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最有本事的皇帝:治世读刘秀 第一部:天下雄主 > 第十三章 跳出牢笼,从头再来

第十三章 跳出牢笼,从头再来

  刘秀识人用人的独到眼光和能力确实非常人能比。

  在雄主天下的征途上,包括耿纯在内,他使用的很多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一生对他忠贞不贰。

  想要创业发财,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学会识人用人,这方面,刘秀是最好的老师。

  单车临河北,英雄归心——刘秀识人用人的秘诀

  由于刘秀在更始王朝中属于有争议、被排挤的干部,刘玄等人对他这次出差只授予官衔,不给人手,也不给军马粮草。完成使命算是更始政权扩大和巩固了,要是被谁灭了,只能说你倒霉!

  但是,假如刘秀单干呢?

  对于这个要命的问题,更始王朝的高级干部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他们在考虑另外的事儿。

  有的史书说刘秀这次出差几乎是单枪匹马(单车临河北),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刘秀也根本不需要更始王朝派更多的将士,那样太碍事。只要“复兴汉室”的旗帜就足够了!

  刘秀心里很清楚,也很有把握,凭着自己的品格、能力和声威,即使孤身一人,也可以演绎精彩故事!

  一位跨国公司的老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部化为灰烬,凭着企业的品牌和文化,我完全可以很快重建。

  还有一位著名收藏家,他是业界大腕,建有自己的价值连城的博物馆,慕名找他鉴宝的人络绎不绝。他说,即使我的博物馆一夜之间没了,我也照样能过上很好的生活,无论在哪个城市。

  这两位成功人士的自信来自他们的实力:公司的品牌和文化,个人的才华和声望。

  从大哥被黑的时候起,刘秀就作从头再来的准备了。当然,他也根本不孤独。

  还是在受命以代理司隶校尉的身份,从宛城前往洛阳为更始王朝收拾办公场所的时候,刘秀就召集了一些自己安排到各处发展势力的心腹亲信。现在,他来到河北出差,更多的亲信,还有一些未曾谋面的“粉丝”纷纷前来投靠。

  一时间,天下不少英雄看好刘秀。

  比如,忠诚能干的冯异,他与苗萌受刘秀之命坚守父城等五县,顶住了更始王朝十多拨儿将士的进攻。

  刘秀去洛阳经过父城,他大开城门,献上牛马粮酒,给予热情欢迎。刘秀自然十分高兴,任命冯异为秘书长(主簿),苗萌为从事。冯异推荐的一批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刘秀一律任命为自己的掾吏,把他们带到洛阳。

  从此,冯异、铫期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折冲腾挪,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现在,刘秀要去河北,当然要带上他们。

  还有王霸,他跟随刘秀血战昆阳之后,回到家乡颍阳。

  刘秀去洛阳经过颍阳时,王霸请示老爸,想继续带着亲朋好友追随刘秀。

  老爸对他说:“我老了,不能再上疆场了,你去吧,一定要好好干。”

  刘秀任命王霸为功曹令史,把他带到洛阳。现在去河北,刘秀也把他带上。

  祭遵是在刘秀取得昆阳大捷、回军经过颍阳时,放弃在县衙工作的位置投奔刘秀的,被任命为门下史。

  这次去河北,刘秀带上他,任命他为军市令,专门管纪律。

  算了算,刘秀这次出差带了数百人。

  要在今天,这是个不小的团队。但在那个乱世,在冷兵器时期,要弄点儿什么动静,这些人又实在少得可怜。

  但是,刘秀决心就用这些人玩出大动静。

  河北的复杂局势,前面已经介绍了。

  刘秀来到这里,敏锐地观察和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软硬兼施,先站住脚跟,再扩大势力范围:一边工作一边壮大自己的队伍,采取亲和的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先礼后兵,收降武装力量和地方干部,谁不服气或者惹事儿,就打!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刘秀在河北“镇慰州部”。

  初来乍到,秘书长冯异向刘秀提出建议,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冯异的远见卓识,也与刘秀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天下的老百姓,早就被王莽害苦了,早就思念大汉王朝了。如今更始帝部下的将领们又纵横暴虐,到哪儿抢掠到哪儿,老百姓都很失望,觉得他们很靠不住,不能指望。现在您握有重权,独当一面,应该广布恩惠,实行德政。有夏桀、商纣的乱政,才有商汤、周武王的功业;人们长期饥渴,就很容易满足。所以,您应该尽快分派官属,巡行各郡县,清理冤狱,化解矛盾,广施恩惠,天下自然归心。”

  冯秘书长的建议深受刘秀的赞许,得以立即付诸实施。

  当然,这时候向刘秀积极进言的并不仅仅冯异一个人,一个名叫邓禹的年轻人从远处追随而来,使刘秀喜出望外。

  邓禹,南阳新野人,是刘秀的大老乡、阴丽华的小老乡,也是刘秀在长安读太学时候的同学。邓禹从小家境宽裕,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明伶俐,喜欢学习,年纪很小就精于儒学,长于诗书。但他又不是死读书、钻牛角尖的人,他善于识人,也精于时事世故。年仅13岁时,他就去长安太学深造。

  在京城最高学府里,邓禹结识了比自己年长8岁的学兄刘秀。他颇有知人之明,一见刘秀就认为他不是一般人,就有意亲近刘秀。

  刘秀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同乡,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几年后,刘秀回家乡种地。又过了一些日子,邓禹也回到老家新野,成为当地有名的学问人。小邓步刘秀后尘成为回乡知青时,全国各地反抗王莽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南阳一带也很热闹。

