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 八、笑到最后的人

八、笑到最后的人

  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刘邦又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羞与绛、灌等列”,树敌太多,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应陈豨谋反,遭来杀身之祸,也是罪有应得。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一切都已经迟了。

  韩信说这话却别有深意,是感叹自己当时不够果断没有大胆赌一把?还是故意显示自己有机会反而没有反的冤枉?难道韩信不知道说此话还给蒯通带来灾祸吗?

  刘邦剿灭陈豨叛军,班师还朝,对韩信的死半忧半喜,忧的是从此失掉一只得力臂膀,喜的是他向来对功高盖主的人怀有敌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吕后此举正好除去他的心头之患。他听说韩信死前提到过蒯通,就立刻派人捉拿蒯通,要把他煮了。

  “你教唆韩信谋反了

  ”刘邦很有把握地戏弄道。“是的,我说过三分天下的话。”蒯通似乎也是戏弄的口气。“你不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吗?”刘邦的凶相不想掩盖了,他要发作了。

  “那时,你还不是皇帝,不听你的话哪里算是谋反?秦始皇的时候,楚霸王的时候,人人都不听命你,你能以谋反的罪名把天下人杀尽杀绝吗?”挑衅的语气和眼光中,蒯通准备通过死刑而把名声传播千年。刘邦被震慑了,正所谓“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他想收买蒯通,许以官位。蒯通干脆地拒绝了任命,返回稷下办起学堂。

  佩服之余,人们有一点遗憾,既然皇上已经捐弃前嫌,给你蒯通以机遇,为何不识抬举?栋梁之材可以做大柱,可以做横梁,虽然有些委屈,甚至也可以做檩条。如果你要用它去做筷子或者火柴棒,那么宁肯闲置在那里,它也不会“屈尊”了。蒯通不肯做刘邦的官,一来由于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早已先入为主,二来自己的谋略和胆识已经得到证明,当然不会屈才而就了。闲置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后话了。

  就在韩信为要不要听从蒯通的建议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刘邦也没有闲着,他一面派人不断去催促韩信来进攻楚军,一面派使者拿着印绶火速到黥布处,封他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去截断楚军的后路。而彭越此时却小动作不断,他继续在楚军腹部进行杀人放火,烧杀抢劫的流氓勾当,使得楚军的粮草告急,他功不可没。当初张良三步走的计划是多么明智,关键时刻,他提到的韩信、黥布、彭越三人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邦不但积极去联络各大王来相助。而且还遇到了天上掉陷饼的好事,来了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骑兵。这支骑兵的到来完全归功于陈平。

  这群貉族骑兵的头头就是一个名叫郭逸的汉人。这郭逸和陈平是一个村的,是从小玩到大好朋友。长大后,郭逸跟随父亲到洛阳做起了丝绸生意,那时北方的貉族人拿宝马和银器去换丝绸品,郭逸被貉族人一个郡王看上,于是强行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郡主死后,他便代替了郡主的位置。

  恰巧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时,听说陈平在刘邦军中很是风光,就来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就看出了情缘来。在陈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郭逸最终决定带领手下几千骑兵来支援。

  果然,他的数千名英武高大的骑兵的出现,让刘邦惊喜异常,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和吃了定心丸的刘邦不一样,此时的项羽非但没有定心丸吃,而且连米饭也成了一种奢侈。彭越带兵驻扎在梁地,时不时地袭击骚扰楚军,把楚军的粮食供给一刀切断。韩信、黥布又联合起来围打楚军,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羽弹尽粮绝,兵困马乏,渐渐支持不住了。

  鸿沟为界

  但就在项羽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刘邦的使者侯公到了项羽营中。原来早先的时候刘邦就曾派陆贾到项羽营地说议和的事,当时龙且的死正打击了他,而且他正在派人做韩信的工作,因此,还没等陆贾开口就把他轰走了。

