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17.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六《魏书·袁绍传》等)

17.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六《魏书·袁绍传》等)

  [原文]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曹操,下同)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小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公将自东征(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攻备),遂东击备,破之,生擒其将夏侯博。

  ——摘自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迟,慢了,得出一个方针就处于被动。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摘自毛泽东1959年3同2日在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主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

  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吉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簿”,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

  ——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的谈话(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

  [解析]

  袁绍(?—202)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在汉末群雄混战中,起初他的势力最大,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后地广兵多,手下谋臣武将也不少。但时间不长,便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他的失败,与他的见识、能力和胸怀有关。对此,《三国志》里的《袁绍传》、《郭嘉传》及《武帝纪》都有所描述和评论。毛泽东读《三国志》,也注意到作者对袁绍失败原因的描写。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胡乔木、田家英、李锐、周惠谈话,说到由陈云出来主管计委工作这个话题时,毛泽东讲: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用将,《三国志》的《曹操传》、《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已见前面引述的原文。毛泽东还多次谈到郭嘉对袁绍的评价。《郭嘉传》记载,郭嘉起初在袁绍手下做事的时候,曾私下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奸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毛泽东很同意曹操、郭嘉对袁绍的评价,并从中提炼出两点:一是好谋无决,多端寡要,从而不能采纳正确意见,不能用人;一是几事迟,得计迟,这样行动起来总是丧失机会,慢半拍。这两点,在《袁绍传》里都有不少记载。

  例如,郭图劝袁绍迎接天子到邮县建都,袁绍不同意。正好碰上曹操迎天子在许昌建都,由此借天子声威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关中也归附曹操,“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这就是见事迟,得计迟。袁绍进军黎阳,派手下大将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谋士沮授劝阻说,颜良生性急躁狭隘,有勇无谋,难独担此重任。袁绍不听。曹操出兵救刘延,结果颜良败死。这就是不能知人、用人。官渡之战中,沮授屡屡向袁绍献计,都未被袁绍采纳。更有意思的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另一个谋士田丰曾劝袁绍不要南下打曹操,宜巩固所占领的北方四州,同曹操打持久战,然后出奇兵攻曹操虚弱的地方。袁绍不听,认为田丰破坏士气,给他带上镣铐关押起来。然后尽其兵马在官渡同曹操决战,结果失败。有人对田丰说,当初你的建议是对的,看来这次要被重用了。“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全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久,然后当机立断,不称职的领导,常常失误于此。就在1959年3月2日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袁绍见事迟,得计迟,推崇郭嘉多谋善断时,毛泽东还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失误为例。他说: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京。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

  毛泽东不只是在读史评古人时才批评和反对见事迟、得计迟的领导弱点,他是把它当作现实问题,当做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的问题提出来的。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这正是毛泽东自己的领袖素质和领导能力及政治风格。同时,他也不希望自己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出现袁绍这种短见而刚愎之人。毛泽东读史主要是为了致用,历史也是教育干部的好教材。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