  刘縯、刘秀兄弟的故事到处流传,小邓也知道。

  等到刘玄称帝、更始王朝建立时,不少人推荐小邓到新政权里谋个差事,小邓不干。

  这并不是小邓无意仕途,而是世道太乱,他一时还搞不清哪个更正派,哪个更有希望,只能静观待变。老同学刘秀这儿,他也没有来得及联络。

  从公元22年10月刘秀起兵以来,一年间发生的事太多。

  刘秀刚起兵,即转战;刚取得昆阳大捷,即发生刘縯被害事件;刘秀刚获任司隶校尉,即北上洛阳;没出个把月时间,刘秀又出差来河北。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眼下,刘秀学兄到河北镇慰一方,小邓认为这个学兄和自己的机会都来了!他相信刘秀终非池中之物,也相信自己只有投奔到他的麾下,也才有用武之地。

  于是,小邓冒着初冬的寒风,千里迢迢,孤身一人赶往河北,一直追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他终于见到刘秀。

  刘秀一直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同学,见他远道赶来,十分高兴。

  但是,刘秀想跟他开个玩笑。他对这个小学弟说:“我现在手里有封官拜将的权力,你大老远地跑来,是不是想弄个一官半职当当?”

  邓禹则一本正经地说:“不是。”

  “那你来这儿想干什么?”

  邓禹有一肚子话要说,没有心思闹着玩,严肃地回答:“我希望您能威德加于四海,得到天下,我能从中立下尺寸之功,也好名垂青史。”

  刘秀听了这话,又见邓禹的神情,不由得笑了,便留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彻夜叙旧。

  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见面。

  刘秀极为感慨!

  刘秀自年幼懂事以来,历经稼穑的艰难、贩运的辛苦、寒窗苦读的孤寂,还有家道中落的窘迫和仕途无望的忧虑,他早已深味世态炎凉。

  起兵一年来,他身边不乏拥戴者,也有不少人转身离去。

  现在,在自己身处逆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的时候,从邓禹的口中,他第一次听到一个人对自己的复兴大业以终身相许,心里非常感动!

  本来就是相互心仪的老朋友,现在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了,自然有叙不完的旧情、说不完的新谊。

  刘秀让身边的人都称邓禹“邓将军”,经常留他与自己住在一起,共同商量大事。

  其实,根本没等多久,邓禹见到刘秀的当天夜里,就向他提出自己对时局的见解和对策。

  真正的政治家看局势,就像高手对弈,是可以走一步棋看好几步的。

  邓禹这天夜里的一番话,当然没有后来诸葛亮的那个隆中对答有名气,但同样很实用。

  他说:“更始王朝虽然定都关西地区,但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还没有安定,赤眉、青犊农民起义军还有数十万人之众。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豪强在聚集。更始帝既没有围剿、控制他们,又不能集中大家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始的将领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平庸之辈,完全靠运气爬上了现在的位置,只想着贪图钱财,作威作福,不过是一时的快活罢了。他们之中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的人来真心辅佐皇帝(更始帝),安定群众。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形势已经很明显。更始王朝这个样子,您再去为它安定边郡,辅佐朝政,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看当今之计,不如延揽天下英雄,争取民心,像当年高祖皇帝那样建立宏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靠您的才德智勇,平定天下是没有问题的。”

  刘秀听了邓禹的这番话,认为既见解高远,也正合自己的心意,既增强了逐鹿天下的信心,又大体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方略。他十分高兴,从此把这个年轻的战略家留在自己身边,当做首席智囊。

  这次对话,也是两个读书人治国安邦、经世济用人生理想的愉快交流。

  刘秀本人一生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个有大作为的读书人。他一肚子学问,是个大儒,但他又不读死书,十分讲究学以致用。

  在乱世之中,他由起初的做大官、娶美人的生活追求,逐渐确立了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

  他的这种“内圣外王”人生目标的本质就是,在思想上爱民,安民,以人为本;在行动上文攻武略,雄主天下。

  所以说,刘秀对小邓学弟提出的“务悦民心”大为赞赏,格外注意。

  其实,刘秀对争取民心的工作早就注意了。

  舂陵子弟与新市、平林兵合并之初,曾因为战利品分配不均差点儿火并,刘秀坚决把舂陵子弟手里的财物全拿出来分给盟友,化解了危机;昆阳大捷后,他又坚持把缴获的军需物资散发给老百姓,这都是他顾全大局、热爱百姓、友善待人的表现。

  至于他日前到洛阳整理办公场所,率领僚属成功再现了汉家威仪,则进一步表现了他不随波逐流而澄清天下的抱负。

  当然,起事儿以来,他多是被安排干一些粗活重活儿,像血战昆阳、整理洛阳那样独当一面的机会毕竟太少。

  现在好了,他终于独立主持一个地方、一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自主地实现自己的意图了!

  他在心底深沉地呐喊:我要让大家看看,刘秀攻城拔寨战无不克,理政爱民也深得人心!面对河北复杂困难的局面和纷至沓来的亲信、粉丝,刘秀心里充满了饱满的工作热情。

  但是,他心里热,头脑并不热。

  他的具体工作思路十分清晰,各项行动有条不紊。

  每到一处,他就安排大家首先考察各级干部,按其德才能力决定升降去留,恢复汉朝的组织机构和官吏名称;清理诉讼,平反冤狱,释放轻罪和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一些苛政和荒唐的做法。

  这真是久旱逢甘霖!

