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第二章佐命成帝业 一、辅弼灭陈

第二章佐命成帝业 一、辅弼灭陈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部将胡大海镇守宁越,改宁越府为金华府,经多方访求,得知金华、处州一带有四位贤达,除了传主刘基外,一是金华宋濂,元至正年间曾被荐授为翰林编修,辞而不就。隐遁山中著述。宋濂淹通文史,为文醇深演迤,声名较著。二是丽水叶深,博学有才藻,元末被授为行省元帅。三是龙泉章溢,曾与叶琛一起拜许谦门人王毅为师,一起在石抹宜孙幕府任职,后辞官不受,退隐匡山。四人之中,宋濂在金华既下后曾被朱元璋召见,并在知府王显宗开设的郡学中任五经师。①孙炎攻克处州后,朱元璋便命孙炎敦请四人同赴金陵。宋、叶、章三人都应允受聘,但刘基婉言辞谢,经孙炎再三固邀,才受聘同往应天①,临行之前,刘基将在任期间召集的义兵交付给其弟刘陛指挥,并且告诫曰:"善守境土,毋为方氏所得也,勿忧我。"②应朱元璋之召,仍不忘防范方国珍。再次表现了刘基对方国珍与红中军的不同态度。

  初诣应天,应朱元璋的征询,刘基详细分析了群雄逐鹿的情势,陈述了有关当时时务的十八条策略,朱元璋保为赞许,便"以基为参谋,以濂为儒学提举,以溢与琛为营田司佥事"。③刘基从此佐戎帷幄,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开始了新的政治军事生涯。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陈友谅是朱元璋的首敌,消灭陈友谅的军队主要经历了两大战役:首战龙江,改变了陈、朱兵力悬殊的状况;再战鄙阳,陈友谅身亡、主力被歼。刘基都直接参与了两战的运筹决策。

  (一)首战龙江

  陈友谅,沔阳玉沙县(今湖北沔阳县)人,世代以捕鱼为业,曾任县吏。徐寿辉、倪文俊等起义时,陈友谅投身于倪文俊军中,倪文俊图谋徐寿辉事发后,陈友谅袭杀倪文俊,收纳了倪文俊的部众,不久又设计杀害了徐寿辉的随从部属,徐寿辉被驾空,刘基一行到达应天不久,居有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自恃军力强大,疆土广阔,挟徐寿辉统率水军攻陷太平。陈友谅踌躇满志、急谋僭窃,密令壮夫以铁挝击杀徐寿辉。匆匆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在大雨之中草次举行仪式,即皇帝位,国号汉,年号为大义。

  徐寿辉被杀后,陈友谅曾暗中遣使约张士诚会攻应天,但张士诚迟疑不决,并未响应。陈友谅便急不可待地径自从采石顺流东下,试图一举消灭朱① 详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宋濂传》。

  ① 刘基受聘详情略有两说,一是欣然应聘。《行状》、《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言行录》、《明史稿·列传之部》、《明史窃》等都持此说。如《明史稿刘基传》:"基素以金陵有王气,仰天命有归,遂饬弟陛护众保境,以拒方氏,独与章溢、叶琛等间道诣应天。"一位固邀乃至相逼然后始出。《明史·刘基传》、《明史·孙炎传》、《青田县志·辨误》等作此说。如《明史·孙炎传》:"(孙炎)克处州,授总制,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更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今姑从后说。② 黄伯生:《行状》。

  ③ [明]尹守衡:《明史窃·开国纪第一》,东莞博物图书馆修补光绪十二年刊本。元璋。陈友谅的水军约十倍于朱元璋,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大舰百余艘,战阿数百条。当朱元璋召集群臣计议御敌方略时,文官武将们被陈友谅"投戈断江、舳舻千里"的声势吓得无所适从,恇扰不决;主张献城纳款的有之;昏说钟山有帝王之气,退据钟山,以期自保的有之;主张保存实力,让城别走的有之;建议先攻袭太平,以牵制陈友谅兵力的有之。唯独刘基镇静自若、默然无语。朱元璋见此情形,便单独将刘基召入内室,屏退众人,征询刘基的意见。刘基力陈数策:首先,宣示拼死抗击的决心--"主降及奔者,可斩也。"①投降则朱元璋的统一宏业无法实现。大敌当前,兵刃未接,先议弃城溃遁,必将一败不可收拾。况且当时群雄鼎持,东有张士诚、北有元军、南有方国珍,退也无地可据。因此,刘基此议确是以息喧氛、稳定军心的重要手段。

