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因评传 > 六、逸事考辨之一:

六、逸事考辨之一:

  陶宗仪(元末明初人)在《辍耕录》中,记载了刘因的一段逸事,说:初,许衡之应召也,道过真定,因谓日:"公一聘而起,无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则道不行。"及先生不受集贤之命,或问之,乃日:"不如此则道不尊。"这条材料流传甚广,明代以后许多人在评价刘因时常引到 它。但是,关于刘因传记的最有权威的著作如《静修先生墓表》、《静修先生词堂记》及《元史》本传中,此事都不见记载。陶氏没有提到材料来源,也许是得之元末传闻吧。如果以时间考之,其真实性却颇有疑问。因为许衡生于1209 年,长刘因四十岁。其应召事在忽必烈即皇帝位初年(1260),其时,刘因还是个十一岁的孩子,是不可能与许衡进行此类寓意高深的谈话的。刘因"不受集贤之命",事在1291 年,许衡已于九年前(1282)故去,时间根本不相及。

  不过,这条材料对许刘二人的语言刻划还是传神的。它表明,许刘二人对于"道"有同样的自觉,一个着重于道的实行,一个着重于道的尊崇。这还是比较切合两人的生活和思想的。这大概是它不胜而走,广泛流传的原因吧。其事虽不可信,但它对于理解刘因的思想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之二:《宋元学案·静修学案》附录载有全祖望(谢山)《书文靖(退斋记)

  后》,认为刘因的《退斋记》中"世有挟老子之术以往者"等语,是讥讽许衡,并引杨俊民《静修先生饲堂记》中的一段话为证。《静修先生词堂记》说:"先正得时行道,大阐文风,众人宗之如伊洛,先生斥之曰:'老氏之术也!'"全氏以为,"先正"二字,"所指者即文正(许衡溢号)也。"这里先有一个文字上的问题:"先正",意即先贤,是普通名词,为什么就是指文正(许衡)呢?《缓辅丛书》本《静修集》将"先正"改成"文正",说是"据龙本改"。这一改,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便大有不同。在元初,"得时行道,大阐文风"的大有人在,怎么能一定说是指许衡呢?

  其次,是刘因为什么要讥讽许衡。全祖望揣测道:岂当时文正辞左辖(按,指许衡囱请罢中书政事),居祭酒(教国子),盖有见于道之难行,而姑思以儒官自安,故公以是诋欤???由文靖之言观之,则知苟非行道之时,必不当出,亦不当择地而居之。盖立人之朝,即当行道,不仅以明道止。不能行道而思明道,不如居田间而明道之为愈也。《兽斋学案》附录中,也载有与全祖望意思相同的按语,并引元人虞集(字道园)作的《安默庵文集序》的话作证,文繁不具引。全氏的这个推测,根据也是不足的。用为,首先,许衡的"辞左辖,居祭酒"能说是老氏之术吗?恐怕不能。所谓"老氏之术",刘因是指那种"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以术欺世,以术自免"①的思想和行为而言的。对照许衡的言行,似难于作出这样的论断。仅从《鲁斋学案》附录中所载的事迹看,许的为人是颇为廉直方正的。仅举二例:他敢于与权臣阿合马作斗争:"先生每议,必正色不相让。"并阻止阿合马之① (退斋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二。

  子同签枢密院之请。"阿合马由是衔之"②。如果许衡是老氏心态的人,能够如此吗?

  再者,许衡"辞左辖,居祭酒"的行为,本没有什么可 指责的。据《元史》,许衡在朝中任职,总是旋进旋退,每次都不大长。"世祖即位,召至京师,授国子祭酒,寻谢病归。至元二年,以安童为右丞相,使先生辅之,乃上书言立国规模,四年又归。五年复召,至七年又归。明年,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久而归之。十三年,定授时新历,以原官领太子院事,历成而还。"①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许衡并不贪恋高位,居官也是尽职尽责的,谈不到什么"以术欺世"等问题。

  还有,杨俊民在《静修先生词堂记)中曾将刘因与许衡相提并论,说:"钦惟世皇,圣虑深远,征先生翌储君,盖欲他日相须,犹向之用许公也。"这是把刘因被征为赞善、教授东宫,与许衡的任祭酒等量齐观。刘因自己既然接受赞善之职,怎么却讥讽许衡之任祭酒呢?

  还须指出,刘因在诗中曾提到许衡,态度是颇为尊敬的。如"堂高余庆在,道重鲁斋传。"②怎么会又说这样的人"以术欺世"呢?如果说许衡一面宣扬理学,一面在元朝当官是以术欺世,那么,刘因自己不也一度在元朝当官吗?再这样说别人,那岂不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吗?

  可见,此类把许衡与刘因对立起来的逸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② 《宋元学案·鲁斋学案》附录。

  ① 《宋元学案·鲁斋学案》附录。

  ② 七律《示张源》,《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五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