  一些正派的干部和广大群众早就被王莽摆弄苦了,对刘秀一行的做法非常高兴,非常欢迎,争着拿肉拿酒犒劳他们。无论什么时候,为人为政能被老百姓欢迎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极大的成功!

  但是,刘秀要的还远远不是这些。他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吃请,不受礼,不借工作之便谋取任何私利。

  到了邯郸的时候,刘秀还交给冯异、铫期一项秘密工作:暗中认真调查中高级干部的思想行为,是愿意一起干事儿,还是不愿意归附,列个名单报上来。政策和用人,是为政的两个命脉,刘秀对此有深刻体会,也紧紧抓住不放。

  当然,这时候刘秀还是用更始王朝命官的身份在活动,发展个人势力处于还只做不说的阶段。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更始王朝及其联军目前实力强大,威望正盛。刘縯、刘秀兄弟战昆阳,拿宛城,收拾洛阳,在老百姓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而老百姓认为他们哥儿俩是更始王朝的好干部。甚至刘秀直接指挥的、在摧毁王莽政权中有着决定作用的昆阳大捷,老百姓也把功劳记在更始王朝名下。

  这并没有错,因为他们哥儿俩是更始的干部,他们的成绩就是更始的成绩,他们的威望也提升了更始的威望。一般人并没有机会、也不能看懂更始王朝内部的是是非非,只知道更始联军战无不克,以刘秀为代表的更始干部是好样的。再加上更始王朝的龌龊事儿还没有充分暴露,老百姓都暂时把复兴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政权身上。

  所以,从更始王朝那儿拿来复兴汉室的旗子,用更始命官的招牌开展工作,可以事半功倍,也是刘秀的既定策略。

  二是刘秀目前力量还不够大。

  他的身边虽然有数百人,但显然不可能个个都像邓禹、冯异、铫期、祭遵等人这样优秀和忠诚,遇到困难的时候溜走几个,也是很正常的。

  刘玄登基后舂陵子弟已经分散了,绝大部分人都追随刘玄,就是把他们全拉过来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人。

  他本人虽然功勋卓著,能力卓越,但老百姓目前还是把他与更始王朝放在一起看的,如果忽然打出自己的旗号,大家还没有思想准备,还要有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更何况,打天下跟篡夺天下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活儿,甚至不是少数人就能干好的活儿。

  所以,刘秀审时度势,决定暂时先以更始命官和钦差大臣的名义开展工作,逐步积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取人心,到力量壮大到一定程度,再跟更始翻脸。

  人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而大政治家则要善于准确把握形势和时机,合理安排自己的伸缩进退。

  刘秀可以说对此深有体会,也运用自如。

  三是刘秀也想试探一下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干部的人心向背。

  现在王莽已灭,更始刚立,全国一片乱局,处于政权真空状态。

  对于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刘秀胸有成竹,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懂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在争取老百姓的同时,他要看看这些原王莽政权的干部到底在想些什么,又想干什么,特别是要看看他们是怎样处理与更始王朝的关系的。毕竟这些人还在位子上,而且能量很大。

  这样,渡过黄河以来,在所到州郡的工作顺利推进,充分说明刘秀的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广大干部群众都为更始王朝有刘秀这样的好干部欢欣鼓舞,但是,一些聪明人还是能够看出来所以然的。

  也正是在邯郸的时候,刘秀的又一个粉丝慕名前来投奔。

  这个粉丝名叫耿纯。

  对于耿纯,大家应该眼熟,他的父亲耿艾刚刚被更始确认为济南太守,他本人刚刚被更始任命为骑都尉,奉命去安慰赵、魏地区。

  办理这两项干部任命的是更始王朝的红人、正在巡行郡国的舞阴王李轶。

  正是从李轶身上,耿纯看到了也印证了更始干部的腐败堕落,他对这个王朝很失望。现在,听说刘秀来到邯郸,他急忙前来拜见。

  刘秀一见面就发现这是个人才,对耿纯很欣赏。

  刘秀识人用人的独到眼光和能力确实非常人能比。

  在雄主天下的征途上,包括耿纯在内,他使用的很多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一生对他忠贞不贰。

  想要创业发财,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学会识人用人,这方面,刘秀是最好的老师。

  耿纯早年曾游学长安,也是个读书人,一见刘秀就为他的君子气度所倾倒。

  接下来,耿纯还发现刘秀身边人才济济,驭将统兵的法度纪律也十分严明,与别的将领不同,便献上战马和缣帛数百匹,要求跟着刘秀干。

  耿纯这么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

  因为他出身高干家庭,也是大户人家,自己在王莽的中央机关做过官(纳言士),刚刚又被更始王朝任命为可以巡行一方的重要干部(骑都尉)。

  按照他老耿家的背景、实力,特别是玩政治的眼光和手段,耿纯要搏个良好的仕途,过个优裕安逸的生活,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放弃做看起来前途似锦的一方大员,而去给另一个正遭受排挤的一方大员打下手,他耿纯要不是对更始很失望,对刘秀很看好,是决不会这么干的!

