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和珅全传 > 第二篇 八面玲珑,为人狡黠一和坤的为人处世之道 第二章 收服下属——恩威并用,结党营私

第二章 收服下属——恩威并用,结党营私

  收人心不惜血本

  和珅发迹之初,只是一个凭借皇帝的一时赏识的新人,他的官职直线上升,固然让人羡慕,可以令朝中的大员们目相看,心中产生畏惧的情绪。然而,另一方面,不免让人觉得此人没有根基,在朝中难有自己的一方势力,言行难免不被采纳和揶揄。虽然一时间可以沐浴到皇帝的圣恩,时间久了却禁不住风雨的侵袭,难以长久。和珅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培植自己的亲信,为此,他有时竟然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和珅的死党国泰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生的肥头大耳,给人一种笨拙迟钝的感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珅结识了。他心中不禁一动,认为和珅与众不同。但也仅此而已,交情不深不浅。和珅也觉得此人必定不俗,因为世上多有这样的人,外表憨厚,实际上精明到了极点,国泰一定就是如此,所以,和珅有心拉拢他。

  可是,怎样才能笼络住他的心呢?要知道,国泰累世家资殷实,金钱俗物是很难令他动心、甘愿伏首帖耳效忠自己的。况且自己收伏国泰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他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现在倒要先“倒贴”他,未免有点背离他的初衷了,况且那样只能暂时拢住他,缺无法真的使其心服口服,后来苏凌阿的一个有意的安排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苏凌阿姓他塔拉氏,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来离京到江西饶广做道台。苏凌阿认定此地穷山恶水,早就打定主意要离开,但自己没有门路,要想通过他的政绩上达朝廷,让皇帝调他进京做大官,无疑是痴人说梦。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想办法往京城调,就有可能在江西了此一生了。

  苏凌阿思来想去,找到了一条自认为是捷径的路:既然不能直接面圣,那么借助皇帝身边的宠臣来达到目的也未尝不可。而当时最得宠信的,举朝上下非和珅莫属。

  于是,苏凌阿说干就干,很快向朝廷寻了个托辞,顺利回到京城。回京后,他想尽办法先与和珅的弟弟和琳天天泡在一起拉拢感情,每日不惜花费银两,与和琳花天酒地,走动颇为亲密,不久之后,就已经称兄道弟了。后来他终于借和珅的儿子过生日之机,随和琳一起见到了和珅,并送上了四千两银子作为贺礼。谁知,这份贺礼在那些为巴结和珅而进献的礼物中非常不起眼,和珅根本没有记住苏凌阿,他决心要让和珅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有意把自己的女儿纳兰赠予和珅,又怕名声不好就想邀请和珅到家中做客,趁机让纳兰与和珅相见。和珅知道苏凌阿是在巴结自己,就高兴地答应了。到了那天,就在他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苏凌阿家中的大厅之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蹦跳着跑到和珅面前。和珅见小女孩长的粉雕玉砌一般,非常喜爱。打听之后,方知这女孩就是苏凌阿的女儿,名唤纳兰。和珅手抚着女孩的头发,赞不绝口。

  苏凌阿是官场老手,岂能放过这等大好机会?当下命纳兰拜和珅为干爹。自此纳兰便经常出入和府,和珅对她也是喜爱非常。这纳兰与和珅名为父女关系,实际上是和珅的小妾,和珅对着纳兰一时非常爱不释手。这样,苏凌阿与和珅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近了一步。后来,和珅得知国泰对纳兰情有独钟,就忍痛割爱,找个机会把自己的“义女”介绍给了国泰。

  没多久,在和珅的主持下,国泰与纳兰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亲,国泰当然对和珅大为感激。婚后不久,和珅就为国泰谋得了泗城县令的职位,而苏凌阿也被和珅提拔到吏部任侍郎,可谓皆大欢喜。而和珅一下就有了两个亲信,心中自然非常高兴。和珅之所以让苏凌阿去吏部,是因为吏部掌管着官员的甄选任命权,在如此重要的部门里怎能不安排自己的亲信。

  自此,国泰作为和珅的一名忠实的爪牙被深深地安插在地方上,为朝中的和珅搜集消息,聚敛财富。和珅此后在政坛上历经风雨,几次历险,都是因有了国泰的从中穿插安排才得以逃脱。

  和珅为了收服国泰,不惜将貌美如花、自己喜欢的纳兰相赠,虽然一时间难以割舍,实际上赢得了国泰的信任和衷心。凭借这一看似过重的付出,收获了常人难以料想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和珅能从大局出发而忍痛割爱,为自己赢得了后路的先见之明的举动。如果他仅是一味地贪图享受,则绝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更不会有人为其奔波卖命。

