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治世读刘秀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二部:荡平四方 > 第二十章 打赤眉是个辛苦活儿

第二十章 打赤眉是个辛苦活儿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所谓“玄武”,就是龟,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掺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西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像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邓禹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反而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小邓慢了一点。可是,如果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也不敢、当然也没有机会过问军政事务,只是一个人与宦官共同起居生活。

  盆子自顾不暇,当然更没有能力保护宫中的女人们。

  这时候宫女还有上千人。这支队伍只进不出,本来是王莽的遗产,刘玄继承下来后又加以调整充实,但他仓皇出逃时一个也没有顾得带走。

  盆子住进来,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对她们动手,只是跟她们做了邻居。

  由于世道太乱,刘玄败亡之后,她们不敢出去走上社会,只能深居宫中,就靠在后庭挖点花圃里的草根、逮点水池里的鱼虾来充饥度日,如果谁死了,也就势埋在宫里。

  很简单,她们要是走出宫,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说不定还会被什么人抓住了折磨死。而在宫中,至少暂时还没有人胡来,大不了也就是饿死。

  盆子还是个孩子,又胆小,不太喜欢,也不敢跟这些宫女玩。

  她们谁有机会见了盆子,就连忙磕头喊饿。

  盆子本性善良,每每见状就让宦官赏赐点米过去。

  她们谁也不想走出宫去。

  这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见证着宫廷政治的一切荣光与丑恶,也得到当时和身后无数议论。

  后来,直到盆子离开宫廷,她们仍然没有一个人走出去,都饿死了。不,应该说她们直到饿死都没有一个人走出去。

  在两汉过渡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默默地承受着王莽的阴谋、刘玄的荒淫和盆子的无能,直到死去。

  这世道确实太乱。

  盆子的哥哥刘恭毕竟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眼看赤眉高干这个样子,知道失败只是早晚的事,要真的没戏了,自己哥儿几个肯定首先遭殃。

  刘恭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就想让弟弟辞职:不干了,这工作太危险。

  于是,刘恭就暗地里教导盆子怎么把皇帝的印绶交出来,怎么说辞职的话,假如有人挽留的话自己怎么推辞,反正这活儿不能再干了!

  公元26年正月初一,新年朝会。

  当着赤眉高干的面,刘恭先发言了:“大家一起立我的弟弟当皇帝,恩德深厚,我们感激不尽。这皇帝当了快一年了,军政事务的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他实在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到死也不能给赤眉带来多少好处。现在他情愿退位,当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再选一个更加贤明、有智慧有本领的人来干,请大家考虑。”

  见盆子要撂挑子,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懵了。

  樊崇等人一看眼前这架势,连忙道歉说:“这都是我们的不是。”

  刘恭态度坚决,再次表示要辞职。

  关键时候,有人大声质问刘恭:“皇帝辞职不辞职,难道是你刘恭说了算的事吗?!”

  一见真的有人发火,刘恭十分害怕,他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事都敢干的家伙。

  不知是事前计划好的,还是真的怕连累自己,刘恭连忙起身走开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盆子走下皇帝龙座,解下系在身上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跪下来就给大家叩头,说:“现在建立了王朝,拥立了皇帝,大家也都有了高级职务,却还跟过去当强盗一样,就连基层干部群众进献点东西都能被你们抢走。这样传到外面,谁还看得起我们?老百姓没有不怨恨我们的,谁还信任我们?我想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造成的。我请求大家让我留下自己的骨头,辞职让位,别挡了有德有才者的路。如果真的要杀了我来抵目前的责任和罪过,我情愿一死。就请大家可怜可怜我吧!”

  盆子说着,欷歔不止,泪如雨下。

  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

  一个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干某件差事,可见他多么窘迫,而他名义上又是个皇帝。

  一个岗位让人害怕厌弃到宁死也不想干的地步,可见不是好活儿,而这个岗位又被无数英雄和狗熊拼命追逐。

  一个局面,大家本来凭拳头说话,可见不是文明和谐之地,而大家又要瞪着眼睛,逼着一个小屁孩儿来当一哥。

  ……

  面对抽泣不止的刘盆子,赤眉数百名文臣武将都不由得可怜起他来。

  虽然大家都是粗人,习惯于攻城拔寨和烧杀抢掠,可眼前的场面也确实感人:一个皇帝,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臣放他一马。

  不!一个屁孩儿,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人饶他一回。

  于是,包括樊崇等人在内,大家没有不可怜盆子的。

  于是,大家离开座位,对着盆子跪下叩头说:“我们做臣下的不像话,对不起陛下。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搞胡来了!”

  于是,大家一起扶起盆子,把他抱起来放在皇帝的龙座上,又把玉玺、印绶给他戴上。

  是啊,大家不能老是欺负皇帝。

  盆子还是又哭又闹,但又争不过大家。

  这次朝会,对赤眉高干们震动不小。朝会结束后,大家遵守规约,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寨和住地关门闭户,不再出来。

  赤眉官兵不出门,长安城里没有人横行骚扰了,社会秩序立即明显好转。

  居民们本来有不少逃出去避难的,也纷纷回来,街坊市场的人气也迅速回升。

  老百姓都很高兴,夸刘盆子是个好皇帝。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目前赤眉团队就是后者,它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东西的人太多。如果他的干部不出来,就天下太平,否则,就是老百姓遭殃。

  在分析这种“赤眉干部现象”时不幸地发现,它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在很多历史阶段都存在。

  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干部们实在按捺不住野性的冲动,又纷纷走出来,到处大肆抢掠。

  战祸连连,长安城里的粮食本来就十分短缺,赤眉几番大肆抢掠之后,老百姓更是难觅果腹之物。

  公元26年1月,赤眉祸害长安四个月还不到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彻底吃空了。

  为了摆脱困境,找口饭吃,他们决定把长安再狠狠地糟蹋一下,就带兵西去。

  这时候,赤眉的干部充分表现出极其凶残的本性。

  他们眼看长安城里再没有可吃的了,就把宫廷里、官府衙门里和老百姓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打包装车带走。临走了,他们一把火把宫廷、衙门烧个精光。无论走到大街还是小巷,碰到本地的干部和老百姓,看谁不顺眼,他们立即就给杀了。

  本来雄伟壮丽的西汉皇城,本来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成了一片火海,成了没有人敢出门行走的荒凉之地。

  赤眉,一支本来为了不受气有饭吃才拎着脑袋出来混的队伍,现在为了自己有饭吃什么都敢抢,而草菅人命就早已超出自己维权的界限了。

  赤眉把长安烧杀抢掠一空后,气焰熏天地拍屁股走人。

  在长安城南郊,他们像模像样地搞了个仪式,祭祀老天爷。

  他们号称百万大军,趾高气扬,所到之处车马喧嚣,烟尘蔽日。

  盆子虽然不过是个玩物,现在也跟着威风一把。他坐在三匹马拉的大车上,周围几百个骑手跟着,像是去打猎。

  出城后,他们沿南山(秦岭)北麓西行,遇到城邑就抢,顺手就砍人。

  在郿城(今陕西眉县),他们遭到更始将军严春的阻击。很遗憾,严春力不从心,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赤眉杀了严春,随即打进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

  就在这支疯狂的队伍来到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等地时,天气骤变,大雪接天连地,坑满壕平,多数赤眉将士连冻带饿而死。

  但是,赤眉并没有引以为戒。他们没有反省自己,既没有学乖,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极度郁闷的邓禹

  赤眉糟蹋长安的时候,邓禹没有听从刘秀要他立即拿下长安的饬令,而是固执己见,继续分兵攻打上郡诸县。同时,他又回师大要,征集补充兵员,收集积累粮食,养精蓄锐。

  刘秀要求邓禹立即拿下长安,至少是希望他快点摆平赤眉,以免这支疯狂的队伍老是糟蹋长安。假如邓禹听从刘秀的命令,赤眉在长安至少不会那么放肆。

  邓禹的失误开始了。他把指挥中心从栒邑西迁到大要,留下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卫栒邑。

  按说邓禹知人知事明察秋毫,以至于刘秀重用为首席智囊,他想问题、办事情是很稳当的。但这次,他对自己手下的这两员大将看走了眼。

  冯愔、宗歆级别一样,都是大将军;特点也一样,都有很大的野心。

  潮水和野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汹涌澎湃的。这句话用在这两个家伙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匹烈马。另一句类似的俗话是,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头叫驴。

  这两个家伙就是这样的烈马或者叫驴。邓禹一走,冯、宗二人就争斗起来,目标很简单:这儿谁说了算。

  权力如此诱人,使这两个将军大打出手,各率自己的兵马,要灭了同事。

  世道竟然如此混乱,使这两个无名之辈也蠢蠢欲动,拿出自己的性命一搏,想在英雄与狗熊的游戏中捞点好处。

  冯、宗二人不能算是好鸟儿,他们身为军人,没见在攻城拔寨、保民安邦上有什么表现,所能让人记得的只有这次窝里斗。

  这次窝里斗的结果,是冯愔将军杀了宗歆将军。

  一见后院起火,邓禹立即回军来扑。

  冯将军一不做二不休,率部抗击邓禹。他还打算好,击败自己的主帅邓禹,即向西边天水一带发展。

  邓禹手握主力,竟然不能控制冯愔,知道这下麻烦大了,无奈只好如实报告刘秀。

  邓禹的使者匆匆跑到洛阳。

  刘秀听到报告,问使者:“冯愔目前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谁?”

  使者忙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才是真正的知人知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凭自己的了解,断定冯、黄必然不能合作太久,两人很快就会闹崩。

  权力可以使人疯狂,忠诚也能使人坚定。刘秀肯定地让使者回去报告邓禹:“下一步捉拿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与此同时,刘秀派尚书宗广带着符节前去招降黄防。

  这场窝里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结局果然不出刘秀所料,黄防拿下冯愔,控制了随同冯愔造反的将士,押往洛阳认罪。

  冯愔被送到了洛阳,见了刘秀,膝行叩首,反复谢罪,得到刘秀特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内斗有两点疑虑:

  一是凭邓禹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要留下冯愔、宗歆两个级别一样的将军镇守后方?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明确谁是镇守后方的主要责任人?

  邓禹是真的不察下情,还是一时糊涂?

  二是冯愔杀了同事(宗歆),抗击上级(邓禹),还想向西独立发展,已经是典型的谋反,为什么刘秀不给予严惩,反而要特赦他?

  刘秀是真的宽大为怀,还是有难言之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就在宗广完成使命返回洛阳的途中,原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前来投降。

  在不久前更始王朝散伙时,这几个家伙投降了赤眉,由于赤眉与更始一样没有政治眼光,就像当年樊崇等赤眉高干投降更始没有被看得起一样,这几个家伙也没有被赤眉看得起。

  这时候的赤眉高层心态已经是十分狂妄,行为十分暴虐,根本不把这几个更始老干部放在眼里,经常羞辱他们。

  王匡、胡殷等人非常郁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宗广代表刘秀来这儿出差,哥几个就偷偷找个机会,投降于他。

  这些日子哥们儿打打杀杀,实在太累,还是投降刘秀吧!这些日子接触了这么多人,还是刘秀厚道。当然,他还是熟人。

  宗广接受了这几个家伙的投降,就带着他们,押着冯愔返回洛阳。

  谁知这几个更始“劣币”打天下没本事,做人也很不堪,宗尚书带着大家走到安邑,王匡、胡殷哥几个又想反悔,密谋逃跑。宗尚书十分恼火,立即把他们都给斩了。

  可怜王匡等拎着脑袋出来混,当时和后世留下响当当的名字,却落得这样个死法。

  邓禹这边的窝里斗刚刚平息,就从洛阳传来对他增封晋爵的消息。

  刘秀并没有责怪他的抗命和用人失察导致窝里斗,为了表示犒劳和鼓励,刘秀专门派使者到长安前线宣布朝廷的命令:加封邓禹为梁侯,食四个县的赋税。

  这时候,赤眉已经被饿得从长安跑了,邓禹趁机率部进入长安。

  他把军队驻扎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庆祝胜利。

  其实,小邓这是在自我表扬。因为赤眉并不是被他打跑的,而是人家自己饿跑的,跑的时候还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

  而小邓本人,至今还磨蹭着没有跟赤眉直接过招,为此还挨了刘秀一顿熊。不仅如此,他的部下窝里斗,要不是刘秀出面,他能不能摆平还很难说。

  小邓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即使日前被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啊!

  小邓完全是为了鼓舞军心,同时提醒大家,别忘了前些日子的胜利以及刘秀的信任。

  假如不是刘秀的绝对信任,小邓即使功劳不小,也早因抗命和部下叛乱被撤职查办了。

  作为回报,他也始终对刘秀忠心耿耿。现在,小邓在长安刚安顿下来,首先做的就是表达对刘秀和刘氏宗室的尊崇。

  首先,他率领将士们斋戒几天,为拜祭刘汉祖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其次,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备足厚礼,大张旗鼓地率众到刘家高庙拜祭。

  小邓对刘氏的尊崇是真心的。拜祭完毕,他又安排人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专门派遣使者护送到洛阳,交给刘秀安排。

  第三,他亲自巡查西汉刘氏帝王的墓地,核实之后,立即专门安排官吏和将士认真看守。

  邓禹在长安休整的时候,赤眉在今天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中陷入困境。

  他们严重缺乏给养,又遇到大雪,连饿带冻,人员伤亡大半。这还没完,就在他们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转移的时候,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

  这时的老隗,对邓禹西征给予了大力协助。

  他自半年前跟更始闹翻后,就回到家乡天水,招兵买马,广揽人才,自称西州上将军,据地自立。

  其实老隗一直看好刘秀,只是没有机会结交。

  他前些日子投奔更始,多少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根本看不起更始的这些“劣币”。刘秀在河北刚一称帝,他就劝说刘玄赶紧把国政交给刘秀的叔父刘良,遭到拒绝。

  老隗的意思很清楚,还是让刘秀领导大家吧。

  刘玄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刚尝到当一哥的甜头,岂能轻易让给别人?再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眼下老隗虽然称雄西北,但绝不甘心仅仅如此。

  权力之美,谁都可以放胆去追!

  天下之大,谁都可以纵马驰骋!

  世道之乱,谁都可以算计别人,壮大自己!

  ……

  刘秀德才卓越,一生辉煌,抛开立场、观点不说,按照个人能量级别真正够得上作为他的对手的,唯独隗嚣一人!

  但是世道太乱,刘秀太忙,老隗为人处事太低调,对邓禹西征的协助也是做的多说的少,但他的精彩表现还在后面。

  冯愔窝里反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邓禹竟然一时无法控制局面。

  冯愔本来打算杀了同事宗歆,扛住上级邓禹,然后抽身西去独立门户的。但是,他率部跑到高平(今宁夏固原)时,遭到隗嚣的阻击。冯愔败得很惨,许多军需辎重都被缴获了。

  可以说,冯愔叛乱事件的妥善处理,除了刘秀的运筹、宗广不辱使命、黄防的配合,隗嚣在西边军事上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隗嚣的表现,邓禹很满意。在请示刘秀之后,邓禹专门派使者发文件任命(其实就是承认)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辖治凉州、朔方一带事务。

  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甘肃的张家川,朔方大约在今天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流域地区,而“西州大将军”一职是隗嚣自己创意用来自我提拔、刘秀事后又专门下文承认的。

  现在,眼看赤眉撤出长安后到处杀人掠地抢东西,还想到陇西发展,隗嚣派出自己的大将军杨广出马,打击赤眉。

  在上陇(今甘肃陇山),杨广迎头痛击赤眉。赤眉大败,转身就跑。杨广不肯罢手,乘胜追击,在乌氏(今甘肃固原南)、泾阳之间,又把赤眉痛扁一顿。

  连连被扁,又饿又冷,赤眉走投无路,只好向东返回长安。

  他们认为长安太好欺负了!

  在路过今天咸阳西汉皇帝陵墓时,他们又做起了禽兽不如的事,连死人也不放过。他们把西汉皇陵一个一个掘开,把里面陪葬物品抢掠一空。

  这还不算,他们还侮辱了吕后的尸体。

  按西汉规制,不少后妃下葬时用玉匣(或称玉衣)装殓,尸体被挖掘出来时还保存完好,犹如生时,赤眉畜牲们就对其大肆奸淫。

  邓禹在长安得知赤眉又打了回来,赶紧派兵阻击,在郁夷(今陕西虢镇西),双方展开激战。

  很不幸,邓军大败。

  自从冯愔窝里斗之后,邓禹不光威信受到影响,部队战斗力也减弱了。同时,他的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表现得不如以前。

  赤眉像急了的疯狗一样,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赤眉朝着长安死缠烂打,邓禹招架不住,不得不撤出,退守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伺机再战。

  小人物的大战争

  公元26年9月,赤眉再次打进长安,把老巢设在未央宫北面的桂宫。

  这时候的赤眉早就没了年初离开时的威风,又饿又累又狼狈,又气又急又疯狂!

