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 > 第十章 刻石颂德

第十章 刻石颂德

  一

  三十九岁,人生的盛年。秦始皇的三十九岁是他事业最兴盛、功绩最卓著、作为最突出的一年。这一年,他尽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被时人称为"明天子"。曾有歌谣唱道:"元元黎民兮,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兮,人人自以为更生。"

  听到这样的歌谣,秦始皇深以为荣。他觉得自己的功劳无人能够相比,整个国家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他要以终身皇帝的身份将这私产传之子孙后世。他崇信以权治国,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法律,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他把巩固万世一系的家天下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标,把骄奢淫逸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于是,他很快地由贤明而昏庸,从英雄转变为暴君……

  在秦始皇的这一可悲的转变中,李斯堪称是历史的见证人。他出谋划策帮助秦始皇成就了统一大业,建立了新的王朝,也目睹了秦始皇贻害天下的种种恶行。统一六国之前,李斯的所思所行是为了争名逐利,而当秦始皇急剧走向反面之后,李斯则是一心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利禄成了他的负担,他背上了太多的沉重。他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唯利是图,因此,他毫不奇怪地把自己绑在了秦始皇的战车上,或为其前驱,留下了一道道罪恶的辙印……

  李斯是极善揣摩人主心理迎合君意的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一路顺风地登上了左丞相的高位。现在,李斯又开始对他奉若神明的"始皇帝"寻幽探密了。他从皇帝的语言、神色举止中发现,秦始皇已经恃功而骄,一心想炫耀武功,奴役天下,于是,这位精明的谋臣马上调整自己的思路,以最快的速度并入秦始皇的轨道。

  "陛下,如今天下大定,黔首大安,陛下难道不想巡游国中,扬威天下,饱览我朝大好河山吗?"这天,李斯这样对秦始皇说。

  李斯知道,秦始皇喜欢实地巡察。前些年,每逢重要战役或攻下重要都城后,他都要亲往巡视。那年秦军攻入邯郸,秦始皇就亲至赵都,接受了赵王迁的投降,捕杀了其外婆家的仇人。近期以来,秦始皇也流露过这样一些想法:六国虽灭,但六国旧贵族尚在,他们不甘灭亡,很可能会掀起复国恶浪;皇权虽尊,但在六国故地还没有建立起足以震慑人心的威望;政令虽好,但在六国臣民中还未深入人心。所以,他总是放心不下,总想出去走走,用巡游的方式进行一次示威和宣传……

  李斯这个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微笑着对这位善解人意的丞相说:"朕早有此意。卿欲与朕同行否?"

  "若能幸伴君侧,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李斯说,"只是道路不畅,狭小崎岖,怎容得下陛下大驾?若有奸人藏于路旁,可怎奈何?"

  "你是说先将路整治好?"

  "臣正是此意。臣拟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两条车马大道:一条向东直通齐、燕故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此道若成,将大大方便天子巡行,也有利于调兵遣将,驻扎兵力,一旦发生变乱,可以迅速调兵前往需要之地。"

  "嗯。"秦始皇抬起右手,伸出中间的两个手指,点了一下,那意思是说此事可行--秦始皇自从以皇帝为号,便不再像当秦王时那样喜欢与朝臣议论国事,交谈看法。他变得越来越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不可冒犯,脸色总是阴沉沉的,威严冰冷,使臣僚们渐渐对他敬而远之,更无人敢于轻易和他说些什么。

  李斯当然会察觉到秦始皇的这种变化,更清楚秦始皇这个高傲的动作意味着什么。他不再多言,应诺而退,并开始主持修建这条联系全国的交通干线。

  这条大道也叫"驰道",即天子车马所行之道。驰道是这样设计的。道宽五十步,路面要高出地面,用铁锤夯实,路肩培土,砌筑砖石,使之平坦坚实,这样,既利于排水,又收到整体坚实的效果。中间三丈是皇帝专用的道路,皇帝专用道路用青松隔开。由于规格统一,平坦坚实,有利于车马的高速行驶。