  其次,拒敌的政治策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②抗御强敌需戮力同心,而内示慨诚,赈民济贫是取信于民,鼓舞士气,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

  再次,拒敌的军事策略--"诱之深入而伏兵邀取之。"③"以逸待劳,何患不克"④,强敌犯境,固阵拒守,双方军事实力悬殊,难以御敌。因此,刘基提出的以逸待劳,邀而歼之的策略堪称卓识。

  刘基果断抗击的勇气和具体而微的作战方略,更加坚定了朱元璋抗击陈友谅的决心。诱其深入的军事策略被朱元璋所采纳,"以逸待劳,何患不克"的预见,果然被这一战役的结果所证实。

  当时,朱元璋军中有陈友谅的故友康茂才,因此,便使康茂才致信陈友谅,佯称为内应,引诱陈友谅由江东桥进攻,以呼喊老康为信号。朱元璋和刘基等人则分兵布置,冯国胜、常遇春在石灰山旁设伏,徐达驻军南门外,杨璟驻军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出兵龙江关外,朱元璋、刘基等人则在卢龙山上指挥。陈友谅果然率军东下,到大胜港时,受到杨璟军队的抵抗,后直趋江东桥,当看到是石桥而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时,情知不妙,连声呼喊老康,无人应答,知道中计,随即率军转向龙湾,这时朱元璋军队以令旗为号,伏兵四起,内外合击,陈友谅全军溃败,恰逢潮退,兵船搁浅,被杀死、淹死的陈友谅军队无数,二万余将士被俘获,巨舰百余艘、战舸数百条被缴获,陈友谅在纷乱之中乘船逃走。朱元璋率军乘胜攻克了太平、安庆、信州、袁州。

  其后,刘基又随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一起溯流而上。当时安定被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攻克,当朱元璋率大军抵达安庆城下时,张定边固守不出。刘基和朱元璋一起议定由陆路佯攻,引诱其出战,水军再乘势大举进攻,结果安定被收复。又乘胜进军江州,陈友谅亲自督师迎战,刘基辅助朱元璋将水军分为两路,夹击江州,缴获兵船百余艘。陈友谅半夜弃城逃至武昌,又缴获战马二千余匹,粮食数十万斤。

  江州攻克之后,刘基还直接促成了龙兴(今江西省南昌市)守将降附。

  ①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② 黄伯生:《行状》。

  ③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八十五《刘基传》,《明人文集丛刊》第1 期第22 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④ [明]高岱:《鸿猷录》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陈友谅所属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派遣使者郑仁杰到江州求见朱元璋,愿献龙兴城投降,但提出拥有旧部、不要改编的要求,在朱元璋犹豫难决之际,"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①并致信胡、祝二人,以释其虑。次年正月,朱元璋亲自到龙兴受降,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以叶琛为知府。其后,宁州土官陈龙、吉安土军元帅孙本立、龙泉(今江西遂川)守将彭时中也相继归附朱元璋。

  这样,在刘基的襄赞谋划之下,龙江之役以朱元璋的全胜而告终,张士诚也不敢贸然西进。朱元璋具备了与陈友谅抗衡的实力,东西夹击的危局得到了缓解。朱元璋开始由防御到进攻的转变。对龙江之役,《明事断略》载:"诈降者康茂才,战者刘基、坚守南昌两月不下者,朱文正也。三人之功尤著。"①朱元璋也意欲赏赐刘基,但被婉言辞却。

  出山伊始,刘基即显示出了卓荦的军事才华,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深为其倚重和推崇,军情紧急之时,竟至到了不可或缺、寸步难离的地步。朱元璋的推重从以下三事可见概略:一是至正二十年(1360 年)六月。刘基挚友、元将石抹宜孙战死,朱元璋也因为刘基与石抹宜孙的笃厚交谊,而捐弃其率军抵制朱元璋南下的前嫌,破例派遣使者参与祭祀:太祖嘉其尽忠,死事遣使祭之。②二是至正二十一(1361)年,正值朱元璋西征陈友谅之时,刘基母亲富氏病逝,意欲归里营葬,朱元璋诚挚慰留,亲撰《御制慰书》云:今日闻知老先生尊堂辞世去矣。寿八十余岁,人生在世,能有几个如此?先生闻知,莫不思归否?先生既来助我,事业未成,若果思归,必当宜宽。于礼我正当不合解先生休去,为何?此一小城中,我掌纲常,正直教人忠孝,却不当当先生归去。昔日徐庶助刘先主,母被曹操将去,庶云:"方寸乱矣,乞放我归。"先主容去,使致子母团圆。然此先生之母若生而他处,以徐庶论之,必当以徐庶之去。今日老母任逍遥之路,踏更生之境,有何不可?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养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回乡里荐母之劬劳,岂不美哉?①三是刘基居家丁忧的一年中,朱元璋曾数次致函访求军国大事,言辞十分剀切,盼望刘基早日再回应天。从其书信中可以透视出刘基的佐命之功,故全文录于次: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幸获殄灭,疆域少安,收兵避署。遣人专诣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月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勇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①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① 虽然《明事断略》中的"龙江之战"中的"龙"、"江"指龙兴、江州,而与笔者所指的尤湾、江州不同,但三人之中前二人之功无异。