  他妈的,我们吃什么?

  他妈的,老子累死了!

  他妈的,几十万兄弟说没就没了!

  ……

  赤眉确实疲惫不堪了。

  半年多来,哥们儿一大帮到处跑,也不容易。大家虽然可以胡来,可以放纵,可以欺负人,但顶严寒冒酷暑转战几千里,有的饿死了,有的冻死了,有的累死了,有的被敌人揍死了,怎么也不能说划得来。

  百十万人出去,只回来一小半,怎么说也划不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转了一圈儿,除了丢掉几十万哥们儿的性命,并没有筹集到粮食!

  还有,这剩下的几十万哥们儿回到长安,没有粮食,老百姓已经被欺负多少遍了,就是没人来打,自己饿也饿死了!

  长安早就被大家糟蹋过了。

  恼人,实在恼人!

  赤眉大军这次进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是打败了邓禹,取得了胜利,其实是自己钻进了死笼子。

  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不能说邓禹的撤退是胜利,因为他确实是被赤眉打败,不得不放弃长安的,但赤眉这回对长安的再次占领肯定是个失败,他们是走投无路才钻进这个死笼子的。

  来看看长安周边的形势。

  长安城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邓禹的部队占据要津。邓禹眼下虽然败给赤眉,但这是邓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所致,他手下的汉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一旦更换上更生猛的主帅,或者邓禹抖擞如前,这支汉军其实是很可怕的。

  至于长安的南面,军事形势十分险恶,政治玄机更加诡谲,已经远非赤眉草莽所能思议。

  这时长安南面有三支力量:刘秀的堂兄、汉中王刘嘉,汉中的军事个体户延岑,更始的柱功侯、大将军李宝。

  刘嘉是熟人了,他自幼是个孤儿,被刘秀的老爸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曾经与刘秀一道在长安太学里求学。舂陵刘氏扯旗反莽时,他积极参加,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埋葬王莽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是个老同志了。更始王朝开张时,他即被封侯拜将,直至汉中王、扶威大将军。他设国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拥兵数十万,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刘嘉与刘秀兄弟情同手足,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他总想帮一把,刘秀手下的得力干将贾复、陈俊就是他推荐过去的。

  延岑是南郑人,王莽末年趁乱起兵,曾一度占据汉中一带。更始王朝开张那年,刘嘉率军在冠军(今河南邓县北)把延岑打败,并收降了他,所以,他还算是刘嘉的下级。

  延岑本来是个绿林流寇,想在乱世赌一把青春。但他的德才远不如刘秀、邓禹、冯异等人,凶残也不如赤眉悍将,史称他和手下奔驰抢掠像盗贼一样,但又比起赤眉稍有纪律,当然,与刘秀的仁义之师又不可比。

  也就是说,老延作为一个军事个体户,虽然野心勃勃,但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治军行事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个性,因而不大被人注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名气。

  李宝是更始旧部,感情上、关系上与刘嘉较近一些,拥兵一方,想找仗打,是一个想开发大项目的政治军事投机商。

  就在邓禹在长安附近腾挪转移时,延岑起兵攻击自己的上级刘嘉,很快占据南郑,控制汉中,刘嘉被迫败走。

  老延一不做二不休,稍稍站稳了脚跟,就立即进军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南)。

  但是,他在这儿遭到赶来支援刘嘉的李宝的打击,败给了李宝,逃向天水。

  这边打成一团的时候,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想浑水摸鱼,扩大势力,派将军侯丹出兵攻克了南郑。

  刘嘉的老窝被端,很不甘心,就收拾残部,算算竟有数万之众。他聘请李宝为丞相,以武都为根据地,出兵收复南郑。

  李宝与公孙述是有旧仇的。

  公元24年,更始王朝还没有散伙,看到公孙述在成都坐大,就派李宝和益州刺史张忠率军讨伐。

  在绵竹,李宝遭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的阻击,惨败而回。

  绵竹之役,更始王朝和李宝颜面尽失,却使公孙述威名大震,这也大大刺激了公孙述的政治欲望。于是,公孙述立即称王建都。

  但是这次,刘嘉、李宝出师不利,败给了侯丹。

  没办法,刘嘉、李宝只好退兵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刘嘉满腔怒火:不能收回老窝,又败得灰头灰脸。于是,他就立即转身再找延岑开打。

  老延打不过自己的上级,只能跑。刘嘉穷追不舍,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又把老延痛扁一顿。老延很狼狈,东撤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这时候的长安周围已经是战云密布,玄机重重,一团乱麻。

  躲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城外其实就是一个包围圈,赤眉十分郁闷。

  为了避免被闷死在长安,赤眉觉得必须突围。于是,他们派左大司马逄安率十余万大军,出城去撕包围圈,突破口选在屯踞杜陵的延岑。

  邓禹虽败,但队伍还很整齐,不好下手。赤眉军也打过刘嘉的主意,却被刘嘉一顿狂扁。延岑不光没有名气,实力也不强,现在正被刘嘉撵着打,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刘嘉在陈仓一带痛扁延岑时,赤眉认为应该乘人之危,就派出大将军、投降来的原更始邓王廖湛,带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刘嘉。

  大家过去虽然是同事,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世道太乱,各有所为嘛。

  刘嘉目前状态很好,豁出去了,打起仗来十分生猛,虽然手里的兵力明显少于廖叛徒,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敌。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双方展开激战。刘嘉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廖叛徒,大获全胜。

  获胜之后,刘嘉率军北上云阳一带,一边休整,一边筹集粮草。就是在这儿,他与邓禹有了接触。

  刘嘉见到邓禹就像见到刘秀,很想合作,不,就目前的形势看,准确地说应该是归降。

  但是,丞相李宝劝他别急,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样,赤眉一看,邓禹、刘嘉都不好打,捏柿子先捡软的,就只能打延岑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句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现在,赤眉只知道吃饭重要,不知道分清敌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更要命的是,赤眉不光不知道如何在环城虎视的敌人中如何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壮大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他们还天真地认为敌人也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

  无数事实证明,谁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趁早不要出来混。

  赤眉认为,什么敌人朋友,什么统一战线,那太专业,我们只认拳头,只知道要吃饭!打吧!

  逄安带着出差的都是赤眉最能打的伙计,而在长安城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邓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觉得长安城里防守空虚,就率军偷袭,一度得手,打进了城里。

  不过很不幸,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赶上赤眉右大司马谢禄带救兵赶到。经过一番激战,邓禹大败,再次被打出长安。

  这时的邓禹十分狼狈,打了败仗,还缺少给养,部队不得不以野菜、野果为食。

  赤眉在长安打跑了邓禹,出差在外的逄安却被李宝、延岑联手狠狠地涮了一把。

  逄安率重兵出长安时,延岑和李宝已经握手言欢了。

  还是那句话,这世道太乱,为了扁人和避免被扁,大家就现实一点吧,根据眼前的情况随时变化,该翻脸就翻脸,该做哥们儿就做哥们儿。现在,老延与李宝联手抗击逄安。

  在杜陵,双方展开激战。

  延、李合计兵力数万人,逄安则十余万。结果,逄安大获全胜,不仅灭了延、李联军一万多人,还收降了李宝,打跑了老延。

  但是,这时逄安犯了赤眉习惯性的错误,就是头脑简单,不能也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没有考虑到,假如李宝是个一战即降的人,刘嘉岂能重用他为丞相?很快,逄安就为自己的简单埋了单。

  他打败延岑、李宝,并且打跑前者,收降后者,他很高兴,也很忘形。

  老延当然很伤心。这一阵子他老吃败仗,遇谁都败,实在无法高兴起来。

  正当他收拾残兵败将忙于逃命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送信——原来是李宝派来的。

  李宝以刘嘉的丞相之尊,身陷敌营还能派出人来送信,说明他不光敬业,还很有办事能力。

  来人对老岑说:“请你别泄气,继续跟逄安打,你要是打回来,我从内部策应,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大败敌人。”

  老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这太好了!于是,他立即整理队伍,回身就去向逄安叫阵。

  逄安脑子一热,并没有多想,马上率手下倾巢出动,要灭老延。

  逄安头脑简单,做的梦也简单,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并非老延一人。

  老延有了李宝的话,自然心中有数,就拼命跟他对决。

  一边傲气冲天要灭手下的败将,一边胸有成竹要报仇雪恨,双方摆开架势大干起来。

  双方直打得天昏地黑,逄安累了,就招呼手下回营歇歇。

  谁知,回头看时,他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军营中的旗帜全变成了白色!

  大家本来已经筋疲力竭,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李宝的杰作。他趁逄安光知道跟老延对打,悄悄在后面把赤眉旗帜全拔了,换上了白旗。

  这是号召大家投降的旗帜。

  逄安的十多万大军都惊慌失措:他妈的,我们被包围了!

  前面是打红眼的对手,后面是卯足精神的强敌,怎么办?跑吧!

  接下来便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杰作:逄安的十多万赤眉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绝大多数慌不择路跳了陡峭的悬崖或者湍急的河流死了。

  逄安本人也狼狈极了,仅带着数千人跑回长安。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这个场面的:“安等战疲还营,见旗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与数千人脱归长安。”

  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像热汤浇了蚂蚁窝。

  什么是最高明的战争?孙子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动手就把人给收拾了。李宝在这儿就是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场战役都应该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所谓“玄武”,就是龟,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掺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西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像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邓禹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反而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小邓慢了一点。可是,如果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也不敢、当然也没有机会过问军政事务,只是一个人与宦官共同起居生活。

  盆子自顾不暇,当然更没有能力保护宫中的女人们。

  这时候宫女还有上千人。这支队伍只进不出,本来是王莽的遗产,刘玄继承下来后又加以调整充实,但他仓皇出逃时一个也没有顾得带走。

  盆子住进来,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对她们动手,只是跟她们做了邻居。

  由于世道太乱,刘玄败亡之后,她们不敢出去走上社会,只能深居宫中,就靠在后庭挖点花圃里的草根、逮点水池里的鱼虾来充饥度日,如果谁死了,也就势埋在宫里。

  很简单,她们要是走出宫,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说不定还会被什么人抓住了折磨死。而在宫中,至少暂时还没有人胡来,大不了也就是饿死。

  盆子还是个孩子,又胆小,不太喜欢,也不敢跟这些宫女玩。

  她们谁有机会见了盆子,就连忙磕头喊饿。

  盆子本性善良,每每见状就让宦官赏赐点米过去。

  她们谁也不想走出宫去。

  这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见证着宫廷政治的一切荣光与丑恶,也得到当时和身后无数议论。

  后来,直到盆子离开宫廷,她们仍然没有一个人走出去,都饿死了。不,应该说她们直到饿死都没有一个人走出去。

  在两汉过渡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默默地承受着王莽的阴谋、刘玄的荒淫和盆子的无能,直到死去。

  这世道确实太乱。

  盆子的哥哥刘恭毕竟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眼看赤眉高干这个样子,知道失败只是早晚的事,要真的没戏了,自己哥儿几个肯定首先遭殃。

  刘恭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就想让弟弟辞职:不干了,这工作太危险。

  于是,刘恭就暗地里教导盆子怎么把皇帝的印绶交出来,怎么说辞职的话,假如有人挽留的话自己怎么推辞,反正这活儿不能再干了!

  公元26年正月初一,新年朝会。

  当着赤眉高干的面,刘恭先发言了:“大家一起立我的弟弟当皇帝,恩德深厚,我们感激不尽。这皇帝当了快一年了,军政事务的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他实在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到死也不能给赤眉带来多少好处。现在他情愿退位,当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再选一个更加贤明、有智慧有本领的人来干,请大家考虑。”

  见盆子要撂挑子,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懵了。

  樊崇等人一看眼前这架势,连忙道歉说:“这都是我们的不是。”

  刘恭态度坚决,再次表示要辞职。

  关键时候,有人大声质问刘恭:“皇帝辞职不辞职,难道是你刘恭说了算的事吗?!”

  一见真的有人发火,刘恭十分害怕,他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事都敢干的家伙。

  不知是事前计划好的,还是真的怕连累自己,刘恭连忙起身走开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盆子走下皇帝龙座,解下系在身上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跪下来就给大家叩头,说:“现在建立了王朝,拥立了皇帝,大家也都有了高级职务,却还跟过去当强盗一样,就连基层干部群众进献点东西都能被你们抢走。这样传到外面,谁还看得起我们?老百姓没有不怨恨我们的,谁还信任我们?我想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造成的。我请求大家让我留下自己的骨头,辞职让位,别挡了有德有才者的路。如果真的要杀了我来抵目前的责任和罪过,我情愿一死。就请大家可怜可怜我吧!”

  盆子说着,欷歔不止,泪如雨下。

  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

  一个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干某件差事,可见他多么窘迫,而他名义上又是个皇帝。

  一个岗位让人害怕厌弃到宁死也不想干的地步,可见不是好活儿,而这个岗位又被无数英雄和狗熊拼命追逐。

  一个局面,大家本来凭拳头说话,可见不是文明和谐之地,而大家又要瞪着眼睛,逼着一个小屁孩儿来当一哥。

  ……

  面对抽泣不止的刘盆子,赤眉数百名文臣武将都不由得可怜起他来。

  虽然大家都是粗人,习惯于攻城拔寨和烧杀抢掠,可眼前的场面也确实感人:一个皇帝,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臣放他一马。

  不!一个屁孩儿,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人饶他一回。

  于是,包括樊崇等人在内,大家没有不可怜盆子的。

  于是,大家离开座位,对着盆子跪下叩头说:“我们做臣下的不像话,对不起陛下。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搞胡来了!”

  于是,大家一起扶起盆子,把他抱起来放在皇帝的龙座上,又把玉玺、印绶给他戴上。

  是啊,大家不能老是欺负皇帝。

  盆子还是又哭又闹,但又争不过大家。

  这次朝会,对赤眉高干们震动不小。朝会结束后,大家遵守规约,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寨和住地关门闭户,不再出来。

  赤眉官兵不出门,长安城里没有人横行骚扰了,社会秩序立即明显好转。

  居民们本来有不少逃出去避难的,也纷纷回来,街坊市场的人气也迅速回升。

  老百姓都很高兴,夸刘盆子是个好皇帝。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目前赤眉团队就是后者,它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东西的人太多。如果他的干部不出来,就天下太平,否则,就是老百姓遭殃。

  在分析这种“赤眉干部现象”时不幸地发现,它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在很多历史阶段都存在。

  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干部们实在按捺不住野性的冲动,又纷纷走出来,到处大肆抢掠。

  战祸连连,长安城里的粮食本来就十分短缺,赤眉几番大肆抢掠之后,老百姓更是难觅果腹之物。

  公元26年1月,赤眉祸害长安四个月还不到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彻底吃空了。

  为了摆脱困境,找口饭吃,他们决定把长安再狠狠地糟蹋一下,就带兵西去。

  这时候,赤眉的干部充分表现出极其凶残的本性。

  他们眼看长安城里再没有可吃的了,就把宫廷里、官府衙门里和老百姓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打包装车带走。临走了,他们一把火把宫廷、衙门烧个精光。无论走到大街还是小巷,碰到本地的干部和老百姓,看谁不顺眼,他们立即就给杀了。

  本来雄伟壮丽的西汉皇城,本来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成了一片火海,成了没有人敢出门行走的荒凉之地。

  赤眉,一支本来为了不受气有饭吃才拎着脑袋出来混的队伍,现在为了自己有饭吃什么都敢抢,而草菅人命就早已超出自己维权的界限了。

  赤眉把长安烧杀抢掠一空后,气焰熏天地拍屁股走人。

  在长安城南郊,他们像模像样地搞了个仪式,祭祀老天爷。

  他们号称百万大军,趾高气扬,所到之处车马喧嚣,烟尘蔽日。

  盆子虽然不过是个玩物,现在也跟着威风一把。他坐在三匹马拉的大车上,周围几百个骑手跟着,像是去打猎。

  出城后,他们沿南山(秦岭)北麓西行,遇到城邑就抢,顺手就砍人。

  在郿城(今陕西眉县),他们遭到更始将军严春的阻击。很遗憾,严春力不从心,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赤眉杀了严春,随即打进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

  就在这支疯狂的队伍来到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等地时,天气骤变,大雪接天连地,坑满壕平,多数赤眉将士连冻带饿而死。

  但是,赤眉并没有引以为戒。他们没有反省自己,既没有学乖,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极度郁闷的邓禹

  赤眉糟蹋长安的时候,邓禹没有听从刘秀要他立即拿下长安的饬令,而是固执己见,继续分兵攻打上郡诸县。同时,他又回师大要,征集补充兵员,收集积累粮食,养精蓄锐。

  刘秀要求邓禹立即拿下长安,至少是希望他快点摆平赤眉,以免这支疯狂的队伍老是糟蹋长安。假如邓禹听从刘秀的命令,赤眉在长安至少不会那么放肆。

  邓禹的失误开始了。他把指挥中心从栒邑西迁到大要,留下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卫栒邑。

  按说邓禹知人知事明察秋毫,以至于刘秀重用为首席智囊,他想问题、办事情是很稳当的。但这次,他对自己手下的这两员大将看走了眼。

  冯愔、宗歆级别一样,都是大将军;特点也一样,都有很大的野心。

  潮水和野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汹涌澎湃的。这句话用在这两个家伙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匹烈马。另一句类似的俗话是,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头叫驴。

  这两个家伙就是这样的烈马或者叫驴。邓禹一走,冯、宗二人就争斗起来,目标很简单:这儿谁说了算。

  权力如此诱人,使这两个将军大打出手,各率自己的兵马,要灭了同事。

  世道竟然如此混乱,使这两个无名之辈也蠢蠢欲动,拿出自己的性命一搏,想在英雄与狗熊的游戏中捞点好处。

  冯、宗二人不能算是好鸟儿,他们身为军人,没见在攻城拔寨、保民安邦上有什么表现,所能让人记得的只有这次窝里斗。

  这次窝里斗的结果,是冯愔将军杀了宗歆将军。

  一见后院起火,邓禹立即回军来扑。

  冯将军一不做二不休,率部抗击邓禹。他还打算好,击败自己的主帅邓禹,即向西边天水一带发展。

  邓禹手握主力,竟然不能控制冯愔,知道这下麻烦大了,无奈只好如实报告刘秀。

  邓禹的使者匆匆跑到洛阳。

  刘秀听到报告,问使者:“冯愔目前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谁?”