  但此一时彼一时,韩信坚持不肯归降于他,此时又粮草已尽,士兵军心涣散,议和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见了侯公,项羽内心虽然有点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刘邦派你来干什么?”“议和。”而对项羽的明知故问,侯公回答得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的这几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了,不如议和算了。”

  “刘邦议和有什么条件吗?”项羽知道此时自己的处境远远落后于刘邦,故有此问。“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界为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回答的简洁明了。“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反问了一句。“对,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他说:“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不但刘邦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孝悌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总之说得项羽心里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听了这些好话有点飘飘然了,再加上当时形势确实对自己不利,项羽认可了议和的要求。

  他们约定以鸿沟(也就是广武涧)为界,划分势力范围。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协议签订后,项羽见一切都搞定了,似乎出奇地顺利,于是马上按约定放了刘太公和吕后,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项羽领兵东返,刘邦也打算领兵回关中。

  垓下之围

  话说项羽带着他的三十万大军开始缓慢地向楚国撤退,他的打算是慢慢行军,免得被刘邦乘机袭击后路。因为他的将士全都已经归心似箭,一刻也不想在前线多呆了。他们加快步伐完全把队列打散了。项羽的内心很是烦闷。这天,楚军行至阳夏之南,天色已经很晚,项羽就指挥部下安营扎寨,在阳夏城外埋锅造饭,准备歇息。

  主动提出媾和的刘邦,趁着项羽带着疲兵,松懈回乡之际,又亲率三十万大军,正悄悄地从后面掩杀过来。汉军的一路已经在阳夏屯驻,据守住了楚军东去的道路。原来,就在刘邦准备班师回朝时,张良和陈平一起出现在他面前。“我们这次请求大王和项羽议和,目的只是为了救出太公和吕后。”张良和陈平则极力劝说刘邦趁机灭掉项羽,因为这时项羽兵不精粮不足,万一他回到彭城,等于是纵虎归山。

  刘邦听了赶紧命令追击。同时派人命韩信和彭越火速集结,合击项羽。

  消息很快就让项羽知道了,项羽当时一定恨得咬牙,自己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也耍点小人手段把刘邦给宰了?

  镇定下来后,项羽尽力采取了不至于兵败如山倒的战术。他们知道,越是靠近楚国一步,汉军就是越是气虚一分。而楚军要是想回楚国,最近的路线就是要偷过阳夏。然而阳夏已经是深堑壁垒被汉军所防范了,楚军这个时候反倒不慌张了。

  大家吃过饭后,项羽拔出宝剑,斩钉截铁地说:“诸公跟随我,经历了大小无数的战阵,我们楚军害怕过谁?但是,我们现在是要回家,他们刘邦这个小人居然背信弃义,从后面想对我们来一个偷袭,我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我们要杀过去,活捉刘邦、活捉吕雉、活捉刘邦、活捉吕雉!”士兵的呐喊如同七月的暴雷,在大地上滚动。

  “不,现在我们不要去活捉刘邦,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出其不意地饶过阳夏,让他刘邦的金汤见鬼去吧。来人,把伙夫营的全部的羊给倒悬起来,把战鼓给塞在它们的蹄下,就让这些羊代替我们把守我们的军营吧。我们走了。”项羽大声地命令。

  项羽的军队向着反向的西北而去。那里正好是刘邦亲自带领的追击部队迎面的方向。项羽现在要以攻击代替防御,要给正在势头上的汉军一个猝不及防的攻击。而按照战前的部署,齐王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已经追赶到固陵这个地方。他们算好在阳夏这个口子被堵住后,在西北线路上正好有刘邦强劲大军的攻击,项羽是一定会走固陵这条线的。这条线是除了偷过阳夏外最快捷的路了。

  现在的楚军已经人心思归,缺乏团结力和战斗的决心和勇气。韩信和彭越在固陵会师了。他们俩在固陵修建了很坚固的临时性的堡垒,要用铁壁合围的战法,把善于野战的项羽困死在固陵城下。

