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抗争·求异·图新

  抗争·求异·图新

  毛泽东的思维从小就与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小时候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沿着家长的愿望成长。但毛泽东从小就有反抗意识。八岁开始在本地的一个小学堂念书,一直念到十三岁。白天读《诗经》、《四书》,早晚下地干活。因教员很严厉,经常体罚学生,十岁那年,毛泽东逃学了,家里人找了三天才找到他。等他再回学校上学时,老师的态度比以前温和多了,这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意识到“罢课”的胜利和“抗争”的效果。此后,他的思维更不循规蹈矩了。抗争、求异思维的勇气更大了。

  大约十三岁的时候,一次毛泽东的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因故父子俩争论起来。父亲当众骂毛泽东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毛泽东,他骂了父亲后,就离开了家。母亲竭力追劝,父亲追骂并让他回去。毛泽东跑到一个池塘旁边,对他父亲恫吓说,如果再逼近一步,他就跳进去。最后,父亲提出要儿子磕头认错,毛泽东则提出如果不打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事情就这样以双方的妥协结束了。这件事使毛泽东抗争思维意识更强了。他认为公开反抗能保护自己,而一味温顺驯眼,反而会使父亲对自己更严厉。毛泽东还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同父亲辩论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父亲责备他不孝,他就引用经书上老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父亲指责他懒惰,他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轻的多干活,并说等他到了父亲的年纪,准比父亲勤快得多。

  毛泽东不喜经书,他不顾先生的禁止,公然在课堂上用经书遮挡偷看《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旧小说。十三岁后,父亲不再让毛泽东上学。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只好白天做一个整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但他并不听父亲让他读经书的要求,而是背着父亲深夜里遮起窗户,读《盛世危言》等他感兴趣的书。这些书又激起了他复学的愿望和读书的热情。最后他逃离了家庭,外出求学去了。

  在外边,他看到长沙的饥荒,群众要求救济,衙门不答应,群众示威游行,砍断了官府的旗杆,结果遭到了镇压,许多人被斩首示众,毛泽东深感不平。在乡下饥民发起“吃大户”运动,他父亲算半商,一些粮食也被穷人扣留了,毛泽东并不同情父亲。小学有一位新来的激进派教师,反对佛教,鼓励人们把庙字改成学堂,众人反对,毛泽东却赞成并很钦佩这位教师。

  十几岁的毛泽东根本不恪守“历来如此”一类大人们的教诲,他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与众不同的求异思维,常常使他背离家教,违反校规。他如饥似渴地向他的未知领域探索寻觅。他放弃经书,进了新学堂,接受西方新学,他从自学中,了解了日本侵占朝鲜、台湾的经过,这些使他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第一次看到了于右任主编的宣传民族革命的《民立报》,从报上他看到了黄兴领导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深受感动。他还听说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他竟然激动得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提出请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湘江日报》上谈到社会主义(实则是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他热情地同其他学生和士兵讨论社会主义。他读了江亢虎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子,他更是热情奔放。他利用自修,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逻辑》,还读了卢梭的著作,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孟德斯鸠关于法律的书,并认真研读了俄、美、英、法等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还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绰号叫袁大胡子的国文教员使毛泽东受到不少教益,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伦理学教员杨昌济——他未来的岳父。杨昌济鼓励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影响下,对伦理学产生了兴趣,他还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著作,并在受到启发后,写了题为《心之力》的文章。当然这时的毛泽东同杨昌济都还是唯心主义者。另一位对他影响较大的是一位姓唐的教员,这位教员经常给毛泽东一些旧《民报》看,从报上毛泽东了解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他还从报上登载的两个学生周游全国的行动受到鼓舞。第二年夏天,他徒步游历了湖南五个县,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这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主动结交一些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能够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以此,他团结了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核心,他还与其他大小城市的许多学生和朋友建立了广泛的通信关系。在此基础上,1917年成立了新民学会。其中有罗学瓒、夏曦、何叔衡、郭亮、张昆弟、蔡和森、向警予,连同其他七、八十名会员。这时的毛泽东受《新青年》的影响较深。因此,他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这时他已抛弃了康有为、梁启超,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

  总之,二十五岁前的毛泽东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规旧俗进行抗争。他不满现状,他对一切不同于现状的东西都感兴趣,他象海绵一样饱吸着周围一切感到新鲜有用的东西,他求异心切,图新志坚。他离开家乡走向社会,他从南方到了北方,他甚至也想从中国到法国勤工俭学。他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踌躇满志,四处奔波求索,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种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