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治世读刘秀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二部:荡平四方 > 第二十六章 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

第二十六章 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郭圣通背后的那一长串名单

  回头说说刘秀的首位皇后郭圣通,郭圣通也是比较优秀的,刘秀对她还是有感情的。

  刘秀登基前后,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前后,她接连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秀也对她投桃报李,不仅立她的儿子刘彊为太子,还大力提拔重用她的弟弟郭况。

  应该说,刘秀登基称帝以后的十几年,对郭圣通及她们老郭家还是非常宠爱的。

  但是,也就这么平安和谐了才几年,郭、阴两家矛盾由星火而燎原,一系列深刻影响政局走向的事发生了。有的史家说刘秀登基不久,他的两个老婆郭圣通、阴丽华就开始争风吃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来看,郭圣通对刘秀宠爱阴丽华,冷落自己越来越不满,由不满而至于嫉恨,由嫉恨而至于其他,最后搞得局面不可收拾。

  仔细琢磨郭、阴两家的有关史料,就可以断定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事情的真相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很多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真正的事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当我们试图拂去浮躁的烟尘,深入探究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常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如愿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千辛万苦所得到的往往是被扭曲的事实、被矫饰的真相和错综复杂的结论。

  但只要用心,我们完全能够看穿事实、借鉴历史、把握自己。

  我把这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叫做“平民历史观”,用这种方法解读历史,屡试不爽。

  这种方法有几个要害的环节:

  其一,以人们的利益为起点和主线来厘清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利益史。过去,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往往认为谈“利益”是很庸俗的事,甚至把“重利”看得有点肮脏。比如有句很著名的诗就借怨妇之口抱怨道:“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是,我国历史上这种源远流长的“不好意思谈利”,其实只是一块不太干净的遮羞布,丝毫不影响某些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公共利益和他人之利。

  谁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乞丐想在墙角多占一点地方,小职员想涨工资,家庭主妇想跟菜贩把价钱杀下来,刘秀想当皇帝,这都是利益。

  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容易抓住人的本性,也就容易抓住历史的本质。

  其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读历史同样很有用。

  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很多现象,我们很难把握真相。拿不到真相,我们情愿不去相信靠不住的所谓“真相”。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相,要摈弃浮躁,拒绝作秀,要拿出沙里淘金、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耐心和工夫,去探究被层层包裹的被反复扭曲的事实真相。

  其三,把历史交给老百姓来评说。

  历史其实是由无数老百姓创造的,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如果把历史仅仅交给少数人解说,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历史被少数人控制,那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的历史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历史。

  好好拿捏这样几个环节,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大家完全可以成为善于把握历史的人。

  好了,再来看看刘秀的家庭琐事吧。

  眼看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对自己的关怀减少,郭圣通很不满,很不爽,很想找机会发泄。

  本来,大凡哪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老婆,恩恩怨怨就会纠缠不清。在皇帝家里,更是说不清。

  刘秀对郭圣通,对老郭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但郭圣通却很不满足。她的怨气除了有对刘秀宠爱阴丽华的醋意外,还另有文章。

  郭圣通并没有阴丽华的心胸,她认为小阴根本就不配跟自己争宠,自己背后有河北集团,刘秀的天下就是我们帮助打下来的!自己当皇后是天经地义,谁跟自己争宠都是不能允许的!

