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治世读刘秀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二部:荡平四方 > 第十八章 登上九五之尊

第十八章 登上九五之尊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刘秀的三步快棋——重新布局天下之策

  刘秀收拾了谢躬,表明他已经跟更始彻底撕破了脸,以后就是仇人了。这同时也说明,更始王朝插手河北的企图已经失败,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刘秀肃清,现在,河北基本上就是刘秀的了。

  但是,刘秀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哥的宝座就在咫尺之遥,而几个强敌还在围着它打转儿,最后的斗争也将更加艰苦,更加残酷。他认为,自己应该准确把握形势,以河北为根据地,果断出招,以免功亏一篑。

  这时候,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24年冬天,满怀对更始王朝强烈怨愤的赤眉军将领们经过一番犹豫和反复商量,决定把主力一分为二,一起西进,攻打更始都城长安。

  这既是赤眉寻找出路的需要,也是被更始“劣币”们逼的。

  大家本来想跟着更始过几天好日子,结果大失所望。大家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漂泊多日,都已经疲劳不堪。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失望和迷茫:打胜仗,甚至老是打胜仗,又有什么用?

  身心疲惫,又思乡心切,眼看着冬天又到了,不少人日夜愁苦,哭哭啼啼。

  樊崇等将领们商议,要是大家东归回家,肯定走散,只有直接西进去打更始,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样,赤眉就兵分两路:樊崇、逄安率领一部从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出发;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从陆浑关(今河南宜阳东南)出发,两路齐头并进,猛攻猛打,矛头直指长安。

  更始王朝则派定国上公王匡、襄宜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等率兵迎敌。

  同时,更始看对刘秀已无计可施,怕他渡黄河南下来算账,就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据守洛阳。

  面对更始与赤眉的龙争虎斗,刘秀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早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了!

  这两支武装都是自己的劲敌,只要他们打起来,无论什么结局,两败俱伤也好,一败一伤也罢,对自己都是很有利的。

  这样一来,从河北到关中,更始、刘秀、赤眉三支军事力量的对决局面迅速形成。

  刘秀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到来了!他当机立断,迅速做出新的政治军事部署。

  这首先是三步快棋,涉及对三位重要干部的任命,也形成了新的布局。

  其一,刘秀认准赤眉西进必然能破长安,就委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属率军尾随跟进,不干重活儿,专捡便宜,坐收渔人之利。

  堪当此任者既要能深谋远虑,又要擅长战场操作;既要能文,能理政,又要能武,能打仗;既要有本事,又要对自己绝对忠诚。

  那就非邓禹莫属了!

  刘秀认为邓禹深沉稳重,满腹韬略,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就把率兵西进的任务和战略战术交给他,任命他为前将军,给精兵两万,并令其可以随意挑选助手。

  邓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认真挑选组建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西进军出发的时候,刘秀亲自给他们送行,一直到野王(今河南沁阳)才罢。

  其二,刘秀认准河内郡必将成为自己站稳脚跟、攻伐各方的大本营,要赶紧挑选一位杰出人才担任太守,认真经营。

  河内郡北有太行,南有河津,位置十分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个粮仓;民风剽悍,久经战事,还是绝好的兵源地,可以说是所有对夺取天下有想法的人建立后方根据地的绝佳选项。

  刘秀对这儿已经得手了。

  不久前,刘秀巡行到这儿,更始任命的太守韩歆先抗后降,还差点挨了刘秀的刀,是岑彭说的情。现在,更始王朝的朱鲔、李轶率重兵驻扎在洛阳,不光对河内是极大的威胁,也是抵在刘秀后背的一把刀。

  刘秀要挑选的这个河内太守人选,要武能安邦,能随时抗击来自洛阳的更始军队,还要文能理政,可以为他随即进行的继续清剿河北地方武装提供所有的后援,并且把河内作为大本营和根据地建设好。

  这样的杰出人才,除了邓禹,刘秀实在难选。

  他趁邓禹还没有出发,找他来商量。

  敲定这个人选集中反映了刘秀及其他当事人的德才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邓禹是刘秀的首席智囊,向来得到刘秀的绝对信任,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刘秀问道:“在我们的将领中,谁能守河内呢?”

  邓禹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地回答道:“当年高祖派萧何留守关中,免除自己的西顾之忧,这才能专心于经营山东,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山川险固,百姓殷实,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寇恂文武兼备,有驾驭将士、管理百姓的杰出才能,除了他,没有人更适合担当此任。”

  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立即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职责。

  在送别寇恂时,刘秀对他推心置腹,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河内防务完备,百姓富足,我要依托它成就一番事业。当年高祖留下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留下你镇守河内,意义同样重大。希望你坚守疆土,秣马厉兵,给足军需,抗击来敌。”

  刘秀的这些话既向寇恂说明了河内的重要性,又交代了具体任务,言辞恳切,饱含深情。

  寇恂对刘秀的信任非常感激!

  他本是郡衙的机关干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完全凭自己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才干得到明主的信任,今天又成为封疆大吏!他表示一定竭尽忠诚,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河内对于刘秀是如此重要,他眼下所能绝对掌握的,其实也只有这么一个郡,他是出于信任才把河内交给了寇恂。

  为了更加保险,他同时下达了对冯异的任命: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魏郡、河内郡两处兵马屯驻孟津(今河南洛阳北),配合寇恂,抗拒朱鲔、李轶等带领的更始大军。

  这是刘秀眼下应对新形势的第三步快棋。

  孟津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的主要渡口,传说是当年周武王观兵演操的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秀不派别人担当此任,而是安排给冯异,除了冯异具有刘秀部属的忠诚、能打,还有这样的原因:冯异是个儒将,知兵善战,治军有术;他谦逊厚道,威望很高;他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本人及主要部属从不越轨;他谨慎稳重,从不冲动莽撞。

  应该说,刘秀目前手里的部队成分十分复杂,加之战事频繁,教育训练不够,难免纪律松弛。唯独冯异和他带领的部队恪守纪律,作风过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部队队列井然有序,装备标志鲜明,不仅不骚扰老百姓,还很尊重兄弟部队,行军相遇,总是列于路旁,礼貌让行。

  他本人遇到同事,也总是礼让三分。

  刘秀率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完毕,各位将军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唯一能取乐的就是扎堆儿吹牛。大家争着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生猛,自己的战绩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更是一边自我表扬,一边争名争利。

  每到这个时候,冯异从不参与,他找棵大树或倚或靠,要么微笑观察,要么静静养神。所以,同事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大树将军”。

  后来打的胜仗越来越多,收降的人马越来越多,在刘秀整编部队时,很多将士都愿意到他的麾下,受他指挥。

  至此,邓禹,寇恂,加上冯异,刘秀这次安排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三位重要干部,都对刘秀赤胆忠诚,都是可以上马奋戈,下马赋诗的儒将,他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奏响自己的人生华章,也带来风格各不相同的精彩故事!