  征服异己狠为先

  凡古往今来的成就大事者,都不是遇事犹豫不决的人,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办事果断决绝,没有“妇人之仁”。和珅能够扶摇直上,做起事来更是心狠手辣,决不手软,否则就算政敌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他尤其是对待那些敢于与他作对的人,常要置人于死地方才安心。

  和珅当道时,常有人因胆敢对和珅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而落得丢官归田,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其中武虚谷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武虚谷,又名武已,河南偃师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任博山县知县,而当时的和珅身兼步军统领一职,负责维护京师一带的社会治安。当时社会上盛传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率众起义的农民领袖王伦没有死,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于是,和珅以搜捕王伦、铲除后患为借口纵容部下肆意烧杀抢掠。他们不仅在京师一带活动,有时甚至跑到王伦的起兵地点山东一带寻衅滋事。

  不久,刚刚出任县令的武虚谷就遇到了和珅派来的官兵,官兵在乡间肆意伤害百姓、抢夺钱物,搞得民怨极大。武虚谷是个耿直的人,见不得这些人的耀武扬威。于是派人将他们拘捕到县衙。谁知这些人仗着和珅撑腰,以官差自居,傲慢无礼,见了武虚谷也不下跪,并向他暗示自己是和中堂的属下,让他识相点儿,把他们放回去。

  武虚谷自认并不理亏,于是厉声说道:“朝廷派你们来是为了抓捕逆贼,不是让你们来滋扰百姓的,你们到达我县,胡作非为,还有什么可说的。”说完命令左右把这群人痛打了一通,赶出了博山县。

  这些人那里吃过这等亏?回去又添油加醋的向和珅回禀,说博山县知县对和中堂傲慢无礼,口出狂言,没有丝毫恭敬之心。和珅知道这件事后对武虚谷怀恨在心,没过多久竟然寻了一个借口,革去了他的官职,把他远远发配到了东北为奴。

  和珅对待一个平时和自己够不着说话的县令都处心积虑,出手狠毒,恨不得赶尽杀绝。可想而知,他对那些身居高位、平时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官员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和珅自得乾隆青睐之后,朝中的大臣有很多对他已经不敢轻慢,执礼甚恭。但也有一些性情耿直的官员认为和珅出身发迹不由正途,只是靠讨好君王才得以荣显,对他颇为轻蔑。

  一次,江西巡抚海成来京述职,到了军机处,对所有的人都一一作揖,对和珅却态度甚是傲慢无礼,并且说道:“没想到几日不见又多了一个军机大臣,看来是有人能耐大,做了炮竹升上了天。”并且故意让和珅听到,最后竟然对和珅进行人身攻击。和珅当时并未发作,但决心要灭一下海成的气焰。

  乾隆时盛行查缴“禁书”,海成向来惟朝廷的命令是从,所以对收缴“禁书”也十分卖力,成效很大,还说“尚不能一时尽净”,并表示还要继续努力,因此还受到乾隆的赞赏。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差点儿就因查缴禁书而丢了性命。

  当时有本书叫《字贯》,作者是王锡侯,本名王侯,害怕自己的名字让朝廷忌讳,遂改名锡侯。年近四十才中举,后因屡试不第,决心弃考著书。乾隆四十年(1775年),他花费了十七年心血,终于写成了《字贯》一书,并刊行面世。该书分为天、地、人、物四类,是一部简明的字典。他对自己的这本书也是非常满意,并在序中提到:“天下字贯穿极难,诗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识而不知用。今《康熙字典》增加到四万六千多字,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茫然。”所以,他著这部书就是为了能够将天下字贯通联系,使学者便于查找。

  谁知,就是他序言中提到《康熙字典》有诸多不便,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王锡侯的同乡将此书以诬蔑贬低圣祖康熙帝的名义告官。经办此案正是海成,他认为王锡侯目无圣祖,胆大狂妄,建议乾隆先革去举人身份,再审拟定罪。乾隆仔细看过《字贯》后,对此并为在意,遂将此事暂时搁在一边。

  谁知此书辗转落到和珅手中,他恨不得能从书中找到对皇家的不敬的只言片语,以期获得乾隆的重视和宠幸。终于,他书中的“凡例”中看到圣祖、世宗的庙讳及乾隆的御名字样同其他的字同样一一列出,于是抓住把柄,立即向乾隆参奏。乾隆听说书中竟有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对皇帝的名字不加避讳,触犯了皇家的威严。于是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21人连坐;这还不算,他还痛斥了海成不细心办案的过错,革去了他的职务,并交刑部治罪。

