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吕祖谦评传 > 一从师问学

一从师问学

  吕祖谦少时,随其父吕大器来到福州任所。未几,即拜林子奇为师,开始了求学活动。

  林子奇,字少颖,又字拙斋。学者称三山先生。侯官(今属福建)人。

  ① 《宋元学案·荣阳学案》。

  ② 《文集》卷9《家传》。

  ①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林氏曾师从吕祖谦伯祖吕本中。受吕本中赏识。吕本中曾"教之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①林子奇对此教诲领悟颇深,且多有发挥,故被许之为师门"高弟"。吕大器与其甚为友善,命吕祖谦师事之。作为吕祖谦的启蒙老师,林子奇对吕祖谦要求甚严,吕祖谦受其影响不小。例如林子奇曾说:"《论语》一部,圣人之心体在是,须是不释手看,始得。"②又说:"疑字、悔字,皆进学门户,学者须是疑是悔,于道方有所人。"③他的这些观点,为吕祖谦全盘接受,且得到了更多的阐述。在时人眼中,吕祖谦较之林子奇,学问则高出一筹,故"有出蓝之誉。"①离开林子奇后,吕祖谦又相继拜汪应辰、胡宪两人为师,受到了更为严格的教育。

  汪应辰,字圣钖,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人。亦曾一度从学于吕本中,学者称玉山先生。汪氏抗金态度颇为坚决。他力斥和议,并因此而得罪秦桧,长期被贬滴在外,"盖以讲学为事"②。汪应辰的学术风格接近其师吕本中,史称其"为学博综诸家,粹然为淳懦"。③吕祖谦学术思想"博杂"之特点,从渊源关系上看,一方面是家学所致,另一方面受汪应辰之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汪应辰在对金兵入侵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及其策略思想对吕祖谦的影响尤为重大。如汪应辰曾批评宋高宗抗金举措失当,拿不出任何具体而有效的方法。作分析道:"驻跸无一定之地,战守无一定之策,进退无一定之人,所施行事无一定之规划,何以奏功?"④对于汪氏此说,吕祖谦深以为然。多年以后,吕祖谦在劝谏宋孝宗时仍以此为蓝本。他说: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始终本末为具举,缓急难易当预谋。??方广揽豪杰,共集事功。??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划之实,以何事为先,以何事为次。意外之祸,若之何以应,未至之患,若之何而防,周密详审,一无所遗,始加采用,则尝试侥幸之说,不敢复陈于前矣。然后与一二大臣,合群策。定成算,次第行之。吕祖谦这个说法虽然和汪应辰之说稍有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则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金兵不能不抗,失地不能不复。然而抗金复地是一件大事,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事先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经划",计出万全,才能稳步地达到这一目的。

  胡宪,字原仲,号籍溪,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是两宋之际著名学者胡安国之从子。胡宪学术造诣颇深,在学术界的声望也比林子奇和汪应辰高出许多。胡宪为人忠厚笃实,且有意仿效程颖之为人。在时人印象中,胡宪"即之温然,虽当仓卒,不见其有疾言遽色,人或犯之,未尝校之。"②胡宪这种宽厚平和之性格感染了吕祖谦,并且直接反映到了吕祖谦接人待物和学术交往之中。吕祖谦对他人始终奉行"心平下气"的原则,从不"疾言①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② 《宋元学案·玉山学案》。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文集》卷1《乾道六年轮对札子二首》。

  ② 《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

  厉色"。在和其他学派交往时,"平心易气",不苛求对方"学之所短",而认真汲取其"学之所长",表现出了宽厚之作风和学术雅量,赢得了当时不少学者的称道。朱熹称赞他"未有以自大",陆九渊推崇他"约偏持平"。

  全祖望在撰写《东莱学案》时亦指出: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俗,宰相量也。由此,可以看出胡宪对吕祖谦影响之痕迹。

  胡宪以为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陶冶情操,增进道德,他说:"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②为此,常在"教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人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或令精熟。"③受此启发,吕祖谦后来专门以《择善》为题,抄录了历史文献中若干他认为有"所取"的"古人懿行"和历史事件,汇编成册,时时自勉之。

  必须指出的是,吕祖谦虽然从师林子奇、汪应辰、胡宪,虚心求教,受到三人程度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吕祖谦学术思想最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乃是其家学。其中伯祖吕本中对他的影响最大。《宋史·本传》说:"祖谦之学,本于家学",这一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一节加以说明,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复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