  使者忙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才是真正的知人知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凭自己的了解,断定冯、黄必然不能合作太久,两人很快就会闹崩。

  权力可以使人疯狂,忠诚也能使人坚定。刘秀肯定地让使者回去报告邓禹:“下一步捉拿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与此同时,刘秀派尚书宗广带着符节前去招降黄防。

  这场窝里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结局果然不出刘秀所料,黄防拿下冯愔,控制了随同冯愔造反的将士,押往洛阳认罪。

  冯愔被送到了洛阳,见了刘秀,膝行叩首,反复谢罪,得到刘秀特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内斗有两点疑虑:

  一是凭邓禹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要留下冯愔、宗歆两个级别一样的将军镇守后方?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明确谁是镇守后方的主要责任人?

  邓禹是真的不察下情,还是一时糊涂?

  二是冯愔杀了同事(宗歆),抗击上级(邓禹),还想向西独立发展,已经是典型的谋反,为什么刘秀不给予严惩,反而要特赦他?

  刘秀是真的宽大为怀,还是有难言之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就在宗广完成使命返回洛阳的途中,原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前来投降。

  在不久前更始王朝散伙时,这几个家伙投降了赤眉,由于赤眉与更始一样没有政治眼光,就像当年樊崇等赤眉高干投降更始没有被看得起一样,这几个家伙也没有被赤眉看得起。

  这时候的赤眉高层心态已经是十分狂妄,行为十分暴虐,根本不把这几个更始老干部放在眼里,经常羞辱他们。

  王匡、胡殷等人非常郁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宗广代表刘秀来这儿出差,哥几个就偷偷找个机会,投降于他。

  这些日子哥们儿打打杀杀,实在太累,还是投降刘秀吧!这些日子接触了这么多人,还是刘秀厚道。当然,他还是熟人。

  宗广接受了这几个家伙的投降,就带着他们,押着冯愔返回洛阳。

  谁知这几个更始“劣币”打天下没本事,做人也很不堪,宗尚书带着大家走到安邑,王匡、胡殷哥几个又想反悔,密谋逃跑。宗尚书十分恼火,立即把他们都给斩了。

  可怜王匡等拎着脑袋出来混,当时和后世留下响当当的名字,却落得这样个死法。

  邓禹这边的窝里斗刚刚平息,就从洛阳传来对他增封晋爵的消息。

  刘秀并没有责怪他的抗命和用人失察导致窝里斗,为了表示犒劳和鼓励,刘秀专门派使者到长安前线宣布朝廷的命令:加封邓禹为梁侯,食四个县的赋税。

  这时候,赤眉已经被饿得从长安跑了,邓禹趁机率部进入长安。

  他把军队驻扎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庆祝胜利。

  其实,小邓这是在自我表扬。因为赤眉并不是被他打跑的,而是人家自己饿跑的,跑的时候还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

  而小邓本人,至今还磨蹭着没有跟赤眉直接过招,为此还挨了刘秀一顿熊。不仅如此,他的部下窝里斗,要不是刘秀出面,他能不能摆平还很难说。

  小邓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即使日前被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啊!

  小邓完全是为了鼓舞军心,同时提醒大家,别忘了前些日子的胜利以及刘秀的信任。

  假如不是刘秀的绝对信任,小邓即使功劳不小,也早因抗命和部下叛乱被撤职查办了。

  作为回报,他也始终对刘秀忠心耿耿。现在,小邓在长安刚安顿下来,首先做的就是表达对刘秀和刘氏宗室的尊崇。

  首先,他率领将士们斋戒几天,为拜祭刘汉祖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其次,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备足厚礼,大张旗鼓地率众到刘家高庙拜祭。

  小邓对刘氏的尊崇是真心的。拜祭完毕,他又安排人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专门派遣使者护送到洛阳,交给刘秀安排。

  第三,他亲自巡查西汉刘氏帝王的墓地,核实之后,立即专门安排官吏和将士认真看守。

  邓禹在长安休整的时候,赤眉在今天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中陷入困境。

  他们严重缺乏给养,又遇到大雪,连饿带冻,人员伤亡大半。这还没完,就在他们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转移的时候,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

  这时的老隗,对邓禹西征给予了大力协助。

  他自半年前跟更始闹翻后,就回到家乡天水,招兵买马,广揽人才,自称西州上将军,据地自立。

  其实老隗一直看好刘秀,只是没有机会结交。

  他前些日子投奔更始,多少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根本看不起更始的这些“劣币”。刘秀在河北刚一称帝,他就劝说刘玄赶紧把国政交给刘秀的叔父刘良,遭到拒绝。

  老隗的意思很清楚,还是让刘秀领导大家吧。

  刘玄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刚尝到当一哥的甜头,岂能轻易让给别人?再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眼下老隗虽然称雄西北,但绝不甘心仅仅如此。

  权力之美,谁都可以放胆去追!

  天下之大,谁都可以纵马驰骋!

  世道之乱,谁都可以算计别人,壮大自己!

  ……

  刘秀德才卓越,一生辉煌,抛开立场、观点不说,按照个人能量级别真正够得上作为他的对手的,唯独隗嚣一人!

  但是世道太乱,刘秀太忙,老隗为人处事太低调,对邓禹西征的协助也是做的多说的少,但他的精彩表现还在后面。

  冯愔窝里反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邓禹竟然一时无法控制局面。

  冯愔本来打算杀了同事宗歆,扛住上级邓禹,然后抽身西去独立门户的。但是,他率部跑到高平(今宁夏固原)时,遭到隗嚣的阻击。冯愔败得很惨,许多军需辎重都被缴获了。

  可以说,冯愔叛乱事件的妥善处理,除了刘秀的运筹、宗广不辱使命、黄防的配合,隗嚣在西边军事上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隗嚣的表现,邓禹很满意。在请示刘秀之后,邓禹专门派使者发文件任命(其实就是承认)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辖治凉州、朔方一带事务。

  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甘肃的张家川,朔方大约在今天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流域地区,而“西州大将军”一职是隗嚣自己创意用来自我提拔、刘秀事后又专门下文承认的。

  现在,眼看赤眉撤出长安后到处杀人掠地抢东西,还想到陇西发展,隗嚣派出自己的大将军杨广出马,打击赤眉。

  在上陇(今甘肃陇山),杨广迎头痛击赤眉。赤眉大败,转身就跑。杨广不肯罢手,乘胜追击,在乌氏(今甘肃固原南)、泾阳之间,又把赤眉痛扁一顿。

  连连被扁,又饿又冷,赤眉走投无路,只好向东返回长安。

  他们认为长安太好欺负了!

  在路过今天咸阳西汉皇帝陵墓时,他们又做起了禽兽不如的事,连死人也不放过。他们把西汉皇陵一个一个掘开,把里面陪葬物品抢掠一空。

  这还不算,他们还侮辱了吕后的尸体。

  按西汉规制,不少后妃下葬时用玉匣(或称玉衣)装殓,尸体被挖掘出来时还保存完好,犹如生时,赤眉畜牲们就对其大肆奸淫。

  邓禹在长安得知赤眉又打了回来,赶紧派兵阻击,在郁夷(今陕西虢镇西),双方展开激战。

  很不幸,邓军大败。

  自从冯愔窝里斗之后,邓禹不光威信受到影响,部队战斗力也减弱了。同时,他的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表现得不如以前。

  赤眉像急了的疯狗一样,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赤眉朝着长安死缠烂打,邓禹招架不住,不得不撤出,退守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伺机再战。

  小人物的大战争

  公元26年9月,赤眉再次打进长安,把老巢设在未央宫北面的桂宫。

  这时候的赤眉早就没了年初离开时的威风,又饿又累又狼狈,又气又急又疯狂!

  他妈的,我们吃什么?

  他妈的,老子累死了!

  他妈的,几十万兄弟说没就没了!

  ……

  赤眉确实疲惫不堪了。

  半年多来,哥们儿一大帮到处跑,也不容易。大家虽然可以胡来,可以放纵,可以欺负人,但顶严寒冒酷暑转战几千里,有的饿死了,有的冻死了,有的累死了,有的被敌人揍死了,怎么也不能说划得来。

  百十万人出去,只回来一小半,怎么说也划不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转了一圈儿,除了丢掉几十万哥们儿的性命,并没有筹集到粮食!

  还有,这剩下的几十万哥们儿回到长安,没有粮食,老百姓已经被欺负多少遍了,就是没人来打,自己饿也饿死了!

  长安早就被大家糟蹋过了。

  恼人,实在恼人!

  赤眉大军这次进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是打败了邓禹,取得了胜利,其实是自己钻进了死笼子。

  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不能说邓禹的撤退是胜利,因为他确实是被赤眉打败,不得不放弃长安的,但赤眉这回对长安的再次占领肯定是个失败,他们是走投无路才钻进这个死笼子的。

  来看看长安周边的形势。

  长安城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邓禹的部队占据要津。邓禹眼下虽然败给赤眉,但这是邓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所致,他手下的汉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一旦更换上更生猛的主帅,或者邓禹抖擞如前,这支汉军其实是很可怕的。

  至于长安的南面,军事形势十分险恶,政治玄机更加诡谲,已经远非赤眉草莽所能思议。

  这时长安南面有三支力量:刘秀的堂兄、汉中王刘嘉,汉中的军事个体户延岑,更始的柱功侯、大将军李宝。

  刘嘉是熟人了,他自幼是个孤儿,被刘秀的老爸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曾经与刘秀一道在长安太学里求学。舂陵刘氏扯旗反莽时,他积极参加,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埋葬王莽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是个老同志了。更始王朝开张时,他即被封侯拜将,直至汉中王、扶威大将军。他设国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拥兵数十万,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刘嘉与刘秀兄弟情同手足,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他总想帮一把,刘秀手下的得力干将贾复、陈俊就是他推荐过去的。

  延岑是南郑人,王莽末年趁乱起兵,曾一度占据汉中一带。更始王朝开张那年,刘嘉率军在冠军(今河南邓县北)把延岑打败,并收降了他,所以,他还算是刘嘉的下级。

  延岑本来是个绿林流寇,想在乱世赌一把青春。但他的德才远不如刘秀、邓禹、冯异等人,凶残也不如赤眉悍将,史称他和手下奔驰抢掠像盗贼一样,但又比起赤眉稍有纪律,当然,与刘秀的仁义之师又不可比。

  也就是说,老延作为一个军事个体户,虽然野心勃勃,但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治军行事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个性,因而不大被人注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名气。

  李宝是更始旧部,感情上、关系上与刘嘉较近一些,拥兵一方,想找仗打,是一个想开发大项目的政治军事投机商。

  就在邓禹在长安附近腾挪转移时,延岑起兵攻击自己的上级刘嘉,很快占据南郑,控制汉中,刘嘉被迫败走。

  老延一不做二不休,稍稍站稳了脚跟,就立即进军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南)。

  但是,他在这儿遭到赶来支援刘嘉的李宝的打击,败给了李宝,逃向天水。

  这边打成一团的时候,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想浑水摸鱼,扩大势力,派将军侯丹出兵攻克了南郑。

  刘嘉的老窝被端,很不甘心,就收拾残部,算算竟有数万之众。他聘请李宝为丞相,以武都为根据地,出兵收复南郑。

  李宝与公孙述是有旧仇的。

  公元24年,更始王朝还没有散伙,看到公孙述在成都坐大,就派李宝和益州刺史张忠率军讨伐。

  在绵竹,李宝遭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的阻击,惨败而回。

  绵竹之役,更始王朝和李宝颜面尽失,却使公孙述威名大震,这也大大刺激了公孙述的政治欲望。于是,公孙述立即称王建都。

  但是这次,刘嘉、李宝出师不利,败给了侯丹。

  没办法,刘嘉、李宝只好退兵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刘嘉满腔怒火:不能收回老窝,又败得灰头灰脸。于是,他就立即转身再找延岑开打。

  老延打不过自己的上级,只能跑。刘嘉穷追不舍,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又把老延痛扁一顿。老延很狼狈,东撤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这时候的长安周围已经是战云密布,玄机重重,一团乱麻。

  躲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城外其实就是一个包围圈,赤眉十分郁闷。

  为了避免被闷死在长安,赤眉觉得必须突围。于是,他们派左大司马逄安率十余万大军,出城去撕包围圈,突破口选在屯踞杜陵的延岑。

  邓禹虽败,但队伍还很整齐,不好下手。赤眉军也打过刘嘉的主意,却被刘嘉一顿狂扁。延岑不光没有名气,实力也不强,现在正被刘嘉撵着打,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刘嘉在陈仓一带痛扁延岑时,赤眉认为应该乘人之危,就派出大将军、投降来的原更始邓王廖湛,带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刘嘉。

  大家过去虽然是同事,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世道太乱,各有所为嘛。

  刘嘉目前状态很好,豁出去了,打起仗来十分生猛,虽然手里的兵力明显少于廖叛徒,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敌。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双方展开激战。刘嘉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廖叛徒,大获全胜。

  获胜之后,刘嘉率军北上云阳一带,一边休整,一边筹集粮草。就是在这儿,他与邓禹有了接触。

  刘嘉见到邓禹就像见到刘秀,很想合作,不,就目前的形势看,准确地说应该是归降。

  但是,丞相李宝劝他别急,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样,赤眉一看,邓禹、刘嘉都不好打,捏柿子先捡软的,就只能打延岑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句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现在,赤眉只知道吃饭重要,不知道分清敌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更要命的是,赤眉不光不知道如何在环城虎视的敌人中如何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壮大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他们还天真地认为敌人也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

  无数事实证明,谁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趁早不要出来混。

  赤眉认为,什么敌人朋友,什么统一战线,那太专业,我们只认拳头,只知道要吃饭!打吧!

