利亚的第二年—1885年的8月12日,在帕特里克的7个孩子中,基思排行第三,是第二个儿子。

  基思本来是要子承父业当牧师的,但是他有口吃的毛病,这让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一直十分自卑和压抑。在学校,因为口吃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常常嘲笑他,拿他开玩笑。因此,中学毕业后,基思告诉父亲,他不想上大学而想成为一名记者。

  身为牧师的父亲帕特里克虽然没有热情地支持他,但还是和他教区的一位知名人士—墨尔本《时代报》的老板大卫·希姆说了这件事。希姆给基思安排了一份负责市郊小区的新闻报道工作。

  基思一直有一个梦想:进入英国新闻界,并且希望能在伦敦治好他的口吃。为此他勤奋努力地工作,过着节俭甚至清贫的生活。到1908年,23岁的基思已经攒了500英镑,足够他买一张去伦敦的船票,以及在伦敦一年的生活费用。于是,他毫不迟疑地来到伦敦。

  没想到的是,基思仰慕已久的伦敦却使他大失所望,他的理想很快就破灭了。原来,他千辛万苦托人写的推荐信对进入伦敦新闻界起不了半点作用。在伦敦,他既没有找到能够医治他口吃的办法,也没有寻求到他理想中的事业,甚至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住房,交上一个诚实的朋友。他不得不孤单一人住在廉租屋中,一边在煤气炉上用袖珍刀烤面包吃,一边思念着家乡。在伦敦痛苦地生活了一年多后,1910年基思回到了墨尔本,《时代报》重新给了他一份工作。

  1912年,基思成了悉尼一份很活跃的晚报《太阳报》驻墨尔本的记者,一直郁郁不得志的他从此开始进入了事业的顺利发展期。他对政治也越来越感兴趣了,最仰慕的是两位工党领导人安德鲁·费舍尔和威廉·莫里斯·休斯。费舍尔也是他父亲的朋友,在1908年至1915年间任澳大利亚总理,而休斯在1915年至1923年间接任总理。他们对澳大利亚命运的信念鼓舞了年轻的基思,使他成为他们的思想观点忠实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基思不再将自己看做为一个苏格兰移民的后裔,而是以一个纯粹的“澳大利亚人”自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