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永行刘永好首富长青 >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9)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9)

  第一章 夜汐:动乱年代的艰难成长(9)

  刘永行便是从小就在“逆运”这块“磨刀石”上开始狠狠地磨练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上高中开始一直到结婚之前,刘永行晚上都只睡在一个只铺有一张凉席的门板上,再冷也拼命熬过去。

  刘家最小的儿子刘永好,在家里并没有受到太多特殊的恩宠,从小就学会了拣柴、拣煤渣、挑水等农家活。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天色未明,刘永好就得早早地爬起床,背着一只又大又深的竹篓去公路上捡柴禾。

  每天早晨,刘永好至少要捡两、三筐树叶后才赶到学校读书,傍晚放学回来后又接着干。就凭着他这样早出晚归的劳作,才将全家人一年烧火做饭用的柴禾全部拾够。

  夏天下暴雨的时候,大量的雨水涌入岷江,湍急的河水不时会从上游挟带着树枝或木头漂下来。稍大后的刘永好,常常纵身跳入流激浪高的岷江,在狂澜之中打捞枯树、圆木,一点点堆积成小山,扛回家去晒干后劈成柴禾。留够家用再挑到集市去卖。

  刘永好的“第一桶金”就是在这时挣得的——一年夏天,他居然靠从岷江里捞木头卖了3.5元。

  当他把这笔“巨款”塞到母亲手里时,母亲很激动,但又十分担忧地对他说:“永好,这可是男人才做的事情啊,你毕竟是孩子。”

  刘永好很自豪地回答:“妈妈,我长大了,应该帮家里做点儿事了。”

  在父亲被赶上山放牛的那段日子里,刘永好几乎每天都去看他。十几岁的刘永好打着赤脚,提着一个铝饭盒,走上30里地,去给自己的父亲送饭。

  每到中午的时候,父亲就会不停地向山下张望,只要一看到儿子身影的出现,他就特别兴奋。父亲把饭盒打开,自己小心翼翼地吃一小半,然后留下一大半给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吃。

  对青少年时的受苦经历,刘永好后来深情地回忆说:

  “如果我的成功能够给他人以启示的话,那么,我认为最大的两个字就是‘吃苦’。我在20岁以前的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正是那些苦难,给了我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雄视任何艰难困苦的毅力和勇气。”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一家人也能相拥取暖、其乐融融。

  刘家当时在四川省新津县武阳路上,庭院的四面是用柳枝编织成的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和喇叭花,密布的藤萝有如一堵疏密有致的墙。

  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有几株梅花、英雄花;而墙里的庭院里则种了一棵又一棵的杏树、桃树、金桂树、山植树和花红果子树。

  每当初春来临时,整个庭院繁花盛开、花香袭人。在风歇雨停的日子里,兄妹们就喜欢围坐在父母身边,在满院的芬芳中,一起畅谈家事国是。

  确实,长达10年的文革,几乎让中国的每一户人家都处于动荡不安中,大家密切地关注着国家重大政策,希望出现一丝新的变化。

  “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1973年2月,在江西鹰潭下放劳动的邓小平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回到北京,他便被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4个月后,陈云也从江西调回了北京。他们将协助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一起拯救这个国家即将濒临崩溃的经济。

  两个人复出后,做的最主要的一项经济工作,就是重启“吃穿用计划”。在当时,如何让普通的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已经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两人另外一项与之相关的重要工作,就是主持了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设备引进。在后来的4年中,共引进了26个成套设备项目,大部分项目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而这次引进工程,被视为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次“演习”,也是新中国首次呼应已经来临的全球化浪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