  和珅在这一次次的“壮举”中,打击扳倒自己的政敌,本人却一次次升迁,并在乾隆面前邀宠。他的行为甚至其他国家的使臣也有所耳闻,朝鲜的使臣回国后在史书上有记载:陕西有一个书生,因对和珅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罪行看不下去,加上亲见官场的昏暗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向乾隆上书,痛陈和珅的种种恶行,希望乾隆按律治和珅的罪。

  书生的奏折最好终于到了乾隆手中,但乾隆此时正对和珅恩宠有加,那里听得进半点良言?对和珅依然是坚信不疑。但是和珅却不能容忍有人如此对他,于是派人打听到这个书生的下落,杀死了书生的全家。满朝文武见和珅如此恣意妄为而仍受到皇帝的宠信,哪个还敢不对他尊敬?一时间官员们见了和珅都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和珅一来,如同皇帝驾临一般。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就会发现和珅之所以对人施展这么毒辣的手段,也是迫不得已。他没有高贵的出身,也不是科举出身,所以,尽管官职高高在上,却得不到相应的尊敬,心理难免不平衡。如果他不对那些政敌痛下毒手,给自己立威,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后来他为了取悦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难免做了不少不义之事,惹得官怒民怨。此时他只好靠严酷的手段打击别人,杀一儆百,让别人不敢对他轻举妄动。否则就会被人联合告倒,早早结束他的政治生涯甚至姓名了。然而,聪明一世、饱读诗书的和珅怎么会不知道这样做就是违背天下的公理?他这样做,岂不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寻死路?可见和珅也有利令智昏的时候。

  罗织党羽结帮派

  和珅最擅长的不是文学,这方面他比不过刘墉、纪晓岚;也不是带兵打战,这方面他比不上阿桂等人……但是他能够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他懂得属下愿意为他效命的原因不过是“拉大旗,找保护”,因此才肯为他卖命。他正是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建立起他的人情“关系网”。

  其实,就连和珅自己也是找了乾隆“拉大旗,找保护”。他深知,自己之所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甚至有人称他为“二皇帝”,还不是因为他是乾隆身边的红人,说白了,他能笼络一大帮人为他做事靠的是他与乾隆之间的“特殊关系”。乾隆就是他的靠山,他的保护伞,他正是在伞下悠闲自得的那个人。和珅也正是从他与乾隆之间的关系上,领悟到了要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必要性:他对乾隆的阿谀奉迎,正如属下对他的拍马溜须一样。而且,自己有了乾隆这个最大的大树可依靠,是其他人求之不得的,也是别人敬他、靠他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能够全国“结网”的优势。

  乾隆的自我标榜和好大喜功的行为给和珅提供了拉帮结派的机会。和珅正是借着他的绝对权威,“擅弄威福,大开赂门”,以致犬牙遍及全国各地。

  和珅深知,正是由于乾隆的宠信和庇护,他才能飞扬跋扈。因此,他在乾隆面前百般弄巧,博得乾隆对他的欢心和宠信,得到实权。然后转身就打着皇帝的旗号胡作非为,罗致党羽,毕竟天子的招牌还是很管用的。

  事实上,在和珅当政时期,对清朝前期一些成法、制度的变革,他都是打着乾隆的旗号,由皇上出面进行的。比如军机章京不设具体定额,而由军机大臣自己选用,不必向皇帝引见和关白;大臣的奏章要一式两份,一份直送皇上,一份(副本)送军机处,其实就是送给他;“议罪银”制度的实施;规定御史出缺,一律提名60岁以上的老臣充当等。这一系列变革和措施,都是和珅为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和巩固自身的特殊地位而出台的,这也很好地钳制了舆论,不得不说是和珅的大手笔。

  在乾隆这把大伞的保护下,和珅很快就为自己罗致了一张很大的关系网,控制了官吏的言行。朝鲜使者就记载:“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可见和珅这张网结得是多么结实。

  和珅在乾隆面前越发表现得恭敬有加,乾隆就更加有意抬高和珅的身份,如,特意把他家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使他家列入上三旗成员,使他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乾隆每次出外巡幸、秋狝的旅途中和珅始终伴随皇上而行。朝廷内外见和珅如此受乾隆恩宠,更加对和珅这个靠山趋之若鹜,而和珅的这张关系网也越结越大、越结越结实。

