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 > 第四章 秦宫客卿

第四章 秦宫客卿

  一

  吕不韦组织宾客编纂的大型著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受吕不韦之托,李斯与其他门客一起担任了修改和审定文稿的任务。这是一项繁重而庞杂的工作。一则文章数量很多,审读、遴选颇费时日;二则对入选篇章必须字斟句酌,认真修改。有时为了改一个字,使其妥贴准确,往往要反复推敲好几天。吕不韦对此书的文字要求极严,他曾对宾客们说,这部书要成为前无古人、冠绝当今的传世之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疏漏,要力求精益求精。他还透露,待书成之后,将在咸阳市上展出,能增一字或删一字者给以重赏,以此显示此书的精妙和价值。

  这又是一次名利的诱惑。李斯决心倾己所能,好好表现一番,进而博得吕不韦的好感,使自己的名字与这部书一起誉满天下。

  文稿审定接近完成的时候,吕不韦将李斯等人召到一个陈设典雅的厅堂里。吕不韦令人置酒,兴奋难抑地说:"三年前,我闻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皆广招宾客,善聚人才,曾自叹不如,甚感遗憾,以为凭我秦国之强,不应逊于他人。而今,诸侯之士斐然而入,争相事秦,已过三千人。秦国不仅有了幅员之广、兵力之强、物产之丰,而且有了人才之众,此乃秦国的巨大财富、统一天下的重要力量。观此胜景,怎不令人振奋?秦之有诸公,如鱼得水,可喜可贺!"

  众人道:"这都是相国深谋远虑、礼贤下士所致,相国之贤,天下无匹!"

  吕不韦微笑着,有如当年经商时赚得暴利般的喜悦。如今他不仅有了金钱的富有,而且有了人才的富有、知识的富有,这又岂是经商所能相比?他故作谦逊地摇了摇头,说:"我有何能,怎敢贪天下之功?全赖诸公力助。请诸公举杯,同庆同贺!"说着,端起爵杯,一饮而尽。

  "同庆同贺!"众人也同饮了一爵。

  吕不韦又吩咐满酒。连饮数爵之后,吕不韦道:"当今天下,学者云集,巨著层出,各成一家之言。我欲将诸家之说兼而有之,将此书编为一部杂书,取名《 吕览》。意即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纪治乱存亡,寿夭吉凶,包揽一切,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道:"相国所言极是!"

  李斯道:"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皆因容纳百家。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遂有天下。相国之见,大有圣人之风,实为大家气派!李斯不才,愿敬相国一爵!"说罢,走到吕不韦案前,躬身将爵杯举过头顶。

  吕不韦笑道:"李舍人自领重任,废寝忘食,劳苦功高,大可褒奖!"遂与李斯同饮了一爵。

  接着,吕不韦又让众人谈谈对汇编书稿的看法。李斯很能理解吕不韦的意图,提出:可以天、地、人为本书的三根支柱,突出一个"杂"字,将各家见解拼凑调和在一起,兼而听之,不必强求统一。

  众宾客都是聪明人,岂会不知趣地逆主人之意?况且,在审改文稿之初,吕不韦已透露了编写意图,他们已深深领会,所以在李斯讲过之后,他们并无异议,不过是作一些补充而已。最后商定,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六卷,将已经搜集上来并已审改过的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纂,力争早日成书。

  吕不韦很满意,于是又与众人豪饮数爵。尔后,令人撤下酒宴,让歌舞入内。吕不韦除了招宾客以外,还供养了很多俳优、侏儒、乐工、歌伎。俳优是善于说笑话、演笑剧的艺人,侏儒是身材矮小而滑稽的人,他们常在被称作"优"的笑剧中担任小丑角色。乐工们有的善吹竽鼓瑟,有的善击鼓弹琴。歌伎亦称"倡优",她们能歌善舞但地位低下,为世人所不齿。

  今天,吕不韦因一时高兴,让这些供奉娱乐的艺人们纷纷登场。先是演出了一个短小的笑剧,由侏儒与高出他近一倍的高大男子嬉戏笑闹,很多滑稽动作令人捧腹。接着是倡优数人在鼓、瑟、琴、笙、排箫等伴奏下且歌且舞。倡优们皆体态窈窕,宛如临风烟柳,歌声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李斯还从未见过这样优美的歌舞,不觉听得入神,陶醉其中。

  

  众人尽兴之后,吕不韦对李斯道:"听说你的老师荀卿蛰居兰陵后,专心著书立说,其文赋意理深厚,词藻华美,可否吟咏一赋?"

