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 陷身13亿违规贷款,黄氏兄弟最终却涉险过关(1)

陷身13亿违规贷款,黄氏兄弟最终却涉险过关(1)

  陷身13亿违规贷款,黄氏兄弟最终却涉险过关(1)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谁走路的时候开始带着风,谁就离出事不远了。

  一场巨大的危机潜伏于2006年的年末,给迎面快速奔来的黄光裕一个趔趄,让他惊了一身冷汗。这只若隐若现的“拦路虎”也让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想之心悸、闻之色变,它叫“原罪”。

  在2006年10月底、11月初的短短3天时间里,黄光裕被2本知名的财经杂志抛上了风口浪尖--1本是10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以《黄俊钦、黄光裕受查》这样的醒目标题报道说:黄光裕大哥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并称他们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违规方式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贷款;紧接着在11月2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公布:黄光裕以180.9亿人民币的个人资产登上“2006中国富豪榜”榜首位置,再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报道称:就在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而早前,银监会也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据媒体报道,此次突然立案调查,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起因于9年前一桩贷款案有关。贷款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就在2006年国庆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入公安部监控范围。

  据报道称,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加上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常有人评价,这些资金为黄氏兄弟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从某种程度来讲,当年的北京中行是黄氏兄弟的“生命之泉”。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些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北京中行流出来并几经周折后,就变得浑浊而难辨其踪了。参与调查者指出,对上述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名义贷出,贷款用途大多含混不清,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而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繁杂的网络中频繁流转,最后无人能说清楚它们的最终走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黄氏兄弟的房地产等项目,在这些资金的支撑下,都顺利地盖好并发售,资金又源源不断地流了回来。但这是一笔充满人情味的贷款,缺少应有的监督,所以让借贷者没有主动归还的猾性。据参与调查者透露,“资金回笼后他们还是长期不还。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作其他投资。”

  事后的追查工作困难重重,因为这些看起来完全是一笔“无主债”,贷款的主体都和黄俊钦兄弟的公司无关,最终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些违规贷款本来一直深藏于地下,直到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时,这些问题贷款才开始水落石出。

  在当年的6月,央行及财政部主持了这些问题贷款的竞标,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都应邀参加。最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资产50%的价格竞拍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计2787亿元的不良贷款。在北京中行这次不良资产的剥离中,以其他公司名义贷出的部分贷款,明确归至黄氏兄弟的“鹏润系”和“新恒基系”名下,总计4亿余元,被列为可疑类资产,随中国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包以账面资产23%计价出售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次年,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又将这4亿余元不良贷款单独打包再次转手,而4家参与竞标者中,有2家公司与黄氏兄弟密切相关,甚至有消息说其法定代表人均为黄俊钦、黄光裕的母亲。这次竞标的价格是原账面资产的40%,看起来是一笔不错的买卖,但就在交易手续都快办好的时候,银监会却出面给予了否决。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局--在2004年竞得中国银行的资产包时,信达承诺要在3年之内把它们处理完毕,否则“后果自负”,将由信达自己从资本金中抵扣这些资产,所以信达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迫切感。

  无奈之中,这笔4亿余元的不良贷款又出现在2006年5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拍卖中。此次,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公开招标出售北京地区的不良资产包,4亿余元不良贷款被收进一个账面资产总计15.28亿元的资产包中,公告中如此介绍这笔不良贷款:“以某一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零售业的企业集团债权为主”。但几个月过去了,此次招标仍无人问津。

  行内人士指出,这笔4亿余元的可疑类贷款,因为既无授信、也无明确抵押物,而且贷款用途不详,长年都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这块烫手的山竽。唯一能放心接手并十分划算的的人,那无疑是当初贷款的人。如果当时没有银监会的阻挠,那么意味着用1个多亿的代价抹平了4个多亿的问题贷款,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