  逄安带着出差的都是赤眉最能打的伙计,而在长安城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邓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觉得长安城里防守空虚,就率军偷袭,一度得手,打进了城里。

  不过很不幸,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赶上赤眉右大司马谢禄带救兵赶到。经过一番激战,邓禹大败,再次被打出长安。

  这时的邓禹十分狼狈,打了败仗,还缺少给养,部队不得不以野菜、野果为食。

  赤眉在长安打跑了邓禹,出差在外的逄安却被李宝、延岑联手狠狠地涮了一把。

  逄安率重兵出长安时,延岑和李宝已经握手言欢了。

  还是那句话,这世道太乱,为了扁人和避免被扁,大家就现实一点吧,根据眼前的情况随时变化,该翻脸就翻脸,该做哥们儿就做哥们儿。现在,老延与李宝联手抗击逄安。

  在杜陵,双方展开激战。

  延、李合计兵力数万人,逄安则十余万。结果,逄安大获全胜,不仅灭了延、李联军一万多人,还收降了李宝,打跑了老延。

  但是,这时逄安犯了赤眉习惯性的错误,就是头脑简单,不能也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没有考虑到,假如李宝是个一战即降的人,刘嘉岂能重用他为丞相?很快,逄安就为自己的简单埋了单。

  他打败延岑、李宝,并且打跑前者,收降后者,他很高兴,也很忘形。

  老延当然很伤心。这一阵子他老吃败仗,遇谁都败,实在无法高兴起来。

  正当他收拾残兵败将忙于逃命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送信——原来是李宝派来的。

  李宝以刘嘉的丞相之尊,身陷敌营还能派出人来送信,说明他不光敬业,还很有办事能力。

  来人对老岑说:“请你别泄气,继续跟逄安打,你要是打回来,我从内部策应,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大败敌人。”

  老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这太好了!于是,他立即整理队伍,回身就去向逄安叫阵。

  逄安脑子一热,并没有多想,马上率手下倾巢出动,要灭老延。

  逄安头脑简单,做的梦也简单,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并非老延一人。

  老延有了李宝的话,自然心中有数,就拼命跟他对决。

  一边傲气冲天要灭手下的败将,一边胸有成竹要报仇雪恨,双方摆开架势大干起来。

  双方直打得天昏地黑,逄安累了,就招呼手下回营歇歇。

  谁知,回头看时,他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军营中的旗帜全变成了白色!

  大家本来已经筋疲力竭,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李宝的杰作。他趁逄安光知道跟老延对打,悄悄在后面把赤眉旗帜全拔了,换上了白旗。

  这是号召大家投降的旗帜。

  逄安的十多万大军都惊慌失措:他妈的,我们被包围了!

  前面是打红眼的对手,后面是卯足精神的强敌,怎么办?跑吧!

  接下来便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杰作:逄安的十多万赤眉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绝大多数慌不择路跳了陡峭的悬崖或者湍急的河流死了。

  逄安本人也狼狈极了,仅带着数千人跑回长安。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这个场面的:“安等战疲还营,见旗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与数千人脱归长安。”

  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像热汤浇了蚂蚁窝。

  什么是最高明的战争?孙子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动手就把人给收拾了。李宝在这儿就是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场战役都应该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所谓“玄武”,就是龟,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掺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西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像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邓禹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反而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小邓慢了一点。可是,如果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也不敢、当然也没有机会过问军政事务,只是一个人与宦官共同起居生活。

  盆子自顾不暇,当然更没有能力保护宫中的女人们。

  这时候宫女还有上千人。这支队伍只进不出,本来是王莽的遗产,刘玄继承下来后又加以调整充实,但他仓皇出逃时一个也没有顾得带走。

  盆子住进来,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对她们动手,只是跟她们做了邻居。

  由于世道太乱,刘玄败亡之后,她们不敢出去走上社会,只能深居宫中,就靠在后庭挖点花圃里的草根、逮点水池里的鱼虾来充饥度日,如果谁死了,也就势埋在宫里。

  很简单,她们要是走出宫,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说不定还会被什么人抓住了折磨死。而在宫中,至少暂时还没有人胡来,大不了也就是饿死。

  盆子还是个孩子,又胆小,不太喜欢,也不敢跟这些宫女玩。

  她们谁有机会见了盆子,就连忙磕头喊饿。

  盆子本性善良,每每见状就让宦官赏赐点米过去。

  她们谁也不想走出宫去。

  这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见证着宫廷政治的一切荣光与丑恶,也得到当时和身后无数议论。

  后来,直到盆子离开宫廷,她们仍然没有一个人走出去,都饿死了。不,应该说她们直到饿死都没有一个人走出去。

  在两汉过渡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默默地承受着王莽的阴谋、刘玄的荒淫和盆子的无能,直到死去。

  这世道确实太乱。

  盆子的哥哥刘恭毕竟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眼看赤眉高干这个样子,知道失败只是早晚的事,要真的没戏了,自己哥儿几个肯定首先遭殃。

  刘恭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就想让弟弟辞职:不干了,这工作太危险。

  于是,刘恭就暗地里教导盆子怎么把皇帝的印绶交出来,怎么说辞职的话,假如有人挽留的话自己怎么推辞,反正这活儿不能再干了!

  公元26年正月初一,新年朝会。

  当着赤眉高干的面,刘恭先发言了:“大家一起立我的弟弟当皇帝,恩德深厚,我们感激不尽。这皇帝当了快一年了,军政事务的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他实在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到死也不能给赤眉带来多少好处。现在他情愿退位,当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再选一个更加贤明、有智慧有本领的人来干,请大家考虑。”

  见盆子要撂挑子,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懵了。

  樊崇等人一看眼前这架势,连忙道歉说:“这都是我们的不是。”

  刘恭态度坚决,再次表示要辞职。

  关键时候,有人大声质问刘恭:“皇帝辞职不辞职,难道是你刘恭说了算的事吗?!”

  一见真的有人发火,刘恭十分害怕,他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事都敢干的家伙。

  不知是事前计划好的,还是真的怕连累自己,刘恭连忙起身走开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盆子走下皇帝龙座,解下系在身上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跪下来就给大家叩头,说:“现在建立了王朝,拥立了皇帝,大家也都有了高级职务,却还跟过去当强盗一样,就连基层干部群众进献点东西都能被你们抢走。这样传到外面,谁还看得起我们?老百姓没有不怨恨我们的,谁还信任我们?我想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造成的。我请求大家让我留下自己的骨头,辞职让位,别挡了有德有才者的路。如果真的要杀了我来抵目前的责任和罪过,我情愿一死。就请大家可怜可怜我吧!”

  盆子说着,欷歔不止,泪如雨下。

  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

  一个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干某件差事,可见他多么窘迫,而他名义上又是个皇帝。

  一个岗位让人害怕厌弃到宁死也不想干的地步,可见不是好活儿,而这个岗位又被无数英雄和狗熊拼命追逐。

  一个局面,大家本来凭拳头说话,可见不是文明和谐之地,而大家又要瞪着眼睛,逼着一个小屁孩儿来当一哥。

  ……

  面对抽泣不止的刘盆子,赤眉数百名文臣武将都不由得可怜起他来。

  虽然大家都是粗人,习惯于攻城拔寨和烧杀抢掠,可眼前的场面也确实感人:一个皇帝,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臣放他一马。

  不!一个屁孩儿,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人饶他一回。

  于是,包括樊崇等人在内,大家没有不可怜盆子的。

  于是,大家离开座位,对着盆子跪下叩头说:“我们做臣下的不像话,对不起陛下。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搞胡来了!”

  于是,大家一起扶起盆子,把他抱起来放在皇帝的龙座上,又把玉玺、印绶给他戴上。

  是啊,大家不能老是欺负皇帝。

  盆子还是又哭又闹,但又争不过大家。

  这次朝会,对赤眉高干们震动不小。朝会结束后,大家遵守规约,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寨和住地关门闭户,不再出来。

  赤眉官兵不出门,长安城里没有人横行骚扰了,社会秩序立即明显好转。

  居民们本来有不少逃出去避难的,也纷纷回来,街坊市场的人气也迅速回升。

  老百姓都很高兴,夸刘盆子是个好皇帝。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目前赤眉团队就是后者,它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东西的人太多。如果他的干部不出来,就天下太平,否则,就是老百姓遭殃。

  在分析这种“赤眉干部现象”时不幸地发现,它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在很多历史阶段都存在。

  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干部们实在按捺不住野性的冲动,又纷纷走出来,到处大肆抢掠。

  战祸连连,长安城里的粮食本来就十分短缺,赤眉几番大肆抢掠之后,老百姓更是难觅果腹之物。

  公元26年1月,赤眉祸害长安四个月还不到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彻底吃空了。

  为了摆脱困境,找口饭吃,他们决定把长安再狠狠地糟蹋一下,就带兵西去。

  这时候,赤眉的干部充分表现出极其凶残的本性。

  他们眼看长安城里再没有可吃的了,就把宫廷里、官府衙门里和老百姓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打包装车带走。临走了,他们一把火把宫廷、衙门烧个精光。无论走到大街还是小巷,碰到本地的干部和老百姓,看谁不顺眼,他们立即就给杀了。

  本来雄伟壮丽的西汉皇城,本来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成了一片火海,成了没有人敢出门行走的荒凉之地。

  赤眉,一支本来为了不受气有饭吃才拎着脑袋出来混的队伍,现在为了自己有饭吃什么都敢抢,而草菅人命就早已超出自己维权的界限了。

  赤眉把长安烧杀抢掠一空后,气焰熏天地拍屁股走人。

  在长安城南郊,他们像模像样地搞了个仪式,祭祀老天爷。

  他们号称百万大军,趾高气扬,所到之处车马喧嚣,烟尘蔽日。

  盆子虽然不过是个玩物,现在也跟着威风一把。他坐在三匹马拉的大车上,周围几百个骑手跟着,像是去打猎。

  出城后,他们沿南山(秦岭)北麓西行,遇到城邑就抢,顺手就砍人。

  在郿城(今陕西眉县),他们遭到更始将军严春的阻击。很遗憾,严春力不从心,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赤眉杀了严春,随即打进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

  就在这支疯狂的队伍来到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等地时,天气骤变,大雪接天连地,坑满壕平,多数赤眉将士连冻带饿而死。

  但是,赤眉并没有引以为戒。他们没有反省自己,既没有学乖,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极度郁闷的邓禹

  赤眉糟蹋长安的时候,邓禹没有听从刘秀要他立即拿下长安的饬令,而是固执己见,继续分兵攻打上郡诸县。同时,他又回师大要,征集补充兵员,收集积累粮食,养精蓄锐。

  刘秀要求邓禹立即拿下长安,至少是希望他快点摆平赤眉,以免这支疯狂的队伍老是糟蹋长安。假如邓禹听从刘秀的命令,赤眉在长安至少不会那么放肆。

  邓禹的失误开始了。他把指挥中心从栒邑西迁到大要,留下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卫栒邑。

  按说邓禹知人知事明察秋毫,以至于刘秀重用为首席智囊,他想问题、办事情是很稳当的。但这次,他对自己手下的这两员大将看走了眼。

  冯愔、宗歆级别一样,都是大将军;特点也一样,都有很大的野心。

  潮水和野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汹涌澎湃的。这句话用在这两个家伙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匹烈马。另一句类似的俗话是,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头叫驴。

  这两个家伙就是这样的烈马或者叫驴。邓禹一走,冯、宗二人就争斗起来,目标很简单:这儿谁说了算。

  权力如此诱人,使这两个将军大打出手,各率自己的兵马,要灭了同事。

  世道竟然如此混乱,使这两个无名之辈也蠢蠢欲动,拿出自己的性命一搏,想在英雄与狗熊的游戏中捞点好处。

  冯、宗二人不能算是好鸟儿,他们身为军人,没见在攻城拔寨、保民安邦上有什么表现,所能让人记得的只有这次窝里斗。

  这次窝里斗的结果,是冯愔将军杀了宗歆将军。

  一见后院起火,邓禹立即回军来扑。

  冯将军一不做二不休,率部抗击邓禹。他还打算好,击败自己的主帅邓禹,即向西边天水一带发展。

  邓禹手握主力,竟然不能控制冯愔,知道这下麻烦大了,无奈只好如实报告刘秀。

  邓禹的使者匆匆跑到洛阳。

  刘秀听到报告,问使者:“冯愔目前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谁?”

  使者忙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才是真正的知人知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凭自己的了解,断定冯、黄必然不能合作太久,两人很快就会闹崩。

  权力可以使人疯狂,忠诚也能使人坚定。刘秀肯定地让使者回去报告邓禹:“下一步捉拿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与此同时,刘秀派尚书宗广带着符节前去招降黄防。

  这场窝里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结局果然不出刘秀所料,黄防拿下冯愔,控制了随同冯愔造反的将士,押往洛阳认罪。

  冯愔被送到了洛阳,见了刘秀,膝行叩首,反复谢罪,得到刘秀特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内斗有两点疑虑:

  一是凭邓禹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要留下冯愔、宗歆两个级别一样的将军镇守后方?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明确谁是镇守后方的主要责任人?

  邓禹是真的不察下情,还是一时糊涂?

  二是冯愔杀了同事(宗歆),抗击上级(邓禹),还想向西独立发展,已经是典型的谋反,为什么刘秀不给予严惩,反而要特赦他?

  刘秀是真的宽大为怀,还是有难言之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就在宗广完成使命返回洛阳的途中,原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前来投降。

  在不久前更始王朝散伙时,这几个家伙投降了赤眉,由于赤眉与更始一样没有政治眼光,就像当年樊崇等赤眉高干投降更始没有被看得起一样,这几个家伙也没有被赤眉看得起。

  这时候的赤眉高层心态已经是十分狂妄,行为十分暴虐,根本不把这几个更始老干部放在眼里,经常羞辱他们。

  王匡、胡殷等人非常郁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宗广代表刘秀来这儿出差,哥几个就偷偷找个机会,投降于他。

  这些日子哥们儿打打杀杀,实在太累,还是投降刘秀吧!这些日子接触了这么多人,还是刘秀厚道。当然,他还是熟人。

  宗广接受了这几个家伙的投降,就带着他们,押着冯愔返回洛阳。

  谁知这几个更始“劣币”打天下没本事,做人也很不堪,宗尚书带着大家走到安邑,王匡、胡殷哥几个又想反悔,密谋逃跑。宗尚书十分恼火,立即把他们都给斩了。

  可怜王匡等拎着脑袋出来混,当时和后世留下响当当的名字,却落得这样个死法。

  邓禹这边的窝里斗刚刚平息,就从洛阳传来对他增封晋爵的消息。

  刘秀并没有责怪他的抗命和用人失察导致窝里斗,为了表示犒劳和鼓励,刘秀专门派使者到长安前线宣布朝廷的命令:加封邓禹为梁侯,食四个县的赋税。

  这时候,赤眉已经被饿得从长安跑了,邓禹趁机率部进入长安。

  他把军队驻扎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庆祝胜利。

  其实,小邓这是在自我表扬。因为赤眉并不是被他打跑的,而是人家自己饿跑的,跑的时候还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

  而小邓本人,至今还磨蹭着没有跟赤眉直接过招,为此还挨了刘秀一顿熊。不仅如此,他的部下窝里斗,要不是刘秀出面,他能不能摆平还很难说。

  小邓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即使日前被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啊!

  小邓完全是为了鼓舞军心,同时提醒大家,别忘了前些日子的胜利以及刘秀的信任。

  假如不是刘秀的绝对信任,小邓即使功劳不小,也早因抗命和部下叛乱被撤职查办了。

  作为回报,他也始终对刘秀忠心耿耿。现在,小邓在长安刚安顿下来,首先做的就是表达对刘秀和刘氏宗室的尊崇。

  首先,他率领将士们斋戒几天,为拜祭刘汉祖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其次,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备足厚礼,大张旗鼓地率众到刘家高庙拜祭。

  小邓对刘氏的尊崇是真心的。拜祭完毕,他又安排人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专门派遣使者护送到洛阳,交给刘秀安排。

  第三,他亲自巡查西汉刘氏帝王的墓地,核实之后,立即专门安排官吏和将士认真看守。

  邓禹在长安休整的时候,赤眉在今天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中陷入困境。

  他们严重缺乏给养,又遇到大雪,连饿带冻,人员伤亡大半。这还没完,就在他们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转移的时候,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

  这时的老隗,对邓禹西征给予了大力协助。

  他自半年前跟更始闹翻后,就回到家乡天水,招兵买马,广揽人才,自称西州上将军,据地自立。

  其实老隗一直看好刘秀,只是没有机会结交。

  他前些日子投奔更始,多少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根本看不起更始的这些“劣币”。刘秀在河北刚一称帝,他就劝说刘玄赶紧把国政交给刘秀的叔父刘良,遭到拒绝。

  老隗的意思很清楚,还是让刘秀领导大家吧。

  刘玄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刚尝到当一哥的甜头,岂能轻易让给别人?再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眼下老隗虽然称雄西北,但绝不甘心仅仅如此。

  权力之美,谁都可以放胆去追!

  天下之大,谁都可以纵马驰骋!

  世道之乱,谁都可以算计别人,壮大自己!

  ……

  刘秀德才卓越,一生辉煌,抛开立场、观点不说,按照个人能量级别真正够得上作为他的对手的,唯独隗嚣一人!