  李斯想了想,道:"荀师的文赋之妙,当推那篇《 云赋 》,荀师以传神之笔将飘忽不定的云简直是写到了极致。"随即起身吟咏道: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寓(宇)。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昏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

  吕不韦道:"此篇确实妙极。云,弥漫在地面,回旋于天宇,随风而来,变化莫测。云盛而雨,可使天下得到润泽;风狂雨骤,则会杀伤万物。荀卿对云观察之细,状写之生动,无人能比。只叹此公已老,无缘招至门下!"

  李斯道:"荀师自御任兰陵令,便决计隐居山村,自由著书,不再复出。这篇《 云赋》写云之飘忽,托地游宇,便寄托了荀师超凡脱俗、追求自在的情怀。荀卿只想"友风而子雨",作点实际事情,以期广大精神,润泽天下。"

  吕不韦话锋一转道:"李舍人也打算像尊师那样,做一片自由自在、飘来飘去的云吗?"

  李斯想了想说:"我喜欢此赋的文辞,却不想如云一样漫无边际地飘浮。我只想停留在秦国的上空,借助相国的"春风",下一场润泽秦国的好雨!"

  吕不韦听罢,击掌赞道:"说得妙!李舍人一心为秦国效力,实属难得。秦国大有用武之地,相信你定能有所作为!"

  李斯拜谢道:"还望相国多多栽培!"

  望着这位雄心勃勃的门客,吕不韦想到:李斯不但善写文章,而且有经世之才,实当重用。此后,吕不韦经常召李斯前来商议国事。渐渐地,李斯走出了那简册成堆的书斋,介入到复杂的政治事务之中。

  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国境内发生了蝗灾,蝗虫成群,遮天蔽日,遍地的庄稼顷刻间就被数不清的蝗虫吃得只剩下光杆。大面积的田地稼禾枯萎,颗粒无收,天下饥馑,瘟疫蔓延,百姓饥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这种情况使身为相国的吕不韦焦虑万分。他曾多次召集官员们商议对策,但都一筹莫展。这时,吕不韦想到了李斯,便请他帮助出个主意。

  李斯思索有顷,说:"如今蝗灾严重,当务之急是筹集粟谷,解决饥荒,以稳定局势,避免人心浮动,杜绝祸乱发生。但百姓们已无粟可交,唯一的办法是请富豪人家交纳。"

  

  吕不韦道:"富豪人家虽不乏家存万石者,但都囤积居奇,不肯交纳,官员前去收缴,他们只推说家无存粮,其实已将粟谷转移藏匿!"

  李斯道:"富豪不肯缴纳粟谷,概因一个"利"字。若以利诱之,他们定会自愿交纳。"

  "此话怎讲?"

  李斯道:"相国还记得商君之言吗?"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当年商君变法强秦,就是因功授爵,明尊卑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当此之时,也可效法商君,诏令国人:凡能向国家交纳粟谷一千石者,可拜爵一级。有此重利,必使富豪之家趋之若鹜,争相交纳粟谷。若此,则饥荒可缓,民心可安矣。"

  吕不韦道:"此计甚好!"

  第二天,吕不韦便报请秦王政,诏令天下。事情果然像李斯所预料的那样,富豪们争相献出了囤积的粟谷,以求得到爵位。吕不韦也不食言,依诏令一一兑现,使已渐空虚的粮仓又很快充实起来。

  事后,吕不韦问李斯怎么想出了这么个好主意,李斯道:"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人生在世就是追求一个"利"字。有人说,君子不言利,我以为这不过是欺人之谈。其实,每个人都把利看得高于一切,为利而生,为利而死。追逐利益是无止境的,只满足咀嚼到口的肉食,不过是徒具人面的禽兽;身处卑贱却憎恶功名利禄,不过是掩饰自己的无能罢了!"