  耿纯更多精彩表现稍候再说,因为这时候又有一个人急急来见刘秀。

  大家注意,这个人名叫刘林。

  赝品小人物反倒成了大气候

  刘林是前汉皇室嫡传血脉、景帝的第八代孙,其父刘元为赵缪王,因为杀人,被大鸿胪参本抵命。

  刘林与他老爸多少有点相像,好术数之道,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在赵、魏地区,多与一些豪强、侠客交往。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刘林当然早就听说刘秀的大名,很看好他,也很想搭上他复兴汉室的这班车。一见刘秀来邯郸,他就前来登门拜见。

  刘秀热情地接待这位同宗。

  一见面,刘林就高谈阔论破赤眉军的办法。作为见面礼,同时也怕刘秀瞧不起,他想充分表现自己。

  现在,明眼人都逐渐看出来了:赤眉与更始早晚要对决!

  赤眉军问题,河北问题,作为关乎更始王朝生死存亡的两个关键问题,都正在被更始决策层玩砸。

  刘秀来河北,这大家都在关注。而赤眉军数十万众正怀着对更始王朝的强烈不满,盘踞在洛阳以北、长安以东的黄河东边。樊崇等赤眉核心人物灰溜溜地从更始那儿跑回来,感到既羞又恼,正在盘算着怎么对更始下手。

  刘秀心想,赤眉军战斗力很强,目前既是更始的对手,将来也是自己的对手。

  于是,他就问打败赤眉军的办法。

  刘林得意地说:“现在赤眉军在河东,可以决开黄河水淹他们,百万之众都让他们成为鱼鳖。”

  这是个伤天害理的馊主意!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决堤淹人都是缺德犯罪的勾当!

  刘秀原以为刘林会想出什么治乱安邦的好主意,不料却是这样的毒计,很是不屑。

  但刘秀性格沉稳内向,处事严谨厚道,初来乍到,又不想轻易跟人翻脸,只是不理他,随后去了真定(今属河北)。

  刘林碰了一鼻子灰,觉得刘秀根本不是可以合阴谋诡计的人,在他那儿也不可能有什么油水可捞,转身就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王郎:天下这么乱,搞阴谋诡计决不会没有市场。

  其实,刘林身上虽有刘汉皇室血统,为人却不过是井底之蛙,再说大了不过是井底有毒之蛙。他只知道刘秀冷落自己是没有相中自己的计谋,殊不知政治家胸中的韬略岂能是常人所知!

  刘秀之所以没有采纳刘林的建议,当然是因为这确实是个罪恶的馊主意,一旦决堤溃坝,洪水不光对着赤眉军灌下去,还必然殃及无数无辜的老百姓,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环境危害,以及丧失民心,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挽回的。

  这种局面刘秀无论如何不能忍受,不能接受,不愿看到。

  这是其一。

  其二,刘秀认为自己目前还不是赤眉军的对手。

  目前赤眉有近百万之众,打败了很多对手,士气正旺。自己身边虽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亲信、粉丝,但不过数百人,在河北的工作刚刚开始,拿这点儿力量跟赤眉硬拼,是典型的拿鸡蛋磕石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傻瓜,就是二杆子。

  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对手打照面,要明白双方的斤两,知道如何进退,才能战无不胜。

  刘秀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又常能灵活运用。

  终其一生,无论在官场上用计,还是在战场上动武,他都没有莽撞过。

  其三,刘秀认为赤眉军对自己还有用处。

  刘秀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早晚要跟更始翻脸,而以更始王朝的无能和赤眉军的好斗,他们二者也是早晚要对决。

  目前,赤眉军对更始王朝很有意见,拉开架势要西进,跟更始动手,根本无意来与自己争地盘,自己当然犯不上引火烧身。

  假如(眼看就成为现实)赤眉与更始干起来,无论结局如何,对自己都是有利的。

  刘秀的心机,浅薄的刘林岂能看透!

  但是,小人物有时也能弄出大动静,刘林转身与王郎开发的阴谋诡计项目,很快给刘秀制造了极大的麻烦。

  王郎又名王昌,是邯郸本地人,通晓天文星象,靠给人算命、看相为生。

  他的野心很大,经常对人说河北有天子气,把不少人、特别是地方豪强的心里撩拨得直痒痒。

  刘林与他气味相投,二人结为好友,关系十分密切,经常在一起商量、嘀咕着什么。

  这哥俩儿在一起除了探讨算命业务,还经常琢磨趁着乱世怎么样才能发达一把。

  现在,刘林在刘秀那儿受了冷落,立即去找王郎商量:时机到了,赶紧找几个人忽悠老百姓一下子,称帝当一哥!

  王郎一听,正中下怀。

  他颇神秘地对刘林说,自己就是汉成帝偏房生的儿子刘子舆,怕遭人害了一直没敢露身份,咱哥俩儿关系不错,我才跟你说。

  公元10年,也就是15岁的刘秀从萧县县长、叔叔刘良那儿返回故乡的那年,11月的一天,王莽的立国将军孙建正在大街上路过,长安市民武仲拦住孙的车,自称是汉成帝的偏房生的儿子,名叫刘子舆,要求当局赶快腾出皇宫,让应该复兴的刘氏宗室住进去。

  当时,王莽毫不客气地把武仲砍了。这件事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广大干部群众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现在,这事儿过去13年了,王郎觉得如果把它抖出来,搞政治投机,还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

  王郎还认为,要忽悠广大老百姓,首先得把自己身边的这个哥们儿刘林忽悠住,他对刘林等几个朋友说:“我的母亲本来是成帝的歌女,曾经在殿中晕倒,僵卧不起,不久有一股黄气从上而下飘浮而来,过了半天才消散,接着她就怀了孕,入住宫中。当时皇后赵飞燕不能生育,为了保证自己能得到成帝的专宠,就极力打击宫中怀孕的妃嫔宫女,也打算谋害我的母亲。幸好我母亲用别人家的婴儿顶替,才保住了我的性命。后来,我12岁时,有一个知道天命的郎中李曼卿把我带到蜀地;17岁时,来到丹阳(今湖北秭归东);20岁时,来到长安;后又辗转中山(今属河北)一带,往来于燕、赵之间,等待天时。”

  这些话当然纯属扯淡。

  但总有人拿所谓的“刘子舆”弄事儿,有的不怕掉脑袋,有的则把它开发成大项目后再掉脑袋,这能说明不少问题。

  刘林听了这番瞎话半信半疑。

  不过,刘林本来就不打算弄得太明白。王郎说的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事儿是搞阴谋诡计的好材料,其中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

  完全可以开发这个项目!

