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马尔克斯 > 第二章 追求

第二章 追求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外祖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关怀教育和影响下,自幼酷爱文学。两位慈爱的老人先教他绘画,再教他读书。他7 岁的时候就读了《一千零一夜》,还读了很多童话故事,如格林的童话等。文学作品犹如阳光雨露,自幼时起就滋润他的心田。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刚刚8 岁的时候,他尊敬的外祖父告别了人间,这给他的心灵留下一道深深的创伤,久久难以愈合。随后不久,他的父母就把他接回身边,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养育他8 年的外祖父可爱的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36年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环境改变了,不仅家境不富裕,而且还有弟弟和妹妹多人,父母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细心照管他这个长子,这使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久以后,他被送到巴兰基利亚港口城市读小学,一直远离父母和亲人。1940年完成小学学业。

  12岁的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被送到西帕吉拉国立中学念书,成为一名领助学金的学生。这所中学位于冰冷的草原上,周围是辽阔的原野,无边的碧草,给年少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不禁增添了几分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他也想到父母在他身上寄托的希望,使他有了学习的动力。

  学校离家很远,他每年有两次机会,乘着马格达莱纳河里的船,望着岸上的无限风光,由学校返回家乡,探望亲人们。

  就是在西帕吉拉这所寄宿学校里,加西亚。马尔克斯和12个少年文学爱好者组织起一个文学中心,他们一共13人,所以就给它命名为“十三人文学中心”。

  这13个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经常聚在一起,开怀畅谈。他们的议题,除共同喜爱的文学外,主要是筹划出一份杂志。杂志的名字就叫《地平线》,众人公认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才华,所以就一致推举他担任主编。

  学生办杂志首先是经费来源问题,然后是印刷困难。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又拿到首都波哥大去印刷。他们的心血开出了艳丽的花朵,首期《地平线》出版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学友们欢喜若狂,奔走相告,庆幸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然而,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杂志却被当时的总统阿方索。洛佩斯发现了。

  他看了杂志后,把那篇具有正义感的文章视为眼中钉,立即下令将《地平线》全部没收并且烧掉。长时间的努力被付之一炬。这毫无疑问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生活中生命最短暂的杂志。

  挫折遏止不住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文学的酷爱。当他的大多数同窗都专心致志地准备功课,和物理、化学及数学打交道时,加西亚。马尔克斯正躲在学校里的小图书馆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从某种渠道进来的新书。他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开始练习写作诗歌和故事的。

  在中学里,加西亚。马尔克斯迷上了西班牙浪漫主义诗人努涅斯。德阿尔塞的诗,后来在学校图书馆里又发现了法国早慧又早夭的天才诗人、不愧为象征主义运动典范的兰波和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诗。不久,又沉醉于以诗人豪尔赫。罗哈斯为首的当时鲜为人知的哥伦比亚“石天派”诗歌。

  早在三四十年代在哥伦比亚文坛上崛起的青年文学小组“石天派”,其成员受到拉美第一位职业诗人尼加拉瓜鲁文。达里奥、西班牙抒情大诗人胡安。拉蒙。

  希门内斯和智利诗人聂鲁达等的影响,对传统诗歌进行了大胆的背叛,提出在惟有“石头与天空”的世界里创造新的诗歌天地。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起“石天派”对他的影响时,他说:“如果我没有‘石头与天’的帮助,我真不敢说我会成为作家。”

  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起过影响如今健在的“石天派”成员豪尔赫。罗哈斯是哥伦比亚当代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

  加西亚。马尔克斯十分喜爱诗歌,他最初的文学修养是从诗歌开始的。如果说他中学时期开始读小说,那么他在小时候就开始读诗歌,到中学的时候,他便爱上了诗歌,读了很多国内外的诗歌。当他成名之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对文学的兴趣,我对文学的赞赏和迷惑是由诗歌开始的,我是个诗歌的伟大读者。

  我认为,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但从写小说的修辞方法来看,那是一种纯诗化的语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人就不可能去关心语言和语言的含义,也不去关心语言的美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诗歌的特别爱好一直持续到他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以后。