  

  李斯这番赤裸裸的功利之谈,使一向重利的商人吕不韦也感到吃惊。他很欣赏李斯的直率,却也有点担忧:此人嗜利如命,一旦大权在握,该会怎样呢?

  然而,吕不韦还是觉得李斯不失为一个人才。于是,他向秦王举荐,让李斯当了郎官,掌管守护宫门,侍卫人君。这个职位虽然低下,李斯却十分惬意,因为这毕竟标志着他已经摆脱了布衣的身份,进入了渴盼已久的仕途。李斯依稀觉得,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金光大道,直通向他理想的目标。

  二

  秦王政在一天天长大。他的身材要比同年龄的少年高许多,体魄也十分健壮。他长着一双细而长的眼睛,鼻子像黄蜂又狭又高,胸脯似鹰鹫那样凸出着,说话的声音像豺狼的叫声。他属于早熟型,虽然才只十几岁,但言谈举止却具有了成年人的稳健和成熟。

  秦王政的成长除了他本人的天性外,还得益于良好的教育。他从饱富才学的宫廷老师那里学习了治国安邦之术及其他方面的知识,饮食起居的舒适更没有第二个人能够相比。这一切,都是仲父吕不韦精心安排的。吕不韦对秦王政的情感颇似对待那个早死的庄襄王子楚。当年,他帮助子楚适嗣,是为了追逐较之贩卖珠玉高出无数倍的赢利,如今大力扶植秦王政,也是为了使秦国稳定、富强,进而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富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秘不可宣的原因,那就是:秦王政的生母、当今的太后赵姬曾是吕不韦的爱姬,而赵姬转归子楚时,秦王政已经在她腹中孕育。秦王政也是他的血脉,他真心希望秦王政能够成为秦国的一位出色的国君,成为一匡天下的英主。这样,他便可真正实现自己的夙愿,买下秦国,赢得天下,而且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接续下去。

  对于吕不韦心底的秘密,秦王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无所知的。他只知道吕不韦是他的"仲父",是得力的相国。他从诸多事件中深切感到,吕不韦在稳定局势、强大国家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不能没有吕不韦。

  秦王政清楚地记得,吕不韦多次向他申述"抚社稷,安黔首"的主张,以为最紧迫的任务是稳定"主少国疑"的政局,为此,他起用了蔡泽、王舵、蒙骜这样一些老臣宿将,制定了上本务农、因功授爵等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措施,不仅使动荡的政局得到了稳定,而且使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越来越提高。

  秦王政对他继位以来秦国的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记忆犹新:

  元年,山东诸国最后一次合纵抗秦被粉碎后,晋阳又乘秦主新立,起兵反叛,将军蒙骜率兵定之,晋阳郡得以安宁;

  二年,将军麋公攻打魏国安邑,斩首三万;

  三年,将军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四年,蒙骜伐魏,夺取畼、有诡诸城;

  五年,蒙骜再次伐魏,夺取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三十城,置东城。

  这一系列胜利,都是吕不韦亲自策划的。不久前,当赵国大将庞煖乘败燕之威,合纵韩、魏、卫、楚五国兵马奋力攻秦时,吕不韦使将军蒙骜、王翦、樊於期、李信、内史腾各带兵五万,兵分五路对付诸侯的进攻,吕不韦自为大将,亲自督军。他听取了王翦关于先攻击其薄弱的计谋,派精锐队伍先攻楚国,楚人得知消息,仓皇撤走,其余四国见楚国失信,也悄然撤军。诸侯的合纵遂宣告失败,再也没有力量合纵击秦……