  河北集团是刘秀建立和巩固东汉王朝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权力集团之一。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刘秀帝业初创的河北地区,核心人物有郭圣通的老郭家,她的娘舅、真定王刘扬家族。

  这个名单很长:寇恂、耿况、耿弇、耿纯、盖延、邳彤、任光、王梁、冯勤等等。

  上述朋友都在刘秀君临天下的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高干。

  拣其中比较没有名气的冯勤说一下吧。

  冯勤是魏郡繁阳(今河南临颍)人,曾祖父冯扬曾任西汉宣帝时的弘农太守,所生儿子兄弟八个曾经都是两千石的高干,老太爷时称“万石君”。

  冯勤本人早年做本郡太守铫期的副官(功曹),被铫太守推荐给刘秀。

  冯勤长于政务,明辨是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刘秀的中直机关一般干部(郎中),一直做到丞相(大司徒)。

  刘秀对冯勤十分信任,宠及他的老母亲。冯老太太以八十高龄,还能得到刘秀的召见。

  每到这个时候,刘秀都要免了老太太的跪叩之礼,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她。

  冯勤去世时,刘秀惋惜不已,亲自安排丧事。

  但是,这么优秀、这么得宠的冯大司徒,在河北集团里不过是个小兄弟。

  刘秀当年正是娶了郭圣通,得到真定王刘扬的十几万兵马,得到河北地区王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拿下王郎,占据河北,进而问鼎天下。所以郭圣通觉得,刘秀的天下是她娘家人帮着搞定的!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心态,郭圣通觉得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专宠后宫。她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没必要对谁谦和;背景强硬,不必对人太客气;儿子已经是皇太子,完全可以有恃无恐;自己作为皇后,就当然应该居高临下。

  这样,在后宫里郭圣通专横霸道,唯我独尊,处处都必须自己说了算。而对于朝廷大政,她也处处说话,打招呼。

  恰恰这个时候,刘秀经常出差。让郭圣通非常恼火的是,刘秀每次出差,都是带着阴丽华贵人,而不是带着她这个郭皇后。

  郭圣通对于刘秀的东汉王朝,真的没把自己当外人,她前廷后宫的事都想过问,而且带着很大的情绪,满怀嫉妒之火,见谁都想训,特别是阴丽华和其他妃嫔。

  后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妃嫔宫女们明里不敢顶撞皇后,背后添枝加叶还是很容易的。

  宫廷本来就是名利场,各级干部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明里不敢对后宫之事妄加评论,私下里议论议论还是很容易的。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坏。

  人们看看她,再想想阴丽华的雍容大度,对她的评价也就直线走低。

  郭圣通,一个背后有强大的河北官僚集团的支持,儿子被立为太子的皇后,一个骄横霸道、睚眦必报的皇后,逐渐成为刘秀不能容忍的皇后。

  由刘秀的这两个老婆引起的家庭纠纷,及其不可避免带来的朝野权力斗争,是非常复杂激烈的。

  阴家一直在谦让,郭家一直在咄咄逼人,但是,阴家也不是吃素的,除了阴识、阴兴兄弟手握禁兵,掌管朝廷机要,成为皇族、外戚中很少这样把握重权的高干,而且还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阴家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南阳集团。

  “公元33年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

  南阳集团作为刘秀王朝最重要的权力集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谁都不敢正式地跟它玩花招。

  第一,这个集团的成员多是出身南阳地区,故名。

  第二,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刘汉宗室贵族,二是跟王莽王朝联系较少的地方豪强贵族。

  第三,这个集团的老大是刘秀。

  第四,这个集团成员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他们之间或是直系旁系血亲,或是姻亲,或是同学故旧,这些关系都是拆不开、砸不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第五,这个集团的成员大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人脉关系,或者说,都曾经在地方上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刘秀王朝开张了,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看看他们的名单,除了阴家兄弟,还有:刘秀,刘秀的娘舅樊宏,刘秀的叔叔刘良,本家叔叔刘歙、刘庆,堂兄刘祉、刘赐、刘嘉,姑表兄弟来歙,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妹夫李通。

  还有:邓禹、马武、卓茂、朱祐、韩歆、冯鲂、樊晔、杜茂、赵熹等等。

  再看看技术统计数据吧。

  在刘秀当一哥的32年间,共封了28个刘姓王侯,除了有10个名额给了自己的10个儿子外,其余18人都在本集团。

  此间,共有28人先后担任朝廷“三公”以上的职务,如太傅、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等,本集团占了11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南阳集团成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担任文臣武将和封疆大吏的,多如牛毛。

