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 > 第一章 帝国危机(17)

第一章 帝国危机(17)

  第一章 帝国危机(17)

  新闻集团丑闻已深深震撼了西方媒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甚至,这也可能成为各国政府收紧媒体管制的依据。

  5.舰队街的耻辱

  厘清“新闻自由”的概念及其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传媒界至关重要的事情。《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公然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引发了西方媒体一场集体反思,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媒体新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大讨论。

  《世界新闻报》以及新闻集团的惨痛教训,颇具普遍的借鉴意义。因此,各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纷纷发言剖析此次“窃听门”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对所谓的“新闻自由”进行反思。

  “一个英国的标志以一种肮脏的方式死去。”英国《金融时报》用这番话表达对《世界新闻报》“作为一个彪形大汉倒下”的遗憾。与这种感慨相比,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更愿意将这一丑闻看做是“舰队街的耻辱”,《经济学家》在这篇谴责英国小报为谋销量不择手段的文章中说,倒下去的不仅是一份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还有英国数百年新闻办报的声誉。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题为《英国式自杀》的报道称,窃听丑闻不仅震惊了英国,也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切。瑞士《巴塞尔日报》题为《红报头的耻辱》的文章将丑闻称为“英国新闻史上最大危机”。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报》则将英国报业称为“肮脏市场”,文章说,英国小报拥有世界上最肆无忌惮的记者,现在轮到他们有可悲下场了。《西德意志报》则称赞德国媒体比英国媒体行事更规范。

  台湾《中华日报》则关注英国媒体丑闻给台湾媒体带来什么反思。文章说,在新闻学上,从煽情主义出发大幅报道犯罪、丑闻、八卦、绯闻及性等新闻,统称为“黄色新闻”。文章认为,类似的八卦魅影早在台湾出现,新闻质量已不像文人办报时代的实事求是,显得空洞、贫血、苍白、肤浅。

  美国“温和声音”网站认为,此事更是英国政界的耻辱。这一丑闻现在看上去像是给工党送了大礼,但事实上除了自由民主党真的清白外,工党过去许多年和保守党一样,争着跪下来亲吻默多克手上的戒指。

  谁该真正为小报窃听丑闻负责?这一问题引发了英国媒体的争论,多数媒体将矛头对准了英国人一项难算优点的心理习惯—窥秘癖。

  英国评论家理查德·格莱恩说,电话窃听丑闻是个国家悲剧,但如果没有读者对别人个人悲剧的强大阅读需求,《世界新闻报》的记者犯得着用这么下三滥的手段窃取信息么?他说,看看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上“阅读最多”的新闻,其主题一定会包括死亡、悲剧或性这几个关键词,如果事件主角是名人,

  关注度更高。

  英国记者克劳奇撰文说,只要民众对这类新闻兴趣不减,《世界新闻报》的关门就不会意味着小报新闻之死。他说,就好像一个人割掉手上长的瘊子,

  如果病根不除,瘊子还是会再次长出来。

  用英国媒体自己的话说,英国的媒体竞争极其激烈,生存压力巨大。英国舰队街(英国新闻界别称)一直风行着“黑暗艺术”。甚至有消息称,英国大部分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和网络,都雇用了私家侦探,靠他们寻找医疗记录、地址和电话账单等信息。

  曾长期在英国工作的中国记者也说,英国人好“揭短”,爱挑剔和找茬。他们对“规范”的要求非常高,对于一丁点违规都会认为完全不能接受。专挖名人丑闻的小报之所以卖得这么火,和这种心理有很大关系。英国人喜欢关注谁违规了、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然后站出来加以指责。

  美国《大西洋月刊》分析,以前英国人以娱乐的心态阅读《世界新闻报》上的各种名人爆料,因此更容易原谅该报此前的“名人窃听”。而米莉事件改变了事情的性质,报纸的窃听行为极大地伤害了这个悲剧的家庭,缺乏对人性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这让英国人突然意识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所有的人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一下子人心惶惶。

  传媒大亨默多克在英国的新闻王国变成了黄粱一梦。百年小报死于非命,一场凶猛的窃听丑闻风暴正在英国愈演愈烈……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而只是本书的开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