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一、平等平均思想的发轫: 从批判旧世界到设计新世界

一、平等平均思想的发轫: 从批判旧世界到设计新世界

  (一)朴素平等平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因而这种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①这就是说,平等观念不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要求。洪秀全的平等平均也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内容。

  要求平均、渴望平等,是处在剥削和压迫下农民的本能的阶级诉求,对贫寒出身的洪秀全,这种本能表现得更为明显、迫切。他生长在农村,对广大农民所受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具有深切感受;同时,对封建末世社会上种种不公平、不平等的邪恶现象看得真切、具体。他对广大农民所受苦难深深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深表不满,对清朝腐朽统治极为痛恨。因此,洪秀全立志"解救民悬",使贫苦农民摆脱贫贱的地位,求得温饱和安全。他曾赋诗表示要"擒尽妖邪"、"收残奸宄",铲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四海一家"、"太平一统"的理想社会。可见,贫苦农民对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诉求是洪秀全平均平等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阶级基础。洪秀全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客观现实,体现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阶级愿望。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炮舰打开中国大门。随着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扩展,基督教也公开在通商口岸传播。广州首当其冲,这对广东沿海地区的社会思潮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洪秀全生长在广州北郊农村,亲身经历鸦片战争的剧烈冲击。战后农村经济的残破,社会矛盾的激化,天地会的活跃,群众反侵略斗争的高涨,都使他深有感触,坚定了救世救民、建立美好社会的志向。而且,身处开放地区,他较早接触基督教,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合理成分,使自己原有的平均平等观念发生某些变异,出现一些新的因素。但总的说来,西方资本主义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还是很微弱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所衍生的封建意识形态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洪秀全长期所受的传统懦学教育,都对他学习和接受两方文化产生极大的制约力。因而,洪秀全的世界观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彻底的转化,难以超越传统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羁绊,其平等平均思想还只能局限在传统的、朴素的层次。

  (二)《三原》平等平均思想剖析

  洪秀全出身贫寒儒生,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当然全盘接受,这些说教严重束缚着他的思维范围和方向。虽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感不满,对贫苦农民的悲惨处境怀着深切同情,但他自忖无力救世救民。因而,在青少年时代,他曾长期埋头科举,企图在仕途上寻求出路,改变自己贫寒的社会地位。可是,科举屡挫,前途绝望,使他与贫苦农民的思想距离大为缩短。他开始把贫苦农民和个人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救世救民的志向由此发端。

  于是,洪秀全需要重新认识现实社会,寻找农民贫困和卑贱的根源,并力图构想和设计公平正直的理想社会,以替代充满灾难和邪恶的现实世界。儒家学说中的大同社会和《孟子》对井田制的理想描述,对他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他喜读野史小说,《水浒传》描绘的梁山好汉敢于反抗朝廷,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104 页。

  杀戮贪官污吏,揭举替天行道的义旗,追求平均平等的新型社会,必然对洪秀全产生颇大影响。同时,天地会在两广十分活跃,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互称兄弟,劫富济贫,也直接给洪秀全以新鲜生动的感性认识。但是,这些源头多样的资料虽然深嵌在洪秀全的脑海中,却一直难以综合和整理,更未能透过艰苦的理性思维,构成理想社会的模型。

  直到1843 年,因《劝世良言》的启示,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辗转两广,跋涉传教,但并无显著效益。洪秀全深深感到,传教时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更没有给贫苦农民带来美好社会的设计,只是废弃偶像,崇拜上帝,天堂地狱的一套说教,与农民现实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他决心返回花县,潜心钻研《劝世良言》和儒家经典,深刻反思现实世界的积弊及其根源,努力规划未来理想社会,试图透过宗教教化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达成救世救民的目标,这一意图集中体现在三篇《原道》之中。

  在《原道救世歌》中,洪秀全根据儒学和《劝世良言》的说教,承认现实社会中,人有贫富贵贱之分,但在神天上帝面前,大家都是上帝子女,互为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在之后创作的《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中,洪秀全的平等观念有所发展,从"上帝之子的平等推及到公民的平等和一部分法产的平等。"①从三篇《原道》看出,他的政治经济上的某些平等观念是建立在宗教平等基础之上的,而宗教平等又渊源于上帝与人民的父子关系,这里,基督教的平等观念成为洪秀全平等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他接受了基督教的创世说,指出:上帝创造了世间人类,是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人人都是上帝子女,人人都有敬拜上帝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虽君王也不得垄断。他认为,敬拜上帝时,帝王将相、豪绅士庶、贫苦农民,不分贵贱,都处在平等的地位。