  现在天下老百姓思念汉室、恢复汉室的心很迫切,刘氏宗室行情看涨,特别是就血统而言,成帝的儿子无疑更纯正、更接近汉室的嫡裔。

  要立即开发这个项目!

  既然是开发项目,总要有工作班子,总要包装宣传。

  于是,刘林便与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豪强李育、张参等人谋划,打算拥戴王郎为帝。

  李育等人本来就认识王郎,经常找他算卦,有时也被他说中,所以深信他不是一般人。

  现在经刘林这么一忽悠,李育等人觉得这个项目有前景:好事儿,立即入股!

  他们不仅慨然赞许,还将家中的钱财拿出来当投资,用于招募壮丁,组建军队。不到半个月,王郎的旗下聚集了数千人。王郎、刘林虽然建立自己的王朝心切,但这个项目毕竟太大,他们并没有立即宣布如何如何,全面开工前还要试探一下。

  恰好,这时候社会上传言赤眉军马上就要打过来,搞得沸沸扬扬。

  刘林等人为了观察一下老百姓的反应,就顺势散布流言,说赤眉军就是来立刘子舆为帝的。

  因为大家都从王莽王朝的兴衰看出来了,像建立政权这样的大项目,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配合根本不行。结果,大多数老百姓对刘林等人的谎言深信不疑。

  老百姓对皇家的私生活没办法了解,又没有DNA鉴定、亲子鉴定等技术,况且就是谁会这个,也不敢去搞。加上思汉心切,如果谁说自己是皇家的骨血,大家往往宁可信其有。各地不断出现有人打着刘氏宗室的旗号站出来起事,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样,王郎、刘林等人开发谎言大项目、建立新王朝的信心和勇气更足了。

  公元23年12月的一天,早晨,邯郸城,刘林等率领车骑数百人迅速冲进原赵王的王宫,宣布王郎就是成帝之子刘子舆,立为皇帝。

  按照预定方案,王郎当然要厚待其他几位大股东:

  他随即宣布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随后,他又立即分派将领带人去幽州、冀州一带抢地盘。

  在动武的同时,王郎还决定来文的,正式忽悠忽悠天下老百姓。

  他向各州郡发檄文,既是为自己称帝告白天下,也作为这场闹剧的开场白。

  这场闹剧虽然很搞笑,但影响大,檄文说:

  “制诏部刺史、州太守曰:朕,孝成皇帝子子舆者也。昔遭赵氏之祸,因以王莽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迹赵、魏。王莽窃位,获罪于天,天命佑汉,故使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拥兵征讨,出入胡、汉。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岳诸刘,为其先驱。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盖闻为国,子之袭父,古今不易。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诸兴义兵,咸以助朕,皆当裂土享祚子孙。已诏圣公及翟太守,亟与功臣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圣公所置,未睹朕之沉滞,或不识去就,强者负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创痍,已过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这篇檄文虽然很荒唐,但准确把握了政权真空的社会形势和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还是很能蒙人的。

  反正在这个乱世,冒险家层出不穷,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谁要是忽悠死了人,根本不用偿命,而谁要是被忽悠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王郎在檄文中反复强调了自己作为成帝私生子的地位,对翟义以来各种反抗王莽的力量简要作了评述,号召广大干部群众都来跟着自己干。

  他本来是个算卦的,有舌灿莲花的功夫,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活的说成死的,能用嘴把黑白互换,这篇檄文是他的代表作,虽然他未必亲自执笔。

  这时候,更始王朝的势力在河北还没有市场,刘秀的工作刚开头,还没有形成气候。

  大家很快在极短的时间内,纷纷响应、拥护王郎。

  甚至,就连刘秀刚刚招抚过的郡县,也归附王郎的麾下。

  这样,王郎伪政权平地而起。

  与死神赛跑

  刘秀正在打着更始的旗号发展势力,必然要跟王郎发生激烈的冲突。

  王郎看到,河北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可以用忽悠的办法来解决。只有刘秀,可能防忽悠的能力强一些。

  所以,他认为,自己眼前的、身边的主要对手,就是更始的这个优秀干部刘秀,决定把他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往死里整,来练练手。

  于是,他到处发文件,悬赏封邑十万户侯的高价,来购买刘秀的人头。

  公元24年正月,由于王郎扩张势力、剪灭异己的势头太猛,刘秀只好从真定一带率军北上攻打蓟县(今河北蓟县)。

  刘秀认为,自己人气虽旺,但当务之急是赶快建立可靠的根据地。

  在北上蓟县、路过卢奴(今河北定县)的时候,刘秀又遇到一位前来投奔自己的粉丝,他名叫耿弇。

  这是个猛人,必须好好介绍一下。

  小耿今年21岁,是上谷郡太守耿况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看书学习,受父亲影响,致力于钻研《老子》和道家学说。