  当时他对诗歌情有独钟的程度几乎达到狂放的地步,这可从他在后来写的一部书《番石榴飘香》中一目了然。他说:“星期天,在无轨电车里度过令人忧伤的下午……而我在这种放任兜风的旅途中惟一所做的事情,就是读诗,读诗,读诗…

  …直到夜雨霏霏、华灯初上的时刻。然后,我跑遍老城里寂静无声的咖啡馆,去寻找一位仁人君子,陪我一起谈论谈论我刚刚读完的那些诗篇,那些诗篇,那些诗篇。”

  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先导,诗是他的语言大师,诗和他的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始终不忘那些优美动人的诗歌。

  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44年底结束了在西帕吉拉寄宿中学的学业。

  回首几年的中学生活,他颇有感触:尽管这所屹立在荒原上的学校夏日炎炎,蚊蝇肆意欺人;冬天,寒气刺骨,但是,自然环境再恶劣也挡不住他那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在学校小小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宝库。他不仅谦虚好学,而且善于团结学友,在毕业典礼上众人一致推他代表大家发表演说,他口若悬河,大谈崇高的友谊。他说:

  “通过一系列牢不可破的纽带,把我们这些今天将走向生活的青年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友谊。”

  同学间的美好情谊伴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学友离开了中学,走向新的生活。

  1947年,即他18岁那年他进入波哥大国立大学攻读法律,并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与自由党争夺权力,导致全国大战。1949年,豪尔赫。埃列塞尔。盖坦被杀害后,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中途辍学,迁居到卡塔赫纳。他在当地的大学继续学习法律的同时,开始为《宇宙报》撰写新闻报道。

  自然,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从事漫长的新闻事业。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卡塔赫纳呆了一年时间后,又来到巴兰基利亚。

  在这个他完成小学学业的海港城市一住就是几年。他勤勤恳恳为《先驱报》写文章,干的也是新闻事业。

  1954年,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巴兰基利亚市回到阔别几年的首都波哥大,被《旁观者报》聘任为专职记者。当时在《旁观者报》担当社长和总编辑职务的分别是吉列尔莫。卡诺和何塞。萨尔加。那时他们都还不满30岁。

  《旁观者报》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从事新闻事业的最好园地,也为他成为著名作家开辟了道路,所以他对在《旁观者报》工作的情景始终记忆犹新。难怪40年后,他坐下来写回忆录时,仍把那一段作为回忆录的主要部分,并要单出一部书,给这部书命名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深深的怀旧的心绪回顾当时在《旁观者报》工作时的情景,他说:我们在编辑部里侃谈的时候,实际上正不知不觉地在准备着第二天的报纸。过去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消息都是热的、及时的,能写出一条两小时前发生的消息,虽然在印刷方面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在我的青年时代,记者对发生的事从不发表看法,编辑部也不发表评述,只公布事实,读者了解的是发生的事情。

  现在将消息和评述混为一谈,这就需要一种程度极高的专业知识了。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发表了上述的感触后说:“多亏了新闻工作,我才学会脚踏实地!”

  他对哥伦比亚一批学新闻的学生谈了他的上述看法。他还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总是要求采访我,而从来不写一篇通讯……通讯是美国记者发明的一种体裁,我认为它是一种最好的体裁。叙述发生的事情,以便让读者了解,使发生的事活起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顿了一下,又接着谈下去。他说:“我所喜爱的我写的一部书,其实它是一篇大的通讯,即一个遇难者的故事。我当时在波哥大的一家报纸工作,报社让我负责接待一个在船遇难后在海里幸存10天的人。我坐在他的身边,我们一天又一天地复述他的历险的情形。

  到了第三天,他慢慢记起来自己的职业。开始的时候,他跟我叙述当时的情形,或他认为的英勇行为的那些细节,接着他意识到,我感兴趣的是他在木筏上生活的小细节。这个故事每天都在报上发表,到了第六天,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不能不问我,这是小说还是真实故事。我当时回答他说,是小说,也是真实的故事。“