  然而,三天过去了,楚军连个人影子也没有。韩信赶忙派出远探、近探、流行探去各处打探。探听的结果是项羽是朝西北而去,是冲着正在大步行军的刘邦的主力而去的。想起在睢水的两次惨败,韩信和彭越感觉到有些焦虑,他们赶忙催动军马,向刘邦的方向靠拢过去。

  而这个时候的项羽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没有一点畏惧地向刘邦亲自指挥的汉军主力迎面而去。汉军现在可是一支成熟和善于打遭遇战的军队了,正在穷追猛杀的汉军突然得到前面出现大批楚军的消息,也并不惊慌,在刘邦的亲自指挥下就地安营。

  汉军这边大营安好,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已经杀到了。刘邦命令他的军队乘着项羽的军队远道而来还没来得及休整,用他们的骑兵分三批轮番冲击项羽的楚军。大队人马终于相遇了。

  项羽为了迎战刘邦,也是采取了和过去几乎相同的战术,把他的精锐骑兵排在军队的最前头。汉军遭遇了楚军的硬骨头,打头阵的汉军像是碰到坚硬石头的潮水一样,很快就退了回来。第二批的汉军在在楼烦的带领下,呐喊着又冲向楚军,楚军的骑兵在楼烦的连珠弓弩的攒射下,纷纷从战马上跌落。

  楼烦带领的这批人马已经杀到楚军的中间地带了,他们此前还没有遭遇到强大的对手,这时正在兴头上。项羽的大军分三面朝他们涌过来,汉军大败。

  汉军第三批次的攻击部队见前面的批次已经得手,他们是连忙催动战马,也加入到了战团。现在被败退的汉军一冲击,自己也稀里糊涂地往回逃跑,结果,三支汉军都大败而归。回来的人马只有出去时候的三停中的一停而已。

  刘邦见到这个情景,赶忙指挥自己的军队避让到了刚刚修建的壁垒里去了。项羽率领的人马是轻骑兵,没有攻坚的能力,也只好作罢,在原地和汉军对峙着。

  张良给刘邦提议:“大王,我们现在和楚军对峙,楚军一定是不会和我们打持久战的,我们自己也不能打持久战,因为我们的粮草携带得不多啊。现在,齐王韩信和魏王彭越的大军彼此间距离拉得比较开,他们要是这个时候过来支援刘邦您,那就会给项羽留下可乘之机。他来追击我们可只带了少量的骑兵,辎重和大队都是保留在了阳夏附近的山区。我们不能给他这个机会,他们要截断项羽和他的大队的联系。大王,请您下令,要韩信和彭越他们在项羽楚军的外围成犄角之势屯扎,不要让项羽可以偷过。同时,下令大将刘贾进入楚地,再命令大司马周殷率领九江兵马也入楚攻击楚国腹地。大王您还可以利用一个人,只需要册立他一个淮南王的头衔,这个人就会成为项羽断路人。这个人就是过去的九江王黥布,他和大王您可是老朋友了啊。他是一定会帮助您的。”

  张良的话让刘邦大喜,他马上派出使者,向各地传达命令去了。

  对峙着的项羽,他又在想办法要金蝉脱壳,想要乘汉军的合围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再回阳夏,夺取阳夏,退回楚国。但是,汉军的追击部队就是迟迟没有动静。他们的人马不运动,空隙也就形不成,那在运动中钻空子的战法就只好落空了,项羽万分焦急。

  刘邦命令追击,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此后,项羽一直陷入疲于奔命中,不停地被围追堵截,虽然每次都能打败汉军,但兵力损失惨重,人数越来越少,整个部队越来越疲惫,粮草供给成为他失败的致命伤。

  在阳夏驻防的楚军久等项羽不至,他们开始动摇了。每天的逃散的士兵都在千人以上,刚开始,将领们还没有动摇。后来,连一些将领也失心失德了,他们也在准备着逃回楚国去。因为他们听说项羽在固陵西北被汉军困住了,不能动弹。而又有谣传说汉军主力已经攻占了楚国的几处要地,现在的楚军已经是背腹受敌,形势危急了,每天逃散的军队就接近万人了。