  但他又不止于此,不断扩大学习范围,兼习《诗》、《礼》等儒家学说,知识十分渊博。完全可以说,这是个儒道兼修的有学问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不死读书,常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悟性极强,观察力很敏锐,因而对学问和时事的体会极为深刻。

  他待人处事富于智慧和谋略,在亲朋好友和他老爸工作单位同事中是公认的。但是,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做个读书人。作为郡太守的孩子,小耿当然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

  他从小就注意学习老爸治学和为官的方法,经常观看郡尉考选、训练兵士,那些竖起大旗、擂响战鼓、马来箭往的场面,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做个将军。

  他后来成为刘秀手下智勇双全、守无不坚、攻无不克的功勋人物。

  前不久更始的使者到上谷作威作福,被郡功曹寇恂当场给弄得很难看,使者只好认可耿弇的老爸耿况的太守的职务。但是,耿太守历经宦海多年,深知官场险恶,毕竟自己原来是王莽政权的干部,很是放心不下,就派儿子耿弇带着厚礼去拜见更始,拉拉关系,来巩固耿家的地位。

  于是,耿弇就带着老爸郡衙的两个工作人员孙仓、卫包上路了。

  当他们走到宋子县(今河北赵县东北)时,已是公元24年正月,正是王郎在邯郸称帝、到处都有人响应的时候。

  在路上,孙仓、卫包边商量、边对耿弇建议,说:“现在刘子舆(王郎)是成帝真正的继承人,我们不如直接去归顺他,还跑那么远去拜更始干什么呢?”

  是啊,刘子舆(王郎)锋头正健,是汉家的正统,就在眼前,大家都纷纷归顺他了。更始王朝远在洛阳,远水能解近渴吗?王莽篡位以来,刘氏汉家宗室起来公开叫板、称王称帝的,过去不少,现在很乱,将来难免还有。

  更始和王郎,对一般人来说,谁真谁假确实难辨。至于谁能走得更远,天知道!

  现在的孙仓和卫包,就是一般人。

  关键时刻,耿弇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眼光和魄力,也说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已经成竹在胸。耿弇见孙仓、卫包这样说,很生气,就手按宝剑,义正词严地说:“王郎是冒牌货,其实是个奸贼,迟早会失败成为阶下囚。我到京城向国家汇报渔阳、上谷两郡的形势和兵马力量,然后从太原(治今山西太原)、代郡(治今山西阳高)率兵而出,也就几十天的工夫,我突发精锐骑兵扫荡这些乌合之众,就像摧枯拉朽一般。我看你们不识时务,离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孙仓、卫包本来以为耿弇是个年轻人,好糊弄,好摆布,不料他恼了。

  耿弇的这番话,足见他对形势的观察和认识极为精当,绝非一日之功,而他说话的果敢与豪气也非同凡响。

  现在这乱世,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儿了!

  在小耿看来,王郎是个赝品,别光看眼下闹腾得正欢,假以时日,他不堪一击。而小耿所谓的“国家(更始王朝)”,也不见得就是他内心向往的归宿。

  他这次奉父亲之命出差,乍看是到更始王朝那儿汇报工作,拉拉关系,其实也是想走出来进一步观察形势,好确定老耿家下一步的取舍进退。

  接下来,孙仓、卫包用自己仅有寸光的鼠目看到,王郎就是汉家正统,就是眼前利益。他俩不敢与小耿争辩,就悄悄溜走,归顺了王郎。

  小耿一路上都在打听刘秀的消息,现在听说他在卢奴,就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去拜见,要求跟着他发展。

  刘秀本是爱才之人,见小耿相貌堂堂,气度非凡,年轻有为,又正是用人的时候,心里很是喜欢,就答应留下他。

  当然,刘秀现在身边慕名而来的亲信、粉丝较多,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自己的稳定的地盘和组织体系,没法在自己身边安排干部,就任命小耿为“门下史”,先让他跑跑腿、打打杂。

  小耿作为干部子弟,家庭和个人条件又很好,在常人看来,他无论跟着哪个政权都能找到活儿干,都有饭吃。现在,他放弃现实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跑来投奔一个正遭到各方面排挤的光杆儿司令,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拿出青春赌明天。在刘秀手下打杂,小耿并没有认为自己委屈,革命热情始终不减。

  他并不能参与商量大事儿,但可以考虑大事儿。

  有一天,小耿难以控制革命激情,就动员刘秀的护军朱祐,想通过他向刘秀建议,自己愿意回老家上谷发兵,来平定邯郸的王郎伪政权。

  刘秀听了很高兴,觉得小耿虽然年轻,却雄心勃勃,大笑着说:“这小伙子,居然有如此大志!”

  从此,刘秀对小耿刮目相看,多次召见他探讨问题,温慰有加。但是,这时候刘秀仍把他看作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让他跟着自己走,并没有让他回家乡搬兵。于是,小耿跟随刘秀向蓟县进发。

  在跟随刘秀行军的过程中,小耿给自己的父亲去信,介绍刘秀的功德、才华和风度,并说自己年轻,刘秀虽然对自己很关心,可没有放手让自己独当一面。他还要求父亲赶紧来拜见刘秀,太守不做了,跟着刘秀干!