  "驰道"的修筑是分段摊派的,同时动工。皇帝诏令"驰道"所经郡县,全力以赴,限期完工。随即,便有大批百姓被征发去服劳役,他们填沟壑,平高阜,连续奋战,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秦始皇的车马奔驰在驰道上了。他的身后是一班随行官员: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丞相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等。跟随他的还有隆重的仪仗和庞大的车队,大驾属车竟达八十一乘!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这一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三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是他的第二次巡游。去年秋天,他在李斯主持修"驰道"的时候曾在原秦国境内巡游了一次,路线是从咸阳出发,经陇西郡、鸡头山,然后回到咸阳。那次巡游远不及这一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途巡游,他将走出原来秦国的疆界,前往六国故地,在那些陌生的土地上展示秦王朝的皇威。

  

  车驾浩浩荡荡地由咸阳出发后,沿渭水南岸的所谓"华阴平舒道"前行,出函谷关,经洛阳县,至荥阳。在荥阳小憩二日,又向北进发。

  时间正是春季。春风送暖,大地复苏,杨柳吐绿,嫩草青青,一派明媚景色。刚刚筑毕的驰道平坦坚实,省去了颠簸之苦,两旁栽植的青松方经春风春露,饶有生意。秦始皇坐在车上,不时掀开车帷向外张望,他仿佛在欣赏一幅长长的画卷。他觉得,他便是这画卷的绘制者,是他带给了这大地以生机,是他带来了这一派平和的阳春。他为自己的杰作而骄傲,深觉趣味无穷,美不胜收。

  这日,车驾进入薛郡邹县,只见前面层峦叠嶂,巨石嵯峨,松柏苍郁,便向左右问道:"此是何山?"

  左右答道:"此山名峄山,处于齐鲁故地,邹人以此山高耸,灵秀所在,常前往拜祭。"

  秦始皇听罢,令车驾停下,吩咐李斯说:"朕至邹峄山,不能无言,可刻石以记之。"

  "遵旨。"李斯应诺,遂以小篆手书一文,令人立时镌刻,碑文是: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熘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拥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这是一篇颂扬秦始皇威武圣德的文字,为始皇刻石之始,也是最早的一块书法碑刻。此前的碑石是立在宗庙之前系牲口用的,以纪事表功为内容,作为永久性纪念还是第一次。此碑的大意是:皇帝当初继位承王以后,振耀威武,讨伐乱逆,并灭了六国,建立了统一国家。今亲自巡视远方,群臣追思往事,以为皇帝的功德三皇五帝都不能比拟。如今皇帝统一了天下,战祸平息了,百姓安定了,特刻石以记之。

  此刻石辞藻华丽,字体肃穆方整,笔画刚劲有力,被视为小篆的规范字体。据说,此石刻成后,因其书法精绝,前来拓本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疲于接待,便堆上柴把石碑烧毁了。然而尽管石碑残缺不全,达官贵人仍不断索求拓本,难于应付。后来有一任县令想了一个办法:在县衙上设置了一块根据古拓本翻刻的石碑,村民和衙役这才松了口气。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中记述此事道:"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即是说,因反复传拓,字体因"肥"而失去了本来面目。北宋时有一个叫郑文宝的人依照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后来又有人分六次进行摹刻,唯有宋人据原拓的精刻更多地保留了李斯书法原作的风貌。此碑已断为三截,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峄山刻石是李斯为秦始皇献上的第一曲石刻的颂歌。其刻文为小篆之鼻祖、书体之珍品,但刻文对秦始皇不遗余力的歌颂却使李斯本不高尚的个人品格又向着阴暗和卑劣滑落。

  

  二

  秦始皇的巡游车队离开薛郡邹峄山以后便一路向北前往济北郡。这里仍属齐鲁故地,当年七强并立之时,东方齐国便是凭借着这一片富饶的土地和堪称强大的国力与秦国比肩而立,并称二帝的。今天,秦始皇巡行至此,不禁想到:齐之先王齐桓公堪称一代雄主,但曾几何时桓公的霸业灰飞烟灭,东方大国也一落千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受命于天,镇服四海,实应答谢上天的授命之恩,向天地神祇祈福,以求延祚益寿,帝业永继。

  秦始皇还想到,齐国曾是秦国的东方劲敌,在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原齐诸地是否真心归附还很难预料,封禅泰山,显示武功的煊赫,可以镇服齐地臣民,此外,秦始皇非常怕死,以为费尽千辛万苦才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应多享受几年皇帝的威福,最好是长生不老。至泰山祭祀可得上天护佑,圣寿无疆。