  这个时候,统帅驻军的军师武涉再也坐不住了,他只好带领剩余的人马向项羽靠拢过去。而在外围屯驻的齐魏两王的汉军见楚军十多万步兵向项羽靠拢过来,并没有掩杀过去,反而放开一条道路,让这些楚军过去了。

  汉军在楚军全部汇合后并没有立即开展什么动作,而是三军形成了一个品字形,把楚军围困在了核心的位置。项羽现在是杀气大起,他决心从彭越的方向突围出去。就在项羽下决心突围的时候,彭越的部队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路,他们和韩信的人马合兵一处了。这条路乃是直通到楚地的捷径垓下的道路。项羽心中大喜,只是他也明白,从这里前往垓下的道路很是崎岖,很不好走。但是,现在的项羽和楚军还有得选择吗?他们只好取道垓下,准备越过垓下回到楚国。他们哪里知道,在垓下,正有一场劫难等待着项羽和他的十万楚军。

  刘邦的追兵已经把垓下给包围了,而在通往楚国的一面,刘贾和黥布的两路大军也已经从楚国方向穿插到位,在垓下山东面设下层层包围。看来,把项羽引入垓下,那可是刘邦集团苦心经营许久的事情。

  但是,项羽毕竟是一代杰出的战术专家,他应用的战术,还不是现在的汉军可以立刻发动攻击去攻打得了的。这垓下也真得太难攻克了。所以,在兵围垓下三天后,他们就一直没有什么动静。而项羽的部队,在山上驻防,虽然水源不用犯愁,但是粮草渐渐地有些接济不上了。

  刘邦马上招来张良,问道:“我早就派人叫韩信和彭越领兵来支援,怎么不见他们的人影呢?”

  “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不是大王主动分封的,是他自己请求所得。而彭越攻下梁地许多城邑,他难道就不想为王么?”张良的话一下子让刘邦如梦初醒。

  刘邦随后听取张良的建议,把由陈以东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北部直至咨城封给彭越。果然,得到了分封,韩信和彭越马上就带兵出发了,与此同时,黥布、刘贾和新近背楚归汉的大司马周殷等率部也来会合了。面对敌人四面围攻而来,项羽只得无奈地长叹一声,随及下令撤军。

  在选择逃跑路线上,项羽此时面临两难境地。如果乘韩信和彭越等人还没有赶来之际,带兵火速向自己的老窝彭城撤军,那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化危为夷转危为安。

  如果先到垓下,然后再绕道灵壁回彭城,这样要走好多的弯路,时间上就要耽搁较长。当时已火烧眉毛,容不得再多担搁了,按理说项羽肯定会选择直接火速向彭城撤军。但项羽却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选择了第二种逃跑路线,先到垓下,再绕道灵壁回彭城。

  原因是他最为心爱的女人虞姬,此时正被汉军围困在垓下。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项羽率楚军退到了垓下。项羽刚刚见到自己日夜牵挂的虞姬,两人还来不及诉说衷肠,刘邦率军分成四路包抄过来了。直到这时,项羽第一次有了穷途末路之感,他此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带着虞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彭城去。

  然而,面对刘邦几路大军的合围之势,彭城竟也成了项羽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即便如此,危难中的他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将才的应具有的素质。他把所有的将领都聚集在一起,清点了一下,还有十几万。十几万相对于刘邦三四十万联军来说是有点少。项羽当年只带三万精兵就杀得刘邦四五十万联军丢盔弃甲,甚至连刘邦本人也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性命,人数对项羽来说,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论勇猛他如果说是第二,谁也不敢说是第一。

  秦朝悍将章邯在碰到项羽前,每战必胜,陈胜的革命军几乎全都是他一个人消灭的。但在项羽面前仿佛碰到了克星一样,每一次交手都败得一塌糊涂。在巨鹿大战中,眼看他就要攻下围了数月之久的巨鹿了,然而,正是项羽的搅和使得他前功尽弃。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还不得不向项羽低下骄傲的头。