  自从刘秀登基,这个集团就牢牢地占据了东汉王朝的主导地位。

  郭圣通企图专宠后宫,背后显然有着河北集团与南阳集团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一切都有可能。

  所以,公元33年发生的老阴家入室盗窃杀人案,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治安和刑事案件。

  这时候刘秀登基已经九年了,老阴家女儿阴丽华是皇帝的贵人,两个儿子阴识、阴兴在朝廷位居机要,手握重兵,而刘秀对老阴家的宠爱和眷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而且,京城洛阳、帝乡南阳一带作为老根据地,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凶手是小毛贼,不知道自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当局破案应该不成问题。即使破不了案,认真破案的态度应该是很坚决的,动作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凶手是大毛贼,或者有大人物在背后策划,问题就复杂了,但问题再复杂,当局破案的态度和力度都是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的。

  事实上,当局是怎么组织力量破案的,没有谁知道,也没见记录。

  史家连刘秀登基后衣锦还乡跟谁吃了饭说了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破案工作不见只言片语,只能说这个工作要么没做,要么低调做了,不想让人知道。

  不做太不正常,而低调则耐人寻味。

  总之,这起案件不了了之,只能说明当局想冷处理,而冷处理的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

  刘秀本人对这个案件的态度是低调破案,高调悼念。

  所谓高调悼念,刘秀做得很到位,不,是极端到位。刘秀亲自对大司空下诏,满怀深情地回顾自己跟阴贵人的感情,以及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自己的悲伤之情,表示一定要好好地追封阴贵人早逝的父亲和可爱的弟弟。

  诏书说:我还是一个穷光蛋的时候娶了阴丽华,由于要带兵东征西讨,我们两个人聚少离多,历尽沧桑变化,我们才脱离危险,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阴贵人有母仪天下的美德,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她坚决推辞,甘愿委身做个媵妾。朕非常欣赏和敬仰她的谦让美德,准备有机会封赏她的几个弟弟。谁知朕的心愿未了,他们就遭遇这样的横祸,母子同命,实在让人止不住地悲伤。

  随即,刘秀安排追封阴丽华早逝的老爸阴陆为宣恩哀侯,弟弟阴  为宣义恭侯,阴丽华另一个小弟阴就承嗣老爸的哀侯爵位。 这还不算,刘秀还安排由太中大夫亲自出面操办,为阴家的亡者举行隆重的葬礼。

  这里可以看出这样几个情况:

  刘秀对阴家之难是极为悲伤的;

  刘秀公开表白了自己对阴丽华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来自贫贱而历久弥浓;

  对于阴家,怎么加封都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刘秀在这里公开了自己立后的政治背景——同志们,真正应该而且能够母仪天下的,是阴丽华贵人!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秀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对另一个女人的伤害有多大。

  这样,郭圣通的脾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坏,刘秀对她的反感也与日俱增。

  而无论阴家怎么做,郭家都嫉恨至极了。

  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刘秀面前了。

  阴丽华天生丽质,温柔贤惠,举止有礼,她的儿子刘庄聪明伶俐,母子成为刘秀的至爱。这也是郭圣通十分嫉恨却又无可奈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

  刘秀的惊讶与后悔

  刘秀共有11个儿子,5个女儿,这11个儿子分别出自郭圣通、阴丽华和许美人。

  皇子们一天天长大,是要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于是,一些眼皮活泛的文臣武将就向刘秀提建议,要求册封诸位皇子。

  在这些纷纷提建议的同志中,比较积极,职务又比较高的,就有大司马吴汉等人。

  刘秀谦让了一番。虽说官职、爵位并没有编制限制,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但要把除了刘彊太子外的10个儿子一起都封了,数目太多。