  基于告天、祈寿、镇服的多重目的,秦始皇决定前往位于济北郡境内的东岳泰山,举行一次郑重其事的封禅大礼。

  封禅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为"禅"。封禅之所以在泰山举行,是因泰山被认为是万物滋生、阴阳交代的灵山宝地,是大地的主宰,登泰山可以上通于天。此外,泰山雄踞东方,峻极于天,奇峰峭拔,风光绮丽,不仅"神秀",而且"灵异"。据说,泰山能够神奇地预知朝代更替。夏桀将要灭亡时,泰山山走石泣,一片悲凉。

  因为泰山的灵、神、奇、秀,故被称为岱宗。"岱"是"始"之意,"宗"为"长"之意,即万物之始,五岳之首,古来天子多前往朝拜。秦始皇曾听博士官们讲过,至泰山举行封禅大礼的有七十二君,确切知道的有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位。五霸之首齐桓公曾自以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准备举行封禅大典,但管仲认为他功业不高,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鄗上之黍、北里之禾等祥瑞还未出现,不宜封禅,齐桓公这才作罢。

  秦始皇觉得他今天举行封禅却正是时候。其功业之高姑且不论,祥瑞也已现于国中。去年,有人就向他奏报:临兆县有十二个天神一样的高大的人出现。他们身高五丈,脚长六尺,穿着夷狄的服装,站立在临兆的旷野中,后有祥云落地,高人才飘然而去。秦人本夷狄,这十二个高大的天神又是一身秦人打扮,这难道不是祥瑞之兆吗?秦始皇遂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销毁熔化后仿照天神模样铸成十二个铜人,每个重二十四吨,立于宫殿门口,称之为"金狄"。祥瑞既现,"金狄"已铸,再行封禅,这不是顺理成章吗?

  然而,秦始皇对如何进行封禅,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仪却不得而知,所以,当其车驾一行来到泰山脚下时,不禁踟蹰起来。他问左右道:"既然古有七十二君巡行东岳,举行封禅大典,其典仪制度可有留存?"

  王绾道:"七十二君事年代久远,礼废乐坏,无从查找。"

  曾与王绾奉命制作统一的度量衡器的丞相隗状接上来说:"三代之前,结绳记事,尚无文字,民不识典仪,若论当时已行封禅颇不足信。臣以为此事纯属虚妄,封禅恐非古制矣!"

  王翦之子王贲、王贲之子王离此时也跟随秦始皇出巡,均已封侯。战功卓著的老将王翦是去年去世的,王贲袭父之官,领兵为将。这王贲颇有些才能,在灭燕、灭齐中曾建树了功勋,此次与其子王离随行主要是担当保卫皇帝、防人作乱的任务。听到秦始皇的询问,二人这样答道:"尧舜等七十二君到泰山,想来只是巡狩四方,并非封禅,哪有什么古礼?陛下还是不必探究了吧。礼为人所制,大王欲行封禅,自制礼仪便是,何必去问他人!"

  王贲、王离父子的"武人之见"没有立即引起秦始皇的注意,他有些犹豫。

  这时,李斯马上接过来说:"陛下乃古来称皇帝的第一人,可做前人未做之事,可制前人未制之礼,此乃上天赐予陛下的权利,陛下首开先河,首行封禅,定会垂于后世,为万世师表!"

  秦始皇瞅了瞅李斯,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可!"

  当即,秦始皇令人在齐鲁一带召募了七十名儒生博士,让他们拟定封禅之礼。儒生博士们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争议不休,最后他们出主意说:"封禅乃古来天子祭祀大典,登山时乘坐的车子的车轮要用蒲叶包裹起来,以免伤害了泰山的土石草木;至于仪式,可在泰山顶上打扫出一块场地,点燃柴禾进行祭祀。"

  秦始皇闻之,忍不住笑出声来,鄙夷地说道:"何处腐儒,竟献此愚钝之见?不可取也!"一气之下竟令手下将儒生博士们赶走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对儒生们再无好感,以为他们咬文嚼字,愚顽可笑,只不过能读点古书,知些古事,对国家治理毫无用处,若听其言必坏大事。

