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晚清有个李鸿章 >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李鸿章还是有韬略的。腹中,应该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吧。李鸿章所处的是怎样一个时代呢,万物将倾,天翻地覆,对于一般人来说,面对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变迁,早就会乱了方阵。但李鸿章没有。数千年大厦将倾,反而使李鸿章有了更坚毅的目标,那就是兢兢业业,克己复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人事,听天命,并且力挽危局于不倒。这样的行为本身,可以看作是这块土地巨大的能量,也是这种文化岿然不倒的根本所在。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历数千年的承转启合,这个民族早已物老成精,又有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呢?对于李鸿章来说,一切都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所想的,以及殚精竭虑所做的,正是为了支撑那个艰难的局面。没有理想,却有愿望。在那个时代里,尽管由于各方势力的挤压,李鸿章经常表现出内心的虚弱和悲凉,但他在内心当中一直是乐观的,那是因为他对未来有着良好的判定并且抱有美好憧憬。

  假如说李鸿章在自己的人生前期还是靠无畏和阳刚拼死打开一片天地的话,那么,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李鸿章即转变了角色,在进入政治中心的同时,他展示了阴柔勤勉的一面,全心致力于自己权力大厦的构架了。李鸿章不愧为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好手,他精细而不动声色地运作一切。他老辣的地方在于,即使是拥有新思想,他仍借助旧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这样的旧手段要安全和稳妥得多。这一点,显然是李鸿章的做事准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在李鸿章看来,后来的康梁显然只是“小儿科”,只是几个书生的莽撞和幼稚,他们哪有手段和力量来推动那些政策呢?那些口号和想法,在脱离手段和力量的情形下,是很难生根开花结果的。

  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只是潜流,不是激流,李鸿章从不大张旗鼓地提出政治口号,做事即是做人,他的做事,都是从人力和金钱,以及通过朝廷的支持来实现。在李鸿章看来,清国的变法和改变,假如没有权力作保证,没有时间的慢慢荡涤,必然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权力在手,才能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有说话和改变的权力。政治,就是这样,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其实也简单。

  正因如此,在太平天国平定后,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他的根基,他多方奔走,终于保存了自己的淮军,使淮军成为了当时最具实力的一支军队。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李鸿章一直默默培养着自己的党羽,努力保证自己的凝聚力,默默扩建庞大的关系网。从1862年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开始,到1895年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在担任巡抚、总督、北洋大臣的33年间,利用血缘、地缘、业缘网罗亲信,逐步建立了从其任职所在地延伸到全国的势力网。血缘就是亲戚,地缘是乡里乡亲,业缘则是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师生、同学、同事、结拜兄弟等人情关系。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淮军系统的将领和幕僚在他的左提右携下,纷纷出任封疆大吏和朝廷高官。据不完全统计,从1870年到1911年,淮军中先后出任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的要员共有38人,而在淮军和北洋海军两大军事系统中担任过提督、总兵以上的将领多达1300余人。李鸿章选人用的是自己的标准,除了能力,最重要的,应该是“忠信义”。也就是说,对于自己,要绝对地忠诚。这一点,在北洋水师提督的选拔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当时有很多人对即将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存疑,因为丁汝昌是老式淮军将领,对于现代海军乃至现代军事根本不了解,在视野和能力上,远远比不上刘步蟾这些留洋派。但李鸿章仍力排众议坚持使用丁汝昌,其中的原因,就是丁汝昌忠心耿耿,并曾在战场上救过李鸿章的性命。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的统帅,李鸿章可以牢牢地把这支部队抓在手上。对于权力的争夺,李鸿章从来就是一把铁手。

  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李鸿章羽翼丰满,以他在官场上的正式地位和所属的非正式的幕府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势力上至朝廷,以直隶为中心,扇形延伸至其他省份。在晚清,可以说,李鸿章的幕府是除皇权之外的最大的一个权力集团。李鸿章深知官场学,也深知厚黑学,他知道做官就像大树栽培一样,不仅自己的头顶要有天空,更要力所能及地把根须伸得更深更远才行。只有把自己的权力基础搭建得非常牢固时,才能谈得上实现自己的主张。在他的眼中,权力,不仅仅是安危的护身符,同时,也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筹码。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