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二、忠君爱国的楷模

二、忠君爱国的楷模

  透过洪仁玕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儒学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中,忠君爱国政治理念为其核心部分。

  洪仁玕曾参与早期拜上帝教活动,一度追随洪秀全撤除私塾中的孔子牌位,但并不排斥他继续攻读儒学经典,屡赴考场拼搏,可见他并未与儒学决裂。其实,洪秀全自命"真命天子",就是儒学观念中皇权意识膨胀的产物,既然贵为天子,就得规范朝廷和社会,因此,洪秀全早在1837 年升天受命时,就发出"福音":"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把三纲作为人伦规范保存下来,建构新朝的社会秩序。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后,撰写《百正歌》与三篇《原道??》,三纲五常被完整载入这些著作,作为拜上帝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义建国后,洪秀全完全按照传统王朝模式开创了新朝,制定了等级森严的《太平礼制》,忠君爱国、扶主打江山成为天国臣民最高政治信条。

  洪仁玕虽然多年寓居香港,攻读两学,研讨基督教义,但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并未改变,并且始终强烈存在,从而成为他屡次图谋抛开香港的平静生活,奔赴天京的内在驱动力。洪仁玕曾告诫读书士子应该从儒学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为此,批评那些误入迷途的儒生说:(这些)读书士子,不思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而徒以牲醴敬孔孟,以院字祀诸贤。或拜文昌妖、魁星妖,以为功名可必显达。此是士人痴心妄想,功名念切。

  ①可见,他要士入学习和遵循儒学的人伦纲常,但不可崇拜偶像,当然也真实表明自身的价值取向。当他被洪秀全超擢总理朝政后,立即把克尽"臣纲"作为神圣使命:"主正臣乃直,君明臣自良,伊周堪作式,秉正辅朝纲。"②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因此发挥极致,直到被俘,他决心效法文天祥,从而成为太平天国忠君爱国的典范与楷模。

  -----------------------------------------------------------

  ① 洪仁玕《英杰归真》,《太平天国印书》(下),页771。

  ② 《幼学诗》,《太平天国印书》(下),页60。

  -----------------------------------------------------------

  洪仁玕的忠君爱国政治理念不是体现在对清廷的忠诚上,而表现为对洪秀全的崇拜和忠贞,并几乎贯串他一生的思维与行动。就发展进程而言,这种忠贞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青少年时期:感性崇拜阶段。

  洪秀全是洪仁玕族兄与师长,其卓越的学识、才智和品德深受乡里年轻儒生的推崇,成为这一群体的领袖人物。洪仁玕自幼即与族兄"长年交游起居",并师事洪秀全,"知其天亶圣聪,目不再诵",由此生成个人崇拜的心理定格。①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刻意追随、仿效族兄,带有颇多的感性的成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1337 年洪秀全异梦升天,发出吃语:"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钱粮归我食,天下百姓归我管。"还手撰反清侍文,"众人不知所闻。"洪仁玕却深信不疑,一直熟记异梦情节与反清诗文,曾在香港向外国传教士复述。②看来,洪仁玕此时就把洪秀全视为未来的天子,幼时的师长崇拜开始向君主崇拜逐渐位移。1843 年,洪秀全反清意识复萌,并创立拜上帝教。洪仁玕已经22 岁,思想渐趋成熟,但是他迅速接受族兄的宗教。据他回忆,洪秀全向他宣讲《劝世良言》"上帝之权能,耶稣之神迹,妖魔之迷惑,从始至终,对余讲了一遍。"洪仁玕立即感悟服膺,"余乃如梦初觉,如醉初醒",断然抛弃孔子、文昌、灶君等传统偶像崇拜,成为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而当时社会舆伦却相反,认为拜上帝教"要将基督教与中国人熟习的传统观念与信仰联系起来",是"亵渎中国神圣的传统",因而强烈排拒。洪、冯丢失教席,洪仁玕遭到责打,都辗转他乡谋生传教。③在清远教书时,洪仁玕面临两难的选择:科举,或是反清革命。就理性思考而言,无论是家庭与社会的期许,个人未来的出路与前途,都驱使他坚持苦读,在场屋中奋斗,求取功名。就感性思考而言,洪秀全已与科举决裂,外出传教,摸索反清革命道路和方略,不时与族弟交流思想,"乃告以心中秘密思想及其对于满洲的仇恨。"①当传教受挫、返回花县从事宗教救世后,洪秀全与族弟更有了共同语言,他们结伴同赴广州向罗孝全学习圣经。可见,他对洪秀全的情结和崇信并未剧烈减弱,而是理解与支持,甚至还从事传教活动。虽然,洪仁玕选择了科举道路,但义同情和关注反清及传教事业。在选择时,理性思考成为行动的主导因素,感性思考降为次要成分,因此出现了双重选择的复杂行为。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②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40-843。

  ③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50,853。

  ① 《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50,853。

  -----------------------------------------------------------

  2.流寓香港:渴求追随效力阶段。

  1850 年对洪仁玕的选择具有决定意义。一方面,他在科场惨痛失败,绝望心理加剧;另一方面,金田起义爆发,洪秀全多年追求的反清革命终于变成武装斗争实践。洪仁玕早经受到族兄影响,如今更无所牵挂。无论在感性和理性的考量上,他只有唯一选择:投身革命,"追随我主天王",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伟大事业报效心力。因此,他多次赴桂,却屡遭阻隔,不得已而流寓香港,远离族兄与反清斗争事业。