  不过,秦始皇对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李斯却是另眼看待,他认为李斯和他们不同,虽从师于儒学大师荀卿,但对儒学却不是一味承袭,而是吸收了儒家之精华,又兼容百家之言,对法家的帝王之术尤为精到。李斯还重现实,多谋略,毫无迂腐之气。因此,当他将儒生博士们斥退之后,便单独召见了李斯,让他制定封禅礼。李斯既蒙信任,受宠若惊,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这一重要使命,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许可。于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封禅活动就依照李斯制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车驾向泰山进发了。秦始皇下令开辟车道,从南麓登山。时值雨季,天气变幻无常。秦始皇刚至山腰,忽然狂风骤起,大雨倾盆,秦始皇正愁无处躲避,忽见附近有一棵大松树,树冠苍郁如盖,秦始皇便急往树下躲避,免除了雨淋之苦。为答谢此松,秦始皇当即赐封此松为"五大夫"松。

  雨霁之后,秦始皇继续登山。及至山顶,便筑土坛祭天,进行了"封"礼。这个仪式进行得很成功,秦始皇非常满意,仿佛了结了一大心事。但是,具体仪节却不得而知,因为秦始皇有令:"封"礼程序要保密,不得外传,参加"封"礼的只有李斯等几个近臣,人人都对此事守口如瓶,以至于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秦始皇为什么这样做?其动机如何?这一问题也成了历史的悬案。

  "封"礼既毕,秦始皇命令在峰顶刻石记事,表明自己确实举行了"封"礼。接着,从泰山北麓下山,来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准备在那里举行"禅"礼。

  秦始皇选择此处为"禅"礼之地,是因自古便有"封泰山禅梁父"的说法。此外,梁父山被认为是地神依止之处,地神好阴,祭祀它必在高山之下,梁父山正好在泰山山脚,在此地祭地神,神必得馨香。再者,梁父山是一座隆起于平地、微见突兀的小山,在此行"禅"礼,在人力上也较方便。当然,秦始皇并非看重人力,他不在乎动用人力,主要是因地神在梁父,故往祭之。

  祭所设置在一片扫除干净的平地上,祭礼用的是秦国古时在雍城由太祝令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但"封藏"的内容却秘而未宣。"封藏"是将写有文字的玉制册书封于玉匣中,再封以石碱,然后再用五色土封埋于祭坛之上。这项仪式历来被视为封禅过程中最神秘、最隆重的礼仪,因为玉册上写着帝王的希求,或是向上天祈祷,或是思得神仙之助,帝王的这些祈求可以通过玉册上的祝祷词禀告上天,玉册也因此被视为"上通天意之神物"。秦始皇封藏的玉册文是让李斯秘密地用小篆写好,又秘密地封埋于祭坛上的五色土中的。这样,在梁父山上便埋进了一个谜,除了李斯和秦始皇以外无人知晓。

  梁父山"禅"礼已毕,秦始皇便让李斯刻石以记,此石四面刻字,字体仍为小篆,字体一寸七分,书法堪称精妙,后世称之为"李斯碑"。碑刻的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并晓谕全国臣民,对皇帝制定的一切典章制度、政策、法令都要严格遵守。原文较为艰涩难懂,其译意为:

  皇帝登天子之位,制定昌明大法,臣下也修持整百官之事。二十六年,并有天下,诸侯无不臣服,然后亲自巡狩远方,登上了这座泰山,遍游东方最高的山峰。随从众臣都心怀禄功,歌颂皇帝的丰功伟业。治国之道,依时顺行,各种物产,适宜生长,一切年制俱有常法,合乎大义,美好安宁,足以垂示后世。子孙们当承继帝业,顺此教化,切忌妄加变更。大秦皇帝神明圣达,已经绥平海内,依旧不敢懈怠政事,早起晚睡,治理国家,为百姓谋求长远福利,又专心致志推崇政教,训民以常道,导民以通达,无论远近无不怡然顺理,奉行其旨,贵贱分明,男女都依礼行事。此种美政将留传后代子孙,其教化之力可感动万物,望子孙遵守皇帝遗留下的诏令,永远顺从伟大的告诫。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的又一座"功德碑",也是李斯的又一"杰作"。在这里,他施展才华,堆砌了大量的华丽辞藻,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为秦始皇的此次巡游增添了重重的一笔,并为自己的进一步被重用奠定了一块基石。

  三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已毕,便东行进入琅琊郡。此郡濒临黄海,秦始皇自幼长于关中,从来没见过大海,对大海的神奇、博大、深邃向往已久。此次,他要借巡行之便看一看奥妙无穷的大海,祭祀山川和八神。