  但是这段时期,在王郎的打击下,刘秀的日子很难过。就在他率众刚刚拿下蓟县,王郎出高价求购他人头的檄文也到了这儿。

  刘秀并不知情,刚找到落脚的地方,就派出功曹令史王霸等人到街上招兵头马,准备扩大军队,抗击王郎。

  这一天,王霸等人到街上开展工作,号召大家积极参军,共同打王郎。

  没想到市民们纷纷报以嗤笑,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他们不识时务:你们马上命都不保了,还来招哪门子兵?

  王霸又羞又恼,只好回去向刘秀复命。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原汉广阳王刘嘉的儿子刘接在蓟县起兵,响应王郎。

  刘嘉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代孙,公元前3年嗣爵为王,王莽当政时遭到贬抑。但刘接作为汉武帝第六代嫡孙,正牌的刘汉宗室,这个时候起来在政治上弄个什么动静,还是很有影响的。

  一时间,蓟城谣言四起,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惊恐,一片混乱。接下来,又传言王郎邯郸王朝来收复这儿的使者马上就到,蓟城二千石以下的干部都要出去迎接。

  刘秀一行的处境立即变得尴尬而且危险:怎么办?危急时刻,刘秀召集部下商讨对策。耿弇也被通知参加会议。

  大家为了安全起见,都主张向南撤退。刘秀经过深思熟虑,也倾向于这个意见。

  正在这时,耿弇发言,独持异议。

  小耿慷慨陈词:“我们就是从南面来的,不能向南走回头路。渔阳郡太守彭宠是您(指刘秀)的老乡,上谷郡太守是我的家父。征调这两个郡的兵马,掌握上万精兵,摧垮邯郸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成问题!”

  耿弇是个猛人,口气都与一般人不同,遇到刘秀,他的精彩人生从此拉开帷幕。

  他的这个建议,是很不错的。如果刘秀真的手握上万精锐部队,又有上谷、渔阳两郡作为根据地,扫平王郎是根本没有悬念的。

  但是,刘秀并没有采纳小耿的这个建议。

  因为王莽政权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两郡的组织体系还是旧的,包括军队在内能不能靠得住是个问题。

  大树倒了猢狲散,混乱之中,哪个猢狲往哪儿跑不是一下子好判断的。

  从王郎刚起来许多州郡就望风而降的时局来看,谁能保证这两郡与我同心?况且,对于彭宠也好,耿况也罢,刘秀都不熟悉,都没有交往过,不知深浅。

  假如这两郡靠不住,刘秀将被困死在北方,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这还是远水,难解眼前的近渴。

  也就是说,小耿的建议虽然不错,可这是一招险棋,而且是只能贏,不能输,也根本没有退路的险棋。走好了,这步棋立见奇效,稍有不慎,即成死棋,全盘皆输。

  不到情非得已,刘秀不想剑走偏锋。

  刘秀的心腹们都不同意小耿的意见,纷纷说:“我们就是死了,头也要向南,为什么要往北面钻进人家的口袋里?”

  最后,刘秀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南下,但对小耿的意见仍然十分看重,以为其中很可能就有下一步扭转乾坤的转机。

  高手对弈,向来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甚至看到更多步。

  刘秀很欣赏地当着大家的面夸赞小耿说;“他就是我们向北发展道路上的向导啊!”

  正在这个时候,王郎的人马已经来到城外,刘接作为内应,正派人满城搜捕刘秀,形势十分危急!刘秀迅速结束会议,率众向城外奔去,打算一出城就立即南逃。

  蓟城街上人跑马奔,乱成一团。老百姓有惊恐逃命的,也有上街围观的,指指点点,吵吵嚷嚷,几乎把道路堵住了,刘秀等人无法过去。

  关键时刻,铫期出场了。

  他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纵马挺戟,怒睁双眼,高声大喊:“跸!”

  围观的老百姓一见他威严难犯的样子,吓得赶紧退让。

  刘秀的随从立即上前直冲,才挤出一条路来。

  这个“跸”字在有皇帝的年代并不是随便说的,它是为皇帝服务的专门用词,专门用于皇帝出行时喊出来,开辟道路并且禁止一般人通行。

  铫期这时候喊出来,加上他还身下有马,手里有戟,极富威慑力。

  同时,铫期还是有名的孝义之人,这时为刘秀开道喊出这个,意味深长,大家体会吧。

  当刘秀一行跑到蓟城南门时,门已关闭。那就不能客气了,打!

  蓟城正乱,防卫当然难以形成体系,城门的守卫者也并不是冯异、铫期、王霸等人的对手。

  经过一番打斗,刘秀在众勇士的护卫下攻破城门,冲了出来。在混乱之中,刘秀等人一度跑散了,出城后又聚拢起来。

  但耿弇还是失散了。他没有追上刘秀,只好跑回昌平(今北京昌平)找自己的老爸耿况,要求老爸立即发兵,解救刘秀。

  刘秀等人出城后一直向南狂奔!这是他的一次非常狼狈的逃奔。

  由于王郎、刘接的追兵随后赶来,他带着自己的这一批亲信和粉丝,不分昼夜地逃命。他们人不歇脚,马不卸鞍,又不敢进城镇,入村庄,吃饭、睡觉都只能在路边上。

  屋漏偏逢连阴雨。

  当刘秀一行跑到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时,天气骤变,异常寒冷。他们在一个叫芜蒌亭的地方歇脚,又饿又冷,苦不堪言。

  还是冯异有办法,他不知道从哪儿搞来豆粥给大家凑合凑合。

  饿时吃一口,胜似饱了的一斗。刘秀显然对这碗豆粥极为受用,第二天清晨,还回味着它的余香。

  他风趣地对大家说:“昨晚喝了冯异的豆粥,既不饿了,也不冷了。”