  他还说:天下凡间一切人"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服食器用皆其造成"。一切财物和生活资料都是上帝创造的,应归上帝所有。在洪秀全眼里,私有财产是不合理的,人们争夺私财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洪秀全把人分为**和灵魂两个部分,**虽死而灵魂不灭。**生自父母,灵魂来自上帝。人的灵魂是从上帝一元之气分散到人们**上而生成的。这样,他把人的本质抽象为没有任何区别的"气"。在本体上肯定了人的平等地位,从而阐明了平等观念的哲学根据,由此,他推论出人类社会必须具备的政治经济平等观念,他说:"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得起尔吞我并之念。"在他看来,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父上帝统驭之下的社会大家庭,通过家庭关系的纽带,把人类牢牢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家庭里,上帝是家长,大家都是上帝子女,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他们之间,都是兄弟姊妹,应当不分富贵贫贱,而处于同等地位。不应该争田产,相互兼并,更不应该存在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象。

  为此,他严厉批判了当时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尊卑贵贱贫富的严重不平,抨击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邪恶世风。为了扭转世风人心,他主张人类要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克制和消除私欲,共同迈向大同社会。在这个大同社会里,社会成员一律平等,"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都能过着"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美好生活。

  -----------------------------------------------------------

  ①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页29。

  -----------------------------------------------------------

  三篇《原道》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反映了洪秀全早期思想的内在结构,其中平等平均思想是主要层面之一,而且在反清思想一度淡化时,其平等平均思想颇为凸显,体现了这一时期洪秀全思想的主流特色。

  再就三篇《原道》具体剖析,可以看出洪秀全平等平均思想有如下几个特征:l)承认财产私有。洪秀全虽然宣扬"五行万物天造化",从根本上说,一切财富都应归于上帝所有,而上帝子女都有享用的权利,他对追逐私财颇不以为然。但洪秀全没有由此引伸出废除私有制和一切财产公有的结论。他接受和承认了贫富不均的现实,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天命,说什么"贫富天排定",有人"累世贫穷天不扶",即使富者也有"小富"、"大富"之分。

  要人们认识天命,安贫守命,不能侵犯和损害富人的利益。可见,他主张承认和保护私有制,他的平等平均仍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平等平均,并没有超脱儒家平均观念的窠臼。

  2)洪秀全的平等平均思想是拜上帝教义的组成部分,充满了宗教神学精神。他的平等要求不是以鲜明的政治语言表达出来,而是以道德说教和宗教拯救的形式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洪秀全平等平均观念的思维推导过程是:可见,上帝万能是他平等平均思想的基石,这就给他的平等平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

  3)建立在私有和宗教神学基础之上的平等平均自然不可能是完全和真正的平等平均观念,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们一再看到不平等不平均思想的流露。因为上帝万能,上帝与其子女之间就不可能是平等关系,一方是绝对权力,一方却是无条件的崇拜和服从。所以,在上帝面前众人平等只是以众人与上帝不平等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他需要用上帝权威来保障众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再返回世俗社会,洪秀全是上帝次子,派到人间的天王,当然不可能与黎民百姓划等号,这成了他后来大搞封建特权和等级制的宗教理论根源。

  4)为了实现平等平均的观念,他构造一个半是对往古盛世的怀念,半是对虚幻天国的憧憬的理想世界,而达到理想世界,最初不是靠革命和斗争,而是靠人们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完善,靠人们对上帝的虔诚来实现。显然,如果贫贱的民众不起来革命,而是把摆脱贫贱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剥削者和压迫者的行善和恩赐上,社会将不可能导向真实的平等平均,相反,只能使人民忍受贫贱的命运,而消弭其正义的反抗精神,恰恰维护和保持着现实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可见,这时洪秀全实现平等平均理想的方法是不现实的。直到《原道觉世训》中,他才主张诉诸革命手段,达到理想社会目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