  ② [清]夏燮:《明通鉴》前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① 《明史》及王鸿绪《明史稿》本传作"基丧母,值兵事未敢言。"但《行状》记载不同:"初公闻母富氏丧,悲恸欲即归。上以书慰留之,期以成功,公不得已,遂从征伐,至是辞归。上遣礼官伴送,累使吊祭,恩礼甚厚。"《本朝分省人物考》、《弇州山人续稿》等均从《行状》。《御制慰书》收录于《翊运录》,而刘璟在世时即谋重刻(详见《诚意伯文集》卷首吴从善《翊运录序》。)成书较早,可堪凭信。而《御制慰书》内容正与《行状》吻合。《明史》、《明史稿》记载不确。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然择在七月二十一日甲子,未得吉时,是以再差人星夜诣前,望先生以生民之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如或未可即来,可将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择定,密封发来,实为眷顾。惟先生亮察不备!①中国自古就有观星相变化预测吉凶的传统,其中既有人类长期的直观的经验结累,又具有一定的迷信成份。刘基屡屡言而有验,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当是刘基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分析推断而附以星相占验的形式而已,因此,决不应将刘基简单的视为占星术士。朱元璋期望刘基早日回应天,主要是因为刘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朱元璋的《御名书》中虽然有些谈论星相吉凶的芜杂内容,但已足以看出刘基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佐幕。

  (二)安定东南

  龙江之战以后,陈友谅虽受重创,但仍是朱元璋的主要威胁。由于局势板荡,朱元璋要西击陈友谅,首先要稳定东南,以解除后顾之虞。在稳定东南局势的过程中,刘基出力甚多,这主要是在回乡葬母的过程中完成的。至正二十二年(1362)初,刘基归里时,虽然东西两线战局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从全局来看,孰胜孰负,尚不明朗,因此降将复叛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年三月,洪都降将祝宗、康泰叛,刘基好友叶琛遇害。在刘基归里途经衢州时,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反叛,杀害了金华守臣参政胡大海、郎中王恺等人,并写信给衢州、处州两地的苗军,相约同时起兵。处州苗军元帅李祐之、贺仁得等闻迅后随即反叛,杀害了行枢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等,浙东为之震动。衢州城中也有人试图起兵响应,到处人心惶恐,衢州守将夏毅被这危急的情势吓得无所适从。刘基至衢州后,安抚民众,又致书金华、处州各属县,告诫要固守各地,安定民心。其后,会同平章邵荣、元帅王佑、胡深等兵攻处州,李祐之自杀,贺仁得被缚,槛送应天问斩,处州得以恢复安宁。金华叛军也由于李文忠发兵平叛而逃走,投奔张士诚,金华又重新被朱元璋收复。直到浙东局面得到稳定刘基才回家葬母。

  经过与朱元璋一二年时间的相处,刘基对朱元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政治、军事才华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逐渐打消了初人应天时的疑虑①,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正因为如此,才因西征陈友谅、平定金、处苗军叛乱,将回乡营葬母亲的日期一再延宕。回乡以后,又时常向亲友宣说朱元璋的恩德,预言其必定会混一海内,使乡里及邻近诸县的百姓都"翕然心服"。①此次归里,还为招抚方国珍作了准备。

  方国珍生性狡诈,对元代朝廷时降时叛,以求保存实力、升迁宫陛。朱元璋起兵之初,与方国珍并无联系,攻取婺洲之后才与其邻境相望。当时朱元璋受陈、张夹击,无暇南顾,因此,对方国珍示以招抚策略,以求南线稳① 朱元璋:《御名书》,载《诚意伯文集》卷一。

  ① 刘基等人初到应天,曾心存芥蒂。刘基《送仲珩还金华序》:"庚子之岁,予与金华宋先生俱来京师。时上渡江未久,浙东方归附。先生与予同乡叶景渊、章三益同居孔子庙学,惟日相与谈笑,能俱不念家。而予三人者,亦皆不能无芥于心,惟先生泰然耳。"① 黄伯生:《行状》。