  抛开英雄气概不说,从客观上来分析,此时的项羽又的确是身处绝境,因为彭城之战和这完全不同。刘邦他们当时因为轻而易取就夺得项羽的老窝彭城而沾沾自喜,存在夜郎自大麻痹大意之心。项羽当时做出果断的决定,只精挑细选了三万精兵从齐地出发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行动迅速,作风勇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刘邦联军一个落花流水。

  但现在是垓下,项羽对这其实根本就不熟悉。

  项羽虽然拥有十万之众,但这个疲惫之师由于粮草的短缺,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试想,吃饭穿衣这是人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还谈什么打仗。刘邦的联军从四面八方围来,他们都是有备而来,而且士气高昂,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击败项羽。这和他们在彭城的骄傲轻敌思想已形成鲜明对比。

  单从以上分析,项羽已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令他的处境更为艰难的是,刘邦身边多了一个韩信,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韩信。项羽之所以会有被围困的这一天,全是拜这个韩信所赐。韩信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几乎把天下的诸侯都搞定了。能说服的就招降,不能说服的就动武,总之哪里“不平”哪里就有他。

  而如今这垓下大决战已不可避免,名义上可以看作是刘邦和项羽的最后决战,但实际上是韩信和项羽的对决。韩信是这样对一场至关重要的大决战进行部署的。垓下原本是个小地方,一夜之间聚集了四十万人马,顿时漫山遍野,人满为患。刘邦虽然带兵打仗多年了,但哪里一下子统过这么多兵。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极为明智的决定,那就是及时把这三十多万兵马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

  事实上证明,刘邦这是一锤定音的举动,使得韩信的才华在这一战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决战前韩信首先选了十个出色的将领,这些将领中当然包括樊哙、吕布、彭越、周勃、曹参、灌婴等勇冠三军的人物了。然后把士兵分成十队,每个人负责一队。以十面埋伏布阵,阵与阵之间层层相围,层层接应,紧密而有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等阵布好后,韩信亲自带了三万精兵去挑战项羽,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韩信带的人马的数量是三万,不知是巧合,还是韩信有意有所为,这正是项羽当年回救彭城所带的人数。

  项羽心里正在感叹着被围着的滋味不好受时,见韩信主动来挑战,二话不说就杀了出去。楚军现在已经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谋士来为项羽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了。虽然有个别的将领觉得韩信独自前来挑战必定有阴谋,但他们只是感觉而已,他们谁也想不出除了和敌人硬碰硬的大决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于是,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倾巢而出,铺天盖地的杀声响彻云霄。韩信哪里敢和项羽硬碰硬,比手上功夫,他再去华山练上十年二十年也白搭。既然硬对硬不行,那么他只得采取了边打边逃的战术。

  项羽正愁没抓住韩信,抽他的筋剥他的皮才解恨,马上实行了千里追踪战术,你逃到哪里,我就奉陪到底,追到哪里。就在这样,你逃我追,我追你逃,不知不觉已进入了韩信布下的阵中。正在这时只听得一声炮响,十面埋伏中的第一队人马出场了。周勃和灌婴带着汉军杀出来了。

  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了,面对四面涌现出的敌人,他一身绝技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只见他指南打北,指上打下,指东打西,直打得周勃和灌婴两人手忙脚乱。不多时项羽率领楚军就冲出了包围圈,第一关顺利闯过。在闯第二关之前,项羽先说了一句开场白:“都说韩信用兵如神,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刘邦命韩信率三万人向项羽挑战,向楚营大喊:“人心已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大为恼怒,率众冲杀出去。韩信且战且退,把项羽引进埋伏圈。伏兵四起,一拥而上,把项羽围在中央,他左右冲击,体力渐渐不支,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所剩人马不足三万。正值隆冬,将士忍冻挨饿,军心涣散。项羽眼看如此凄惨景象,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心中无限凄楚。