  但是世道太乱,刘秀太忙,老隗为人处事太低调,对邓禹西征的协助也是做的多说的少,但他的精彩表现还在后面。

  冯愔窝里反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邓禹竟然一时无法控制局面。

  冯愔本来打算杀了同事宗歆,扛住上级邓禹,然后抽身西去独立门户的。但是,他率部跑到高平(今宁夏固原)时,遭到隗嚣的阻击。冯愔败得很惨,许多军需辎重都被缴获了。

  可以说,冯愔叛乱事件的妥善处理,除了刘秀的运筹、宗广不辱使命、黄防的配合,隗嚣在西边军事上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隗嚣的表现,邓禹很满意。在请示刘秀之后,邓禹专门派使者发文件任命(其实就是承认)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辖治凉州、朔方一带事务。

  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甘肃的张家川,朔方大约在今天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流域地区,而“西州大将军”一职是隗嚣自己创意用来自我提拔、刘秀事后又专门下文承认的。

  现在,眼看赤眉撤出长安后到处杀人掠地抢东西,还想到陇西发展,隗嚣派出自己的大将军杨广出马,打击赤眉。

  在上陇(今甘肃陇山),杨广迎头痛击赤眉。赤眉大败,转身就跑。杨广不肯罢手,乘胜追击,在乌氏(今甘肃固原南)、泾阳之间,又把赤眉痛扁一顿。

  连连被扁,又饿又冷,赤眉走投无路,只好向东返回长安。

  他们认为长安太好欺负了!

  在路过今天咸阳西汉皇帝陵墓时,他们又做起了禽兽不如的事,连死人也不放过。他们把西汉皇陵一个一个掘开,把里面陪葬物品抢掠一空。

  这还不算,他们还侮辱了吕后的尸体。

  按西汉规制,不少后妃下葬时用玉匣(或称玉衣)装殓,尸体被挖掘出来时还保存完好,犹如生时,赤眉畜牲们就对其大肆奸淫。

  邓禹在长安得知赤眉又打了回来,赶紧派兵阻击,在郁夷(今陕西虢镇西),双方展开激战。

  很不幸,邓军大败。

  自从冯愔窝里斗之后,邓禹不光威信受到影响,部队战斗力也减弱了。同时,他的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表现得不如以前。

  赤眉像急了的疯狗一样,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赤眉朝着长安死缠烂打,邓禹招架不住,不得不撤出,退守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伺机再战。

  小人物的大战争

  公元26年9月,赤眉再次打进长安,把老巢设在未央宫北面的桂宫。

  这时候的赤眉早就没了年初离开时的威风,又饿又累又狼狈,又气又急又疯狂!

  他妈的,我们吃什么?

  他妈的,老子累死了!

  他妈的,几十万兄弟说没就没了!

  ……

  赤眉确实疲惫不堪了。

  半年多来,哥们儿一大帮到处跑,也不容易。大家虽然可以胡来,可以放纵,可以欺负人,但顶严寒冒酷暑转战几千里,有的饿死了,有的冻死了,有的累死了,有的被敌人揍死了,怎么也不能说划得来。

  百十万人出去,只回来一小半,怎么说也划不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转了一圈儿,除了丢掉几十万哥们儿的性命,并没有筹集到粮食!

  还有,这剩下的几十万哥们儿回到长安,没有粮食,老百姓已经被欺负多少遍了,就是没人来打,自己饿也饿死了!

  长安早就被大家糟蹋过了。

  恼人,实在恼人!

  赤眉大军这次进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是打败了邓禹,取得了胜利,其实是自己钻进了死笼子。

  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不能说邓禹的撤退是胜利,因为他确实是被赤眉打败,不得不放弃长安的,但赤眉这回对长安的再次占领肯定是个失败,他们是走投无路才钻进这个死笼子的。

  来看看长安周边的形势。

  长安城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邓禹的部队占据要津。邓禹眼下虽然败给赤眉,但这是邓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所致,他手下的汉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一旦更换上更生猛的主帅,或者邓禹抖擞如前,这支汉军其实是很可怕的。

  至于长安的南面,军事形势十分险恶,政治玄机更加诡谲,已经远非赤眉草莽所能思议。

  这时长安南面有三支力量:刘秀的堂兄、汉中王刘嘉,汉中的军事个体户延岑,更始的柱功侯、大将军李宝。

  刘嘉是熟人了,他自幼是个孤儿,被刘秀的老爸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曾经与刘秀一道在长安太学里求学。舂陵刘氏扯旗反莽时,他积极参加,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埋葬王莽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是个老同志了。更始王朝开张时,他即被封侯拜将,直至汉中王、扶威大将军。他设国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拥兵数十万,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刘嘉与刘秀兄弟情同手足,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他总想帮一把,刘秀手下的得力干将贾复、陈俊就是他推荐过去的。

  延岑是南郑人,王莽末年趁乱起兵,曾一度占据汉中一带。更始王朝开张那年,刘嘉率军在冠军(今河南邓县北)把延岑打败,并收降了他,所以,他还算是刘嘉的下级。

  延岑本来是个绿林流寇,想在乱世赌一把青春。但他的德才远不如刘秀、邓禹、冯异等人,凶残也不如赤眉悍将,史称他和手下奔驰抢掠像盗贼一样,但又比起赤眉稍有纪律,当然,与刘秀的仁义之师又不可比。

  也就是说,老延作为一个军事个体户,虽然野心勃勃,但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治军行事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个性,因而不大被人注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名气。

  李宝是更始旧部,感情上、关系上与刘嘉较近一些,拥兵一方,想找仗打,是一个想开发大项目的政治军事投机商。

  就在邓禹在长安附近腾挪转移时,延岑起兵攻击自己的上级刘嘉,很快占据南郑,控制汉中,刘嘉被迫败走。

  老延一不做二不休,稍稍站稳了脚跟,就立即进军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南)。

  但是,他在这儿遭到赶来支援刘嘉的李宝的打击,败给了李宝,逃向天水。

  这边打成一团的时候,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想浑水摸鱼,扩大势力,派将军侯丹出兵攻克了南郑。

  刘嘉的老窝被端,很不甘心,就收拾残部,算算竟有数万之众。他聘请李宝为丞相,以武都为根据地,出兵收复南郑。

  李宝与公孙述是有旧仇的。

  公元24年,更始王朝还没有散伙,看到公孙述在成都坐大,就派李宝和益州刺史张忠率军讨伐。

  在绵竹,李宝遭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的阻击,惨败而回。

  绵竹之役,更始王朝和李宝颜面尽失,却使公孙述威名大震,这也大大刺激了公孙述的政治欲望。于是,公孙述立即称王建都。

  但是这次,刘嘉、李宝出师不利,败给了侯丹。

  没办法,刘嘉、李宝只好退兵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刘嘉满腔怒火:不能收回老窝,又败得灰头灰脸。于是,他就立即转身再找延岑开打。

  老延打不过自己的上级,只能跑。刘嘉穷追不舍,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又把老延痛扁一顿。老延很狼狈,东撤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这时候的长安周围已经是战云密布,玄机重重,一团乱麻。

  躲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城外其实就是一个包围圈,赤眉十分郁闷。

  为了避免被闷死在长安,赤眉觉得必须突围。于是,他们派左大司马逄安率十余万大军,出城去撕包围圈,突破口选在屯踞杜陵的延岑。

  邓禹虽败,但队伍还很整齐,不好下手。赤眉军也打过刘嘉的主意,却被刘嘉一顿狂扁。延岑不光没有名气,实力也不强,现在正被刘嘉撵着打,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刘嘉在陈仓一带痛扁延岑时,赤眉认为应该乘人之危,就派出大将军、投降来的原更始邓王廖湛,带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刘嘉。

  大家过去虽然是同事,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世道太乱,各有所为嘛。

  刘嘉目前状态很好,豁出去了,打起仗来十分生猛,虽然手里的兵力明显少于廖叛徒,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敌。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双方展开激战。刘嘉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廖叛徒,大获全胜。

  获胜之后,刘嘉率军北上云阳一带,一边休整,一边筹集粮草。就是在这儿,他与邓禹有了接触。

  刘嘉见到邓禹就像见到刘秀,很想合作,不,就目前的形势看,准确地说应该是归降。

  但是,丞相李宝劝他别急,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样,赤眉一看,邓禹、刘嘉都不好打,捏柿子先捡软的,就只能打延岑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句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现在,赤眉只知道吃饭重要,不知道分清敌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更要命的是,赤眉不光不知道如何在环城虎视的敌人中如何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壮大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他们还天真地认为敌人也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

  无数事实证明,谁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趁早不要出来混。

  赤眉认为,什么敌人朋友,什么统一战线,那太专业,我们只认拳头,只知道要吃饭!打吧!

  逄安带着出差的都是赤眉最能打的伙计,而在长安城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邓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觉得长安城里防守空虚,就率军偷袭,一度得手,打进了城里。

  不过很不幸,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赶上赤眉右大司马谢禄带救兵赶到。经过一番激战,邓禹大败,再次被打出长安。

  这时的邓禹十分狼狈,打了败仗,还缺少给养,部队不得不以野菜、野果为食。

  赤眉在长安打跑了邓禹,出差在外的逄安却被李宝、延岑联手狠狠地涮了一把。

  逄安率重兵出长安时,延岑和李宝已经握手言欢了。

  还是那句话,这世道太乱,为了扁人和避免被扁,大家就现实一点吧,根据眼前的情况随时变化,该翻脸就翻脸,该做哥们儿就做哥们儿。现在,老延与李宝联手抗击逄安。

  在杜陵,双方展开激战。

  延、李合计兵力数万人,逄安则十余万。结果,逄安大获全胜,不仅灭了延、李联军一万多人,还收降了李宝,打跑了老延。

  但是,这时逄安犯了赤眉习惯性的错误,就是头脑简单,不能也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没有考虑到,假如李宝是个一战即降的人,刘嘉岂能重用他为丞相?很快,逄安就为自己的简单埋了单。

  他打败延岑、李宝,并且打跑前者,收降后者,他很高兴,也很忘形。

  老延当然很伤心。这一阵子他老吃败仗,遇谁都败,实在无法高兴起来。

  正当他收拾残兵败将忙于逃命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送信——原来是李宝派来的。

  李宝以刘嘉的丞相之尊,身陷敌营还能派出人来送信,说明他不光敬业,还很有办事能力。

  来人对老岑说:“请你别泄气,继续跟逄安打,你要是打回来,我从内部策应,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大败敌人。”

  老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这太好了!于是,他立即整理队伍,回身就去向逄安叫阵。

  逄安脑子一热,并没有多想,马上率手下倾巢出动,要灭老延。

  逄安头脑简单,做的梦也简单,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并非老延一人。

  老延有了李宝的话,自然心中有数,就拼命跟他对决。

  一边傲气冲天要灭手下的败将,一边胸有成竹要报仇雪恨,双方摆开架势大干起来。

  双方直打得天昏地黑,逄安累了,就招呼手下回营歇歇。

  谁知,回头看时,他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军营中的旗帜全变成了白色!

  大家本来已经筋疲力竭,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李宝的杰作。他趁逄安光知道跟老延对打,悄悄在后面把赤眉旗帜全拔了,换上了白旗。

  这是号召大家投降的旗帜。

  逄安的十多万大军都惊慌失措:他妈的,我们被包围了!

  前面是打红眼的对手,后面是卯足精神的强敌,怎么办?跑吧!

  接下来便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杰作:逄安的十多万赤眉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绝大多数慌不择路跳了陡峭的悬崖或者湍急的河流死了。

  逄安本人也狼狈极了,仅带着数千人跑回长安。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这个场面的:“安等战疲还营,见旗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与数千人脱归长安。”

  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像热汤浇了蚂蚁窝。

  什么是最高明的战争?孙子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动手就把人给收拾了。李宝在这儿就是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场战役都应该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所谓“玄武”,就是龟,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掺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西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像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邓禹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反而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小邓慢了一点。可是,如果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也不敢、当然也没有机会过问军政事务,只是一个人与宦官共同起居生活。

  盆子自顾不暇,当然更没有能力保护宫中的女人们。

  这时候宫女还有上千人。这支队伍只进不出,本来是王莽的遗产,刘玄继承下来后又加以调整充实,但他仓皇出逃时一个也没有顾得带走。

  盆子住进来,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对她们动手,只是跟她们做了邻居。

  由于世道太乱,刘玄败亡之后,她们不敢出去走上社会,只能深居宫中,就靠在后庭挖点花圃里的草根、逮点水池里的鱼虾来充饥度日,如果谁死了,也就势埋在宫里。

  很简单,她们要是走出宫,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说不定还会被什么人抓住了折磨死。而在宫中,至少暂时还没有人胡来,大不了也就是饿死。

  盆子还是个孩子,又胆小,不太喜欢,也不敢跟这些宫女玩。

  她们谁有机会见了盆子,就连忙磕头喊饿。

  盆子本性善良,每每见状就让宦官赏赐点米过去。

  她们谁也不想走出宫去。

  这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见证着宫廷政治的一切荣光与丑恶,也得到当时和身后无数议论。

  后来,直到盆子离开宫廷,她们仍然没有一个人走出去,都饿死了。不,应该说她们直到饿死都没有一个人走出去。

  在两汉过渡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默默地承受着王莽的阴谋、刘玄的荒淫和盆子的无能,直到死去。

  这世道确实太乱。

  盆子的哥哥刘恭毕竟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眼看赤眉高干这个样子,知道失败只是早晚的事,要真的没戏了,自己哥儿几个肯定首先遭殃。

  刘恭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就想让弟弟辞职:不干了,这工作太危险。

  于是,刘恭就暗地里教导盆子怎么把皇帝的印绶交出来,怎么说辞职的话,假如有人挽留的话自己怎么推辞,反正这活儿不能再干了!

  公元26年正月初一,新年朝会。

  当着赤眉高干的面,刘恭先发言了:“大家一起立我的弟弟当皇帝,恩德深厚,我们感激不尽。这皇帝当了快一年了,军政事务的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他实在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到死也不能给赤眉带来多少好处。现在他情愿退位,当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再选一个更加贤明、有智慧有本领的人来干,请大家考虑。”

  见盆子要撂挑子,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懵了。

  樊崇等人一看眼前这架势,连忙道歉说:“这都是我们的不是。”

  刘恭态度坚决,再次表示要辞职。

  关键时候,有人大声质问刘恭:“皇帝辞职不辞职,难道是你刘恭说了算的事吗?!”

  一见真的有人发火,刘恭十分害怕,他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事都敢干的家伙。

  不知是事前计划好的,还是真的怕连累自己,刘恭连忙起身走开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盆子走下皇帝龙座,解下系在身上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跪下来就给大家叩头,说:“现在建立了王朝,拥立了皇帝,大家也都有了高级职务,却还跟过去当强盗一样,就连基层干部群众进献点东西都能被你们抢走。这样传到外面,谁还看得起我们?老百姓没有不怨恨我们的,谁还信任我们?我想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造成的。我请求大家让我留下自己的骨头,辞职让位,别挡了有德有才者的路。如果真的要杀了我来抵目前的责任和罪过,我情愿一死。就请大家可怜可怜我吧!”

  盆子说着,欷歔不止,泪如雨下。

  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

  一个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干某件差事,可见他多么窘迫,而他名义上又是个皇帝。

  一个岗位让人害怕厌弃到宁死也不想干的地步,可见不是好活儿,而这个岗位又被无数英雄和狗熊拼命追逐。

  一个局面,大家本来凭拳头说话,可见不是文明和谐之地,而大家又要瞪着眼睛,逼着一个小屁孩儿来当一哥。

  ……

  面对抽泣不止的刘盆子,赤眉数百名文臣武将都不由得可怜起他来。

  虽然大家都是粗人,习惯于攻城拔寨和烧杀抢掠,可眼前的场面也确实感人:一个皇帝,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臣放他一马。

  不!一个屁孩儿,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人饶他一回。

  于是,包括樊崇等人在内,大家没有不可怜盆子的。

  于是,大家离开座位,对着盆子跪下叩头说:“我们做臣下的不像话,对不起陛下。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搞胡来了!”