  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此时有了具体的忠爱对象,洪仁玕逐渐由消极的政治避难转变为积极的报效与进取。开始,他一度怀着避难求生的心理,在外国传教士的掩护下,孤独无依,悲惜命运之坎坷。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他逐渐摆脱消极孤愤的心态,争取为天国效力,因而向外国传教士介绍和宣传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真相,以正视听,扩大正面影响。同时,他勤奋钻研基督教,并赴上海投奔天京,试图协助天王传播福音。返回香港后,行动更加积极,从学习宗教扩展为研习西学,考察西方列强"邦法",其动机是:"我想学了本事,将来辅佐他",为了未来更好地辅政治国而刻苦学习。显然,洪仁玕理性地认清自己的忠君报国使命,从而沉着冷静地思考天国建设的方向与道路,并把列强作为未来天国发展的参照模式。

  3.总理朝政:忠君理念的实践阶段怀着效忠心愿,洪仁玕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天京,即被洪秀全"恩加叠叠",破格超擢,封王秉政,实现了辅佐天王的政治理想。洪秀全对族弟寄

  于重大的政治期许,专门下诏期勉他"世世股肱天朝",做一位"板荡忠臣","佐江山耐久长"。①洪仁玕则以此为终生政治信条,表示"只宜竭力效忠,以报知遇之恩。"他一方面推行新政,参照西方列强邦法,设计政经和社会变革方案;一方面借助儒学伦理纲常,强化忠君爱国意识的灌输,以导正臣民和将士政治取向,保卫天王江山。

  洪仁玕把忠君爱国作为考察和评判官员的首要标准,他说:夫士居四民之首,才德兼备者为尚,德有余而才不足者次之。??德本也,才末也。??且夫德者何?

  敬天扶主、忠孝廉节是也,是岂能假冒乎?才者何?顶天报国、齐治均平是也,是岂能幸致乎?

  ②在洪仁玕看来,无论德才都要落实在"敬天扶主"、"顶天报国"的政治理念上。忠君爱国乃是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作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他劝勉文武官员:"敬天爱民之事千万多为,忠主孝亲之忱时刻不放。"①要求他们"宁捐驱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②不惜以生命去忠君报国。

  -----------------------------------------------------------

  ① 《封于王诏》,《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45。

  ① 《洪仁玕选集》,页31。

  ② 《资政新编》。

  -----------------------------------------------------------

  洪仁玕还借各种机会加强洪秀全的皇权,甚至竭力神化天王,运用宗教宣传和政治教化,企图树立全民的忠君意识,以此激励和驱动军民投身保卫天王江山的斗争,振兴天国大业。

  洪仁玕在公务繁忙之中,组织文人班底,甚至自己动手, 撰写和发表颇多諠谕、诗文,编纂和刻颁12 部官方印书,着力宣传和神化洪秀全。洪仁玕是正宗基督教徒,曾怀着改造拜上帝教的愿望,试图劝说洪秀全改宗基督教,其中包括放弃天王是上帝次子的神话。结果,洪秀全当然不会接受,看来还说服与迫使洪仁玕放弃基督教义,带头宣传洪秀全炮制的神话。天王对此十分满意,致函罗孝全说:"干王到达天京,他也得到启示,承认我和神的这些交往,比洗礼一万次还要好。"③洪仁玕为了忠君图报,竟违心地改变宗教信仰,宣传自己也不相信的神话,以实用主义的政治功利观看待意识形态的取舍。这一举动使外国传教士大失所望,视其为基督教的叛逆,并加以攻击和诅咒。及至天国晚期,洪秀全狂热地沉溺于其父子神化的宗教迷津之中,洪仁玕则予以默认。在他看来,对洪秀全的一切言行都必须容忍与理解,即使是过错和谬误也不能表示异议,更不可批评指正。因此,他默默承受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直到被俘后的自撰供词里,毫无抱怨和责难天王的字句,而是充满自责的心声,承担复国失败、幼主被俘的政治责任。

  -----------------------------------------------------------

  ③ 转引自茅家琦《晚清史论》,页174。

  -----------------------------------------------------------

  由于洪仁玕的绝对忠贞,洪秀全深为感怀,当他在病重之中,举目四顾,亲贵、将帅中竟然难以寻觅一位可堪顾命托孤的忠诚才智之重臣,终于重新擢用洪仁玕复出辅政。这一史实足资表明,洪仁玕的忠臣爱国理念和行为经受着长期的考验,无论在顺境或逆境,都不改"板荡忠臣"的本色,因而铰之其他亲贵重臣,更加得到洪秀全的信赖和顾命,决心把风雨飘摇的天国江山和年未弱冠的幼主托付给历经磨难的族弟。对此,洪仁玕内心的感受犹似蜀汉相国诸葛亮。虽然缺乏那位军师的权柄,但他仍然感激涕零地临危受命,将象效忠天王一样地拥戴幼主,不负天王临终前的信任和嘱托。之后,他四处奔波,乞师援京。天京沦陷后,拥戴和护持幼主复国,直到被俘,效法文天祥从容就义。

  洪仁玕以自己的生命铺写了忠君爱国的篇章,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堪称楷模和典范。儒学伦理纲常教化的洪仁玕尽管是清朝的叛逆,但却是太平天国的忠臣。在传统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氛围里,他作了合理的也是最好的政治选择。较之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和李秀成,洪仁玕更凸显其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也许是他接收更多的儒学文化,又对供秀全具有更深的崇拜和图报心结所产生的结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