  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于是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说:“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就这样,歌在继续,楚军的逃离也继续。逃离的楚军中还包括项羽现在的左膀右臂钟离昧和季布。钟离昧是项羽手下最得力的部将,而季布在龙且死后,顶替了他的位置,他同样是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部将。他们两个本来是誓死也要跟随项羽拼命到底的。但十面埋伏这一战令他们太震惊了,项羽虽然凭着勇猛和强悍,成功突围,但他们心里第一次产生了恐惧,韩信的计谋彻底征服了他们 。本来他是不怕死的,但在亲信部下的劝说下,只好夹在楚军中逃了。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未吟罢,虞姬已是潸然泪下,项羽听虞姬歌声,声情凄咽,不觉心伤,也流下许多眼泪。左右侍臣,皆情不自禁,悲泣失声而不忍抬头。忽然听到营中更鼓已击五下,项羽回头对虞姬说:“天快亮了,我当冒死出围,你怎么办?”虞姬说:“妾蒙大王厚恩,追随至今,今亦当随去,生死相依;倘得归葬故土,死也甘心!”项羽说:“你这样的弱质女子,怎能出围?你可自寻生路,我大概要当与你长别了。”虞姬突然擦干眼泪站起来,拉着项羽的手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也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

  说到这,就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颈中一横,顿时血溅珠喉,一道香魂归于渺渺天际。项羽来救已经来不及,只有抚尸痛哭,命左右掘地为墓,将虞姬尸体埋葬。

  一场英雄美人柔肠寸断的诀别流传千古,这位二十六岁的虞姬面对死亡的突然降临,面对生命悲壮的终结,她不想成为夫君的拖累,不想成为汉军的猎物与饰品,而是大义凛然平静地走向人生的尽头。

  虞姬和项羽应该是年纪相若,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既然喜欢为什么没有娶虞姬呢?一来恐怕是处于战争时期不方便,二来恐怕也是门当户对的问题在作祟。贵族可以不怕死但不能不怕丢面子失掉尊严。当项羽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作为一个羸弱的女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有的只是“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刚烈傲骨。

  像虞姬这样一个有傲骨的女子,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不是对项羽有着刻骨的崇拜与爱恋,是绝对不会作出那样刚烈的诗句。而且虞姬和吕后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不会利用喜欢自己的男人而去影响他的思想,操控他的行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她会做的,很可能就是默默的为项羽斟酒,听他说说心里话。一个战争时期的男人,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生理需要,那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但是能够一直走南闯北都随军侍奉在身边,必然是能给予他一个精神和心理安慰的温柔女子。

  项羽的一生无比值得,事业上,他实现过每一个男人都梦想摧天撼地号令四方的的梦想,而且完全符合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爱情上,有虞姬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同生共死,不离不弃。江山、红颜、威名等等,一个男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他都拥有过。而且他也没有让我们失望,让我们这个早已失掉了贵族傲骨精神的民族失望,拒绝投降苟且偷生,乱军中横刀自刎维护了自己一世的英明与尊严。千古英雄项羽实为第一人,有谁能出其右!虞姬爱上这样的男人,陪伴他度过短暂的一生又有何憾呢。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决定乘夜突围。天蒙蒙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说罢,他把二十八人分成四队,面向四方。这时,汉军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对他的骑士们说:“我为你们杀汉军一名将领!”于是,叫四队骑士向四方冲去,并约定在山的东面分别集合。一切安排就绪,项羽大喝一声,纵马冲向汉军,汉军纷纷溃散,四下逃命,项羽果然斩杀了一名汉将,这时汉将杨喜正在追逐项羽,项羽对着他瞪起眼睛,怒吼一声,吓得杨喜人马俱惊,后退了好几里。

  项羽按事先约定跟他的部下在三处会合,汉兵不知项羽去向,也只好兵分三路,分别把楚军包围起来。项羽纵马冲杀,斩了汉军的一名都尉和几十名士兵,再次聚集他的部下,只损失了两人。于是项羽得意地对他们说:“我打仗的能力如何?”骑士们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乌江水滔滔,对面就是熟悉的土地,江面上风平浪静甚至连一条渡船也没有。前无进路后有追兵,项羽自知已经无力回天。项羽看着手下的残兵,苦笑一声,莫非我西楚霸王今天就要死在小人刀下?