  想起这些,秦王政对他的"仲父"不胜钦佩。但是,秦王政也不免有些遗憾:自己既为国君为什么不能有所作为,只是一味地依赖他人?如果说在即位之初,他年纪尚小,难以担此重担,那么他今天却应该独理国政了。他已经十九岁,年龄不算小了,况且,这几年他一直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他潜心学习了经国之道,对兵书上所讲的将兵攻战之术多有涉猎。他还像秦国著名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那样苦练举鼎,以增强自己的力气;请魏国的善射者教授射法,已经能够采用"支左屈右"的射法于百步之外射中五寸之的;他还向赵国的剑师学习剑道,对《剑道 》三十八篇已烂熟于心,对佩挂的鹿卢剑击刺自如……

  

  秦王政立志当一名名副其实的真正能够统御天下的国君。他尝试着独立处理国政,并期盼着迅速走向成熟。

  这一切,都被善于窥人心事的郎官李斯发现了。他感到,秦王政不像庄襄王那样平庸,浑身上下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王者之风。而他的雄健、英武、果决更非一般人所具备。李斯断定,秦王政定能干一番大事业,说不定会成为威震诸侯的雄主。这样想着,李斯对吕不韦的敬仰和崇拜渐渐转移到秦王政身上,他决计尽一切努力向秦王政靠近,让秦王政尽早地发现他、重视他。

  李斯谨小慎微且殷勤备至地履行着他的职责。守卫殿门时,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仪表和姿态,每当秦王政出入,他总要把身子挺得溜直,用敬仰的目光向秦王政行注目礼并目送着秦王政远去,直至在视野中消逝。有一次,一只黄蜂落在他持戟的手上,狠狠地蜇了他一下,此时正赶上秦王政经过,他强忍住疼痛,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用力将手中的戟握住。秦王政偶然一侧脸时发现了他,见他额头上渗出豆粒大的汗珠,赞许似的微微一笑。李斯受宠若惊,顿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手上的疼痛也抛到九霄云外,待秦王政走远,他才低头看了看已经红肿的手背。他不感到疼痛,心中反而充满了幸福。他甚至感激那只黄蜂,因为有了它的这一蜇,才招来秦王政那永难忘怀的微笑。

  李斯侍候秦王政的车骑也十分尽心。这天,秦王政要乘车出宫郊游,李斯和其他郎官、侍卫老早就将车马准备好了。使李斯倍感荣幸的是,应有司的安排,他也作为随行者之一,陪同秦王政郊游。车子到了郊外,秦王政要下车步行,观赏郊外景色,李斯便紧跟在他的身后,寻找机会和他说话。他想了好多话题,却始终无法开口。他的地位太卑微了,怎能主动和堂堂的国君说话?

  李斯正在犯愁,忽听秦王政面对一望无际的旷野有感而发:"天地悠悠,何其大也!"

  李斯马上用《 诗经 》中的一句话应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秦王政一怔,回过头问:"你是何人?"

  李斯努力地镇定着自己的情绪,说:"郎官李斯,专门侍奉大王的。"

  "你方才说什么?"

  "小人是说,这天下是大王一个人的,大王的权力是上天所授,天下的百姓都是大王的臣民。"

  秦王政素好虚荣,好大喜功,听到李斯的赞美,脸上挂满了笑容。

  "你任郎官多久了?"

  "一年。"

  "一年了?寡人怎么没见过你?"

  李斯一听这话,有点泄气。原来,秦王一直没注意过自己!那次挨蜂蜇,秦王那微笑的一顾原来是在无意之中的!可是,李斯又是极会见风转舵、见机生情的,他赶忙回答道:

  

  "小人整日在大王左右,大王日理万机,胸怀国事,无暇他顾。况且,大王的臣仆成千上万,怎会都记得?"

  秦王政觉得这个郎官很精明,便打听他的来历,李斯便将他从师荀卿、在吕相国门下当舍人的经历简而明之地作了禀报。

  秦王政一听李斯曾从师于荀卿,问道:"看来,你也是名师之徒了。听说荀卿颇知帝王之术,你既然曾经入其门下,有何见地?"

  李斯巴不得秦王政这样发问,成竹在胸地说:"帝王之术不过是一个"一"字。"

  "此话怎讲?"