  但是,吴汉等人很了解皇上的心思,认准了在这方面越提建议皇上越高兴,别看他这么推辞。

  皇上想封皇子,但还要做出不想封的样子。于是,大家再提,刘秀就一再推辞。

  一批高干窦融、李通、邓禹、贾复等也琢磨透了刘秀的心思,就联合上书,恳切要求刘秀恢复皇子封国制度。

  刘秀觉得这十来个儿子都还是几岁到十来岁的娃娃,一下子封以高位,确实不好意思。

  看看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追随自己在金戈铁马中打拼过来,哪个不是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哪个不是治国理政的技术人士?大家苦苦追求,耐心经营,才谋得个一官半职,自己这几个屁孩儿一上来就享受高爵厚禄,确实感到难为情。

  于是,他把这个“工作”批转下去,让大臣们讨论决定。

  讨论的结果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大家再三的要求下,刘秀半推半就,“批准”册封皇子,由大司空窦融具办。

  公元39年4月,窦融以朝廷的名义把刘秀的除太子刘彊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为公。

  刘秀爱子心切,觉得这么封还是不解渴,公元41年10月,又把这十个儿子中的九个全部晋升为王。

  具体名单如下:

  郭圣通所生五个,除大儿子刘彊为太子外,刘辅为沛献王,刘康为济南安王,刘延为阜陵质王,刘焉为中山简王;阴丽华所生五个,除刘衡为临淮怀公时去世外,刘阳(即刘庄)为东海王,刘苍为东平宪王,刘荆为广陵思王,刘京为琅琊孝王;许美人所生一个,刘英为楚王。

  这里有两个情况顺便说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衡公元39年和弟兄们一起被封为公,但他太没福气,不久就挂了,年龄太小又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没收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关于刘英的。

  由于老妈许美人不被刘秀重视,刘英的地位在弟兄们中间最低,他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封国也最小最贫瘠,在彭城一带不怎么大的一点地方。

  许美人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但从不敢声张。

  不敢硬抗,就只有软磨了。许美人让儿子继续待在京城,磨蹭了十多年,刘英才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后宫,根本没有许美人说话的机会。在郭圣通、阴丽华之间,几乎看不到她的存在,好像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宫女。在刘秀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暂时还没有她和娘家人的位置。

  这一切都在刘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以至于他后来参与谋反。

  在这十一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

  刘庄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丽华怀有身孕也是如此。所以,刘庄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庄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庄长得端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小刘庄不仅长得好,学习好,还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刘庄的聪颖在度田事件中简直令人诧异。

  这个事件是刘秀东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十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个把月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十五个年头,他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制,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后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但是刘秀的这个“度田令”,却是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酿成社会动乱。

  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少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们儿,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四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他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庄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庄就正在观摩实习。

  小刘庄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小刘庄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甚至于很搞一点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庄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小刘庄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他差点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生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庄更加宠爱。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庄娘俩儿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以及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鹰鹯皇后——郭退阴进

  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这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地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诏书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矛盾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同样因为这事太大,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对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出身微贱”,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个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得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被刘秀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三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有废后自然就有废太子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两岁,还不记得事情,现在,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他清楚地知道,老妈被废,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们儿向父皇表达心愿: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比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庄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庄这哥俩儿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必须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兵法和征伐之道。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后人评价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应该说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毛泽东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彊的年轻气盛和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庄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十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一度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平民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俩儿换了个位置。

  这哥俩儿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说是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吗去了?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郅恽

  郅老师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但是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同时,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基础上的。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订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郅老师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四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是件很耻辱的事,至少是不光彩的,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宫休息。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一个看门的基层干部,因为皇上出去玩回来晚了,关着门不让皇上回家休息,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

  刘秀为了让郅恽看清楚确实是自己,又急等着回宫,就亲自带着随从来到城门跟前,让郅恽就着火光看个仔细,然后马上开门。

  谁知,看了一会儿,郅老师却在城头说:“火光闪烁,离得远,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刘秀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大队人马绕到东中门进了城。

  刘秀心里十分窝火!