  跳崖逃生——刘秀少见的败仗

  在安排好西进大军,河内布局后,刘秀立即腾出手来,亲自率军继续清剿河北的地方武装。

  既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就要精耕细作,好好打理,他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打算一鼓作气,迅速把余下的这些地方武装摆平。

  河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铜马虽然被刘秀打服收降,但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势力还有很多,数以十计。有的被打败打散了,还会相互重新组合,一有机会又恢复发展起来,有点像春天的韭菜,割了还长。

  这不是一两次清剿就能解决的,也是刘秀的一块心病。

  现在,他对更始、赤眉这两个主要对手布好了局,就想转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些地方势力很难缠,自己不亲自动手不行,老是陷在里面抽不开身也不行。

  但是,这些仗也确实并不好打。

  公元25年1月,刘秀率军进击盘踞在元氏一带的尤来、大枪、五幡等地方残余武装,连战连捷,一直把他们撵到右北平(今河北与辽宁交界处),又是一通痛打。

  这时候的刘秀踌躇满志,骄傲地认为,天下已在手中,一哥大位已经近在咫尺,自己只要把精心设计的几个动作做好即可!

  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他禁不住洋洋得意,以为尤来等已经不堪一击。

  骄兵必败,历史上相关的例子很多。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不能时时引以为戒。

  得知尤来等部在顺水(即徐水,在今河北徐水县南)北岸的时候,他想乘大胜之威迅速歼敌,指挥部队再次向敌人发动进攻。

  尤来实在被打急了!常言说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急了也会孤注一掷。尤来等部趁着刘秀的部队骄兵轻进,来了个猛烈反击,大败刘秀。

  刘秀急忙率军撤退,其实也就是逃跑。

  这一次,刘秀十分狼狈。前段时间的情况倒过来了:刘秀率队逃跑,尤来在后面撵着打。

  尤来等追得紧,刘秀的队伍则有点对逃跑生疏了。

  短兵相搏,刘秀的部队死伤无数。刘秀被逼到山上一个悬崖边,敌兵蜂拥而至。

  怎么办?我一世英名,难道就此了结?

  无论如何,我绝不能落入敌手!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刘秀纵身跳下悬崖。

  恰好,似有天助,悬崖落差不大,崖下正有他自己的精骑战士王丰经过。

  王丰哪敢怠慢,连忙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刘秀骑上。正在这时,耿弇经过一番血战,也跑过来救护刘秀。

  刘秀抚着王丰的肩头,跳上战马,回头对耿弇说:“差点被敌人抓着,让他们看我的笑话。”

  这时候,敌兵越涌越多,形势万分危急!耿弇、王丰护着刘秀慌忙逃命。

  好在耿弇不是一般的生猛,他迅速张弓射箭,矢如流星,一次次打退敌人。折腾了好一阵子,刘秀才在小耿的保护下跑到安全地带。

  这一仗,刘秀败得很惨!他的主力部队被打散了,阵亡数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回范阳(今河北新城西南)。更要命的是,他本人也与大部队跑散了,失去了联系。

  这时候,范阳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挂了。一时间,刘秀的威武之师在损兵折将之后,又立即陷入惊慌失措中。

  这是刘秀到河北一年多以来,遭受的又一次灭顶之灾。

  危急关头,倒是吴汉十分冷静,他严肃地警告大家说:“大家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儿,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就在南阳,即使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不必担心没有主公!”

  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惊恐的情绪还是一时难以消除。过了好几天,大家才渐渐安定下来。

  很快,刘秀回到范阳,大家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

  尤来等部虽然打了胜仗,但一是毕竟自己实力有限;二是摸不清楚刘秀部队的实际状况;三是知道刘秀用兵威不可挡,神鬼难测,没敢乘胜追击,反而担心刘秀反击,于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退了。

  这次刘秀大军真的是战败了,被打散了,而且很狼狈,很惊恐,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候。平常喜欢直来直去的尤来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以至于错失千古良机。

  其实,尤来等部确实只是地方流寇的水平,不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杰出如刘秀也有一大把弱点;他们不了解兵无绝对的常胜之师,将无绝对的常胜不败之将,刘秀和他的部属过去吃过败仗,现在和将来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他们不能够制订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到在战场上知己知彼,在失败时努力从败中求胜,胜利时及时乘胜追击。如果尤来对刘秀穷追不舍,或者马不停蹄追到范阳,历史肯定由此改写!

  刘秀绝不会因为刚吃了败仗而气馁,也不会对对手有丝毫的客气,他要迅速组织反击!