  "军必有将,国必有君,天下必有天子,皆因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当今诸侯分立,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是为乱世。久乱必治,久分必合,天下归一,势在必然。秦国有兵革之强,物产之富,理应统一天下,结束分裂。诸侯合而归一,天下方能大治。就像大王所乘的驷马车,如果让四个驭者人操一策,恐怕连王宫的大门也出不去。只有一人驭驷马,才会使驭马统一步调,顺利前行,是所谓"执一而万物治"……"

  秦王政听罢,大喜道:"我秦国真个是人才济济,连小小的郎官也能出语不凡!"

  秦王政这句夸奖的话使李斯觉得像是被针刺了一下:自己的官职确实太小了。人微而言轻,秦王是不大会看得起他这个"小小的郎官"的。但他也感到欣慰:今天,他这个"小小的郎官"毕竟在秦王面前表现了一番,而且多少在秦王心目中留下了一点印记。这,难道不是他渴盼久已的吗?

  

  李斯并不气馁,他决心让秦王心中的这个印象进一步深化,让自己的名字和才学得到秦王的赏识。郊游归来后,李斯连夜写了一道奏疏,并于第二天上午亲自交到秦王手上。

  

  这道奏疏是关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建议,内中写道:

  "小人之过是不知时局之微妙,成大功者则善于捕捉时机。昔日秦穆公虽然称霸诸侯,却无法实现东向并吞六国的宏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诸侯尚多,周天子的德望还未完全衰落,所以尽管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霸主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相继推尊东周王室,但从秦孝公以后,周朝衰微,诸侯兼并,关东广大地区只剩下六国。秦国商鞅变法,国势强大,逐渐征服六国,迄今已有六世。现在诸侯都被秦国征服,好像直接隶属于秦国的郡县一样。以秦国国势的强盛,加上大王的贤明,消灭诸侯就像炊妇扫除灶上的尘垢一样轻而易举。建立帝王的业绩,完成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时机!现在如果疏忽怠惰不赶快抓紧行动,诸侯的实力必然渐次得到恢复,到那时,大王纵然贤如黄帝,也将无能为力。"

  秦王政读罢这道上书,十分震惊。又联想到李斯在郊游时那番惊人之谈,越发感到李斯决非寻常之辈。更重要的是,李斯所谈正是秦王政和大臣们久议不决的问题,其见解也和秦王政的见解相吻合。秦王政如获知音,如得良才,当即下达诏令:任命李斯为长史,参与基本国策的讨论。

  李斯成功了。直到现在,李斯才觉得稍稍挺起了腰身。当然,他决不满足于此,他期待着更高的升迁。

  三

  自打赵、韩、魏、卫、楚五国合纵攻秦之后,吕不韦一直对那次合纵的发起国赵国耿耿于怀。他要进行报复,给赵国点颜色看看。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吕不韦派将军蒙骜与张唐率兵五万攻打赵国。三天后,又让秦王弟弟长安君成?同将军桓?率兵继之。李斯得知这一消息,向吕不韦进言道:"长安君年仅十七岁,阅历甚浅,难为大将,相国如此安排恐有不当吧!"

  吕不韦不以为然地一笑:"成?虽然年少,但并非不知兵事,我自有算计,不必多虑!"

  吕不韦说这番话时语气十分肯定。李斯暗想:吕不韦素来办事稳妥,用人谨慎,难道他是想让长安君建立功业?但疆场上刀枪如林,险象环生,倘有不测,岂不是事与愿违吗?况且,桓?的领兵作战能力远在老将蒙骜之下,为何不让长安君作蒙骜的副将?