  一个半夜回家被拒之门外的人,绝不会有好心情,何况他是皇帝。

  第二天,刘秀正要找郅恽的茬儿,还没有所动作,郅老师的上书却先到了。

  在奏章里,郅老师诚恳地说:“过去周文王从来不敢沉湎于游猎,只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现在,陛下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夜以继日,这样下去,江山社稷如何是好?再说,徒手打虎、蹚水过河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小臣心里十分担忧,也希望陛下三思后行啊!”

  刘秀毕竟是一代明君,看了奏章,觉得郅恽说得完全在理,于是,刘秀公开表扬郅老师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赐布一百匹,同时宣布将那个看守东中门的干部降职处理。

  这时候,太子是刘彊,刘秀觉得让郅恽这样的干部去看守城门,肯定是用错了地方。很快,他下达人事安排,让郅恽担任皇太子专职教师,并在殿中侍讲。

  郅恽给皇帝爷俩儿当老师是尽心尽力的,但也是不太安分的。

  按照常理,一个文人干到这个位置,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肚子里的墨汁往外倒就行了。

  不过这只是常理,而郅老师常常是不怎么遵守常理的。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刘秀老婆孩子之间的恩怨纠葛讳莫如深的时候,他想插嘴这事。

  刘秀打算对郭圣通废后,朝廷内外没有谁出来说话,唯独郅老师有话要说。

  他也知道刘秀是个深思熟虑、言行必果的人,想左右刘秀是很困难的,就上奏说,臣知道陛下夫妇之间情深意笃,父子之间尚且难以插话,事已至此,臣也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慎重考虑,以免天下人乱说,不利国家社稷。

  刘秀对郅老师的话竟然能听进去,说:“郅恽有自知之明,也能了解朕的心思,知道朕必然不会举措失策而损害天下。”

  所以,刘秀在废了郭圣通之后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

  刘秀这么做当然并不完全是听了郅老师的话,但显然,他的话也合乎刘秀的心思。

  老妈被废,刘彊非常焦虑恐惧,不知道老爸下一步要干什么。

  他知道,老爸迟早要动自己,但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还搞不清楚。

  这个时候,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说话。

  他对刘彊同学说:“殿下老是在这个吉凶未卜的位子上,既不能陪伴母亲,恪尽孝道,自己也面临危险,很不安全。过去,无论明君还是贤臣,只要有合适的台阶和理由,都会给自己的孝子方便的。《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殿下可以通过朝臣和兄弟们向皇上表明引咎辞退、奉养母亲的心愿。”

  郅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迟早要易手,与其等你老爸来拿,搞得你灰溜溜的,不如自己主动交出去,落得个态度好,有姿态,免得自找难看。

  刘彊想想有道理,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向老爸表示辞让太子的意思。

  郅老师是绝顶的聪明,他这样在刘秀、郭圣通、刘彊之间和稀泥,既最大程度地保卫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又迎合了刘秀想柔和自然地处理家庭矛盾、调整家庭关系的心理,所以,他得到刘秀、刘彊爷俩儿的称许。

  鉴于这是家事中的国事、国事中的家事、所有事中的大事,刘秀处理起来也是十二分慎重,简单地说,基本特点就是:

  一是目的明确,更好地抑制外戚,彰显皇权。

  在皇位坐稳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皇权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待朝廷高级干部,就是退功臣、进文吏等等;对待外戚,基本上就是给足好处,但谁露头就打谁。

  二是措施慎重,行动起来有理有据,严谨妥当。

  这不,在处置刘彊娘俩儿的时候,刘秀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动手时也列举了充足的理由。

  三是风格儒雅,对当事人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刘秀的目的显然并不是找刘彊娘俩儿的难看,而是为了抑制外戚,强化皇权。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继承人,给这娘俩儿换换位置不过是个手段,所以,他在善后时也给足了这娘俩儿面子。