  趁着刘秀正在调兵遣将时,在顺水之战中对刘秀出力最大的有这么几位能人,要做一个介绍。

  一是吴汉。

  在近日刘秀组织的战斗中,他取代了耿弇,经常率领5000精骑打前军,冲锋陷阵,连获大捷。

  这次打败仗后,大家又不见了刘秀,惊恐不安时,是他站出来稳定军心。

  吴汉是个典型的武将,凶猛彪悍,勇冠三军,也很有计谋,但他没有什么文化,甚至经常词不达意。这次他站出来警告和鼓励大家,在关键时候说话说到点子上了,也是说话比较顺溜的一次。

  二是耿弇。

  他的勇猛彪悍是可以跟吴汉相提并论的,史称吴汉“好杀”,也给小耿送了个绰号叫“屠伯”。

  他投奔刘秀后常干的工作就是打仗时当先锋。在刘秀清剿铜马、青犊,直至在元氏打尤来,都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当先锋,把对手打败打跑。

  这次顺水之战,他的任务是在侧翼护卫刘秀。溃退时,他率众拼命保护刘秀,并凭着自己高超的箭术,射退蜂拥而至的敌人。

  第三位表现出众的,就是马武了。

  当日刘秀在邺城砍了谢躬后,马武立即赶往射犬,向刘秀投诚。

  刘秀当然很高兴,把他介绍给大家,开会或宴会时也常把他安排坐在左右,以示对“弃暗投明”之士的信任。

  马武则很乖巧,每当刘秀设宴犒劳诸将时,他总是抢在别人面前,举杯祝酒,把气氛搞得很活跃。

  刘秀对此很喜欢。

  有一次,刘秀想让马武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手下独立驻防邺城。

  马武唯恐刘秀疑心自己尾大不掉,当即拒绝,表示自己愿意誓死随卫在刘秀身边。

  刘秀对他更加赞赏,就让他跟着自己清剿河北余下的地方势力。

  马武在多次战斗中都有上佳的表现,这次顺水惨败,马武担任殿后的角色,为了确保刘秀的安全,他率众苦战,几度回身冲入敌阵,跟敌人死缠烂打,为刘秀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彻底摆平河北地方武装

  刘秀得到喘息的机会,一旦得手是决不会客气的。

  他知道尤来等部向东北退却(人家这是真正的退却),迅速组织跟踪追击。

  他率大军追到安次(今河北廊坊),与敌军遭遇,立即对打起来。

  刘秀的顺水之败是轻敌所至,并非力不如人,技不如人,尤来顺水大胜凭的是一股子见面“三板斧”的猛劲,实际上战斗力已经远不如从前,战斗很快见了分晓。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刘秀以猛制猛,率军一阵猛打,尤来难以招架,连连失利,将士被斩三千余人。

  安次的这场战斗与顺水之战同样激烈,只是胜败双方换了个位置。

  这次战斗,刘秀手下的另一位猛人陈俊很是出风头。

  陈俊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更始王朝开张时,他成为宗室刘嘉的部下。

  刘嘉时任太常将军,陈俊是长史。刘秀来河北发展时,他拿着刘嘉的推荐信来找刘秀。

  由于刘秀手下能人太多,他只得到一个安集掾的职务。

  这个职务跟刘玄起初投身绿林军时的职务一样,是个下级军官,但是,他表现不俗,在刘秀取得蒲阳大捷后,被破格提拔为强弩将军。

  现在,在刘秀与尤来等部血战安次时,陈俊表现出他过人的军事理念和专业技能。

  当刘秀指挥将士与尤来对砍时,陈俊打疯了,索性连战马也不骑了,那太碍事!

  他手持短刃,徒步狂奔,追着敌人,见谁放倒谁,追杀二十多里,拳打刀捅,毙敌无数,直到把对方领兵的将帅灭了才赶回来。

  看到他所向无敌,一副战场霸王的样子,刘秀十分赞叹,说:“要是战将都像他这样,我还怕什么?!”

  尤来、五校等部被刘秀打得晕头转向,只好步步溃退,一直退入渔阳境内。

  而渔阳一带是拥护刘秀的。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给养自然困难,尤来等部没办法,只好靠抢掠为生。

  只要失去民心,失败指日可待!

  刘秀正在寻思破敌之计,陈俊来献计,他看准了敌人的弱点,说:“敌人没有粮食辎重,应该派轻骑出没在敌人面前反复骚扰,让老百姓坚壁清野,断绝他们的给养,不打也困死他们了。”

  刘秀认为这很有道理,就随即安排陈俊抓好落实。

  陈俊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轻骑到敌人面前骚扰,让他们不得安生,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壁垒坚固的村寨,就让他们巩固防守,散居野外的人家,就先把他们的东西藏起来。

  这种“不战而殄”的办法,其实就是困死敌人。

  尤来等部简直被逼疯了!

  他们想打,要么立马吃败仗,要么抓不住对手;实在饿急了,跑出来抢掠,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不战自败。

  待陈俊率众复命时,刘秀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夸奖他说:“困死这些敌人,靠的就是将军你的谋略啊!”

  刘秀深谙“落水狗也要打”“穷寇也要追”的道理,他驻军蓟县,迅速与诸将谋划对敌人最后的围歼。

  他这次出招既快又稳又狠。

  他谋而后定,立即派吴汉、耿弇、岑彭、马武、景丹、耿纯、陈俊等十二位将军,率领主力,继续追击尤来等部的残兵败将。

  这实在是个让人胆寒的豪华阵容!

  这些将军或者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或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个个都不俗。现在,他们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敌人边撵边打,或者撵着打着,斩杀无数。

  这样,在潞东(今北京通县东)、平谷(今北京平谷),他们打了几个歼灭战,就把尤来残部打垮了。

  尤来等部再也不想惹事,只想活命,就没命似的跑。但是,刘秀并未下令收兵,将军们也就穷追不舍。

  当尤来残部跑到无终(今河北蓟县)、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之间时,吴汉、耿弇他们又打了个歼灭战,基本上把敌人消灭了。尤来等部仅剩下少数人漏网,向北逃窜。

  吴汉、耿弇仍然不依不饶,一直追到浚靡(今河北遵化北),再也看不到敌人的影子了,才得胜而回。

  尤来等部侥幸逃命的那几个人跑到辽西、辽东等地,也被乌桓截击,或死或降了。其实,他们不跑也是这个结局。

  至此,也就是公元25年4月,刘秀彻底把河北地方武装摆平。

  借刀杀人除李轶

  当然,刘秀亲自率兵摆平河北最后的地方武装,绝非他一人之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身边那十几位将军所为。就在他们对尤来等部发动一次次战斗的同时,其他部属也功不可没,表现最抢眼的有贾复、寇恂、冯异等人。

