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 “省尾国脚”的潮汕地区,是一个盛产首富的地方(1)

“省尾国脚”的潮汕地区,是一个盛产首富的地方(1)

  “省尾国脚”的潮汕地区,是一个盛产首富的地方(1)

  在南中国的广东省与福建省交界处,有三条河流从丘陵地区蜿蜒而出、绵延数百公里,在下游冲积出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的平原后,最终奔向了广阔的大海。

  这三条河流分别是韩江、榕江和练江。其中韩江的流量最大,它也是广东省境内第二大河流。韩江原名鳄溪,唐代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在此地短短的八个月里,访民疾苦,重农桑、筑堤防、兴学校、祭鳄鱼,并开潮州之文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文宗,而把鳄溪改名为韩江。

  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入海处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当地人称这种沙堤为“汕”,开端处则叫“汕头”,其后,这一块土地也因此被称为汕头。

  如果在地图上用笔把汕头、香港和台湾省的台南市用直线联结起来,会发现正好是一个正三角形,而汕头正处于这个正三角形的角尖。从汕头到两地,仅不足200海里,数小时既可到达。由此可见其位置的独特之处。

  以汕头为首,包括其后的潮州、揭阳等三地,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潮汕地区。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潮汕地区总面积达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余。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前赴后继地出海谋生经商,使这里成为中国最着名的侨乡之一。

  据考古材料证实,潮汕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属大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

  据《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另据史料记载,远在元代时,这一带就已形成较大的渔村。而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于是在此设站征收盐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

  1861年,汕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后成为了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

  因为商贸文化发达,甚至后来远在德国的恩格斯也闻其大名,并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赞誉,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相对中原而言,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所以被称为“省尾国脚”。境内虽然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因为常有台风与地震等自然灾害侵袭,再加之历来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人们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因为这种地缘关系,潮汕人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性格特征--

  个性之一:做事精细而又能吃苦耐劳。因为天灾不断、地少人多,不拼尽全力和精细耕作,就很可能有受冻挨饿之虞,故潮汕人有“种田如绣花”的说法。

  个性之二:勇于拼搏、冒险敢闯。在种田和打鱼尚不能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潮汕人只能外出经商。有的人甚至冒险一搏,奔向浩瀚的大海,从事海上贸易。很多人直接出走到南洋等异域谋求生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