  四是结果可控,避免了过去常见的朝廷、后宫因重要人事变动随之而来的恶斗、缠斗、清洗和腥风血雨。

  郭去阴来,刘秀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时给郭家和刘彊可观的补偿,保持了前廷、后宫的政治生态平衡。

  总之,刘秀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平稳的、得体的、和顺的。

  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刘彊还是很识时务,又不得不识时务。

  他交出太子之位后,仍然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老爸和弟弟刘庄的不满。

  这一来,刘秀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也怪对不住的:

  首先,“太子”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储君,其废立关系国家稳定和民心所向,一般来说,没有特殊原因,比如太子本人犯下滔天大罪,是不能乱动的。所以,历史上有时候一个傻瓜当了太子,甚至继位当了皇帝,也往往出于上述原因。

  现在,刘彊并没有明显的过错,把他拿下,理由多少有点牵强。

  其次,刘彊事前主动辞位,事后低调谦让,表现出相当的风格和风度,也让刘秀的工作很好做。

  刘秀觉得,是应该好好对待这个老大。

  于是刘秀下诏,让刘彊以东海王之尊,兼食鲁郡,使他的封邑达到29个县之大。

  同时,为了标明刘彊这个王爷比其他的王爷要特殊一些、光彩一些,刘秀还专门赐予他虎贲旄头、殿前钟虡等仪仗用品,为他配备专车。

  无论老爸怎么示爱,刘彊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在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之前,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向刘秀直接上书,或者向刘庄表白,要求把东海让还刘庄。

  刘庄当然不会收的——普天之下,都是老爸的,将来也是我的,急什么呢?

  刘秀也不答应。

  但是,刘秀对刘彊的做法非常满意:彊儿有素质啊!同时,刘秀还把他的奏章拿给朝廷的高级干部们传阅,公开给予表扬。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做了很好的安排。

  公元41年10月,刘秀在废后的同时做出了多项人事安排。比如,他不是把郭圣通废为庶人,而是把她贬为“中山王太后”,加封二儿子刘辅为中山王。这是安排老二刘辅来给郭圣通养老。

  中山国治今河北定县,是富足之地。刘秀还把常山郡(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划给它,作为她们娘俩儿的食邑,已经够可以的了。

  在安顿好郭圣通之后,刘秀还从多方面厚待郭家,以求与恩宠阴丽华家族找个平衡。

  那么,皇帝怎么对待才算厚待?

  答曰:给位子,给银子,给面子。

  那就好好地封赏郭家的男丁吧!

  刘秀的首任岳父、郭圣通的老爸郭昌过世得早,已经无法享受女儿带来的荣华富贵了。于是,刘秀封赏郭圣通的弟弟郭况。

  郭况早年就被封为绵蛮侯了,现在,刘秀扩大了对他的封赏,加封他为阳安侯,增加封地。没过几年,刘秀又提拔他担任朝廷礼宾大臣(大鸿胪)。

  郭竟、郭匡是郭圣通的堂兄弟,这一阵子也大走“官运”。郭竟曾因军功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现在,刘秀封他为新郪侯,提任东海相。

  郭匡则被封为发干侯,官至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郭圣通还有一个叔叔叫郭梁,过世早,也没有儿子。没有关系,这不影响他家跟着沾光。郭梁有个女婿叫陈茂,是南阳人,被封为南蛮侯。