  他接着说:“我们叙述到最后时,不再谈其他的事。我在向读者叙述在木筏上发生的事,企图把故事置于那个遇难者的死上。这是一篇通讯,当以书的形式出版时,的确没看到它像一部新闻书,但它的确是我所认为的一部书。我极高兴它是这样一部书,并且是我偏爱的一部书。”

  由记者成为文学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如今对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新闻工作仍然十分关心。他于1994年提出,自己今后的任务是报道拉美的未来新闻。他决定创办一所新闻实习学校,或曰新闻作坊,以便为21世纪的新闻指出新的方向,培养出一批优秀记者,适应下一个世纪的需要。

  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94年10月和阿根廷记者兼作家托马斯召集哥伦比亚新闻界的要人,在卡塔赫纳关起门来,聚精会神地研讨了哥伦比亚及拉丁美洲的新闻问题,决定开办一所新闻实习学校,轮流培养哥伦比亚的记者,或者培养对新闻工作感兴趣的人才,使他们的新闻业务更上一层楼。

  这所新型的新闻学校不进行考试,不发文凭,也不授予学位。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这样做,对每个记者都是最好不过的,看谁适应这样做谁就最有前途。

  学校并不企图传授给记者什么秘诀,因为并没有成为优秀记者的秘诀。这所学校主要是交流经验,请有建树的记者去授课,以便向他们学习。

  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的任务是起协调作用,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参加报道研究,比如拟定报道题目,把它写在黑板上,先分小组讨论,再集中起来,让大家各抒己见,从而提出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删节,怎样补充材料,达到尽善尽美。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具体设想是,为了便于真正地进行实践与知识交流,每个学习讨论小组以20人为宜。课程有摄影课、写作课、在电台和电视台的实际操作、掌握图像等。也为新闻界的经理人员提供方便,给他们授课,帮助他们理解新闻业务和记者。

  学校的学员由各个新闻单位推荐,并给他们提供3 项助学金。授课的地点将轮流在卡塔赫纳、巴兰基利亚和圣菲波哥大进行。授课时间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期为一周或几周不等。

  办学资金的来源,开始阶段由加西亚。马尔克斯资助,以后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10多位记者朋友经过认真的研讨后,得出的结论是,如何用好的经验赶走潮流。所谓潮流是指当时新闻界存在的问题。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新闻的技术问题,新闻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前进,新闻记者的能力却不能同时跟上去,因此新闻界被迫从属于这种发狂的进程。技术的进步明显地超过了记者,而记者的能力不足,又没有时间顾及所有新闻渠道,致使新闻产品出现缺陷,缺少道德观念。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的经验证明他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今的新闻界正在对技术进行大力投资,而在人力上却投资少,技术使人惶惑不安。

  今天的新闻与他当初在《旁观者报》当记者时的新闻不同。他说:

  “在那个时候,我们是一帮人,我们对问题相互切磋,开会讨论,那是一种连续的进程。我们那个记者时代与现在这个记者时代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即过去不能在社论和报道里发表见解,现在可以,这就需要时间。

  说真的,我认为,技术和时间的压力已成了报纸灵活性的敌人。“在谈到如何看待新闻的道德观时,他认为道德观问题主要在于记者的道义,也有记者修养上的毛病。新闻实习学校要力图做到用真正具体的经验讨论分析这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看看应采取什么行动。

  新闻实习学校的基本目的是为哥伦比亚记者提供最好的工具,掌握报道技巧,产生一种新的新闻。这种新的新闻,利用新的技术工具,在拉丁美洲恢复其最好的新闻传统。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与会的新闻界朋友分析指出:新闻界承认技术凌驾于记者的任务之上,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因为这可以决定,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空间,以便深化报道,给予通讯和几乎消失的像时事这样的新闻以容量。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没有任何魔方,新闻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使现有的经验更臻于完善。他希望每个记者都设法用他的职业和天赋成为一个幸存者或者胜利者。

  他还说:“我认为,对现在的记者来说,最坏的弊端之一是,他们没有时间读书,连报纸也不看。记者工作需要时间,尽管对个别人可另当别论,一定的时间会使工作的效果更好……记者的产生像诗人、画家或音乐家的产生一样。”

