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 > 前 言:略说转型时代的功利抉择

前 言:略说转型时代的功利抉择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人物。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席"宰相,其功过是非、成败荣辱,千载而下时常成为历代名士们谈论的话题:西汉史家司马迁说他未能始终如一地辅佐秦室,否则"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他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又"以其学乱天下";清代桐城派大儒姚鼐说他实际上已经舍弃了荀卿之学,"焚《诗 》 《 书 》、禁学士"只不过是顺应时势而已……

  诚然,名家大儒们的论说都能自成一家之言,但相关评论均从"功秦"或"害秦"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对李斯人格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说。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李斯的一生,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其功利思想,而他对功利的抉择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一

  说到功利思想,不得不谈一谈人性的善恶问题。

  春秋战国以来,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名逐利现象,思想家们很早就从人性的本原上进行思考。当时的许多论断,其范畴和深度,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依然难以逾越。孔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礼记·礼运 》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荀子也认为,人之天性乃是好利多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非相 》)。荀子认为,由于人人都"好利"、"有嫉恶"、"好声色",且为与生俱来,因此"人性本恶",人只有经过后天教育才能变善。

  与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孟子主张"性本善"。他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礼让、是非之心等"善端",即善的萌芽、开端。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本善;善端若不断扩充发展,就能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把"四德"发展到完美的程度,"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上 》)。

  此外,还有人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杂混,等等。但无论持何种人性观,思想家们普遍承认人是好利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天性使然,抑或后天所致。由此而引出义利之争:孟子反对人们言利,主张"舍生取义";墨子强调义利并重;商鞅提出"权而索利";荀子宣称欲利不可去,求利乃天然合理……

  思想家们的争论认真而又执著,每个人都力图使世人的行为合乎于他们的说教。这种人性论上的"百家争鸣",恰恰是当时追名逐利现象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自周平王东迁、春秋时代开始以来,到战国末年以至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日渐繁荣,另一方面表现为民众的思想意识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重"仁义"向重"功利"过渡。尤其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重利的观念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为追求商业利润,商人阶层崛起,商业贸易繁荣;为追求自身学说能被统治者采纳,名家大儒们不惜周游列国;为追求高官厚禄,士阶层崇尚实学,敢于积极奔走,毛遂自荐……

  司马迁放眼于秦汉时期的社会现实,精辟地概括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这个论断,同样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普通民众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二

  李斯正好身处于这样一个务实的时代。

  他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有极大发展的现实主义、功利思想,勇于追求个人利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少年时代的他,已经有了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后来在家乡当小吏,偶然看到厕中鼠和仓中鼠有着天壤之别,由此而顿悟,确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后来李斯又选择了求学。他千里迢迢,拜当代大儒荀况为师,潜心钻研"帝王之术"。然而,虽身为儒家弟子,但李斯"不唯上、不唯师",他通过对儒家理论的学习、批判和借鉴,思想上倾向于更为现实、更为功利的法家,最终"离经叛道","脱儒入法"。这个选择显然是理性的,有进步意义。这是因为,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表面上虽号称"显学",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列国统治者的真正重视,而现实主义的法家客观上却得到了普遍推行。

  为了追求富裕生活与优越地位,李斯将满腔热情与不懈追求倾注在了强盛的秦国身上,大胆地前往秦国谋求发展。他毫不顾忌地追求名利,费尽心机地博取功名,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不畏万难、特立独行的人格。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客卿、廷尉、丞相等职位,在血色中筑起了生命的辉煌。

  李斯称得上是一代名相。他以杰出的才能和巧妙的运筹,以务实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成功地辅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逐客风波中,他以力挽狂澜的英勇气概上书嬴政,转变了秦国的人才策略;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他出谋划策,开辟第二条"统一战线";在天下一统后,他又以惊人的胆识和超凡脱俗的智慧,力主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施行"天下为一"的策略。秦朝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都出自于李斯个人之手。尤其是"天下为一"的重大措施,构建起了中国人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与心理认同,其影响延绵至今。

  在"重利"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有些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意识处于将明未明的状态。而李斯已经毫不犹豫地确立了功利观,而且在行动上比别人走得更远。不得不承认,李斯的"老鼠哲学"中含有积极进取的成分,他个人的特立独行及"与时俱进"精神,很值得后人赞赏。

  三

  遗憾的是,李斯又将功利思想、个人主义演绎到了极点,最终走向了反面。随着天下一统、雄主变为暴君,其个人品格中的卑劣和丑恶也迅速膨胀起来。他太看重自己的禄位和名利,唯恐得而复失。维护个人利益原本是应该的,但他却不应该以正义感、道德感的沦丧为前提。

  早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李斯就以卑劣的手段陷害了同门师兄韩非,使一代才子未能施展才华便英年早逝。全国一统后,李斯进一步变得自私、贪婪。他将迎合昏主、保全禄位视为唯一要旨,逐渐泯灭了良知,混淆了是非,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推动当权者行严刑峻法于天下,使得全国生灵惨遭涂炭。其中,由他策动的焚书坑儒活动,禁锢了思想,使中华文化惨遭浩劫,残留到秦朝的最后一丝自由的空气也被窒息了;"沙丘政变"中,他扮演了一个极端不光彩的帮凶角色;其所谓的"督责之术",更是助纣为虐的不义之举。

  李斯的结局很惨,被腰斩于市,夷灭九族。他最终身败名裂的事实说明,专制时代的法家思想最终只能带来专制主义,它与民主社会所说的法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和限制,它将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无耻,甚至反动。

  大体上讲,李斯早年的拼搏精神令人敬佩;其晚年的败坏则令人唏嘘不已。从战国末年到秦朝,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转型时代已经接近尾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思想和制度被打破,而新的思想和制度又尚未完全确立,这就使得像李斯这样具有拼搏精神的人易于获得成功;同时,制约机制的缺乏也容易导致有权位者变得自私自利,最终损人害己。李斯黑白分明的人生说明,转型时代,规范的制度亟需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需要逐步健全。

  ……

  关于李斯的黑白人生,早已跃然于纸上。

  且让我们煮酒一杯,怀抱着一颗平常的心,去细细品读关于他的成败荣辱、功过是非;去领略有秦一代那曾经过往的史事、那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