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二、在封建经学中浮沉

二、在封建经学中浮沉

  洪秀全自幼诵读儒家经典,是中国历史上最熟悉儒学的农民领袖。儒家学说成为他知识结构的主体。由于时代的局限,洪秀全无力摆脱儒学窠臼,而不得不在封建经学中浮沉。

  就积极方面而言,洪秀全接受并汲取了儒学中的某些合理的进步的内核,主要是大同思想和民本思想,用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民本思想使他对清朝的苛政强烈不满,并对农民寄于深切同情,从而决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途径,最终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在建构未来理想社会上,儒家的大同世界则给了他以重要启迪。从理论源流考察,洪秀全对大同世界的"公"与"平"的观念深感兴趣,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成为重要材料与部件。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诗经·硕鼠》中的"乐土"就是此后"大同"思想的雏形。春秋战国之交,一些思想家的改革主张,如孔子的"老安少怀"、墨子的"兼爱交利"、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至德之世"、孟子的"井田制度"等主张,都包含有"公"和"平"的思想。

  孔子重要的经济思想,就是遏制贫富急剧分化。他认为治理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①《吕氏春秋》亦载:"圣王治天下,必先公,公则天下平;得天下者,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②等等。他们都把物质财富分配上的"公"与"平"作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国家和统治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分配调节,达到公平分配的目标,维持社会安定和谐。大约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融汇了各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加以概括提炼,借孔子之口,用很精粹的语言说了出来,成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每一位进步思想家都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以设计理想社会的大厦。洪秀全也不例外,对《礼运篇》十分尊崇和信服。他在《原道醒世训》中,把它作为经典援引立论,描绘太平世界的大同蓝图。但是,洪秀全并不是机械地承袭儒家的大同社会模式,而是根据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反清斗争的需要,对儒家大同社会进行重大改造,使之与古代农民起义者构想的平均平等社会对接,并融入基督教的某些平等观念和教会公产的方法,构成一个平均饱暖、天下一家的农民社会。洪秀全以这种理想鼓动和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跳出邪魔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定都南京后,他又把这一理想社会演化为具体的社会改造和建设方案,并使之成为太平天国施政方针《天朝田亩制度》,试图颁行全国,贯彻实施。

  -----------------------------------------------------------

  ① 《论语·季氏篇》。

  ② 《吕氏春秋·贵公篇》。

  -----------------------------------------------------------

  洪秀全在创立天国各项制度时,也借用了儒家著述中的范式。

  先看土地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历代王朝总是难以摆脱严重的土地兼并,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危机。面对土地分配极端不均的现实,先进思想家和政治家,以及贫苦农民都向往远古时期把村社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村社成员使用的制度。均田思想和做法常常出现,最典型的是孟子的"井田制"。他主张"正经界,均井地,平谷禄。"具体办法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每家分私田百亩,八家为单位共耕种公田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①民本思想家孟子企图通过井田制,给农民以"恒产",从而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后来的思想家、政治家则根据现实需要,构想和实施各种土地制度,以缓和土地分配上的尖锐矛盾。每当土地兼并严重或长期战乱,大量土地荒芜,人口流离时,地主阶级改革家就把"井田制"作为革除弊病、缓和矛盾、恢复生产的"良药"搬出来。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日、北魏至隋唐的均田等,均以儒家的"井田制"为蓝本,分配荒芜的土地。如北魏孝文帝规定:农民15 岁以上受露田40 亩,妇女20 亩,老者免受,身死还田。上述主张和实践包含了两点内容,一是平分土地的思想,二是按人口数量以户为单位平分土地的方法。《制度》也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这些政策都与上述北魏均田制颇有历史渊源。看来,历史上的均田主张和实践被洪秀全所借鉴,并在《制度》中得到体现。

  太平天国分配土地时,还参照《周官》"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①的九等土均之法,将所有田地,按产量高低,分成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用三级九等进行搭配,按人口拉平分配。太平天国还依照儒家典籍的记载,对农副业生产作了相应的规定。盂子提出了小农经济应注意副业生产,要求每家"树之以桑",饲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②后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则具体设想副业生产规模:"还庐舍、种桑获杂菜,畜五母鸡,两母豕,??女工蚕织。"《制度》也依此制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显然是孟子与何休构想的复本。

