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54.吾疑赵风子、刘七并非败死(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54.吾疑赵风子、刘七并非败死(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原文]

  赵风子走德安,知事不成,行至应山县东化山坡下,遇僧真安,因削剃须发,藏度牒,令贼党邢本道等各散。遂同真安欲渡江从江西贼,再图大举。赵成、赵宗等行至黄陂县九十三里坡遇燧过,见燧状貌异常,思与颁示合,心疑之。追至武昌江夏县管家套,燧入军人唐虎店饭,成等进擒之,搜获真安度牒,槛车入京伏诛。

  刘七等既泊狼山,其党以失地利相尤,多溃去。贼坠崖死者无算。其余先具舴艋山下,以备逃窜。至是,觅婴谷厂山,争船不得入。刘晖立崖下,百矢齐发。刘七势迫,遂赴水死。

  ——摘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杆看落晖”,得毋像黄巢吗?

  ──毛泽东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的批语(见《毛译东读文吏古籍批语集》第334页)

  [解析]

  《明史纪事本末》凡80卷,清初谷应泰(1620—1690)等撰。谷应泰是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做过户部主事、员外郎。后调任提督浙江学政。《明史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任上组织撰写的,全书始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缘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作者把这300年间他们认为的重要史事,列成80个专题,每题一卷,记述这些事件的始未。

  该书第45卷《平河北盗》一节,记述了明朝中叶明武宗年间发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始末。河北霸州文安县农民刘六、刘七率众起义,推著名的“响马”杨虎为首领。以秀才出身,人称“赵风子”,“素骁健”、“有智计”的赵燧为谋士,并采用他的主张,严明纪律,以运动战取胜,由此横行中原。起义军转战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又出没湖广、江西、安徽、江苏,或分或合,所向无故。一度会师霸州,震动京师。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赵逐率所部在湖北应山县与明军激战,失利。赵燧化装成和尚,潜渡长江,准备到江西再图大举,不幸被俘,惨遭杀害。刘六、刘七一路转战南下到湖北,在长江一带活动,屡败明军,后在通州(今江苏南通)战败牺牲。

  毛泽东在这册《明史纪事本末》的封面上,手书“刘六、刘七、赵风子”三个人名,用红铅笔在右上角画了一个圈。在《平河北盗》一文最后一页的空白上,写了前面那段批语。

  黄巢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他转战南北,众至百万,并曾攻下洛阳,即皇帝位,后战败自杀。黄巢起义声成之大,彪炳史册。毛泽东在批语中引述的“天津桥上无人识”两句,传说为黄巢失败后所写的《自题像》一诗中的诗句。宋代陶谷《五代乱纪》一书中说: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南宋王明清在《挥度后录》中,相信黄巢起义失败后当和尚的说法,并引用了陶谷所记述的这首诗。

  在1926年广州农讲所讲课时,毛泽东曾专门谈起黄巢,说:黄巢,山东人,当时科举不第,气愤而起,由山东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西,这是农民暴动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完全代表农民利益的,其所以失败者,以始终暴动所致也。这对黄巢起义的性质的评价,是很高的。

  毛泽东晚年读《明史纪事木未·平河北盗》,借传为黄巢《自题像》诗句,对书中记述刘七、赵风子起义败死提出怀疑,认为他们的下落可能很像黄巢。这其中是不是体现了毛泽东对这几位农民起义领袖失败后的命运的深情追怀呢?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