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与王明 > 前言

前言

  

毛泽东和王明,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扮演着性格截然不同的正反两个角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毛泽东出生于19世纪末,王明降生在20世纪初,两者相差11岁。他们都在偏辟的山乡度过少年时代,他们天资聪颖,熟读经书。在风云变换的世纪之交,先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员,并把各自的家人引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他们的最终选择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又使他们不能相提并论。

  毛泽东从经史子集里拾回了反抗的因子,从马列经典里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脚踏实地啃“中国”这本书。他曾三次受到处分,也曾被撤职,被光荣地孤立,但他以无与伦比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和胆略,高瞻远瞩、气吞山河,凭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过硬本领,和他的战友们一道,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赢得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他的名字和业绩将在这块生育他的沃土上,树起永久的丰碑。他晚年也犯了错误。但从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

  王明在学生时代,是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他从故纸堆里只学会了词章诗法,凭着良好的记忆力,对马列经典里的名言警句背得滚瓜烂熟。他总是用条条框框去套没有“章法”的中国革命,几乎断送了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事业。

  1931年1月,由于共产国际的支持和米夫的力荐,年仅27岁、入党才6年的王明,平步青云,由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一般干部,当了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实际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从此,他在全党推行“左”倾错误主张,中央苏区的毛泽东因此而靠边站,红军也不得不进行艰苦的长征。“左”倾教条主义使党在白区的力量损失了百分之百,在红区的力量也损失了百分之九十。

  1937年11月,在莫斯科待了6年的王明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的身份回到延安。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做过好事。但他很快滋长了右倾思想,并发展成右倾投降主义,给党的事业又一次造成损失。

  王明坚持教务主义、宗派主义,拒不承认错误,对批评置若罔闻,终于落得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只好到他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寄人篱下,过那靠人施舍的生活。在行将就木之前,还念念不忘把最恶毒的语言奉送给他的对手。

  在中共党内,毛泽东与王明较量长达40年。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这场红色帷幕内的斗争显得格外复杂、尖锐和激烈。他们两人的不同性格、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70年代中期,王明与毛泽东先后谢世。王明是带着深深的憾意而去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形象将铭记于苏联人民的心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异国他乡教堂里那神圣的钟声。毛泽东是“功成名就”去见马克思的,巨星陨落,曾使地球颤抖。

  这就是结论!

  人们或许要问,这种结局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历史的安排,我们不妨一起来寻找答案。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