  洪秀全在创制土地制度时,对儒学著作中的有关资料的运用,注意筛选和修订,使其符合现实的需要。如为使土地分配更加平均,对土地的等级作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并且规定,若"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更重要的是,封建王朝的均田不过是为了分配荒芜的土地,把流亡的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重新组织生产,征收赋税、征发劳役。随着人口增长,均田制不复出现。而且,均田制并不涉及贵族官僚地主们对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儒学思想家们的均田主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利益。而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则是要废除私有财产,彻底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达到"有田同耕"的目的。它体现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要求。与儒家著作中的构想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

  ① 《孟子·滕文公篇》(上)。

  ① 《周官·地官·大司徒》。

  ② 《孟子·梁惠王篇》。

  -----------------------------------------------------------

  再看太平天国官制和军制的历史渊源。洪秀全根据《周官》"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①的记载,确立了太平军的军制和乡官制度。军队以军为基本单位,军、师、旅、卒、两、伍为编制,每军13156 人。乡官亦以军为单位,编制与军制同,每军统13156 家。又从每家抽1 人为伍卒,建立乡兵,由乡官领导,"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上)。"②这种兵农合一的乡兵制度也源于《周官》,"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③即一家兄弟虽多,以一人为正卒,其余为羡卒的规定。不过,《周官》的基层政权却另有规定,平时设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阎胥、比长六级乡官,④只有战时才改称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太平天国则作了修改,平时与战时统一称谓,从"兵农合一"方面来说,远比《周官》彻底。洪秀全还在军帅之上增设监军、总制、将军统辖一军,再上有领兵主将统辖若干军,最高统帅达于天王。军以下,按方位和数字规定番号。清方惊叹"不知其军制者,无不开卷茫然"。⑤较之《周官》规定更加严整划一,高出一筹。在兵源征招上,太平军鼓励自愿入伍,全家从军,保护和优待家属,为历朝兵制所仅见。妇女编为女军,组织系统与男军相似,但每军只有2500 人。儿童编为童子军,协助侦察、放哨、作战等工作;老弱编入牌尾,参加造饭、运输、后勤等支前工作。这些定制,也具有独创性。洪秀全通过严密的军制,把分散的农民组成强大的武装队伍。太平军男女老幼随军征战,却能指挥自如,令行禁止,灵活神速,屡挫清军,有"手使指应之效",体现了农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可见,洪秀全只是借用《周官》的若干军制程式,创造性地加以革新和完善,从而形成太平军独特的军制,在农民战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洪秀全毕竟是历经封建儒学教化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无力超越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更难超越自己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定势。洪秀全一面否定和批判儒学,一面却从中吸收了大量封建糟粕。三纲五常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洪秀全出于加强皇权和建设新朝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把三纲五常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规定了朝纲、君道、臣道、妻道,把儒学的封建规范演化成太平天国道德伦理架构的重要层面。洪秀全虽然敢于革故鼎新,向历代封建王朝和鬼神迷信挑战,但他却不能摆脱传统宿命论的束缚。他接受了儒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念,宣扬"天道祸淫唯福善","死生灾病皆夭定","总之贫富夭排定","知命安贫意气扬"等宿命说教。一方面号召贫苦农民起来推翻旧的世界,建设太平一统的人间天国,体现了非儒反孔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却训谕人民服从天命,安于贫贱的命运,宣扬儒学的奴化哲学。洪秀全开创新朝,需要革命和批判精神,但他维持自己的统治则需要臣民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儒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思想资料。洪秀全具有革命领袖和新朝君主双重身分,对儒学的择取和吸收当然也具有两面性,这正是时代和阶级局限所产生的必然选择。

  -----------------------------------------------------------

  ①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② 《天朝田亩制度》。

  ③ 《周官·地官·小司徒》。

  ④ 《周官·地官·司徒》

  ⑤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大国》(三),第122 页。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