  恰巧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什么办法渡江。”

  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他拉着乌骓马,对乌江亭长说:“这匹马我已经骑了五年了,英勇无畏,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路,我不忍杀掉他。我知道你是个忠厚长者,就把它送给你吧。”

  正这时,汉兵又追上来了,项羽见亭长始终不肯离开,用力一把推开了船。亭长的泪水流个不停,对项羽最后抱了抱拳:“珍重。”说着掉转泪脸划着船向前使去了。此时,乌骓宝马被亭长带走后,项羽再无牵挂了,他开始了最后的拼命。

  项羽让将士们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在此期间,光项羽一人就杀死杀伤汉兵成百人,他自己也受伤十几处。他就算再勇猛,终究是人,不是铁打的,逃了这么久了,又打了这个多恶战了,已是到了极限。在混战中,他身上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了。血一点一滴从他身上流下来,生命也正一点一滴走向尽头。

  项羽知道自己就要坚持不住了。这时他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吕马童把项羽指给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谁要能得到我的头,汉王就赏千金、封万户侯,我就成全你吧!”他觉得自己气数已尽,上天从未让他经历这样惨重的失败,这一次他觉得失上天在惩罚自己。天命难违,失败是必然了,那么死也是必然的了。他不愿意苟且地活着,他要有尊严地死去,他仰天长啸,刀过之处鲜血飞溅。

  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倒在了乌江边,倒在了历史的书脊上。乌骓马察觉到自己的主人离去的征兆,纵身跳进江中,要与主人一同死在今天。

  汉军争相去抢霸王的尸体,获胜的不是一人,而是五个人,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项羽身的一部分,这五个人是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王翳。本来刘邦定下悬赏的人只有一个,但后来刘邦见他的大冤家、大对头被除去了,高兴之下都给了他们的重赏。

  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被封为杜衍侯。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被封为吴防侯。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被封为涅阳侯。最先被项羽狮子吼吓得连退了几里路的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被封为赤泉侯。而那个被项羽主动亲近,理应得到全尸的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最终得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而一千两黄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了。

  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走了,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项羽是想活的,但是虞姬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八千江东子弟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刘邦伤透了他的心。刘邦的一次次背信弃义,让他厌倦了战争;虞姬死了,得了天下又如何,美人走了。

  他是霸王,他说的话谁也不能改变。项羽死了,但是在人们心中却活过了千年,人们或赞叹或惋惜这位失败的英雄。反是刘邦虽然坐稳了江山,成了汉高祖。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无赖的影子,汉朝建立以后若不是心狠手辣的吕后在为他打点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后来文武双全的汉武大帝。

  他不是败给了刘备这样的小人,他是败给了刘邦身边的谋士们,更是上天在陷害!他自觉已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已无颜再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绝望和欺骗。他双膝跪地,把沾满敌人鲜血的剑擦干净缓缓靠近自己的脖子,抬头仰望苍穹,眼角分明有泪,但是他依旧没有哭出声来。

  《史记》记载:“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的长胜将军。或许是他的人生太顺利了,经受不了大的打击。

  项梁起兵时,项羽才二十四岁,他当起义军的副统帅,二十七岁当诸侯盟军的统帅。他从没有遭遇像垓下如此的耻辱,如四面的楚歌让他也有些害怕了。他实在是一个失败不起的人,如果他的人生多经历一些大风浪,或许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为什么没有勇气继续和刘邦斗下去?垓下之围,是项羽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面对滔滔乌江水,项羽难道怯懦了吗?在邬江边项羽也是在杀斩杀汉军首级百余,自己也身受数十创,最后才引剑自刎的,他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怕和小人刘邦再打一仗?可是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项羽,所以只有选择自刎才能保住自己的辉煌,才能不让后人耻笑!项羽也是那么地脆弱,刀过后那个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从此灰飞烟灭,留下了因为他而满目疮痍的天下还有他的千古遗恨。

