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 黄俊钦背时倒灶,控股*ST金泰时撞上大熊市

黄俊钦背时倒灶,控股*ST金泰时撞上大熊市

  黄俊钦背时倒灶,控股*ST金泰时撞上大熊市

  与弟弟黄光裕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相比,大哥黄俊钦的上市之途却充满了坎坷。

  在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02年公布的一份公告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黄俊钦的简历:广东汕头人,男,35岁,大学毕业(笔者注:应该是后来进修的),1987年起历任北京国美电器公司总经理,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市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美国SEMIN VESTMENTINC.董事长,中数光通网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新恒基集团董事长、总裁。黄俊钦持有新恒基集团80%的股份。

  新恒基集团的网站如此自己介绍:新恒基是以房地产开发、网络通信、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投资、物业管理等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资产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除了房地产,黄俊钦还涉及生物医药和网路通信等领域。他创办了中数光通网络公司,主要立足于从事ISP业务运营和通信网络的宽带接入,向用户提供有线和无线方式的用户驻地网服务及宽带网络多媒体业务。2002年,黄俊钦还收购了上市公司“山东金泰”,该公司主业是医药。黄俊钦也曾称:新恒基坚持资本运营和实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经营战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了相应的投资策略。

  黄俊钦在房地产业的运作能力让人惊叹。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他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黄俊钦名下的新恒基房地产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率都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2年、2003年更是达到了60%以上;2003年该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而当年末净资产竟达8.22亿元。

  大哥黄俊钦在房地产领域的步伐比黄光裕要迅猛得多。对商业地产情有独钟的黄俊钦,先后在北京和外地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后转让给黄光裕)、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其中,沈阳新恒基中心是一个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集写字楼、饭店、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该市面积最大、楼层最高的建郑

  新恒基的鳄鱼风格,在2003年6月进军广州房地产市场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该集团首次亮相广州国土交易拍卖会就一鸣惊人,经过25个回合的激烈争夺,终以1.47亿元的价格将同和京溪路地块收入囊中,令亲自竞拍的广州地产大鳄许家印抱憾而归。这次竞拍被称为广州土地公开拍卖史上首次出现的“过江龙”抢食事迹

  2005年12月,笔者当面询问黄光裕“兄弟俩到底谁更有钱”时,黄光裕笑着回答:“他比我有钱,只不过他没有上市罢了,他产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黄光裕此言不虚。在当年的胡润百富榜上,黄光裕以140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再度荣登首富宝座,而黄俊钦仅位列13名,个人财富为55亿人民币。但值得注意的是,黄俊钦这些财富更加紧凑,都是些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黄光裕的财富含有更多水分。如果黄俊钦名下那些极富价值的地产项目经过包装上市后进行放大,恐怕会超过黄光裕不少。

  但大哥似乎一辈子都没有小弟那么好的运气--在黄氏家族事业发展过程中数次大的危机,都是大哥首当其冲,而小弟却遮蔽其后;而在借道上市方面,小弟一马当先、帆张风顺,大哥却历经坎坷、背时倒灶。

  2000年左右,发踊健全的中国股市似乎成为一个狩猎场,诸多上市公司开始了肆无忌惮的融资圈钱游戏,并直接诞生了大批“壳资源”和以此兴风作浪的庄家们。而1999年突然来临的“5·19行情”,更是让吕梁、唐万新、刘波、宋朝弟、宋如华等庄家疯狂起舞。“把自己变成野兽,也就摆脱了做人的痛苦”,中国股市沦落为没有道德底线的野蛮之域。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黄俊钦闻腥而至。2001年12月14日,黄俊钦与*ST金泰原大股东青化厂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1.02亿元受让青化厂持有的*ST金泰26.99%的股份,过户后新恒基成为*ST金泰第一大股东。

  *ST金泰一出生就是一个“畸形儿”,曾经创造了国内股市的两个“尴尬”纪录:一是上市不到半年即被重组;一是上市一年多即被戴上ST帽子。此时距离*ST金泰7月23日上市只有不到5个月时间。

  入主后,*ST金泰爆发了一系列经营和财务问题。首先,上市公司尽管主营医药研发生产,但是主业非常糟糕。2002年、2003年开始接连告亏,2004年有300多万的微利,2005年、2006年两年继续亏损;同时,*ST金泰频频曝出债务问题,官司也接连不断。新恒基入主金泰5年半的时间里,先后打了100多场官司,毫无例外的都是金泰做被告,并以败诉告终。新恒基丝毫没有享受到大股东的应得收益,反而一直跟在上市公司后面收拾这些烂摊子。

  但黄俊钦一直没有轻易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壳资源,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不断地为它输眩命,累计注入资金超过1.25亿元,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成功重组,成为自己未来融资的重要通道。

  但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黄俊钦在重大资产重组方面一直没有什么作为,似乎应证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什么黄俊钦会选择垂手不为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潜藏的债务纠纷没有得到妥善、完善的解决,黄俊钦担心贸然置入自己优良的资产,会如泥牛入海般被银行等债权人瓜分干净;

  其次在技术层面还存在难以跨越的难题。当时还没有进行股改,没有定向增发这种形式,重组是不可能的,资产置换没法做;

  另外黄俊钦其实对医药行业也十分感兴趣,而*ST金泰的主业便是医药。为此,黄俊钦甚至花了2000万资金改造了一条生产线,为的是进行GMP认证的需要。

  最重要的原因,是黄俊钦的运气欠佳。因为2001年底新恒基控股*ST金泰时,股市正好从牛市跨入熊市,而且是中国股市难得一见的“大熊”光临,沪指从2200点一路下跌到998点,上市公司市盈率很低,市场资金不充裕,融资的数量会十分有限。当时,连地产老大万科都沦落到了5元/股的境地,重组遥遥无期的*ST金泰股价更是直奔1元/股的地平线而去,大有“不见铁底不回头”的气概。况且一旦将地产注入上市公司,公司信息也必须对投资者开放,这恐怕也是黄俊钦顾忌的地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