  于是,大家一起扶起盆子,把他抱起来放在皇帝的龙座上,又把玉玺、印绶给他戴上。

  是啊,大家不能老是欺负皇帝。

  盆子还是又哭又闹,但又争不过大家。

  这次朝会,对赤眉高干们震动不小。朝会结束后,大家遵守规约,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寨和住地关门闭户,不再出来。

  赤眉官兵不出门,长安城里没有人横行骚扰了,社会秩序立即明显好转。

  居民们本来有不少逃出去避难的,也纷纷回来,街坊市场的人气也迅速回升。

  老百姓都很高兴,夸刘盆子是个好皇帝。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目前赤眉团队就是后者,它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东西的人太多。如果他的干部不出来,就天下太平,否则,就是老百姓遭殃。

  在分析这种“赤眉干部现象”时不幸地发现,它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在很多历史阶段都存在。

  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干部们实在按捺不住野性的冲动,又纷纷走出来,到处大肆抢掠。

  战祸连连,长安城里的粮食本来就十分短缺,赤眉几番大肆抢掠之后,老百姓更是难觅果腹之物。

  公元26年1月,赤眉祸害长安四个月还不到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彻底吃空了。

  为了摆脱困境,找口饭吃,他们决定把长安再狠狠地糟蹋一下,就带兵西去。

  这时候,赤眉的干部充分表现出极其凶残的本性。

  他们眼看长安城里再没有可吃的了,就把宫廷里、官府衙门里和老百姓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打包装车带走。临走了,他们一把火把宫廷、衙门烧个精光。无论走到大街还是小巷,碰到本地的干部和老百姓,看谁不顺眼,他们立即就给杀了。

  本来雄伟壮丽的西汉皇城,本来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成了一片火海,成了没有人敢出门行走的荒凉之地。

  赤眉,一支本来为了不受气有饭吃才拎着脑袋出来混的队伍,现在为了自己有饭吃什么都敢抢,而草菅人命就早已超出自己维权的界限了。

  赤眉把长安烧杀抢掠一空后,气焰熏天地拍屁股走人。

  在长安城南郊,他们像模像样地搞了个仪式,祭祀老天爷。

  他们号称百万大军,趾高气扬,所到之处车马喧嚣,烟尘蔽日。

  盆子虽然不过是个玩物,现在也跟着威风一把。他坐在三匹马拉的大车上,周围几百个骑手跟着,像是去打猎。

  出城后,他们沿南山(秦岭)北麓西行,遇到城邑就抢,顺手就砍人。

  在郿城(今陕西眉县),他们遭到更始将军严春的阻击。很遗憾,严春力不从心,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赤眉杀了严春,随即打进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

  就在这支疯狂的队伍来到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等地时,天气骤变,大雪接天连地,坑满壕平,多数赤眉将士连冻带饿而死。

  但是,赤眉并没有引以为戒。他们没有反省自己,既没有学乖,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极度郁闷的邓禹

  赤眉糟蹋长安的时候,邓禹没有听从刘秀要他立即拿下长安的饬令,而是固执己见,继续分兵攻打上郡诸县。同时,他又回师大要,征集补充兵员,收集积累粮食,养精蓄锐。

  刘秀要求邓禹立即拿下长安,至少是希望他快点摆平赤眉,以免这支疯狂的队伍老是糟蹋长安。假如邓禹听从刘秀的命令,赤眉在长安至少不会那么放肆。

  邓禹的失误开始了。他把指挥中心从栒邑西迁到大要,留下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卫栒邑。

  按说邓禹知人知事明察秋毫,以至于刘秀重用为首席智囊,他想问题、办事情是很稳当的。但这次,他对自己手下的这两员大将看走了眼。

  冯愔、宗歆级别一样,都是大将军;特点也一样,都有很大的野心。

  潮水和野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汹涌澎湃的。这句话用在这两个家伙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匹烈马。另一句类似的俗话是,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头叫驴。

  这两个家伙就是这样的烈马或者叫驴。邓禹一走,冯、宗二人就争斗起来,目标很简单:这儿谁说了算。

  权力如此诱人,使这两个将军大打出手,各率自己的兵马,要灭了同事。

  世道竟然如此混乱,使这两个无名之辈也蠢蠢欲动,拿出自己的性命一搏,想在英雄与狗熊的游戏中捞点好处。

  冯、宗二人不能算是好鸟儿,他们身为军人,没见在攻城拔寨、保民安邦上有什么表现,所能让人记得的只有这次窝里斗。

  这次窝里斗的结果,是冯愔将军杀了宗歆将军。

  一见后院起火,邓禹立即回军来扑。

  冯将军一不做二不休,率部抗击邓禹。他还打算好,击败自己的主帅邓禹,即向西边天水一带发展。

  邓禹手握主力,竟然不能控制冯愔,知道这下麻烦大了,无奈只好如实报告刘秀。

  邓禹的使者匆匆跑到洛阳。

  刘秀听到报告,问使者:“冯愔目前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谁?”

  使者忙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才是真正的知人知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凭自己的了解,断定冯、黄必然不能合作太久,两人很快就会闹崩。

  权力可以使人疯狂,忠诚也能使人坚定。刘秀肯定地让使者回去报告邓禹:“下一步捉拿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与此同时,刘秀派尚书宗广带着符节前去招降黄防。

  这场窝里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结局果然不出刘秀所料,黄防拿下冯愔,控制了随同冯愔造反的将士,押往洛阳认罪。

  冯愔被送到了洛阳,见了刘秀,膝行叩首,反复谢罪,得到刘秀特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内斗有两点疑虑:

  一是凭邓禹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要留下冯愔、宗歆两个级别一样的将军镇守后方?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明确谁是镇守后方的主要责任人?

  邓禹是真的不察下情,还是一时糊涂?

  二是冯愔杀了同事(宗歆),抗击上级(邓禹),还想向西独立发展,已经是典型的谋反,为什么刘秀不给予严惩,反而要特赦他?

  刘秀是真的宽大为怀,还是有难言之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就在宗广完成使命返回洛阳的途中,原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前来投降。

  在不久前更始王朝散伙时,这几个家伙投降了赤眉,由于赤眉与更始一样没有政治眼光,就像当年樊崇等赤眉高干投降更始没有被看得起一样,这几个家伙也没有被赤眉看得起。

  这时候的赤眉高层心态已经是十分狂妄,行为十分暴虐,根本不把这几个更始老干部放在眼里,经常羞辱他们。

  王匡、胡殷等人非常郁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宗广代表刘秀来这儿出差,哥几个就偷偷找个机会,投降于他。

  这些日子哥们儿打打杀杀,实在太累,还是投降刘秀吧!这些日子接触了这么多人,还是刘秀厚道。当然,他还是熟人。

  宗广接受了这几个家伙的投降,就带着他们,押着冯愔返回洛阳。

  谁知这几个更始“劣币”打天下没本事,做人也很不堪,宗尚书带着大家走到安邑,王匡、胡殷哥几个又想反悔,密谋逃跑。宗尚书十分恼火,立即把他们都给斩了。

  可怜王匡等拎着脑袋出来混,当时和后世留下响当当的名字,却落得这样个死法。

  邓禹这边的窝里斗刚刚平息,就从洛阳传来对他增封晋爵的消息。

  刘秀并没有责怪他的抗命和用人失察导致窝里斗,为了表示犒劳和鼓励,刘秀专门派使者到长安前线宣布朝廷的命令:加封邓禹为梁侯,食四个县的赋税。

  这时候,赤眉已经被饿得从长安跑了,邓禹趁机率部进入长安。

  他把军队驻扎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庆祝胜利。

  其实,小邓这是在自我表扬。因为赤眉并不是被他打跑的,而是人家自己饿跑的,跑的时候还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

  而小邓本人,至今还磨蹭着没有跟赤眉直接过招,为此还挨了刘秀一顿熊。不仅如此,他的部下窝里斗,要不是刘秀出面,他能不能摆平还很难说。

  小邓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即使日前被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啊!

  小邓完全是为了鼓舞军心,同时提醒大家,别忘了前些日子的胜利以及刘秀的信任。

  假如不是刘秀的绝对信任,小邓即使功劳不小,也早因抗命和部下叛乱被撤职查办了。

  作为回报,他也始终对刘秀忠心耿耿。现在,小邓在长安刚安顿下来,首先做的就是表达对刘秀和刘氏宗室的尊崇。

  首先,他率领将士们斋戒几天,为拜祭刘汉祖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其次,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备足厚礼,大张旗鼓地率众到刘家高庙拜祭。

  小邓对刘氏的尊崇是真心的。拜祭完毕,他又安排人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专门派遣使者护送到洛阳,交给刘秀安排。

  第三,他亲自巡查西汉刘氏帝王的墓地,核实之后,立即专门安排官吏和将士认真看守。

  邓禹在长安休整的时候,赤眉在今天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中陷入困境。

  他们严重缺乏给养,又遇到大雪,连饿带冻,人员伤亡大半。这还没完,就在他们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转移的时候,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

  这时的老隗,对邓禹西征给予了大力协助。

  他自半年前跟更始闹翻后,就回到家乡天水,招兵买马,广揽人才,自称西州上将军,据地自立。

  其实老隗一直看好刘秀,只是没有机会结交。

  他前些日子投奔更始,多少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根本看不起更始的这些“劣币”。刘秀在河北刚一称帝,他就劝说刘玄赶紧把国政交给刘秀的叔父刘良,遭到拒绝。

  老隗的意思很清楚,还是让刘秀领导大家吧。

  刘玄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刚尝到当一哥的甜头,岂能轻易让给别人?再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眼下老隗虽然称雄西北,但绝不甘心仅仅如此。

  权力之美,谁都可以放胆去追!

  天下之大,谁都可以纵马驰骋!

  世道之乱,谁都可以算计别人,壮大自己!

  ……

  刘秀德才卓越,一生辉煌,抛开立场、观点不说,按照个人能量级别真正够得上作为他的对手的,唯独隗嚣一人!

  但是世道太乱,刘秀太忙,老隗为人处事太低调,对邓禹西征的协助也是做的多说的少,但他的精彩表现还在后面。

  冯愔窝里反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邓禹竟然一时无法控制局面。

  冯愔本来打算杀了同事宗歆,扛住上级邓禹,然后抽身西去独立门户的。但是,他率部跑到高平(今宁夏固原)时,遭到隗嚣的阻击。冯愔败得很惨,许多军需辎重都被缴获了。

  可以说,冯愔叛乱事件的妥善处理,除了刘秀的运筹、宗广不辱使命、黄防的配合,隗嚣在西边军事上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隗嚣的表现,邓禹很满意。在请示刘秀之后,邓禹专门派使者发文件任命(其实就是承认)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辖治凉州、朔方一带事务。

  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甘肃的张家川,朔方大约在今天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流域地区,而“西州大将军”一职是隗嚣自己创意用来自我提拔、刘秀事后又专门下文承认的。

  现在,眼看赤眉撤出长安后到处杀人掠地抢东西,还想到陇西发展,隗嚣派出自己的大将军杨广出马,打击赤眉。

  在上陇(今甘肃陇山),杨广迎头痛击赤眉。赤眉大败,转身就跑。杨广不肯罢手,乘胜追击,在乌氏(今甘肃固原南)、泾阳之间,又把赤眉痛扁一顿。

  连连被扁,又饿又冷,赤眉走投无路,只好向东返回长安。

  他们认为长安太好欺负了!

  在路过今天咸阳西汉皇帝陵墓时,他们又做起了禽兽不如的事,连死人也不放过。他们把西汉皇陵一个一个掘开,把里面陪葬物品抢掠一空。

  这还不算,他们还侮辱了吕后的尸体。

  按西汉规制,不少后妃下葬时用玉匣(或称玉衣)装殓,尸体被挖掘出来时还保存完好,犹如生时,赤眉畜牲们就对其大肆奸淫。

  邓禹在长安得知赤眉又打了回来,赶紧派兵阻击,在郁夷(今陕西虢镇西),双方展开激战。

  很不幸,邓军大败。

  自从冯愔窝里斗之后,邓禹不光威信受到影响,部队战斗力也减弱了。同时,他的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表现得不如以前。

  赤眉像急了的疯狗一样,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赤眉朝着长安死缠烂打,邓禹招架不住,不得不撤出,退守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伺机再战。

  小人物的大战争

  公元26年9月,赤眉再次打进长安,把老巢设在未央宫北面的桂宫。

  这时候的赤眉早就没了年初离开时的威风,又饿又累又狼狈,又气又急又疯狂!

  他妈的,我们吃什么?

  他妈的,老子累死了!

  他妈的,几十万兄弟说没就没了!

  ……

  赤眉确实疲惫不堪了。

  半年多来,哥们儿一大帮到处跑,也不容易。大家虽然可以胡来,可以放纵,可以欺负人,但顶严寒冒酷暑转战几千里,有的饿死了,有的冻死了,有的累死了,有的被敌人揍死了,怎么也不能说划得来。

  百十万人出去,只回来一小半,怎么说也划不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转了一圈儿,除了丢掉几十万哥们儿的性命,并没有筹集到粮食!

  还有,这剩下的几十万哥们儿回到长安,没有粮食,老百姓已经被欺负多少遍了,就是没人来打,自己饿也饿死了!

  长安早就被大家糟蹋过了。

  恼人,实在恼人!

  赤眉大军这次进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是打败了邓禹,取得了胜利,其实是自己钻进了死笼子。

  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不能说邓禹的撤退是胜利,因为他确实是被赤眉打败,不得不放弃长安的,但赤眉这回对长安的再次占领肯定是个失败,他们是走投无路才钻进这个死笼子的。

  来看看长安周边的形势。

  长安城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邓禹的部队占据要津。邓禹眼下虽然败给赤眉,但这是邓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所致,他手下的汉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一旦更换上更生猛的主帅,或者邓禹抖擞如前,这支汉军其实是很可怕的。

  至于长安的南面,军事形势十分险恶,政治玄机更加诡谲,已经远非赤眉草莽所能思议。

  这时长安南面有三支力量:刘秀的堂兄、汉中王刘嘉,汉中的军事个体户延岑,更始的柱功侯、大将军李宝。

  刘嘉是熟人了,他自幼是个孤儿,被刘秀的老爸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曾经与刘秀一道在长安太学里求学。舂陵刘氏扯旗反莽时,他积极参加,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埋葬王莽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是个老同志了。更始王朝开张时,他即被封侯拜将,直至汉中王、扶威大将军。他设国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拥兵数十万,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刘嘉与刘秀兄弟情同手足,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他总想帮一把,刘秀手下的得力干将贾复、陈俊就是他推荐过去的。

  延岑是南郑人,王莽末年趁乱起兵,曾一度占据汉中一带。更始王朝开张那年,刘嘉率军在冠军(今河南邓县北)把延岑打败,并收降了他,所以,他还算是刘嘉的下级。

  延岑本来是个绿林流寇,想在乱世赌一把青春。但他的德才远不如刘秀、邓禹、冯异等人,凶残也不如赤眉悍将,史称他和手下奔驰抢掠像盗贼一样,但又比起赤眉稍有纪律,当然,与刘秀的仁义之师又不可比。

  也就是说,老延作为一个军事个体户,虽然野心勃勃,但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治军行事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个性,因而不大被人注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名气。

  李宝是更始旧部,感情上、关系上与刘嘉较近一些,拥兵一方,想找仗打,是一个想开发大项目的政治军事投机商。

  就在邓禹在长安附近腾挪转移时,延岑起兵攻击自己的上级刘嘉,很快占据南郑,控制汉中,刘嘉被迫败走。

  老延一不做二不休,稍稍站稳了脚跟,就立即进军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南)。

  但是,他在这儿遭到赶来支援刘嘉的李宝的打击,败给了李宝,逃向天水。

  这边打成一团的时候,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想浑水摸鱼,扩大势力,派将军侯丹出兵攻克了南郑。

  刘嘉的老窝被端,很不甘心,就收拾残部,算算竟有数万之众。他聘请李宝为丞相,以武都为根据地,出兵收复南郑。

  李宝与公孙述是有旧仇的。

  公元24年,更始王朝还没有散伙,看到公孙述在成都坐大,就派李宝和益州刺史张忠率军讨伐。

  在绵竹,李宝遭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的阻击,惨败而回。

  绵竹之役,更始王朝和李宝颜面尽失,却使公孙述威名大震,这也大大刺激了公孙述的政治欲望。于是,公孙述立即称王建都。

  但是这次,刘嘉、李宝出师不利,败给了侯丹。

  没办法,刘嘉、李宝只好退兵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刘嘉满腔怒火:不能收回老窝,又败得灰头灰脸。于是,他就立即转身再找延岑开打。

  老延打不过自己的上级,只能跑。刘嘉穷追不舍,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又把老延痛扁一顿。老延很狼狈,东撤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这时候的长安周围已经是战云密布,玄机重重,一团乱麻。

  躲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城外其实就是一个包围圈,赤眉十分郁闷。

  为了避免被闷死在长安,赤眉觉得必须突围。于是,他们派左大司马逄安率十余万大军,出城去撕包围圈,突破口选在屯踞杜陵的延岑。

  邓禹虽败,但队伍还很整齐,不好下手。赤眉军也打过刘嘉的主意,却被刘嘉一顿狂扁。延岑不光没有名气,实力也不强,现在正被刘嘉撵着打,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刘嘉在陈仓一带痛扁延岑时,赤眉认为应该乘人之危,就派出大将军、投降来的原更始邓王廖湛,带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刘嘉。

  大家过去虽然是同事,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世道太乱,各有所为嘛。

  刘嘉目前状态很好,豁出去了,打起仗来十分生猛,虽然手里的兵力明显少于廖叛徒,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敌。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双方展开激战。刘嘉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廖叛徒,大获全胜。

  获胜之后,刘嘉率军北上云阳一带,一边休整,一边筹集粮草。就是在这儿,他与邓禹有了接触。

  刘嘉见到邓禹就像见到刘秀,很想合作,不,就目前的形势看,准确地说应该是归降。

  但是,丞相李宝劝他别急,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样,赤眉一看,邓禹、刘嘉都不好打,捏柿子先捡软的,就只能打延岑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句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现在,赤眉只知道吃饭重要,不知道分清敌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更要命的是,赤眉不光不知道如何在环城虎视的敌人中如何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壮大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他们还天真地认为敌人也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

  无数事实证明,谁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趁早不要出来混。

  赤眉认为,什么敌人朋友,什么统一战线,那太专业,我们只认拳头,只知道要吃饭!打吧!