  贾复最生猛。

  刘秀在亲自率军北上进击尤来时,就派都护将军贾复单独行动,带领一队人马进击五校义军。原因很简单,刘秀不想看到五校跟尤来联合起来。

  贾复没有让刘秀失望,辗转追击敌人到真定,一场恶战,大败五校。

  贾将军的勇武绝伦在射犬战役中已经表现过了,他回答刘秀让将士们吃饭时说的“先破敌军,然后吃饭”,被历史记录为“灭此朝食”,成了一个典故。

  贾将军最让将士们佩服和拥护的不仅是他的勇敢。历史上特别是在乱世,向来不缺勇士,大家最认可的是他能够身先士卒。

  越是战斗激烈,他越是冲在最前面。无论前面是艰难险阻还是刀枪矢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将士们紧紧跟上,大家才常常所向披靡。

  历朝历代,在数不清的政治变故和军事斗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已经成为常态,而贾将军“有粗活儿重活儿我先上”的精神,确实是一抹感人的亮色。

  他的脾气不好,刚投奔刘秀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而他正是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同事,也征服了敌人。

  现在在真定,他率部大败五校,又是一马当先,自己也受了重伤,奄奄一息。

  刘秀闻讯,极为吃惊和悲伤,也担心和痛惜他能否重新站起来。

  刘秀对着左右,十分动情地说:“我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就是因为他倚仗自己的能力过于轻敌。这次他果然受了伤,也损失我的一员爱将。我听说他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为妻;如果生男孩,我的女儿就嫁给他。总之,我不会让他顾虑妻子儿女等身后之事。”

  不久,贾复伤愈,立即赶到蓟县向刘秀报到。

  刘秀见他康复如初,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他和随行的将士。

  寇恂,他牢记刘秀的嘱托,努力把河内郡打造成刘秀放心的巩固的根据地。

  他一上任,就征集郡属各县的壮丁,合理编组,训练骑射,把他们培养成能打能跑的预备役战士;他认真组织豢养马匹,伐竹造箭,征收租粮,积聚了丰厚的军需。

  这样,刘秀在前方打仗,他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勤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仅刘秀进击尤来等部这几十天,他就向前方输送了军粮400万斛,战马2000匹,箭矢100余万支。

  刘秀从河内没有补充兵员,要是需要的话,他也有充足的准备。

  冯异也没有闲着。

  他驻军孟津,主要任务是策应寇恂,抗击驻守在洛阳的更始王朝要员朱鲔和李轶。

  冯异为人行事深得刘秀真传,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就是讲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眼下,他忠实地执行刘秀的意图,又与寇恂配合得珠联璧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冯异文武兼备,又极其精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与朱鲔、李轶隔河对抗,谁先渡河谁吃亏。

  况且,仗有多种打法,迎面对砍只是迫不得已的选项。

  他决心学习师傅刘秀,打组合拳,具体说就是先打心理战,同时展开政治战,必要时配合以军事杀伐。

  这套组合拳主要由冯异操作,刘秀适时给予点拨,很有观赏性。

  冯异与李轶是熟人,都在更始那儿同事过。冯异认为,这个李轶是个小人,利欲熏心,粗鄙浅薄,是可以利用、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李轶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

  他本来与刘秀兄弟歃血为盟,共同起义,应该说是铁哥们儿。而当他看到刘玄被推为天子,起义联军将领们忌惮刘縯时,他背信弃义,出谋划策并带头挖坑害了刘縯,公然与刘秀为敌。

  现在,他也看到了更始政权的深刻危机,看到了刘秀的势力如日中天,就想找机会向刘秀示好。当然,他心里清楚自己是怎样害刘縯的,清楚刘秀心里那永远的伤痛,自己常常惴惴不安。

  冯异先从李轶身上做文章。他给李轶写了一封信。

  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引经据典,直面现实,客观分析了形势,劝李轶“觉悟成败,立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

  但是,冯异并没有劝降他。冯异的水平就体现在这儿,他识人知事极为深刻。

  在他看来,师傅刘秀一统天下,更始王朝玩完儿只是时间问题。眼下三军鼎足,仅就刘秀和更始而言,最好的局面莫过于师傅拿出彻底的君子风度,宽恕李轶的杀兄之罪,而李轶则“觉悟成败”,尽快率部向刘秀投降。这样,洛阳一带免受兵灾,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事者积德甚厚。但是,这谈何容易!

  李轶的见利忘义、得志猖狂已为天下人共知,谁敢信他?刘秀心头那永远的丧兄伤痛,谁能抚平?

  更加复杂的是,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而李通是刘秀的妹夫!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利益纠葛,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累,而冯异又无法回避。

  这样,李轶杵在面前,冯异必须十二分小心地认真对待。

  他打也不是,怎么对李通交代?

  他和也不是,怎么向刘秀报告?

  他甚至不能劝降李轶,天知道刘秀心里是怎么想的?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冯异致函李轶,建议他“觉悟成败”“转祸为福”。

  但是,什么是“成败”,什么是“祸福”,冯异并没有说,他也不能说。事情摆在面前,说了该说的,其他的就看李轶怎么把握了。

  李轶被冯异打动了,似乎看到了又一条荣华富贵之路,决定不再与刘秀为敌。他很快给冯异回了一封信,先套了个近乎,回顾一下当初与刘秀共同起事、恢复汉室的光荣岁月,然后说自己与冯异现在都处于关键位置,作用巨大。

  接下来,他请冯异向刘秀转达一下,自己愿意归降,也希望刘秀能捐弃前嫌,给个机会,自己还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工作。

  但是,冯异收到信,并没有立即向刘秀报告,而是先把信压下了。

  冯异凭直觉认为,刘秀在处理李轶的问题上,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他的这种想法,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冯异觉得,打组合拳不能急,要张弛有度,现在自己的机会和时间都有的是。

  他断定,李轶既然动心,必然不会跟自己作对,他打算抓住机遇对更始其他军政干部下手,扩大版图,壮大实力,同时也试探一下李轶。

  于是,冯异迅速组织精锐骑兵,北上拿下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下),接下来又攻克上党(今属山西)的两座城池。

  紧接着,他又挥师南下,攻克河南郡成臯(今河南巩县)以东的13座县城,所到之处,扫平更始所有的兵营。

  他这样南北一划拉,大大扩展了地盘,收降更始将士十多万人,声威大振,人气迅速蹿升。但是,他本人仍然驻守孟津,并不过分张扬。

  李轶为了取信冯异,示好刘秀,就按兵不动。

  更始的河南郡太守武勃忍不住站出来,想阻止冯异,亲自率军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原更始部队和地方干部。

  谁投降,我就教训谁!