  八神是指天主,祠天齐渊水;地主,祠泰山、梁父山;兵主,祠蚩尤;阴主,祠三山;阳主,祠之罘山;月主,祠之莱山;日主,祠成山;四时主,祠琅琊。秦人有祭祀八神的习惯,齐国从太公以来也祭祀八神。秦始皇已经在泰山、梁父山祭祀了地神,此次东行,主要想到琅琊祭祀四时主。

  

  琅琊为郡治所在地,这是一座小城,地处黄海之滨,风景宜人,一派海滨风光。虽说这些年来齐国政治衰败,经济萧条,百业不兴,又经国破之难,但对琅琊城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城中百姓看起来还没有饥馁之苦,街上店铺林立,地摊相连,物品也较丰富,特别是卖鱼类、贝类等海产品的商店很多,海腥味儿弥漫,显示出这个滨海小城的独特风貌。

  秦始皇的车驾一到琅琊,便受到了极为盛大的欢迎和接待。郡守姚奢是姚贾之弟,此人原为军中校尉,只因其兄姚贾被秦始皇封为上卿,受荫庇当上了郡守。姚奢和他的兄长一样,善言辞,有辩才,但人品很差,极善阿谀逢迎,讨好上司。今闻皇帝前来巡视,早就平整道路,修葺馆舍,储备酒食。他专门组织了一个捕鱼船队,加紧海上捕捞,以便为皇帝一行供应足够的海鲜。

  秦始皇的住处在郡衙一座修葺一新的馆舍内,郡兵百人充当警卫,客馆内有齐地美女数十人伺候皇帝起居,具有齐地特色的歌舞更是随时应召,使秦始皇一到琅琊便觉心情舒畅,巡行的劳累为之一扫。

  然而,秦始皇对这一切似乎都不大感兴趣。客馆虽好,哪及他在咸阳的宫殿?齐女虽美,何及他的宫中粉黛?他在这里只不过想作途中停留,他的主要目的是登琅琊山,观琅琊台,祭祀四时之神。所以,他到达琅琊的第二天早上便趁天气晴朗,率随从官员前往琅琊山。

  琅琊山并不高,山色也不美,与岱宗泰山那鬼斧神工的绮丽风光无法相比,唯有山上一座古台尚不失为一处胜地,但年久失修,已经毁圮,草莱丛生,满目荒凉。

  行至台前,秦始皇问左右道:"此台为何人所造?"

  姚奢道:"此台乃越王勾践所筑。勾践曾登此台远望东海,并邀秦、晋、齐、楚在台上歃血为盟,共辅周室。"

  秦始皇道:"难怪毁圮至此,原来已数百年矣。勾践卧薪尝胆,争霸中原,堪称一代雄主,然与朕相比何如?"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大王功盖古今,勾践远不及也!"

  秦始皇理着胡须,微微一笑,说:"朕功高于勾践,岂能登此旧台?"

  王绾道:"陛下之意,是拟建一新台?"

  秦始皇瞅了瞅姚奢,道:"削平此台,在原址更造,要高于此台数倍!"

  姚奢试探着问:"另筑高台,工程浩大,尚不知陛下欲留敝郡多久?"

  "最多不过三月。"秦始皇伸出了三个手指。

  姚奢迎合道:"陛下驾临敝郡,乃敝郡臣民之福,陛下一声令下,百姓定云起响应,踊跃筑台,不出两个月,高台可成!"

  秦始皇道:"尔能两个月完工?"

  姚奢很自信地说:"下官愿以性命担保!"

  秦始皇道:"不可食言!"

  秦始皇又对李斯说:"此台如何建造?"

  李斯道:"可建三层,每层五丈,周长二百步,台成后在台上祭祀四时神主。"

  秦始皇道:"善!"

  姚奢为讨好皇帝揽来这个差事,但真正要付诸实施却犯起愁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紧张的工期,谈何容易?但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承担下来。回到郡衙以后,即以皇帝之命晓谕郡中,广招夫役,加紧营造。起初是一万人,后来增至三万人,琅琊山顿时成了个大工地,白天黑夜一片繁忙。姚奢因在皇帝面前说了大话,一日不敢耽搁,亲自在山上督造,以严厉的刑罚逼迫役工担土搬石。役工苦不堪言,竟有病累而死者。

  台成之日,姚奢穿戴整齐,乐颠颠地向秦始皇报告了这一喜讯,但是,秦始皇却没有当众奖赏他,却又向他交代了一个新的任务:令参加筑台的三万役工举家迁至台下,终生守着这琅琊台。

  姚奢听罢,心中暗自叫苦:高台方毕,又要迁役工于台下,这件事要比筑台难上加难!琅琊山虽多低地,但土质贫瘠,水源不足,役工们谁愿背井离乡搬到这里?若是不能使役工如期迁来,岂不要担当罪名吗?