  为了办好新闻实习学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10多位新闻界朋友,就“新闻的教训”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卡塔赫纳《宇宙报》副社长门多萨。迪亚戈还对有趣的发言作了记录。

  没有一种特定的方法,能用来辨认新闻在一件事上可供利用的材料。加西亚。

  马尔克斯对围坐在摆满盖着蓝瓶盖水瓶的桌旁的记者说:

  “你感兴趣的东西,对别人来说也是感兴趣的。”

  “在他那篇关于加拉加斯缺水的报道中出现的人物名字,是取自他住的楼房的看守。”加西亚。马尔克斯说。

  “那么说,用桃汁代水修面不是真的啦?”一位与会者问加西亚。马尔克斯。

  “那是一种隐喻。”加西亚。马尔克斯怀着一腔甚至要把自己的白上衣胀破的热情对他说。

  这不是对新闻报道中有关虚构与严格现实关系的正式讨论,但它的作用却更大。

  作为记者,你对记述的一件事可作取舍,对事件的要素可以进行忠实的再创作;你或者抓住事件的实质,利用一个隐喻,使事件既有核心,又更加紧凑。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一个记者能够描写一起惨案的绝望情形,又不历数伤亡数字、损失的大小或为战胜惨案将采取的对策。一个记者,可以觉察出这场悲剧的真实程度,通过隐喻,使它在读者心里活起来。

  这样可能更加感人,又未捏造事实。读者能知道悲剧是真实的,感到震惊。

  这种写法胜于那种利用空洞的数字,没有悲痛灵性的叙述。

  “我确信,新闻是文学的一种,”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但在记者和表达职能之间有差距,所以我们投入很多时间来学习日益尖端的电脑。”

  经过这次讨论,才一致确认,如果新闻界的主人们,既能在记者的才能上进行投资,又能在技术成就上投资,新闻事业就将焕发出青春朝气。

  对马尔克斯来说,采访已成为一种讨厌的方式,他已成了向他过分热情提问的受害者,他向记者发起猛攻。

  “我认为,一次好的采访,不应该提出3 个以上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采访者以为,错过向面前的被采访者提出所有可提的问题,那将是一种浪费。于是,他们就问些蠢话。”加西亚。马尔克斯说。

  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是:希望达到越短越有实质的采访,记者就越必须对面前的人物做好准备。

  采访记者总是不时地问加西亚。马尔克斯又写了什么书,其中哪本书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个极端是,聪明的记者,对每个问题都加评述的记者,不给被采访者留有余地,那就只好极其简单地回答他。

  把问题和答案事先想好的采访,是种少费事的捷径,也是懒人的武器。

  有时,在一连串不停地提问后面隐藏着圈套。当一个记者往往正和加西亚。

  马尔克斯谈论新闻实习学校时,下一个问题就怀着企图让他发表关于国家公共秩序的看法,又佯装着仍在谈论同一件事。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时会反击他。

  当问题出格时,加西亚。马尔克斯会真的对他们说,这与他们正在谈的问题没任何关系。于是,立即中断谈话。

  记者的这种手法是孩子气的,任何聪明的被采访者,不管他如何心不在焉,也不会上当。

  还有种被一致认为是可恶的手法:当被采访者不注意时,他录音,采用某篇文章中有关的评论,看未经允许的纸片,偷走文件。

  道德观已成为令人担心的大问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解决问题只有一个途径:立即根除这种不良现象,将道德观变成工作的强制因素。

  尽管存在着上述问题,但也不能屏弃作为新闻体裁的采访,而是重新估价它,使它更具有生气,以便恢复它的真正实质,使它在烘托气氛和描写人物方面再呈现出一次**。

  此外,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照片和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

  他确信形象有作为消息和消息要素自身的价值。记者经过深思熟虑,拍摄的人物、会议和事件是为了配合文章,不是用作见证物,或自身的故事因素。

  “必须在报纸的版面上放进较大的照片。”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众人说。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记者没有一种拓宽消息的视觉观,不用形象思考自己的工作。只有少数记者明白,他们希望借助照片支持什么,达到配合故事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要求摄影记者得到真正的消息。