  冯异当然也不能坐视,亲自率军渡河迎击武勃,双方在士乡(今河南洛阳东)遭遇。

  武太守岂是冯将军的对手!一阵激战,武太守败得一塌糊涂,手下将士光是被割掉脑袋的就占了一半。在这成堆的脑袋中,就有武太守本人的。

  这时李轶仍然坐观,看着武太守的部队被冯异砍来砍去,就是按兵不动。

  冯异之所以北上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干脆利索地从武太守那儿割下五千多颗脑袋,除了他本人神勇,工作能力太强,还与李轶默契的配合有关。

  李轶熟视无睹也好,想帮助冯异建功立业也罢,反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跟冯异相约的诺言:用自己典型的不作为来支持冯异。

  冯异见李轶投降之心既真诚又迫切,加之自己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已经初步实现,就把自己跟李轶通信的事情报告给刘秀。——把这事老是压着也是不行的,前线将军私自通敌,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

  刘秀接到报告,立即决定除掉李轶!

  刘秀是深恶痛恨李轶的,除了因为他是挖坑害大哥的策划者和骨干,两年前的那场阴谋差点把自己玩掉,还因为李轶人品之恶劣,已经根本不值得信任了。

  刘秀对李轶的厌恶超出对任何人,他早就想除掉李轶了,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但是,刘秀又认为,李轶又是李通的弟弟,直接把他干掉固然一解心头之恨,却会带来至少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在妹夫李通那儿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二是影响自己的君子形象,一个亲戚,又率部投降了,还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三是让已经或者打算投诚的人心寒,李轶如此诚心尚且得不到宽恕,至于我们,还说啥呢?

  刘秀除李之心已定,选择了一种很节能的方法:借刀杀人。

  这种方法便捷又节约资源,既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刘秀答复冯异,李轶为人狡诈,为人处事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不可轻信。同时,他又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出示给各地各城池守备的将领,要求大家加强戒备。

  刘秀这样做就等于把李轶约降的事公布于众。很快,更始的大司马、与李轶共同镇守洛阳的主帅朱鲔知道了这事,十分恼火!

  李轶你小子太过分了!你大逆不道,私通敌人!你不够哥们儿,这样做也是对我的出卖!

  恼怒之余,朱鲔派人刺杀了李轶。

  李轶作为更始王朝典型的“劣币”,既无政治品格,也无为人的信义,甚至不讲哥们儿之间起码的温情,下场不好是肯定的。他能把小命儿交给高手解决,已经不错了。

  刘秀借朱鲔之手,不仅轻松地把李轶玩死,除去心中之痛,而且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这场高手的对弈中,冯异极端聪明,他深谙人事,准确把握了刘秀、李轶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刘秀极端睿智,他不像一个军人,不像一个王侯,甚至不像一个满怀希望问鼎一哥位子的选手,他更像一个哲学家!

  当然,他像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作风的哲学家,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他看透了千百年人类历史演进的秘密,他找到了撬动人们喜怒哀乐的密匙,他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兴衰急缓的规律,并且能很好地把它们跟自己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

  一个人掌握理论并不可怕,只要他不用;一个人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对这活儿懂得更多,或者说只要他不能在更高的高度、更深的层次把握这活儿;一个人既掌握理论又喜欢干活儿也不可怕,只要他不懂得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可怕的是,一个人很有理论水平,又喜欢脚踏实地地干活儿。假如他还能够随时随地把满腹经纶跟手里的活儿结合起来,那就很可怕了!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

  他学富五车,胸怀天下,而又作风扎实,不事虚夸,凡事从手边做起,路从脚下走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深厚的理论素养、远大的奋斗目标与随时随地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机会,不断实现目标。

  刘秀对李轶的厌弃超过对更始王朝的任何人,除掉他,告慰大哥,抚平伤痛,以利下一步斗争,是刘秀不可动摇的目标。

  当稍纵即逝的机会到来时,刘秀敏锐地抓住了,不动声色,不费力气,轻松毙敌,又一箭多雕。这种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是他长期琢磨和实践的结果。

  打得朱鲔龟缩在洛阳

  朱鲔刺杀李轶之后,洛阳城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始的将士们人心惶惶,军心离散,不少人觉得早行动才能早主动,干脆跑出城投降冯异。

  朱鲔见此情形,觉得不能坐困围城,束手待毙。他分析,目前刘秀北上围剿尤来,河内必然空虚,于是决定进攻河内,一来打主动仗,伺机消灭刘秀,二来挽回李轶不作为造成的损失。

  老朱觉得,赤眉逼人太甚,实在是心腹之患,而刘秀不除,自己则没有一天安稳日子过。但老朱也知道刘秀不是好惹的。

  去惹一个明知道不好惹的人,老朱自然要认真对待。他很快作出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领三万人马,渡巩河(即巩县之北的黄河),攻下温邑(今河南温县西),目标是打开进攻河内的门户;另一路数万人马由老朱自己亲自率领,攻打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老朱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兵力,先拿下寇恂、冯异这两个刘秀的得意徒弟应该不成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洛阳将士叛降,长安乱成一团,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人心向背问题。

  警报传到河内,寇恂太守早有准备。他立即整军出击迎敌,同时通知各县发兵温邑,与敌人对打。

  他的手下有的担心朱鲔兵力强盛,就劝他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各县的兵马集合起来才可以动身。

  寇恂在关键时刻十分果敢,断然否定这种意见,说:“温邑是我们河内的屏障,丢了它河内怎么能守住!”他立即下令大军直扑温邑。

  第二天,他带领大军正好与冯异派来支援的部队会合。几乎是同时,河内郡各县接到命令派来增援的兵马也赶到了。大家问候一下,立即联手抗敌。

  再说冯异,知道朱鲔亲自带人找上门来,并不慌乱。他胸有成竹,首先派一名校尉将军率部紧急支援寇恂,然后才亲自带兵渡河,迎击朱鲔。

  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只要看双方将领是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的,就差不多可以知道结局了。

  当冯异的援兵和各县的兵马迅速来到时,寇恂十分高兴!这充分说明他老寇人缘好,关键时候同事无私相助,为官也很成功,关键时候下属招之即来。

  当然,他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点面子,他要率众击退来敌!这是刘秀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必须、也有信心完成。同时,他还要建功立业!