  姚奢正盘算着,只听秦始皇又道:"役工迁居台下,可免徭役十二年。你身为郡守要体谅朕之心意,好自为之!"

  "遵旨!"姚奢一边答应着,一边巴望着秦始皇,盼着他能够给予封赏。这两个月,姚奢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然而,秦始皇却只字未提封赏之事,他的心思早用到登台祭神的事上了。

  秦始皇登台这天,天气格外好,万里无云,微风和煦,秦始皇带着近臣拾级而上,径直到达第三层台顶。居高临下,举目东望,只见远处海阔天空,海天一色,十分壮美。秦始皇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海,虽不闻波涛之声,不见海鸟飞翔,但这无边无际的一片蔚蓝仍使他心旷神怡,有关大海的种种神奇的传说也浮上脑际,他不禁脱口惊呼:"沧海茫茫,壮哉伟哉!"

  李斯也是头一次见到海。他也被壮阔的大海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海为龙的世界,云是鹤的家乡,这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中定有蛟龙潜藏,或许此时正穿波峰,越浪谷,遨游其间。他又想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想到那飘然来去的神仙,顿觉大海太复杂,太神秘,决非凡人所能识。

  李斯正自遐想着,只听秦始皇道:"快来看,那远方是何城邑?"

  李斯等人循声望去,遥见海天相接处隐隐有座城邑,楼阁林立,屋舍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并有人影往来,宛若繁华都市。但这都市却是忽隐忽现,云遮雾障,半明半灭,不多时便不见了踪影,仍是一片茫茫苍苍的海天。

  李斯道:"想来便是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平日隐于云水间,难得一见,见者必为贵人。今陛下登台望海,三仙山露出身姿,实为祥瑞之兆,陛下必将福如东海,寿比神仙!"

  听到这样的恭维,秦始皇不胜欣喜,道:"适才卿之所言,朕也有耳闻。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声称有一种成仙之道和人死后尸骨不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怪异之士都争相传诵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此类说教,派人到海上寻求这三座仙山,想不到,今日朕却亲见矣!"

  李斯道:"据说这三座神山在黄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神仙担心凡人到来,每每唤风将寻仙的船引开。不过,也曾有人到过那里,看到了三山神仙和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人可得不死吗?"

  "正是。"李斯道,"人若服用了这不死之药可长生不老。"

  "如何得到不死之药?若有谁献上此药,朕可保他富甲天下!"

  李斯想了想,说:"此事决非凡人所能,陛下不妨诏令天下,有能入东海寻此药者速来奏报。大王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使天下人结束了战乱之苦,天下人定对陛下敬若神明,皆盼陛下万寿无疆,既闻陛下有召,岂不踊跃效命?"

  秦始皇道:"好主意,朕即日便下令求之。"

  秦始皇果然很快地下达了求访术士的诏令,并有一个叫徐市的人前来请求允许他斋戒沐浴,与童男童女若干人乘舟入海求仙,秦始皇答应了他,让他带领征发的一千名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是,徐市带船出海后,却因风势不顺被迫返航,不过,他们仍然向秦始皇报称,他们虽然没有到达仙山,但已远远望到了。秦始皇很失望,但他并未死心,责令徐市随时待命,准备再度入海。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琅琊台上。此时秦始皇正举行仪式,祭祀四时之神。祭礼活动隆重肃穆,秦始皇十分虔诚,往日的皇帝威严荡然无存。在他看来,神仙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皇帝只有得到神的护佑,方得圣祚万年,自己虽贵为皇帝,仍不能不礼敬之。

  祭礼仪式结束后,秦始皇又一如既往地让李斯刻石记之,李斯遵旨,著文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欲,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这又是一篇堪称范本的篆书,这又是一曲绝妙的颂歌!琅琊台刻石至今已余残碑,但碑文八十七字仍清晰可见。它记录着两千多年前琅琊台上这一幕往事,附着一个成仙的梦想和一个臣子的赤诚。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