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20.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20.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47年底实行的币制改革,对巩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后的币制有很大的意义,这次币制改革就是,把战争期间在某种程度上贬值的旧币,根据一定的条件,兑换成1947年版式的足值新币。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使劳动者生活状况恶化的币制改革相反,苏联的币制改革是有利于劳动者的。工人和职员的工资在币制改革以后,仍照以前的数目,用足值的新币支付。伴随着币制改革而来的是物价的降低。币制改革消除了货币流通方面的战争后果,恢复了足值的苏联卢布,加强了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便利了废除战时采用的配售制和过渡到按统一价格出售商品,促进了工人和职员实际工资的提高和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的增加。

  ——摘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拿过去来说,没有文字,人们就没有对文具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人们对文具的需要也随着创造出来了。拿现在来说,因为发明了电视机,所以人们对于它的需要也随着提出来了。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解析]

  毛泽东在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做的这段评论中,

  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改善不能离开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人民的需要要逐步满足。其次,人们的消费需要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被创造出来,它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毛泽东的这种关于消费与生产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主张:解放区的劳资关系必须取合作方针,以达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无论公营、私营,都是如此。任何工厂、工会与党支部,必须与厂方协同制定生产计划并协同执行之,力求以较低之成本,得较多较好之产品,以此获得较多之盈利,劳资双方有利。工人之福利必须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求之,任何片面的过火需要,都将破坏解放区的经济。1946年4月19日,毛泽东在致彭真等的电报中指出:工人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切不可提得过高,必须采取劳资合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劳资两利的政策,决不可只顾工人暂时片面的利益,结果害了自己。1948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的文件上加写了这样一段:“新民主国家必须保证一切公私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生活的改善,反对或忽视这种改善是错误的。但是这种生活的改善,不应当超过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不应当违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原则。”

  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对该书关于消费品分配的章节表示了极大的不满意。他说,关于产品分配,苏联“教科书”写得最不好,要重新另写,换一种写法。他认为,这本“教科书”把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个很大错误。

  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该书强调物质刺激的写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有些话讲得过重,显露出了“左”的思想观点。但在关于“逐步满足人民消费需要”这一点上,毛泽东的评论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另外,毛泽东讲,人们的消费需要是不断被创造出来,是不断提高的。这一观点也是十分新颖的。生产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消费形式,逐渐成为社会的消费需要,这本身就是生产刺激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过程。因此,社会的消费水平应当与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增长,逐步递进。脱离生产发展水平的过高或过低的社会消费行为都对生产的发展不利。这也就是毛泽东这段讲话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