  标题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就没有完整的消息。应该寻找有创造性的精当的标题,但是,若找不到这样的标题,最好选择意思明显的标题。

  从40年前到今天,从今天再回到40年前,新闻犹如一条无形的绸带,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脑海里盘旋。

  1955年,波哥大《旁观者报》委任他为欧洲常驻记者,他定居于罗马。曾先后到过法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和苏联,并在伦敦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195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挚友门多萨的帮助下,得以随哥伦比亚民乐团访问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后来他将访问时写的文章汇集成册,定名为《缺幕后的九十天》。

  1959年,当由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反帝、反独裁的革命取得胜利后,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聘为古巴新政府的拉美社驻波哥大记者。1961年,他作为古巴拉美社的记者去纽约工作,担任拉美社纽约分社副社长兼常驻联合国记者。当时由于古巴革命刚胜利不久,敌视古巴革命的古巴流亡者,常在纽约威胁加西亚。马尔克斯,使他尝够了烂柿子和臭鸡蛋味道;为了自身安全,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备有一根随手可用的铁棍。

  但是,当他正为拉美社孜孜不倦工作时,拉美社社长何塞。里卡多。玛塞蒂被撤职了,他因此愤然辞职。这一年的6 月,他带着妻儿取道美国南方,到了墨西哥。当时他全身带的款项仅有一百美元,只好在墨西哥住了下来。漫长的记者生涯告一段落。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61年至1967年居住在墨西哥期间,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他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文学创作成了他的首要任务,新闻退居了二线。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有成就的记者。他曾为《宇宙报》、《先驱报》和哥伦比亚最重要的大报之一《旁观者报》采写新闻,报道国内外的消息;他为古巴国家通讯社拉美社忠心耿耿,忘我工作。他赞扬新闻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他正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而这本巨著的最重要最光辉的一页就是他从事多年的念念不忘的新闻。因为他这位饮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是由新闻起家,是由记者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辉煌壮丽的文学殿堂的。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站在如今这座高高的文学殿堂朝下张望,他望见自己的文学足迹是从新闻开始的,具体来说,他最初的创作**是由《旁观者报》的一条广告引发的。一天,正在波哥大国立大学阅览室里翻阅报纸的时候,他无意中读到一条广告消息:《旁观者报》准备为青年作者开辟文学创作之页,欢迎投稿。

  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完这条消息,喜不自禁。从小就受到文学修养颇高的外祖母的影响,由小学到中学和大学酷爱诗歌和小说的他,早就试着写诗作文,创作小说,正愁没有发表的阵地。如今有了施展文学才华的园地,何不投它几篇。

  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试着写了一篇题目是《第三次辞职》的短篇小说,寄投出去。小说很快在《旁观者报》刊登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发表小说,当时是1947年,他刚满19岁。这激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热情,他一发不可收,一连发表十四个短篇小说。

  对加西亚。马尔克斯来说,1954年是决定他人生道路的最关键的年份。这一年,他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经过严肃的思索,决定要从事一项更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于是,他不顾家人的竭力反对,放弃了继续学习法律,成为名律师的初衷,毅然应聘去《旁观者报》担任采访记者。

  在报社里,他白天忙着为报纸写消息,作文章,夜晚来到自己的小天地,孜孜不倦地敲着打字机,进行自己偏爱的文学创作。他对自己的创作要求特别严格,打出的每一行文字都要求精益求精,宁愿少些,但要好些,这是他的创作规范。

  这种不成文的创作规范,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难忘记的是,《旁观者报》文学副刊主编萨拉梅亚。博尔达是哥伦比亚先锋派文学的创始人,正是这位声望颇高的作家引导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从此,他在新闻的夹缝里开始了文学生涯。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个善于深入生活、勤于写作的出色记者。

  他曾写过许多生动而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上面提到的《一个遇难者的故事》就是突出的一例。加西亚。马尔克斯说:“我的作品写完之后,我再也不去看它,但应该说《一个遇难者的故事》是我本人满意的作品之一,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译成中文,我感到高兴,希望中国读者也能喜欢它。”

