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935年6月26日党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明确指出红军主力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而张国煮却主张依托懋功地区向川康边境发展的战略方针。会上对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展开了斗争,张国焘理屈词穷,不得不表示接受中央的战略方针。但是,会后张国焘却背着中央私自召开会议,抗拒中央方针。8 月4 日,中央又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的决定。会后,一、四方面军混合重编,组成了左路军和右路军。左路军由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组成,由张国焘率领,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同左路军行动;右路军由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和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由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随同行动。

  8 月下旬,右路军通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到达川北的巴西。可是张国焘的左路军拒绝北上,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中央负责同志。

  9 月3 日,张国焘发来电报,借口白河涨水无法渡河,命令部队停止行动,建议放弃北上和东进,而重提他原来向西向南推进的主张。毛泽东召开中央委员会(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同意他的观点),发报给张,要求他继续北上,并提出派人支援张,帮他渡河。

  9 月9 日上午,张国焘给他的心腹助手、右路军指挥部的陈昌洽发了一份密码电报。电文本应由陈昌浩本人亲自译出。但他正在一个会议上发言。结果,电报由一名译电员译出,并交给了参谋长叶剑英。叶想把电报交给陈昌浩,陈说:“等一会,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电报似乎很急,所以叶剑英就看了一眼,电文里有一句关键的话,指示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叶剑英借口上厕所,走开了。其实,他转身来到一二百米开外的毛泽东办公室,把电报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抄了一份,告诉叶别让人知道他已了解电报的内容,并对叶剑英说:“你干得漂亮。”

  叶剑英回到指挥部。陈昌浩正在台上讲话,会议仍在进行。叶剑英机灵地把电报交给陈昌浩的秘书。

  9 月9 日下午,大约应陈昌浩的要求,毛泽东和他见面了。陈昌浩向毛泽东转告了张国焘的命令。毛泽东竭力争取陈昌浩赞同他的主张。但陈昌浩“对张唯命是从,毛根本劝不动他”(杨尚昆语)。

  毛泽东召开常委会紧急会议决定不改变方向,并又给张国焘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他坚决执行中央原定计划,前来和他们会合。于此同时,毛泽东必须做好必要准备。为了给即将进行的活动打掩护,派叶剑英去通知陈昌浩,如果部队要回头再过草地,需要准备更多的粮食。已动员整个部队在10日天一亮就去地里割青稞。“陈昌浩一点也不担心,”杨尚昆说,“他未感到需要特别警惕,毛只有那么点人,不敢自行离去。”

  最危险的任务落到了叶剑英和杨尚昆身上,他们必须离开指挥部,但又不能引起怀疑,还要带上由一方面军的人组成的二局(即带上情报局的地图和人员)一起走。

  凌晨二时,叶剑英和杨尚昆悄悄地溜出了指挥部营房,并让警卫员带着驮有行装的骡子先走一步,二局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在半夜1 时30 分离开了。

  陈昌浩发现毛泽东的人逃走了。他看了看徐向前司令,说:“出了一件怪事,一方面军开拔了。我们是不是派部队追上去?”徐向前回答说:“你见过红军打红军的吗?”

  陈昌浩没有派部队,而派了红军大学的一个学生团和四方面军的一部分人到巴西去。

  毛泽东决定对四方面军派来的代表团和四方面军留下的人讲话。这时年轻的红大学员们举着写有“反对毛泽东逃跑”的字样的标语示威。

  毛泽东对他们说:想南下的,请便;愿北上的,也请便,绝不强迫。他对干部们说:南下是没有出路的。至于不愿意和党中央一起北上的人,可以等一等,“我们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先走一步。”

  10日上午8点,大局已定,不想北上的人回班佑去了。想继续前进的人向北进发。

  这是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时刻,也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关系到党的命运的“千钩一发”的时刻,是关系到长征成败、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叶剑英秘密地传送密码电报,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争取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及时采取了措施和行动,从而避免了我党、我军的一次大劫难。他以他的胆大心细,大智大勇,周密运筹,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毛泽东。以致几十年后,毛泽东还记忆犹新,并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诗句,对叶剑英同志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解放后,毛泽东亲自提名叶剑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解放军训练总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等要职。直到他生命弥留之际的刹那间,还特别示意让人把叶剑英找到身边,睁开双眼,嘴唇微微张合,想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大概直到这时,他依然坚信叶剑英象诸葛一样谨慎,象吕端一样清醒。想把最重要的遗嘱告诉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既是引用,又是诗句。在毛泽东的语言中,这两种表达形式的语言是枚不胜举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