  寇太守深知兵贵神速,迅速下令将士猛烈攻城。将士们精神抖擞,拼命扑向城墙。没能冲在前面的就在后面助威,擂鼓呐喊:“刘公(刘秀)的兵马来了!”

  苏茂、贾强本来就不是什么人才,始终没见他们有什么像样的表现,现在一见寇恂来势凶猛,他们都蒙了!

  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有例子了。他们的手下一见这阵势,乱了阵脚,连忙弃城逃跑。

  寇太守岂能放手,挥师便追。

  寇太守太生猛!苏茂太熊包!

  在寇太守的追杀下,苏茂手下的将士成片地被砍翻倒地,成群地投河淹死,更多的乖乖投降。苏茂跑得最快,跑回了洛阳,副将贾强慢了半拍,不知被谁斩了。

  苏茂的将士投降了上万人,被斩被溺而亡者无数。

  这还不算完,冯异那边对朱鲔打得更利索,动作太快太猛,以至于缺少观赏性。

  朱鲔气势汹汹来打平阴,冯异针锋相对,主动迎战。

  谁知老朱外强中干竟至如此,冯异渡过黄河来抗击老朱,刚一交手,老朱就败退,逃往洛阳,如热汤浇雪一般。

  本来老朱有兵力优势,又据河设防,完全占据主动,仗是好打的。而冯异渡河击敌,多少有点别扭。但结果表明,冯异的勇猛和朱鲔的窝囊都是罕见的。

  冯异很恼火!你朱鲔太不是东西了,我刚出手还没打过瘾,你就跑,我打谁去?

  正在这时,寇恂追杀苏茂的部队来到洛阳城外。

  冯异和他的将士一身劲儿没处使,就帮着寇恂打苏茂,大获胜利。

  这样,朱鲔和他的手下苏茂争先恐后跑回洛阳,寇恂、冯异则各自率军一路追杀过来,在洛阳城外会合。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洛阳城防坚固,朱鲔虽败,而可用之兵为数尚众,加之还没有制订拿下洛阳的计划,寇太守、冯将军并没有立即攻城。

  但是,朱鲔、苏茂确实好打,加之自己尚有余力,寇太守、冯将军心怀不甘,就带兵绕着洛阳城转了一圈,逞强示威一番,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了。

  朱鲔吓坏了,他只知刘秀厉害,不知道刘秀的这几个徒弟也不是吃素的。他下令洛阳城各门紧闭,白天也不能开,以防被扁。

  于是,朱大司马和他的将士龟缩在洛阳城坚硬的外壳里,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三惊,熊态毕现。

  就在日前朱大司马进攻河内的时候,刘秀正在紧张地安排围剿尤来等部。

  由于通讯极不发达,兵荒马乱时更是谣言满天飞,刘秀一度还听到朱鲔已破河内。

  他多少有点担心,如果河内失守,根据地没了,他即使摆平河北地方武装,也要重新开始打游击战了。

  没多久,寇恂的报捷文书到了。

  刘秀十分高兴,忍不住对左右说:“我就知道寇子翼是靠得住的!”

  于是,诸将趁着刘秀高兴,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劝他趁热打铁当皇帝。

  部下的利益与欲望——刘秀不想称帝也不行

  公元25年4月,北国已是春天,到处草绿水清,和风拂煦。

  在安次,刘秀的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欢歌笑语不断。刚刚摆平河北地方势力,河内又传来捷报,大家自然十分兴奋。

  诸将商量,现在正是把主公推上一哥位子的时候,赶紧对刘秀发起新一轮劝进!

  是啊,主公进步了,我们大家都能跟着封侯拜将,光宗耀祖!快点吧!

  鉴于不久前有的同志向刘秀提到这个问题时挨了熊,目前大家虽然意见高度一致,心情同样迫切,但都不敢挑头儿先站出来说。

  大家聚在刘秀住处外边,一边商量,一边等着有人先进去见刘秀。

  马武性急,不想老等着,就自己先进去发言。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现在天下没有皇帝,如果哪个趁机而起抢了大位,就是请来孔子当丞相,孙武当将军,也没有办法。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吃后悔药没用。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呢?我看您不如立即回到蓟县,先登基,再考虑打仗的事。像现在这样,我们没有名号,指谁为贼都行,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

  马武的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是啊,皇帝这个名号和这个位子,天下有无数人盯着,抢得越早越好,谁早谁主动。要是别人抢了先,生米做了熟饭,用来号令天下,其他人再来夺就难了。

  将士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不就是想跟着明主水涨船高吗?不好意思,我马武也是这样想的。

  马武所言,其实正是刘秀的心声。

  刘秀听了很舒服,心底不由得波澜起伏!

  是啊,我拎着脑袋到处奔波,为了什么?粉丝们跟着我跑,为了什么?王郎及更始“劣币”们处处钳制追杀我,又是为了什么?

  但是,登基不是登山,开国不是开玩笑。要当一哥,工夫全在诗外,一定要等到火候,即使火候到了还要端一下架子。

  刘秀听了马武的话,虽然心里很舒服,但他还是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他还要看看其他粉丝的态度。

  刘秀立即做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将军怎么能说出这话?都够杀头的了!”