  逄安带着出差的都是赤眉最能打的伙计,而在长安城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邓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觉得长安城里防守空虚,就率军偷袭,一度得手,打进了城里。

  不过很不幸,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赶上赤眉右大司马谢禄带救兵赶到。经过一番激战,邓禹大败,再次被打出长安。

  这时的邓禹十分狼狈,打了败仗,还缺少给养,部队不得不以野菜、野果为食。

  赤眉在长安打跑了邓禹,出差在外的逄安却被李宝、延岑联手狠狠地涮了一把。

  逄安率重兵出长安时,延岑和李宝已经握手言欢了。

  还是那句话,这世道太乱,为了扁人和避免被扁,大家就现实一点吧,根据眼前的情况随时变化,该翻脸就翻脸,该做哥们儿就做哥们儿。现在,老延与李宝联手抗击逄安。

  在杜陵,双方展开激战。

  延、李合计兵力数万人,逄安则十余万。结果,逄安大获全胜,不仅灭了延、李联军一万多人,还收降了李宝,打跑了老延。

  但是,这时逄安犯了赤眉习惯性的错误,就是头脑简单,不能也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没有考虑到,假如李宝是个一战即降的人,刘嘉岂能重用他为丞相?很快,逄安就为自己的简单埋了单。

  他打败延岑、李宝,并且打跑前者,收降后者,他很高兴,也很忘形。

  老延当然很伤心。这一阵子他老吃败仗,遇谁都败,实在无法高兴起来。

  正当他收拾残兵败将忙于逃命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送信——原来是李宝派来的。

  李宝以刘嘉的丞相之尊,身陷敌营还能派出人来送信,说明他不光敬业,还很有办事能力。

  来人对老岑说:“请你别泄气,继续跟逄安打,你要是打回来,我从内部策应,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大败敌人。”

  老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这太好了!于是,他立即整理队伍,回身就去向逄安叫阵。

  逄安脑子一热,并没有多想,马上率手下倾巢出动,要灭老延。

  逄安头脑简单,做的梦也简单,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并非老延一人。

  老延有了李宝的话,自然心中有数,就拼命跟他对决。

  一边傲气冲天要灭手下的败将,一边胸有成竹要报仇雪恨,双方摆开架势大干起来。

  双方直打得天昏地黑,逄安累了,就招呼手下回营歇歇。

  谁知,回头看时,他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军营中的旗帜全变成了白色!

  大家本来已经筋疲力竭,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李宝的杰作。他趁逄安光知道跟老延对打,悄悄在后面把赤眉旗帜全拔了,换上了白旗。

  这是号召大家投降的旗帜。

  逄安的十多万大军都惊慌失措:他妈的,我们被包围了!

  前面是打红眼的对手,后面是卯足精神的强敌,怎么办?跑吧!

  接下来便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杰作:逄安的十多万赤眉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绝大多数慌不择路跳了陡峭的悬崖或者湍急的河流死了。

  逄安本人也狼狈极了,仅带着数千人跑回长安。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这个场面的:“安等战疲还营,见旗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与数千人脱归长安。”

  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像热汤浇了蚂蚁窝。

  什么是最高明的战争?孙子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动手就把人给收拾了。李宝在这儿就是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场战役都应该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最会用人的皇帝

  公元25年10月,朱鲔一降,刘秀立即率众进入洛阳,住进南宫却非殿,公开宣布:定都洛阳。

  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劫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紧纪律这根弦,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他放兵抢掠横行,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

  杜诗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一年连续三次提拔他,直到任命他为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一个能让刘秀在一年内连续提拔三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的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广谈话。

  杜诗向萧广重申皇帝的指示,要求萧广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的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予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棨、戟是斧、钺一样的长柄兵器,当时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份的。

  刘秀赐杜诗这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诗的工作给予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诗继续严格执法,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百姓给予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一般来说,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后两件事可以说是软件建设,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纲领。

  后人曾经评价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还是量才使用,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像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谶纬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倍受非议。

  先来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很低调,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为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是有一定的能力和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王梁主卫作玄武。”所谓“玄武”,就是龟,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掺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西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像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邓禹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刘秀向左,邓禹向右——谁的意见是对的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坐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的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奸淫,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哪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话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予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三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公文等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有悬念的。

  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你作为大司徒,应该像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反而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小邓慢了一点。可是,如果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也不敢、当然也没有机会过问军政事务,只是一个人与宦官共同起居生活。

  盆子自顾不暇,当然更没有能力保护宫中的女人们。

  这时候宫女还有上千人。这支队伍只进不出,本来是王莽的遗产,刘玄继承下来后又加以调整充实,但他仓皇出逃时一个也没有顾得带走。

  盆子住进来,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对她们动手,只是跟她们做了邻居。

  由于世道太乱,刘玄败亡之后,她们不敢出去走上社会,只能深居宫中,就靠在后庭挖点花圃里的草根、逮点水池里的鱼虾来充饥度日,如果谁死了,也就势埋在宫里。

  很简单,她们要是走出宫,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说不定还会被什么人抓住了折磨死。而在宫中,至少暂时还没有人胡来,大不了也就是饿死。

  盆子还是个孩子,又胆小,不太喜欢,也不敢跟这些宫女玩。

  她们谁有机会见了盆子,就连忙磕头喊饿。

  盆子本性善良,每每见状就让宦官赏赐点米过去。

  她们谁也不想走出宫去。

  这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见证着宫廷政治的一切荣光与丑恶,也得到当时和身后无数议论。

  后来,直到盆子离开宫廷,她们仍然没有一个人走出去,都饿死了。不,应该说她们直到饿死都没有一个人走出去。

  在两汉过渡的剧烈变革时期,这个复杂而特殊的群体默默地承受着王莽的阴谋、刘玄的荒淫和盆子的无能,直到死去。

  这世道确实太乱。

  盆子的哥哥刘恭毕竟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眼看赤眉高干这个样子,知道失败只是早晚的事,要真的没戏了,自己哥儿几个肯定首先遭殃。

  刘恭越想越觉得大事不妙,就想让弟弟辞职:不干了,这工作太危险。

  于是,刘恭就暗地里教导盆子怎么把皇帝的印绶交出来,怎么说辞职的话,假如有人挽留的话自己怎么推辞,反正这活儿不能再干了!

  公元26年正月初一,新年朝会。

  当着赤眉高干的面,刘恭先发言了:“大家一起立我的弟弟当皇帝,恩德深厚,我们感激不尽。这皇帝当了快一年了,军政事务的混乱一天比一天加剧,他实在不能成就大业,恐怕他到死也不能给赤眉带来多少好处。现在他情愿退位,当个普通老百姓,大家再选一个更加贤明、有智慧有本领的人来干,请大家考虑。”

  见盆子要撂挑子,大家没有思想准备,一下子懵了。

  樊崇等人一看眼前这架势,连忙道歉说:“这都是我们的不是。”

  刘恭态度坚决,再次表示要辞职。

  关键时候,有人大声质问刘恭:“皇帝辞职不辞职,难道是你刘恭说了算的事吗?!”

  一见真的有人发火,刘恭十分害怕,他知道这是一帮什么事都敢干的家伙。

  不知是事前计划好的,还是真的怕连累自己,刘恭连忙起身走开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刘盆子走下皇帝龙座,解下系在身上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跪下来就给大家叩头,说:“现在建立了王朝,拥立了皇帝,大家也都有了高级职务,却还跟过去当强盗一样,就连基层干部群众进献点东西都能被你们抢走。这样传到外面,谁还看得起我们?老百姓没有不怨恨我们的,谁还信任我们?我想这都是所立的皇帝不恰当造成的。我请求大家让我留下自己的骨头,辞职让位,别挡了有德有才者的路。如果真的要杀了我来抵目前的责任和罪过,我情愿一死。就请大家可怜可怜我吧!”

  盆子说着,欷歔不止,泪如雨下。

  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幕!

  一个人宁愿去死也不想干某件差事,可见他多么窘迫,而他名义上又是个皇帝。

  一个岗位让人害怕厌弃到宁死也不想干的地步,可见不是好活儿,而这个岗位又被无数英雄和狗熊拼命追逐。

  一个局面,大家本来凭拳头说话,可见不是文明和谐之地,而大家又要瞪着眼睛,逼着一个小屁孩儿来当一哥。

  ……

  面对抽泣不止的刘盆子,赤眉数百名文臣武将都不由得可怜起他来。

  虽然大家都是粗人,习惯于攻城拔寨和烧杀抢掠,可眼前的场面也确实感人:一个皇帝,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臣放他一马。

  不!一个屁孩儿,跪着哭着乞求一群大人饶他一回。

  于是,包括樊崇等人在内,大家没有不可怜盆子的。

  于是,大家离开座位,对着盆子跪下叩头说:“我们做臣下的不像话,对不起陛下。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乱搞胡来了!”

  于是,大家一起扶起盆子,把他抱起来放在皇帝的龙座上,又把玉玺、印绶给他戴上。

  是啊,大家不能老是欺负皇帝。

  盆子还是又哭又闹,但又争不过大家。

  这次朝会,对赤眉高干们震动不小。朝会结束后,大家遵守规约,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寨和住地关门闭户,不再出来。

  赤眉官兵不出门,长安城里没有人横行骚扰了,社会秩序立即明显好转。

  居民们本来有不少逃出去避难的,也纷纷回来,街坊市场的人气也迅速回升。

  老百姓都很高兴,夸刘盆子是个好皇帝。

  这是一种“赤眉干部现象”。

  这种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干部一出来,社会秩序就混乱,老百姓就不得安生;而干部不出来,社会秩序就正常,井井有条,老百姓就安居乐业。

  这并不仅仅是个黑色幽默,而是个残酷的社会悖论。

  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其权力来源于老百姓的支持,其本职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越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越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能使自己的执政团队更加强大,从而就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反之,如果某些干部不是个东西,全心全意地用公共权力谋一己私利,必然祸害百姓,必然遭到百姓反对,进而败坏自己执政团队的形象和权威。而当一个执政团队里这样的干部多了,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它的信任,就会不希望它出来做事。

  目前赤眉团队就是后者,它的干部队伍中不是东西的人太多。如果他的干部不出来,就天下太平,否则,就是老百姓遭殃。

  在分析这种“赤眉干部现象”时不幸地发现,它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在很多历史阶段都存在。

  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干部们实在按捺不住野性的冲动,又纷纷走出来,到处大肆抢掠。

  战祸连连,长安城里的粮食本来就十分短缺,赤眉几番大肆抢掠之后,老百姓更是难觅果腹之物。

  公元26年1月,赤眉祸害长安四个月还不到的时候,就把这座城市彻底吃空了。

  为了摆脱困境,找口饭吃,他们决定把长安再狠狠地糟蹋一下,就带兵西去。

  这时候,赤眉的干部充分表现出极其凶残的本性。

  他们眼看长安城里再没有可吃的了,就把宫廷里、官府衙门里和老百姓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打包装车带走。临走了,他们一把火把宫廷、衙门烧个精光。无论走到大街还是小巷,碰到本地的干部和老百姓,看谁不顺眼,他们立即就给杀了。

  本来雄伟壮丽的西汉皇城,本来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成了一片火海,成了没有人敢出门行走的荒凉之地。

  赤眉,一支本来为了不受气有饭吃才拎着脑袋出来混的队伍,现在为了自己有饭吃什么都敢抢,而草菅人命就早已超出自己维权的界限了。

  赤眉把长安烧杀抢掠一空后,气焰熏天地拍屁股走人。

  在长安城南郊,他们像模像样地搞了个仪式,祭祀老天爷。

  他们号称百万大军,趾高气扬,所到之处车马喧嚣,烟尘蔽日。

  盆子虽然不过是个玩物,现在也跟着威风一把。他坐在三匹马拉的大车上,周围几百个骑手跟着,像是去打猎。

  出城后,他们沿南山(秦岭)北麓西行,遇到城邑就抢,顺手就砍人。

  在郿城(今陕西眉县),他们遭到更始将军严春的阻击。很遗憾,严春力不从心,在激烈的战斗中阵亡。

  赤眉杀了严春,随即打进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

  就在这支疯狂的队伍来到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等地时,天气骤变,大雪接天连地,坑满壕平,多数赤眉将士连冻带饿而死。

  但是,赤眉并没有引以为戒。他们没有反省自己,既没有学乖,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极度郁闷的邓禹

  赤眉糟蹋长安的时候,邓禹没有听从刘秀要他立即拿下长安的饬令,而是固执己见,继续分兵攻打上郡诸县。同时,他又回师大要,征集补充兵员,收集积累粮食,养精蓄锐。

  刘秀要求邓禹立即拿下长安,至少是希望他快点摆平赤眉,以免这支疯狂的队伍老是糟蹋长安。假如邓禹听从刘秀的命令,赤眉在长安至少不会那么放肆。

  邓禹的失误开始了。他把指挥中心从栒邑西迁到大要,留下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守卫栒邑。

  按说邓禹知人知事明察秋毫,以至于刘秀重用为首席智囊,他想问题、办事情是很稳当的。但这次,他对自己手下的这两员大将看走了眼。

  冯愔、宗歆级别一样,都是大将军;特点也一样,都有很大的野心。

  潮水和野心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汹涌澎湃的。这句话用在这两个家伙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匹烈马。另一句类似的俗话是,一个槽里拴不了两头叫驴。

  这两个家伙就是这样的烈马或者叫驴。邓禹一走,冯、宗二人就争斗起来,目标很简单:这儿谁说了算。

  权力如此诱人,使这两个将军大打出手,各率自己的兵马,要灭了同事。

  世道竟然如此混乱,使这两个无名之辈也蠢蠢欲动,拿出自己的性命一搏,想在英雄与狗熊的游戏中捞点好处。

  冯、宗二人不能算是好鸟儿,他们身为军人,没见在攻城拔寨、保民安邦上有什么表现,所能让人记得的只有这次窝里斗。

  这次窝里斗的结果,是冯愔将军杀了宗歆将军。

  一见后院起火,邓禹立即回军来扑。

  冯将军一不做二不休,率部抗击邓禹。他还打算好,击败自己的主帅邓禹,即向西边天水一带发展。

  邓禹手握主力,竟然不能控制冯愔,知道这下麻烦大了,无奈只好如实报告刘秀。

  邓禹的使者匆匆跑到洛阳。

  刘秀听到报告,问使者:“冯愔目前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谁?”

  使者忙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才是真正的知人知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凭自己的了解,断定冯、黄必然不能合作太久,两人很快就会闹崩。

  权力可以使人疯狂,忠诚也能使人坚定。刘秀肯定地让使者回去报告邓禹:“下一步捉拿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与此同时,刘秀派尚书宗广带着符节前去招降黄防。

  这场窝里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结局果然不出刘秀所料,黄防拿下冯愔,控制了随同冯愔造反的将士,押往洛阳认罪。

  冯愔被送到了洛阳,见了刘秀,膝行叩首,反复谢罪,得到刘秀特赦,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内斗有两点疑虑:

  一是凭邓禹的智慧和谋略,为什么要留下冯愔、宗歆两个级别一样的将军镇守后方?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明确谁是镇守后方的主要责任人?