  李斯越想越疑惑,但又不敢深问。因为吕不韦权高势大,且颇有心计,他可以把你举到天上,也可以将你踩到地下,万万得罪不得。这样想着,李斯不再劝阻,听之任之。

  李斯的适可而止可谓能识时务。这件事确实不便多问,因为这属于吕不韦心底的秘密,而城府很深的吕不韦一向是秘藏心中事,他人很难窥知底细。

  长安君率兵出发了。看到咸阳百姓站立在街道两旁围观,他十分得意,神气十足,仿佛攻赵的胜利唾手可得,不日即可凯旋回都。

  吕不韦也步出舍门为成?送行,并反复叮嘱他小心行事,力争万无一失。成?很是感激,表示决不辜负仲父的厚望。

  然而,吕不韦哪里是希望成?建立功业?他是想让这位不知兵事的少年皇子战死疆场,用赵国人的手将怨敌剪除。这是因为,成?是庄襄王子楚的血脉,而秦王政才是他吕不韦的骨血。吕不韦将秦国的强盛和秦王政的王位看得至关重要,他不能容许成?这一潜在的威胁存在下去,他需要的是一个由吕氏子孙当政的强大的秦国。

  对吕不韦的心计,长安君成?一无所知。他对吕不韦只有信任和感激。但当兵至赵国的屯留,听到主将桓?的一席秘谈之后,他对吕不韦其人的看法却发生了前后迥异的变化。

  

  这是在到达屯留的那天晚上,桓?在营帐中与成?聚饮。席间,桓?诡秘地向成?讲述了赵太后先与吕不韦交合怀上秦王政之后,嫁给庄襄王的往事,挑唆说:"今王并非先王骨血,而是吕氏之子。殿下乃先王嫡亲的儿子,怎可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江山祖业拱手送与他人?吕不韦此次令殿下带兵伐赵,分明是别有用心。他们夫妻父子俱是一家,独将殿下排挤在外,莫如趁着兵权在握,传檄天下,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号召国人共同讨伐吕氏父子,夺回嬴氏天下,继承先王大位!"

  

  桓?对宫中秘事不过是道听途说,只因他看不起吕不韦的为人,且为成?不平,才向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成?年少气盛,对此深信不疑,勃然大怒道:"我身为先王嫡子,怎能屈居贾人子之下?我誓死也要夺回嬴氏江山,请将军助我!"

  桓?道:"既然殿下主意已定,?自当效力,万死不辞!"

  当即,他们草拟了檄文,将吕不韦的罪状张布天下。

  秦王政见到檄文,怒不可遏,急令王翦率兵前往讨伐。成、?的军队哪里能抵挡住王翦的劲旅?交战不久就一败涂地,桓?逃匿,不知去向,长安君被俘押解到咸阳。太后得知自己的儿子反叛获罪,惊骇万状,亲自拔下头上的簪子代长安君请罪,哀求秦王免其一死,并请吕不韦为成?说情。吕不韦早就想除掉成?,如今成?发布檄文揭露他的隐秘,吕不韦岂能让他活命?但碍着太后的情面,加之又有旧情,便在口头上答应下来。但当他见到秦王政时,却怂恿秦王政赶紧除掉成?,以绝后患。秦王政遂命令王翦将成?斩首,成?闻讯,自缢身死。

  秦王政平息了成?之乱,标志着他已经走向成熟。至于檄文中关于母后与吕不韦私通之事,秦王政虽不敢全信,但心里却是疙疙瘩瘩的,并对"仲父"吕不韦开始产生憎恶,往昔那个辅国权相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了。

  成?之乱及其平息也给李斯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在李斯的心目中,宽容、大度、纳谏、任贤的吕不韦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诡计多谋、狭窄残忍的吕不韦,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吕不韦。同时他也预感到,随着秦王政的一天天长大和吕不韦与赵太后秘事的暴露,吕不韦与秦王政的矛盾已在所难免,而且极有可能演化为你死我活的争斗,吕不韦辅国权相的宝座迟早要像冰山那样在春日的阳光下消融、崩塌。

  这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因为李斯一直供职于吕不韦门下,受到他的器重和举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到这一层,李斯决心尽快淡漠与吕不韦的关系,避免可能招致的灾祸。同时,为了梦中的那帧美丽的风景,他必须在秦王政心目中建立起牢固的信任。

  李斯知道,走向成熟的秦王正将统一天下放在心上,并矢志完成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若想取悦于秦王,莫过于向他进献统一大计,帮助他进行平灭六国的谋划。于是,他觐见秦王,问道:"当今六国衰微,秦国独强,大王难道不想兼并诸侯、建成帝业吗?"