  一门多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望族。

  刘秀在给郭家发帽子的同时,还大把大把地发银子。

  由于老爸早逝,弟弟郭况就是郭圣通娘家人的代表了。

  刘秀虽然自己生活十分节俭,可在物质上对郭况却毫不吝啬,经常大把大把地赏赐他金银绸缎,以至于没过几年,郭家就富得流油,在京城被称为“金穴”。

  刘秀给了位子、银子,面子更是少不了的。

  他经常带着朝廷领导班子成员、亲朋故旧和其他高级干部,到郭况家吃饭喝酒。

  无论在哪个朝代,帝国一哥老是到家里来喝酒,主人肯定荣耀无比。要是一哥还带着领导班子来,那就更不要说了。

  几年后,郭圣通的老妈逝世,刘秀安排得极为隆重,不仅亲自参加葬礼,还参加送葬的全过程,并要求朝廷领导班子都来参加。

  这还不够,他郑重地派出专门使者,把郭昌的灵柩迎来,让老两口合葬。同时,他追赠郭昌为阳安侯,谥节侯。

  刘秀对这个老丈人的追封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刘秀在从郭圣通那儿拿去皇后位子的时候,加封她的弟弟,也是郭昌的儿子郭况为阳安侯,这是公元41年的事。

  追赠郭昌是在公元50年,也就是在加封郭况九年之后。

  这样,刘秀把阳安侯的爵位先拿给儿子,后来又以追赠的形式给老子,实际上绕了个大弯子,不仅完成了对老郭家爷俩儿的册封,而且通过对并无尺寸之功的老郭谥以“思侯”,也给足了郭家面子。

  这个过程长达九年,反映了刘秀的复杂心情。

  总而言之,刘秀在把皇后之位从郭圣通那儿拿给阴丽华以后,对阴家的万千宠爱自不必说,对郭家也是厚待有加,力求平衡。

  刘秀在对待阴、郭两家时虽然力求“每事必均”,事实上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巨大的差距,才真正表现出刘秀到底对阴、郭两家谁更好,最能体现出刘秀的战略意图。

  其一,刘秀从易后时开始剥夺郭家的权力,一直试图把帝国的核心权力交给阴家兄弟。

  刘秀在“毫不吝啬”地给郭家兄弟爵位的时候,实际上对他们明升暗降。

  郭况早年就在朝廷听差(黄门侍郎),年纪轻轻就封了侯。后来,他也一度掌管了一点兵权(城门校尉)。

  但刘秀一再提升他的地位、加大他的封地的同时,把实权逐步从他手里拿走。后来,干脆让他在朝廷干迎来送往的工作(大鸿胪)。

  郭圣通的堂兄弟郭竟本来是中央警卫局特种兵总队长(骑都尉),易后以后,刘给他封个爵位(新郪侯),调他当东海相去了。

  郭竟的弟弟郭匡虽然也被封了侯(发干侯),但职务是朝廷资政(太中大夫)。

  而对于阴家哥们儿,刘秀过去极端信任,现在的信任更是有增无减,看阴家哥儿几个的职务在阴丽华入主后宫前后是如何不断提高,实权是如何不断增强的,自然会有结论。

  阴丽华称后、刘庄当太子之后,刘秀任命阴识、阴兴哥俩儿分别担任京城公安局长(执金吾)和皇宫警卫局长(卫尉)的职务,同时,还让他们辅导教育太子。

  有一年,刘秀病重,阴丽华直接任命阴兴为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接受托孤。

  这充分说明,在阴丽华称后不久,在刘秀的信赖和支持下,阴家兄妹姐弟几个完全可以控制帝国的时局和未来!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其二,刘秀把郭圣通安排给他们的二儿子刘辅奉养,同时也把刘辅敲打得服服帖帖,而他精心培养阴丽华的儿子,早早奠定了刘庄、刘苍兄弟长期掌控帝国的基础。

  前太子刘彊还是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虽然他不是刘秀心目中的接班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不能在退位后的郭圣通周围形成新的权力中心。

  刘辅平庸,还胆小,稍加收拾,是给他老妈养老的最佳人选。

  刘辅公元41年被封为中山王,公元44年又被封为沛王,但他一直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个时候国家法度松弛,上上下下的办事规矩也不是太严格,不光刘辅,他的不少被封王侯的兄弟、叔伯们也都不想离开京城繁华处去自己的封地。