  定。方国珍则与南方的陈友定、北方的张士诚不太和洽,因此对朱元璋也"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其变。"②因此遣使奉书,向朱元璋献上黄金白银、金织文绮。至正十九年(1359)月,方国珍又遣使欲献温、台、庆元三郡,且以次子为质。九月,朱元璋则授方国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但方国珍以老病为借口,推却所授官爵。其后朱元璋屡次致书谴责,言辞峻厉。至正二十一年(1361)方国珍不得已遣使献金玉马鞍给朱元璋,朱元璋却而不受③,朱、方之间关系日渐僵化。刘基此时归里,方国珍便派遣专人向刘基致书奉礼。方国珍所为,原因概有其二:一是方国珍虽然据有温、台、明三郡,但刘基一直主张对方氏首要予以镇压,因此"方氏素畏公名"④,同时,刘基声名远播,"士大夫皆仰基如景星庆云"。⑤方国珍所为,确实对刘基怀有敬畏之心。二是方国珍屡降屡叛,与元王朝勾勾搭搭,朱元璋曾予以谴责。方国珍对朱元璋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颇为畏惧,对朱元璋讨好不及(朱元璋不受其礼),而刘基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想通过修好刘基以达目的。刘基则因事而为,派人赴应天秉告朱元璋关于方国珍致书奉礼一事,在征得朱元璋的同意后,向方氏来使宣示朱元璋的威德,劝其归附。方国珍由此向朱元璋纳土入贡,为最终降附作了准备。

  刘基丁母忧一年,回应天时,还协助李文忠一起击退张士诚的进攻。当时刘基途经浙江建德,正遇上张士诚的军队径自深入,进攻建德,守将李文忠意欲奋起迎战。刘基认为正面迎战,伤亡巨大,张士诚军孤军独进,后援将难以为继,数天之后自然会撤退。三天后虽然敌营旌旗如故,刘基看出是掩护撤退的假象,于是建议李文忠出兵追击,穷追到东阳将这部分张军全部擒获。此后刘基才启程回应天。

  (三)再战鄱阳

  鄱阳湖决战是由朱元璋驰援安丰,陈友谅乘间围攻洪都而引发的。

  当朱、陈在江州、龙兴等地争战时,北方红中军的形势逐渐不利,转战在山东一带的红中军在毛贵率领下曾一度渐稳阵脚,但由于内部杀伐,被元将察罕帖木儿乘机进攻,地盘渐失,韩林儿只得退保安丰(今安徽寿县附近)。至正二十三年(1363)月,张士诚发兵进攻安丰,以吕珍为先锋,围困安丰,城中粮尽,刘福通请朱元璋驰援。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等大军北援,刘基力劝未果,但援军未至,安丰城已破,刘福通战死。朱元璋又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置于滁州。

  安丰之战以后,张士诚逡巡观望,朱、张双方在军事上处于暂时的对峙、稳定状态。朱元璋虽然说"同讨夷狄以安中国是为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夷狄是谓无策。"①但由于陈友谅东下心切,因此,朱元璋与元王朝之间致力于通好求和。②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即遣使至汴梁察罕帖木儿处,② 《明太祖实录》卷七,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原北图红格钞本校印本。以下同此版本,不注。③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七、卷八。

  ④ 黄伯生:《行状》。

  ⑤ 黄伯生:《行状》。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② [明]刘辰《国初事迹》:"时陈友谅掳上江,震扼安庆,张士诚据苏州,故有北方之好。"国朝典故丛书次年六月,察罕遣使致书朱元璋。其后,元户部尚书张起来应天。朱元璋还曾送扩廓帖木儿文绮若干,希望"自今以往,信使继踵,商贾不绝,无有彼此。"③此时,方国珍只求自保三郡,因此,朱元璋最主要的威胁仍然是陈友谅。安丰烽火尚未熄灭,朱、陈之间的战略决战便拉开了序幕。