  马武虽是武夫,可心里很清楚,自己干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断然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他相信刘秀是言不由衷的,并不担心害怕,又固执地进一步说:“大家都是这个意见。”

  刘秀仍然不动声色,当然也不会再责怪马武,而是让他出去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要大家不要再劝进了。

  他还要等等再说,登基这事,无论心里多急都要矜持一点。

  同时,刘秀下令大军动身,返回蓟县。

  就在刘秀在蓟县稍事休整的时候,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公孙述也是熟人,他很能干,也很有野心,已于去年5月在成都自立为蜀王。

  公孙属于那种边干边吆喝的人,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王而帝的工作,虽然是自己提拔自己,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的将领们急于加官晋爵,更加沉不住气了。

  刘秀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路过范阳。这里是不久前他与尤来等部激战的地方。由于行色匆匆,战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不少干部战士的尸首还没有来得及掩埋。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刘秀满怀伤感,安排将士们隆重地安葬阵亡的同事,认真打扫战场。诸事收拾停当,他才率领大军继续南下。

  这些年来,战斗和死人已是常态。由于战斗太多,死人太多,打扫战场已经是不太重要的工作。现在刘秀带大家来这儿认真地打扫战场,隆重地安葬同事,显然是要给将士们上一堂思想政治课。

  他这一举动告诉大家: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能有现在的胜利,是弟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倒下的战友们!

  战争,其实是很讨厌的……

  当刘秀率军来到中山时,将领们再次劝他赶快称帝。

  这次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联名上书的办法。

  大家心里确实着急,也进一步想开了,像劝进这种事,态度越坚决越好,方法越激进越好。

  这篇联名奏文是这样写的:“汉朝不幸,遭遇王莽祸害,宗庙被毁,统续断绝,四方英雄怒不可遏,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大王您与伯升(刘縯)首倡义举,起兵反莽兴汉,而更始凭借您的力量窃取帝位,他不仅不能正确履行天子的职责,反而败坏纲纪,胡作非为,使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老百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大王您初征昆阳,歼敌无数,王莽政权随之崩溃,其后又拔邯郸,北方各州很快平定。现在三分天下您有其二,领土辽阔,甲兵百万,论实力战功,无人能跟您抗衡,论仁德政绩,您无与伦比。我们这些臣下听说帝王的尊位不能长期空置,上天的旨意不能过分谦让,希望大王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满足天下人共同的愿望。”

  这篇奏文先骂王莽,再批王郎,接着吹捧刘秀,乍看是为刘秀歌功颂德,其实是从各个角度敦促他早点登基,并说这并不是刘秀个人的事,而是事关天下安危和百姓福祸。

  应该说,这次书面劝进比起上次马武的口头要求来,理由更加充分,态度更加恳切,但是,刘秀仍然不听。

  这样,在称帝的问题上,一边是从容镇定,一边是急不可待,很有点意思。他们的分歧绝不在于当不当皇帝,谁来当皇帝,而是在于刘秀选择什么样的时机称帝。

  刘秀和他的部队来到南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东南)时,将领们展开又一轮请求和劝说。他们来到刘秀的住处,再次恳求他赶紧当一哥。

  刘秀仍然拒绝,而且理由相当充分:“现在寇贼还没有肃清,我们四面还有敌人环伺,为什么非要急于称雄正位?大家别说了,出去吧。”

  其实,刘秀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看惯了王朝兴衰和人生枯荣,不想重蹈任何人的覆辙。眼前,他只是需要合适的火候。

  正在这时候,耿纯走进来。他也是来劝进的,只是他的方法和道理与众不同。

  他诚恳地对刘秀说:“各位英雄豪杰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拼死战斗,愿望不过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大功即将告成,大王您要是登基可谓顺天时遂人愿,而大王您却一再推托。我担心大家如果绝望而又无计可施,会离您而去,不愿再跟着您受苦。要是大家一散伙,就很难再召集了。时光不能留,机遇不再有,众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呵!”

  耿纯的这番话十分恳切,也很实在。

  刘秀听了十分震动。

  是啊,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为了什么?你最终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大家难道非要跟着你干吗?大家跟着你干难道是必然的吗?

  这个世界需要热血,需要理想,需要大公无私,需要舍生忘死,同时,也需要利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真空中!你甚至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没有欲望!

  况且,你难道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欲望吗?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自己的现实欲望,你手软过吗?

  所以,刘秀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抱着葫芦不开瓢,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老是回避这个问题。否则,耿纯说的都很可能成为现实。

  再者,脸皮薄,吃不着啊!

  所以,面对耿纯的劝说,刘秀回答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

  “99+1”——“梦的解析”与《赤伏符》

  刘秀继续率军南下,来到鄗县(今河北柏乡北)时,他觉得确实要着手操办称帝的有关事宜了。

  身边将领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招来冯异,想了解一下各地的动静。

  刘秀觉得,自己率部在河北拼杀,最热闹的其实在长安、洛阳一带,冯异驻扎在孟津,信息要灵便得多。

  冯异是对自己最忠诚最有本事的人,也是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他的忠诚是如此至纯至真,相识三年来,他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

  这种忠诚既不因为自己的发达而增多,也不因自己的潦倒而减少,有点像父子母女,又不逊于兄弟姐妹。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他不是冲锋在前,就是对自己贴身保护。而当境况改善或者论功行赏时,他则谦和退让,悄悄躲在一旁。

  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跟冯异商量一下,有关键的工作交给冯异去做,已经是刘秀这几年的习惯了。

  冯异迅速赶来鄗县拜见刘秀,汇报工作。

  他希望刘秀早日登上大位的心情同样迫切。在汇报了洛阳一带的战况后,他诚恳地对刘秀说:“更始失败已经指日可待,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宗庙承续和社稷安危全在于大王您了。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迅速登基,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百姓。”

  冯异说的这些并无新意,刘秀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这些话从冯异嘴里说出,刘秀不仅听着很舒服,而且很放心。

  是的,确实不能再犹豫,再谦让,再絮叨了!自己当一哥正处于热水即沸的临界点,也就是“99+1”摄氏度的关键时刻。

  一壶热水烧了半天,再加把火就沸腾。火候错过去,有可能水开不了,火也会熄灭。他要让这把火永远不熄灭,让这壶水永远沸腾!