  邓禹是真的不察下情,还是一时糊涂?

  二是冯愔杀了同事(宗歆),抗击上级(邓禹),还想向西独立发展,已经是典型的谋反,为什么刘秀不给予严惩,反而要特赦他?

  刘秀是真的宽大为怀,还是有难言之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就在宗广完成使命返回洛阳的途中,原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前来投降。

  在不久前更始王朝散伙时,这几个家伙投降了赤眉,由于赤眉与更始一样没有政治眼光,就像当年樊崇等赤眉高干投降更始没有被看得起一样,这几个家伙也没有被赤眉看得起。

  这时候的赤眉高层心态已经是十分狂妄,行为十分暴虐,根本不把这几个更始老干部放在眼里,经常羞辱他们。

  王匡、胡殷等人非常郁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看宗广代表刘秀来这儿出差,哥几个就偷偷找个机会,投降于他。

  这些日子哥们儿打打杀杀,实在太累,还是投降刘秀吧!这些日子接触了这么多人,还是刘秀厚道。当然,他还是熟人。

  宗广接受了这几个家伙的投降,就带着他们,押着冯愔返回洛阳。

  谁知这几个更始“劣币”打天下没本事,做人也很不堪,宗尚书带着大家走到安邑,王匡、胡殷哥几个又想反悔,密谋逃跑。宗尚书十分恼火,立即把他们都给斩了。

  可怜王匡等拎着脑袋出来混,当时和后世留下响当当的名字,却落得这样个死法。

  邓禹这边的窝里斗刚刚平息,就从洛阳传来对他增封晋爵的消息。

  刘秀并没有责怪他的抗命和用人失察导致窝里斗,为了表示犒劳和鼓励,刘秀专门派使者到长安前线宣布朝廷的命令:加封邓禹为梁侯,食四个县的赋税。

  这时候,赤眉已经被饿得从长安跑了,邓禹趁机率部进入长安。

  他把军队驻扎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庆祝胜利。

  其实,小邓这是在自我表扬。因为赤眉并不是被他打跑的,而是人家自己饿跑的,跑的时候还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

  而小邓本人,至今还磨蹭着没有跟赤眉直接过招,为此还挨了刘秀一顿熊。不仅如此,他的部下窝里斗,要不是刘秀出面,他能不能摆平还很难说。

  小邓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庆祝的。即使日前被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啊!

  小邓完全是为了鼓舞军心,同时提醒大家,别忘了前些日子的胜利以及刘秀的信任。

  假如不是刘秀的绝对信任,小邓即使功劳不小,也早因抗命和部下叛乱被撤职查办了。

  作为回报,他也始终对刘秀忠心耿耿。现在,小邓在长安刚安顿下来,首先做的就是表达对刘秀和刘氏宗室的尊崇。

  首先,他率领将士们斋戒几天,为拜祭刘汉祖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其次,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备足厚礼,大张旗鼓地率众到刘家高庙拜祭。

  小邓对刘氏的尊崇是真心的。拜祭完毕,他又安排人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专门派遣使者护送到洛阳,交给刘秀安排。

  第三,他亲自巡查西汉刘氏帝王的墓地,核实之后,立即专门安排官吏和将士认真看守。

  邓禹在长安休整的时候,赤眉在今天陕西、甘肃交界的山区中陷入困境。

  他们严重缺乏给养,又遇到大雪,连饿带冻,人员伤亡大半。这还没完,就在他们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转移的时候,遭到隗嚣部将杨广的阻击。

  这时的老隗,对邓禹西征给予了大力协助。

  他自半年前跟更始闹翻后,就回到家乡天水,招兵买马,广揽人才,自称西州上将军,据地自立。

  其实老隗一直看好刘秀,只是没有机会结交。

  他前些日子投奔更始,多少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根本看不起更始的这些“劣币”。刘秀在河北刚一称帝,他就劝说刘玄赶紧把国政交给刘秀的叔父刘良,遭到拒绝。

  老隗的意思很清楚,还是让刘秀领导大家吧。

  刘玄的意思也很清楚,我刚尝到当一哥的甜头,岂能轻易让给别人?再说,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眼下老隗虽然称雄西北,但绝不甘心仅仅如此。

  权力之美,谁都可以放胆去追!

  天下之大,谁都可以纵马驰骋!

  世道之乱,谁都可以算计别人,壮大自己!

  ……

  刘秀德才卓越,一生辉煌,抛开立场、观点不说,按照个人能量级别真正够得上作为他的对手的,唯独隗嚣一人!

  但是世道太乱,刘秀太忙,老隗为人处事太低调,对邓禹西征的协助也是做的多说的少,但他的精彩表现还在后面。

  冯愔窝里反的时候,闹得动静很大,邓禹竟然一时无法控制局面。

  冯愔本来打算杀了同事宗歆,扛住上级邓禹,然后抽身西去独立门户的。但是,他率部跑到高平(今宁夏固原)时,遭到隗嚣的阻击。冯愔败得很惨,许多军需辎重都被缴获了。

  可以说,冯愔叛乱事件的妥善处理,除了刘秀的运筹、宗广不辱使命、黄防的配合,隗嚣在西边军事上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隗嚣的表现,邓禹很满意。在请示刘秀之后,邓禹专门派使者发文件任命(其实就是承认)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辖治凉州、朔方一带事务。

  凉州的治所在今天甘肃的张家川,朔方大约在今天山西吉县、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流域地区,而“西州大将军”一职是隗嚣自己创意用来自我提拔、刘秀事后又专门下文承认的。

  现在,眼看赤眉撤出长安后到处杀人掠地抢东西,还想到陇西发展,隗嚣派出自己的大将军杨广出马,打击赤眉。

  在上陇(今甘肃陇山),杨广迎头痛击赤眉。赤眉大败,转身就跑。杨广不肯罢手,乘胜追击,在乌氏(今甘肃固原南)、泾阳之间,又把赤眉痛扁一顿。

  连连被扁,又饿又冷,赤眉走投无路,只好向东返回长安。

  他们认为长安太好欺负了!

  在路过今天咸阳西汉皇帝陵墓时,他们又做起了禽兽不如的事,连死人也不放过。他们把西汉皇陵一个一个掘开,把里面陪葬物品抢掠一空。

  这还不算,他们还侮辱了吕后的尸体。

  按西汉规制,不少后妃下葬时用玉匣(或称玉衣)装殓,尸体被挖掘出来时还保存完好,犹如生时,赤眉畜牲们就对其大肆奸淫。

  邓禹在长安得知赤眉又打了回来,赶紧派兵阻击,在郁夷(今陕西虢镇西),双方展开激战。

  很不幸,邓军大败。

  自从冯愔窝里斗之后,邓禹不光威信受到影响,部队战斗力也减弱了。同时,他的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也表现得不如以前。

  赤眉像急了的疯狗一样,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

  赤眉朝着长安死缠烂打,邓禹招架不住,不得不撤出,退守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伺机再战。

  小人物的大战争

  公元26年9月,赤眉再次打进长安,把老巢设在未央宫北面的桂宫。

  这时候的赤眉早就没了年初离开时的威风,又饿又累又狼狈,又气又急又疯狂!

  他妈的,我们吃什么?

  他妈的,老子累死了!

  他妈的,几十万兄弟说没就没了!

  ……

  赤眉确实疲惫不堪了。

  半年多来,哥们儿一大帮到处跑,也不容易。大家虽然可以胡来,可以放纵,可以欺负人,但顶严寒冒酷暑转战几千里,有的饿死了,有的冻死了,有的累死了,有的被敌人揍死了,怎么也不能说划得来。

  百十万人出去,只回来一小半,怎么说也划不来!

  更要命的是,大家转了一圈儿,除了丢掉几十万哥们儿的性命,并没有筹集到粮食!

  还有,这剩下的几十万哥们儿回到长安,没有粮食,老百姓已经被欺负多少遍了,就是没人来打,自己饿也饿死了!

  长安早就被大家糟蹋过了。

  恼人,实在恼人!

  赤眉大军这次进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是打败了邓禹,取得了胜利,其实是自己钻进了死笼子。

  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不能说邓禹的撤退是胜利,因为他确实是被赤眉打败,不得不放弃长安的,但赤眉这回对长安的再次占领肯定是个失败,他们是走投无路才钻进这个死笼子的。

  来看看长安周边的形势。

  长安城的东、北、西三面,均有邓禹的部队占据要津。邓禹眼下虽然败给赤眉,但这是邓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所致,他手下的汉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一旦更换上更生猛的主帅,或者邓禹抖擞如前,这支汉军其实是很可怕的。

  至于长安的南面,军事形势十分险恶,政治玄机更加诡谲,已经远非赤眉草莽所能思议。

  这时长安南面有三支力量:刘秀的堂兄、汉中王刘嘉,汉中的军事个体户延岑,更始的柱功侯、大将军李宝。

  刘嘉是熟人了,他自幼是个孤儿,被刘秀的老爸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曾经与刘秀一道在长安太学里求学。舂陵刘氏扯旗反莽时,他积极参加,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埋葬王莽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是个老同志了。更始王朝开张时,他即被封侯拜将,直至汉中王、扶威大将军。他设国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拥兵数十万,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

  刘嘉与刘秀兄弟情同手足,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他总想帮一把,刘秀手下的得力干将贾复、陈俊就是他推荐过去的。

  延岑是南郑人,王莽末年趁乱起兵,曾一度占据汉中一带。更始王朝开张那年,刘嘉率军在冠军(今河南邓县北)把延岑打败,并收降了他,所以,他还算是刘嘉的下级。

  延岑本来是个绿林流寇,想在乱世赌一把青春。但他的德才远不如刘秀、邓禹、冯异等人,凶残也不如赤眉悍将,史称他和手下奔驰抢掠像盗贼一样,但又比起赤眉稍有纪律,当然,与刘秀的仁义之师又不可比。

  也就是说,老延作为一个军事个体户,虽然野心勃勃,但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治军行事没有多少自己的特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个性,因而不大被人注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名气。

  李宝是更始旧部,感情上、关系上与刘嘉较近一些,拥兵一方,想找仗打,是一个想开发大项目的政治军事投机商。

  就在邓禹在长安附近腾挪转移时,延岑起兵攻击自己的上级刘嘉,很快占据南郑,控制汉中,刘嘉被迫败走。

  老延一不做二不休,稍稍站稳了脚跟,就立即进军武都(治今甘肃西和南)。

  但是,他在这儿遭到赶来支援刘嘉的李宝的打击,败给了李宝,逃向天水。

  这边打成一团的时候,割据成都的公孙述想浑水摸鱼,扩大势力,派将军侯丹出兵攻克了南郑。

  刘嘉的老窝被端,很不甘心,就收拾残部,算算竟有数万之众。他聘请李宝为丞相,以武都为根据地,出兵收复南郑。

  李宝与公孙述是有旧仇的。

  公元24年,更始王朝还没有散伙,看到公孙述在成都坐大,就派李宝和益州刺史张忠率军讨伐。

  在绵竹,李宝遭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的阻击,惨败而回。

  绵竹之役,更始王朝和李宝颜面尽失,却使公孙述威名大震,这也大大刺激了公孙述的政治欲望。于是,公孙述立即称王建都。

  但是这次,刘嘉、李宝出师不利,败给了侯丹。

  没办法,刘嘉、李宝只好退兵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刘嘉满腔怒火:不能收回老窝,又败得灰头灰脸。于是,他就立即转身再找延岑开打。

  老延打不过自己的上级,只能跑。刘嘉穷追不舍,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又把老延痛扁一顿。老延很狼狈,东撤到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这时候的长安周围已经是战云密布,玄机重重,一团乱麻。

  躲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城外其实就是一个包围圈,赤眉十分郁闷。

  为了避免被闷死在长安,赤眉觉得必须突围。于是,他们派左大司马逄安率十余万大军,出城去撕包围圈,突破口选在屯踞杜陵的延岑。

  邓禹虽败,但队伍还很整齐,不好下手。赤眉军也打过刘嘉的主意,却被刘嘉一顿狂扁。延岑不光没有名气,实力也不强,现在正被刘嘉撵着打,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刘嘉在陈仓一带痛扁延岑时,赤眉认为应该乘人之危,就派出大将军、投降来的原更始邓王廖湛,带领十八万大军进攻刘嘉。

  大家过去虽然是同事,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世道太乱,各有所为嘛。

  刘嘉目前状态很好,豁出去了,打起仗来十分生猛,虽然手里的兵力明显少于廖叛徒,但他毫不畏惧,勇敢迎敌。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双方展开激战。刘嘉身先士卒,亲手杀了廖叛徒,大获全胜。

  获胜之后,刘嘉率军北上云阳一带,一边休整,一边筹集粮草。就是在这儿,他与邓禹有了接触。

  刘嘉见到邓禹就像见到刘秀,很想合作,不,就目前的形势看,准确地说应该是归降。

  但是,丞相李宝劝他别急,先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样,赤眉一看,邓禹、刘嘉都不好打,捏柿子先捡软的,就只能打延岑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句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现在,赤眉只知道吃饭重要,不知道分清敌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打仗的时候。更要命的是,赤眉不光不知道如何在环城虎视的敌人中如何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壮大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真正的敌人,他们还天真地认为敌人也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

  无数事实证明,谁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趁早不要出来混。

  赤眉认为,什么敌人朋友,什么统一战线,那太专业,我们只认拳头,只知道要吃饭!打吧!

  逄安带着出差的都是赤眉最能打的伙计,而在长安城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邓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觉得长安城里防守空虚,就率军偷袭,一度得手,打进了城里。

  不过很不幸,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一下,就赶上赤眉右大司马谢禄带救兵赶到。经过一番激战,邓禹大败,再次被打出长安。

  这时的邓禹十分狼狈,打了败仗,还缺少给养,部队不得不以野菜、野果为食。

  赤眉在长安打跑了邓禹,出差在外的逄安却被李宝、延岑联手狠狠地涮了一把。

  逄安率重兵出长安时,延岑和李宝已经握手言欢了。

  还是那句话,这世道太乱,为了扁人和避免被扁,大家就现实一点吧,根据眼前的情况随时变化,该翻脸就翻脸,该做哥们儿就做哥们儿。现在,老延与李宝联手抗击逄安。

  在杜陵,双方展开激战。

  延、李合计兵力数万人,逄安则十余万。结果,逄安大获全胜,不仅灭了延、李联军一万多人,还收降了李宝,打跑了老延。

  但是,这时逄安犯了赤眉习惯性的错误,就是头脑简单,不能也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没有考虑到,假如李宝是个一战即降的人,刘嘉岂能重用他为丞相?很快,逄安就为自己的简单埋了单。

  他打败延岑、李宝,并且打跑前者,收降后者,他很高兴,也很忘形。

  老延当然很伤心。这一阵子他老吃败仗,遇谁都败,实在无法高兴起来。

  正当他收拾残兵败将忙于逃命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送信——原来是李宝派来的。

  李宝以刘嘉的丞相之尊,身陷敌营还能派出人来送信,说明他不光敬业,还很有办事能力。

  来人对老岑说:“请你别泄气,继续跟逄安打,你要是打回来,我从内部策应,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大败敌人。”

  老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这太好了!于是,他立即整理队伍,回身就去向逄安叫阵。

  逄安脑子一热,并没有多想,马上率手下倾巢出动,要灭老延。

  逄安头脑简单,做的梦也简单,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并非老延一人。

  老延有了李宝的话,自然心中有数,就拼命跟他对决。

  一边傲气冲天要灭手下的败将,一边胸有成竹要报仇雪恨,双方摆开架势大干起来。

  双方直打得天昏地黑,逄安累了,就招呼手下回营歇歇。

  谁知,回头看时,他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军营中的旗帜全变成了白色!

  大家本来已经筋疲力竭,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李宝的杰作。他趁逄安光知道跟老延对打,悄悄在后面把赤眉旗帜全拔了,换上了白旗。

  这是号召大家投降的旗帜。

  逄安的十多万大军都惊慌失措:他妈的,我们被包围了!

  前面是打红眼的对手,后面是卯足精神的强敌,怎么办?跑吧!

  接下来便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杰作:逄安的十多万赤眉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绝大多数慌不择路跳了陡峭的悬崖或者湍急的河流死了。

  逄安本人也狼狈极了,仅带着数千人跑回长安。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这个场面的:“安等战疲还营,见旗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余万,逄安与数千人脱归长安。”

  这个场面真的有点像热汤浇了蚂蚁窝。

  什么是最高明的战争?孙子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不动手就把人给收拾了。李宝在这儿就是这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场战役都应该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