  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万能的。这时候的一碗豆粥固然很香,但作用有限,也难持久,大家该饿还是饿,该冷还是冷,当然,该跑还得跑。

  讨饭讨到了敌人的地盘

  刘秀带着大家连日狂奔,既惊恐不安,精神上太紧张,又人饥马乏,生理上也受不了,吃饭睡觉成了当务之急。

  这么一大帮人要好好地吃饭,休息,当然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解决的。

  考虑到王郎的追兵稍远,刘秀就带着大家进入饶阳县城,直接来到政府招待所(驿馆)。刘秀冒称是邯郸使者,一住进去,就要求赶紧把好饭好菜端上来。

  饶阳属于望风归顺王郎,邯郸那面还没有来得及派人到这儿收拾收拾。

  招待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没敢怠慢,连忙准备,很快就把饭菜弄了上来。大家实在饿渴难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窝蜂地抢着吃起来。

  接待人员看他们这个样子,不由得起了疑心:这些人怎么像很久没吃过东西似的?

  时值非常时期,辨明人的身份并不容易。一名接待人员就想了个主意,要试探一下这帮人。

  他忽然擂响了招待所门前的大鼓,并大喊:“邯郸将军到!”

  刘秀等人果然不知是诈,个个大惊失色,纷纷放下碗筷准备逃走。刘秀在短暂的惊慌之后,迅速冷静下来。他觉得,假如邯郸兵马真的来到,自己和大伙儿是跑不掉的,不如见机行事,以静制动。

  他稳定了一下情绪,要大家少安毋躁,自己则不慌不忙地回到原来座位上坐好,大声说:“请邯郸将军进来!”

  哪儿有邯郸将军呢?这样反而把接待人员搞得很尴尬。

  僵持了好大一会儿,刘秀一行才驾车离去。

  接待人员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们起了疑心,既不能直接盘问,更不敢动手先抓起来,用邯郸将军诈又没有诈住。

  他们虽然弄不清刘秀一行的底细,也不敢阻拦,但心里的疑虑未消,随即大声遥呼城南门的看门人把门关上,不要放刘秀一行出去。

  听到接待人员的呼喊,看守城南门的干部看看刘秀一行虽然疲惫但说打还能打的样子,很识时务,说:“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怎么能随便不让贵人出门呢?”

  这样,刘秀一行才得以出门南去。

  他们出了饶阳县城,还是唯恐追兵赶上,就继续冒着霜雪,昼夜兼程往南跑。天气十分寒冷,这些人的脸都冻烂了。跑到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县)时,他们仍然可以听到王郎的追兵紧随其后的消息,大家都很恐惧。

  一行人快到滹沱河时,前面去侦察的将士回来报告:河冰消融,没有船只,无法渡河。

  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怎么办?大家更加恐惧了。

  刘秀并不甘心,再派王霸前去察看。

  王霸到河边一看,果然正如侦察人员所说。

  但是,他担心实话实说惊扰大家,离散人心,心想不如让刘秀带着大家继续前进,走一步算一步。

  他回头向刘秀报告,撒了个谎,说:“冰很厚,可以过去。”

  一行人不知道他说的是瞎话,都十分高兴。

  刘秀当然也是非常高兴,笑着说:“侦察人员果然胡说。”

  于是,刘秀带领大家继续前进。

  说来神奇,待刘秀一行来到滹沱河边,大家发现河水已经全部冰封了。

  刘秀见状,立即安排王霸做好警戒,大家迅速渡河。

  大家从河冰上紧张而有序地渡过。

  谁知,大家快要渡完、仅剩几辆车马还没有上岸的时候,河冰又消融塌陷了!

  简直是有如神助!刘秀的智慧和部属的忠诚,加上一点点运气,一次次化险为夷,包括这次渡河。

  过河以后,刘秀忍不住夸奖王霸:“安定军心,使我们大家安全顺利地渡过此河,免遭灾难,全靠你的力量!”

  王霸连忙拜谢,谦虚地说:“河水突然冰封,让我们顺利渡过,都是明公您的大德所致,是神灵保佑我们的结果。就是当年白鱼跳进周武王的船里那样的符瑞,也无法相比。”

  刘秀仍然要表扬王霸:“王霸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使我们顺利渡河,这就是天降符瑞!”

  随即,刘秀封王霸为军正、关内侯。

  刘秀一行继续南奔,但是,由于跑得仓惶,天气不好,人生地不熟,他们又没有指南针、导航仪之类的东西,不幸迷了路。本来是要南下的,结果北上来到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县城西一带。

  绕了一个圈子,又迷失了方向,刘秀算是彻底失去了前进的目标。

  大家惶恐迷茫,不知该往哪儿去!

  就在这个时候,离他们不远的路边,有一位身穿白衣服的老人为他们指路。

  老人手指南方,语气坚定地说:“大家要努力,信都郡仍然效忠长安的更始,你们去吧,离这个地方只有80里!”

  这位白衣老人是谁?他是在猎猎寒风中专门等候刘秀的吗?他怎么知道刘秀要路过呢?

  只能说,对刘秀而言,如果确有其事,说明老天爷都愿意帮他;如果仅仅是史家的演绎,也说明希望刘秀化险为夷,中兴盛世,已经是人心所向。

  刘秀率众直奔信都而去。无论如何,他终于渡过这次难关,迎来了人生大放光彩的时刻。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