  大家逗留在洛阳,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大影响,争相呼朋唤友,结交宾客。这就鱼龙混杂了。

  王侯将相们需要走狗,一些所谓的才子达人、闲杂人员需要攀龙附凤,大家沆瀣一气,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今天议论一下朝政,明天打抱个不平,搞得洛阳大动荡没有,小冲突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报父仇杀人案发,牵扯到了刘辅。

  刘鲤是刘玄的小儿子,没见有什么德才,但肯定是个小人。

  当年刘玄死后,他兄弟三人在老妈带领下到洛阳投靠刘秀,刘秀出于复杂的政治考虑给他们哥仨儿都封了侯,刘鲤本人搞了个寿乡侯。

  刘鲤知道眼下是刘秀的天下,就拼命巴结刘辅,成了刘辅的门下客。

  刘鲤本性上就是寄生虫出身,食禄不思报国,先报父仇。但是,他搞错了对象:他认为是刘盆子害死自己老爸的,通过刘辅雇用了一个刺客,杀死了刘盆子的哥哥刘恭。

  这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

  其实刘恭是他老爸的恩人。当年,刘玄被赤眉军追杀,投降了还差点被砍,惶惶如丧家之犬,十二分的狼狈,是刘恭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刎相逼,向樊崇等赤眉高干苦苦哀求,刘玄才保住了一条小命。不久,张印、谢禄暗害刘玄,还是刘恭连夜收尸,安排了后事。

  刘鲤恩将仇报,犯了案,自然得到了惩处。刘秀也被极大地震动了:必须严肃纲纪。

  刘秀立即实行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决定杀猴儆鸡:把沛王刘辅打入天牢。

  刘辅在大狱了蹲了三天才被放出来。

  侯爷相互残杀,王爷从中援手,这怎么说也是巨大的政治丑闻。刘秀把老二刘辅抓起来,既显示了他打黑除恶的决心,也等于劈头盖脸地给了老二几板子。

  虽然仅仅三天,但作为皇子、王爷,当事人威信扫地、颜面尽失是足够的了。

  从大狱里出来,刘辅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痛苦地感觉到,天下是老爸的,未必就是自己的。自己无德无才,现在又没有老妈的强硬后台,要想保全自己只有谨言慎行,处处让老爸放心。

  刘秀这次对老二的敲打起到了长期的作用。不久,刘辅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严格约束身边的工作人员,埋头读书,敬养老妈,再也不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刘彊、刘辅,郭圣通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三个都不太有出息。

  也难怪,老大刘彊都让老爸废了,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他们哥几个大多走起了自暴自弃、奢侈享乐的路线。

  阴丽华也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除了刘庄之外,刘京是老幺,性格谦恭孝顺,爱好学习,得到老爸刘秀和哥哥刘庄的极度宠爱。

  不过,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一生荣华,但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临淮怀公刘衡不幸,未及当王就过世了。

  广陵思王刘荆倒是“有才能而喜文法”,但他性格尖刻阴狠,喜欢冒险。

  更加遗憾的是,他对老爸让刘庄当储君十分不满,一直想自己当一哥。

  刘秀在世时,他当然毫无机会,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罢了。刘秀刚过世,尸骨未寒,他立即着手抢权,后来还联手许美人的儿子刘英谋反,走上了不归路。

  很值得一提的是阴丽华的又一个优秀的儿子、东平宪王刘苍。

  刘苍是刘秀的第六个儿子,跟老四刘庄感情极为亲密,从小就酷爱学习,才思敏捷,成年后,他长得身材伟岸,须发飘逸,仪表堂堂。

  可以说,刘苍德才兼备,秀外慧中,是个典型的才子加帅哥。

  由于德才出众,刘苍深得刘秀的喜爱,是刘秀除刘庄以外的又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刘秀过世,刘庄登基,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掌控军政大权,长期协助刘庄执政。

  至此,刘秀换后换太子一事彻底尘埃落定。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