  所以,听了冯异的话,刘秀顺水推舟地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乘着赤龙上天,似有所悟,心跳得厉害。”

  显然,刘秀想借助于梦来巧妙地表达他自己要说的话。

  冯异立即心领神会,再次离开座位,叩拜在地,祝贺刘秀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您心中的动悸之感,就是大王尊重天性的表现。”

  在前线,冯异攻城拔寨锐不可当,在这儿,他把今文经学、谶纬之学与道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解读了刘秀的“乘龙之梦”,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冯异的这番解读不仅迎合了刘秀的心理,而且正是刘秀登基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主流舆论。

  就在这个时候,彊华从关中赶来,郑重其事地向刘秀献上《赤伏符》。

  彊华是刘秀早年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同宿舍的同学,刘秀与彊华从太学分手十来年没有联系,这次相见,他稍感突然。

  但这篇《赤伏符》来得正是时候。它上面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显然是一则典型的谶语。

  前两句不难理解,说的是刘秀发兵清剿不道之徒,各路龙蛇在神州大地上争斗不息。这第三句有点隐晦,解释起来需要点专业知识和耐性,是说四七之际,承续火德,延祚汉统的刘秀应该成为天下之主。

  对此,刘秀一看就明白。但是,当着诸位将领的面,他还要明知故问一番:“这是什么意思?”

  彊华连忙解释说:“大汉属于火德,火色为赤,伏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叫‘赤伏符’。所谓四七之际,四七即为二十八,自高祖开国至今,共228年,正与四七相符。所以,‘四七之际火为主’,就是崇尚火德的大汉朝即将复兴,而且就是由大王您来复兴。”

  刘秀故意笑着问:“这可信吗?”

  彊同学恳切地说:“是的,谶文相传,是王者的瑞应,我岂敢胡来!”

  于是,刘秀很满意,留彊同学住下,好酒好菜招待着,还跟他共叙同学情谊,纵论古今兴衰,半夜才睡。

  这样,刘秀的称帝工作就像一壶水,各位将领的拥戴和反复劝进把它烧到了99度,冯异关于梦的解析和彊华的《赤伏符》则使它沸腾了!

  刘秀心里很踏实,他觉得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自己再不称帝,那就谁都对不起,也太不好意思了。

  王莽被老百姓切片儿已经快两年了,王郎不堪一击,方望就那几个人都能挟持孺子刘婴称孤道寡,公孙述在成都宣布自己是一哥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更始王朝的干部尽是“劣币”,赤眉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的。

  天下已经被这些家伙弄成这个熊样儿,必须我来收拾收拾。

  当然,各位将领也没有一个傻瓜,对形势、对刘秀的心思也看得清楚明白。

  大家觉得在拥戴和劝进这个问题上,虽然他屡次拒绝,可搞得态度坚决一点,方法激进一点,绝不是坏事。罪大不过谋反,功高不过救主嘛!

  特别是看到彊同学捧着《赤伏符》来了,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决定再次上奏,用老天爷的力量逼刘秀“就范”。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联合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劝刘秀赶快登基称帝。

  一天,大家约好,再次向刘秀提“意见”,要求他马上称帝。

  大家的这次奏言是一段美文,大家说:“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奏言大意是说,按照上天之命显现出来的符瑞,以人应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不远千万里前来敬献祥瑞,与我们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即使当年周武王白鱼跃舟的祥瑞也无法跟这相比。现在没有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而符瑞的应验显示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应该用赶紧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天神,满足老百姓渴望真龙天子的心愿。

  如果说彊华献的符瑞给刘秀登基提供了舆论依据,而大家的这番奏言则进一步巧妙地解释了这道符瑞。

  这里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刘秀对这些话从内心里感到很受用,很舒服。

  唉,没办法,我本来对当不当一哥无所谓,现在老天爷非要我当,老百姓非盼着我当,老同学、老同事也逼着我当,那我再老是推辞就不好了,我就只好当了!

  我要是再客气,大家就真的生气了!唉,真拿你们没办法。

  于是,刘秀顺水推舟,批准筹办登基典礼,场地就设在鄗县城南千秋亭的五成陌。

  公元25年6月22日,艳阳高照,四野绿色。

  鄗南五成陌,新土培成的一个高高的台子旁,红色的龙旗迎风招展,鼓乐震耳欲聋。

  由精壮将士组成的仪仗队行列整齐,盔甲耀眼,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威风凛凛地在指定位置伫立。

  各级军政干部喜笑颜开,或细声低语,或整理衣衫,等待一个了不起时刻的到来。

  刘秀身穿龙袍,头戴皇帝的冠冕,在司礼官的导引下,迈着庄重的步子,缓缓登上高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

  刘秀郑重其事地点燃一堆柴火。

  按照皇帝登基仪式的惯例,当事人要祭天,由于天太高,高不可及,实在没办法,人们就只能点燃柴火用烟熏,让老天爷知道下面有人在念叨他。所以,《诗经·尔雅》里有一句“祭天曰燔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刘秀按照程序,点燃柴火,先祭老天爷,又祭水、火、雷、风、山、泽六宗,再祭山、林、川、谷群神。——除了老天爷,上述诸神也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能都一一请来,就点把火,一并告知了。

  接下来,祝官宣读祝文。

  这篇祝文由刘秀亲自定稿,也是美文,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照录如下: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赤伏符又不同?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这篇东西系统而简洁地概括了将领们的几次劝进和有关谶文,说刘秀功劳实在太大,完全有资格继承汉统;说天地神灵授命刘秀,非要他当一哥不行;说刘秀本来没有当一哥的意思,大家这样劝那样劝,他再三谦让推辞都不行;说这样搞来搞去,刘秀如果再不登基,将会把所有的神仙和人都得罪完。

  祝文宣读完毕,祝官宣布刘秀皇帝的年号:建武。

  接着,祝官又宣布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作为临时都城。

  再接着,刘秀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光武是刘秀后来的庙号,建武是他的年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建武”很受欢迎,作为年号被多个皇帝多次使用。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东晋元帝司马睿、后赵武帝石虎、西燕帝慕容忠、南朝齐明帝萧鸾、北魏北海王元颢都用过它作自己的年号,甚至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年号也是它。

  但是,最早使用它作年号的,还是刘秀皇帝,其他当一哥的都是有意无意跟着学的。

  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