  一个遇难者的故事发生在1955年2 月,15年后的1970年2 月,当出版商要求把它印成书籍出版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正文的前面写了篇题为《写本故事的故事》的说明,对这部长篇通讯报道的内容、背景和因此招来的祸患作了介绍。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是位20岁的青年海员。

  当1955年2 月哥伦比亚海军卡尔答斯号驱逐舰在加勒比海遇到风暴,他是落水的8 位船员之一。他这位遇难者在海上坐在一条木筏上,在大海里随波逐流,10天后在哥伦比亚北部荒凉的海滩上出现时已经奄奄一息。

  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采访他的任务后,和他进行了详细交谈。马尔克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起呆了20天,每天交谈6 小时。在交谈中,我一边作笔记,一边不时提出一些让他上套的问题来捕捉他叙述中的矛盾。终于,我们将他10天海上生活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情节紧凑、内容翔实的故事。……作为作者,我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读者相信这篇报道。为此,我们商定,故事讲述用第一人称,并且署上他的名字。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无可指责。就这样,我的名字第一次和这个故事连在一起了。”

  但是,当贝拉斯科谈到军舰上装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走私货后,触及了当时的独裁当局的神经,他们发表了一项庄严的声明,否认驱逐舰上装的是走私物品。紧接着便采取一系列疯狂的报复手段,包括企图加害加西亚。马尔克斯。《旁观者报》为了保护他,派他任驻欧洲记者。

  两个星期过后,古斯塔沃。罗哈斯。皮尼利亚的独裁当局下令查封了《旁观者报》。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这时,我开始在巴黎过流亡生活,缕缕乡愁使我觉得自己也像一只在大海上随波漂流的木筏。”

  由于揭露哥伦比亚海军卡尔答斯号军舰走私活动而激怒统治当局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被迫流亡巴黎,在那里整整过了两年乞丐似的生活。

  在巴黎流亡中,他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去寻找种种写作的动机,试图去认识现实,尤其是拉丁美洲的现实。于是,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我的流放并不是一个艰苦的煎熬。流放使我理解了其他的国家,而这对我的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得意之作、他写了9 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正是他在巴黎过着乞丐似的生活时酝酿、构思、写成的。这部自1961年发表以来,引起拉美文学界关注并译成数种文字的中篇小说,写的是一位内战时期立过战功的老上校的事。他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总是等待着附有支票的来信,但总是不见音讯。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当时的处境正与这位退伍上校一样,因为派他驻欧的《旁观者报》被本国独裁政府查封,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他在巴黎收不到报社的汇款,生活无着,处境狼狈不堪。他在写作时再也没有笑的心思,即使偶有笑容,也是像上校那样强装笑颜,以此来抵御饥寒交迫的威胁和应付频频追收房租的房东。读者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尽管作者在许多场合使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但心情是十分忧郁而沉重的。正是上校这种面带笑容迎接死亡的个性,使这部作品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完全是按他的写作计划写的,在艺术成就上超过了后来出版的《百年孤独》,因此他说:“是我最好的小说。”

  旅欧期间,加西亚。马尔克斯住在巴黎一家破旧旅馆的满是蜘蛛网的小阁楼里,阅读了许多著名的欧洲文学作品,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宝库,扩大了视野,由拉美走向了世界,又从世界的角度加深了对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认识。

  这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虽已名震本国文坛,但在世界文坛上仍属无名小辈。

  经受磨难奋斗不息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后来应古巴拉美社的聘请,担任该社记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新闻是我的生命。”这的确是这位大作家的心声。

  他在1967年发表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之前,一直以新闻为己任,为本国报纸和外国新闻社当记者,写新闻。也许正是多年的记者生活,使他观察问题透彻,能一针见血,抓住问题的本质;也许正是记者更能深入生活,摸到社会的脉搏,诊断下药,使他对当代社会的各种矛盾有深刻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也许正是记者的职业需为民请命,打天下不平,他对美国的霸权政治,以强凌弱,看得一清二楚,他才在《百年孤独》和《家长的没落》等著作中,将帝国主义的反动势力与拉美国家的反动寡头狼狈为奸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