  如刘基劝阻朱元璋时所料,当朱元璋率大军驰援安丰时,陈友谅乘虚而进,围攻洪都。陈友谅经过龙江战败之后,特制了高达数丈、可容纳二三千人,上下三层的巨舰数百艘,绵亘数十里,族旗戈盾,望之如山,号称六十万④大军,空国而来,直扑洪都,试图与朱元璋决一死战,以报宿怨。洪都原城墙瞰江而筑,陈友谅上次率兵攻城,便是乘水涨时大舰直薄城下一举攻克的。朱元璋收复后,将城墙后撤,距江三十步而筑,因此,陈友谅此次进攻,只得弃舰登岸围城。洪都守将朱文正顽强抗击、分兵拒守,城墙被多次攻破,又多次修复,自四月壬戍日到七月,激战八十五天,陈友谅始终攻城不下。其时朱元璋主力由徐达、常遇春统帅围攻庐州,持续三月不下,陈友谅军队则攻克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地。七月,朱元璋召回途达、常遇春,亲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便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从而开始了为期三十六天的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

  战役当中,刘基与朱元璋共乘一船,参与了整个战役的指挥谋划。

  开战伊始,两军在鄱阳湖南部的康郎山相遇,朱元璋看到陈友谅军舟巨樯高,阵势庞大,心中不免惊惧,刘基曰:"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①为之壮胆助威。此役朱元璋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和捕捉了有利的战机。

  朱元璋此役主要运用了火攻战术。汉军多为巨舰,且首尾相连,虽然不怕风浪颠簸,但运转不灵。元璋军队战船较小,但运行快捷、进退自如。这与当年赤壁之战的情形颇为相似。此役朱元璋军队也借鉴了吴、蜀联军火攻取胜的经验,"戒诸将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②七月二十二日下午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火攻:东北风起,上命以七舟载获苇,置火药其中,束草为人,饰以甲胄,各持兵戟若斗敌者,令敢死士操之,备走舸于后,将迫敌舟,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抵敌舟,其水寨舟数百艘悉被燔,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太半。①随即又乘势斩首二千余级。这次火攻是整个战役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此前两军胶着,互有胜负,但这次火攻,汉军元气大伤,尤其是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平章陈普略都被焚而死,陈友谅气沮势颓。其后便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左右金吾叛降后,陈友谅军更形穷蹙。

  显然,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军队成功地借鉴古代兵法的一个典型战例。

  朱元璋对古法善于通变,灵活运用,但有时"亦何暇论古法耶?"②刘基无疑本。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④ [明]刘辰《国初事迹》:"时伪汉王陈友谅亲率高稍子战船,兵号六十万,围江西南昌"。① 刘辰:《国初事迹》。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② 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与刘基论兵事时,刘基曰:"臣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上曰:"兵者谋也,因敌制胜,岂必泥于古哉。朕尝亲当矢石观战阵之事,开阖奇正,顷刻变化犹风云之无常势,是西吴军中最为谙熟古代兵法的,因此,鄱阳湖战役中成功运用火攻与刘基的正确谋划有关。③此役火器的种类繁多,特别是名为"没奈何"的火器,威力甚大。现在仍存的《火龙经》、《火龙神器阵法》虽不是刘基所作(见本书第十四章),但托名刘基,说明刘基当对火器颇有研究。

  同时,刘基、朱升等人及时提出"移军湖口"的策略,也是此役致胜的另一重要因素。

  大战正酣时,朱元璋率军移至湖口,令常遇春、廖永忠诸将统率水军横截湖面,邀其归路,断绝了陈友谅军队出入的通道,同时,又分别遣将取蕲州、兴国。"朱文正遣兵于南康、都昌绝其粮道。"①朱元璋军又在湖岸立栅,以陆军策应水师。陈友谅进退失据,试图奔还武昌,陆路被阻、湖口被扼。八月二十六日,只得拼死突出湖口、陈友谅便是在突湖口后不久而中流矢身亡的。②次日,陈荣等又带楼船兵马来降,投降士卒达五万余人,朱元璋因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显然,刘基等人提的"移军湖口"的战略直接关系到了此役的后期战局。

  此役之中,刘基还曾使朱元璋免罹一难。《明史·刘基传》载: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徒别炯,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

  陈友谅死后,其子陈理,太尉张定边等退奔武昌。朱元璋军围武昌城六月之久,陈理不得已衔壁肉袒,率领张定边等出降。其后汉、沔、荆、岳诸郡县也相继归降。年底,陈友谅据有的广大地区都为朱元璋所有,从而奠定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基础。

  对这一规模空前的巨大战役,其后刘基曾挥毫赋诗: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声激烈似雷霆,猛气擿瀸震貔虎。拔栅皖城犹俯拾,探穴九江无险阻。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蜺圠相吞吐。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拊灵鼓。将军金甲箭攒蝟,战士铁衣汗流雨。火龙熺焰绛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鲸鲵既翦欃枪落,革木熙阳鱼出釜。??①以雄恣排恣的笔势,描绘了当年一幅日黑天昏的酣战图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