  秦王政不假思索地说:"李长史难道又有什么高见?"

  李斯道:"并灭六国,时不我待。小臣以为,可暗中派遣谋士,各带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贿赂收买各诸侯国的权臣显贵,乘势而攻之。"

  秦王政想了想,说道:"谋士游说,金玉收买,似乎可奏效,但各国也不乏忠良之臣,未必可用金玉打动。"

  李斯道:"大王多虑了。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谁不喜欢钱财呢?况且,当今天下,各国强弱显而易见,利害祸福一目了然。古往今来虽不乏忠心效主之臣,但见利而动者也大有人在,只要贿以重金,就是铁打的江山也能让他变个样!退一步讲,如果此计不成,可派刺客潜入,暗杀其权臣,摧毁其栋梁!"

  秦王很赞同李斯的计谋,却故意问道:"难道金玉宝物能比得上我十万大军吗?"

  李斯道:"兵马之威固然可以摧枯拉朽,但金玉之力也决不可低估。当年夫差攻越,勾践被吴军围困。大夫文种建议用宝器美女买通吴国太宰伯嚭,勾践从其计,伯嚭果然倾向越国,极力劝说吴王接受了越国的讲和请求,使勾践得以休养生息,终于灭掉吴国。像伯嚭这样的嗜利之徒,在六国中不难找到,一旦他们接受了我们的金玉,就会为我效力,自毁长城,无须大动干戈。如此看来,金玉之利不是也可与兵马之威相比吗?"

  秦王政微笑着点了点头,决定依照李斯之计,立即行动。

  三天后,两名秦国使者带着大量金玉宝物前往齐国。

  齐国原为东方大国,齐威王时曾强盛一时,但王位传至齐王建时已大不如前。多年来,齐国无贤臣良将,军队无奋进之志,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处于歌舞升平、独立自保的境地。齐国的相国叫后胜,这是个贪恋财物、见利忘义之徒。秦使者到齐后,秘以金玉宝物相赠,后胜眉开眼笑,满口应承。此后后胜又向秦国派出不少宾客,以申友好之意。秦国又以金玉相赠,结果宾客们回到齐国后都成了秦国的间谍,他们劝谏齐王放弃合纵政策向秦国入朝,不要帮助其他五国抵抗秦国。齐王建从其言,并放松了对本国的作战装备的整饬,使齐国面对强秦时处于无备状态,陷入坐以待毙的境地。

  

  在赵国、在魏国、在韩国,到处都有秦国间谍的身影,这支特殊的部队活跃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发挥着强兵劲卒不可取代的作用。

  事实表明,李斯的计策颇具威力且卓有成效。对此,秦王政很满意。他感到李斯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了他的辅佐,天下事无不可为。

  于是,秦王政下达命令,任命李斯为客卿。这是一种专门授予求仕于异国的贤士的爵号。在任用异国人为官成风的年代,秦国任用客卿最多,文武都有。像作为全权使臣出使他国的客卿张仪、统帅军队攻城略地的客卿造、客卿胡伤便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秦相范睢、蔡泽也曾当过客卿。客卿虽非正式官员,但他们享受该国的官爵奉禄,实际上与官员无异。并非一切为其所用的异国人都能得到这一爵号,只有才能出众者方能获得。秦国实行客卿制是为了大量引进人才,增强对外兼并竞争的能力。

  不上大富大贵,但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李斯油然记起了孔夫子说过的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那么,李斯为争得富贵凭借的"道"是什么呢?他感到,并不是这位儒学先师所讲的"仁",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百折不回地奋斗和争取,是选定目标之后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挺进。

  李斯充满了自信。他认定,既能走出贫贱,也一定能走向富贵。此刻,功名利禄正如日之初升,那红光四射的一轮红日已喷薄跃出在朝霞灿烂的东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