  他是可以活下去的,就算是投降,凭他的声望,他可以苟且地活着。但是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曾经的西楚霸王,万人之上,现在怎会对你刘邦俯首,你刘邦算什么。于是他宁死不屈,于是他自刎了。他可以很好地活着,甚至可以卷土重来,甚至最终建立国家,但是他不肯过江东。他是项羽,当年的八千江东子弟和他一起渡江,最后只有他一人落魄地回去,岂不遭江东父老耻笑。

  项羽死得不值,但是他的失败是注定了的。项羽也是会玩阴谋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战玩过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若果他能多玩几次的话就不会有后来汉朝。巨鹿之战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冒以下犯上的掉脑袋的危险果断地斩杀按兵不动的主帅,然后帅兵迎敌。那是关乎秦末起义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一役,巨鹿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倒的当时历史舞台的最中央。

  项羽刚开始在军事上表现是极端优秀的,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直都走错路,极端幼稚。先是坑杀长平一战投降的俘虏四十万,而后又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让刘邦逃脱,鸿沟议和,划界而治,主动放弃在望的胜利,这样的一错再错,到最后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刘邦可以死几回,但是次次化险为夷。项羽只该死一回,但是他还“迫不及待”。垓下的失败可以说是项羽军事上的滑铁卢,但是绝不是说从此他就没有了和刘邦平起平坐的资本。江东父老应该还是会继续支持他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依旧是无人能敌的,只要在以后多多采纳贤能人士的意见,他还是可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与刘邦再次抗衡的。但是因为他是西楚霸王,他曾经以自己的三万兵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大军,甚至在荥阳差一点俘虏了刘邦。

  刘邦几次败得一败涂地,但是他没有丧失求生和求胜的欲望,而项羽却是一场垓下之败就让他丧失了东山再起的信念,他是西楚霸王,垓下一役他就败不起。垓下之围让他觉得从此已无脸再面对世人,无法再抬起头来做人。

  或许是项羽太自矜功伐了,太不计小谋了,也或许是刘邦出身低贱,又太富有心机了,人们从来就瞧不起善用心机的人,所以就忘了从项羽身上去寻找原因。小人物常常不被别人放在眼里,而因此他们往往就更懂得挣扎,哪怕是使用卑鄙的手段。

  虽然用卑鄙和高尚这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很不合适,但每到此时,人们常会想到北岛的那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用在这里虽不贴切,但是不是多少有一点道理呢?处心积虑的人总比心无城府的人的路要宽的多,过去现在都一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把一个失败的英雄写得气势磅礴,呼之欲出。可见古代的才女美女敬佩的也是项羽这样刚烈的男人,敬佩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魄。不以成败论英雄,成王的不一定坦荡,成寇的不一定非英雄。

  有人对项羽的意气用事不屑一顾,认为他忍辱负重过了江东,可能历史就会重写,可重写也不过多了一个或昏庸或残暴的帝王,可史册上却少了一位大英雄。

  过了江东,项羽就不再是项羽,他和苟且偷生之流没什么区别了。丢下八千江东铁骑,丢下自刎的虞姬,他一个人过江东去,何颜面去见江东父老?项羽就是项羽,他无法救自己的兄弟,自己先行而去,以死向父老兄弟谢罪。他不怜惜自己的命,他先是性情中人,他有情。兄弟情,夫妻情,江山可以不要,却要对的起兄弟妻子,死又何惜?这种气魄胸怀怎不让人震撼?

  刘邦垓下之战大获全胜,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优势一方总是有较多的胜利希望,而劣势一方总是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

  就上述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可见项羽的失败,教训实为深刻;刘邦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即司马迁所说:“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就是项羽的根本错误,即单纯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就会取胜,这是完全错误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