  其实,那些攀附和珅的大臣们向他献媚、行贿,大多并非心甘情愿,但都对和珅身后的乾隆敬畏三分,而人们又知道乾隆就是权力的象征。而乾隆目前只宠信和珅一人,所以,只要乾隆在,和珅就会大权在握。所以,人们要拜的不是和珅,而是他身后的乾隆和那高高在上的权力,和珅只是乾隆的代言人,只有通过和珅,才能有机会见到乾隆,这是这部分官员与和珅建立起庞大“关系网”的逻辑,也是这个关系网的内在凝聚力。

  就这样,和珅靠着自己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讨好皇帝,哄得他开心,获得信任。然后再向下笼络各级官员。就这样,上至乾隆帝,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下至各地州县的官吏,政府政策的基层贯彻者,和珅全都有紧密的联系。他自己也被乾隆多次任命不同部门的官员。所以,在中央政府中的各个要害部门,和珅不是亲自担当要职,就是选派自己的亲信掌权。如任命年老昏庸的苏凌阿掌管吏部任吏部尚书,将朝廷的选官大权操纵在股掌之中。

  就这样,朝廷上下的大部分官员相互纠结,形成了一个以和珅为纽带、环环相扣、紧密相联的巨大关系网络。所以,一旦有任何对和珅不利的事情发生,就会立刻反映到和珅耳中。这样,他就可以从容部署应对之策,将危险化解于无形之中。

  和珅的结局是注定的,但他通过“结网”来固权的目的还是部分地达到了。就连他死后的各项财产的分割和处理问题,就牵连到很多人,以致嘉庆帝有意铲除他,也要深思熟虑。仓促行事,就有可能朝野震动,这是嘉庆不愿看到的。毕竟不可能对朝廷的官员来一次大换血,毕竟统治还要依靠这些官员,即便有所牵连,毕竟法不责众。可见和珅关系网牵连之广、影响之深。

  昔日老师成门生

  和珅笼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所谓因人而异。比如有真才实学的孙士毅,他就没有拐弯抹角,而是摆出自己的实力,很快就让他心悦诚服了;对待那些寡廉鲜耻之徒,他就略微给予他们一些好处,很快就把他们收服了……况且,以和珅的地位,拉拢下层官员并不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而且对方大多会送上门来,而自己只需要略施好处,就能与对方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对待一般的官员如此,就连自己的老师也是如此。

  和珅的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兄弟虽然人品一般,甚至可称得上低劣。但都自幼聪慧,学富五车,并非一般人。

  吴省钦,字冲之,号白华,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精于诗文,著有《白华初稿》,以文学词赋闻名。凡遇国家举行盛大典礼,他进献的诗文都获得皇上的嘉奖,并被钤上御玺,珍藏在内府中。吴省钦一生历任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上书房行走、光禄寺卿,贵州、广西、湖北、浙江、江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顺天学政、顺天府府尹等,以及礼部、工部、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

  吴省兰,字泉之,是吴省钦的弟弟。先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的职位,后升国子监助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乾隆得知后亲自下旨说:“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学问优秀,且在四库馆校勘群书颇为出力,现特别恩准他与本科中式的举人一起参加殿试。”殿试的结果吴省兰列第二甲第三名,获得进士身份。

  吴省兰在担任咸安宫教习的时候,与和珅的舅舅伍弥乌逊交好,经常一起谈诗作对。后来,伍弥乌逊从中介绍,这样,吴省兰就成了和珅的启蒙教师。和珅在吴省兰面前,行弟子的礼节,刻苦读书学习。和珅自幼聪明,学习不到半年,就有明显的进步。对吴省兰教习的课文也能快速背诵出来。吴省兰本来对八旗子弟没有好感,认为他们都是提笼遛鸟、出入风月之地的纨绔子弟,和珅的表现使他眼前一亮,所以对和珅非常欣赏和喜爱。

  很快,和珅、和琳兄弟进了咸安宫官学读书,吴氏兄弟都是他的老师。和珅兄弟二人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所以非常俭朴,但学习用功、勤奋,而且和珅很早就显出了不一般的聪明才智。不过,和珅也显示出了强烈的功名心。他还向吴省兰请教满族凭借骑射也能入朝为官的问题。吴省兰却教导他马上可以得天下,但却难以守天下。并列举商汤、周武的例子使他明白文治武功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所以,大清自康熙帝以来,也开始推崇汉学,尊师重道,求贤若渴。所以不仅要学好骑射之术,更要学习四书五经。和珅深受启发,于是就文武并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和珅发迹后官运亨通,但并没有忘记吴氏兄弟尤其吴省钦,他虽然满腹经纶,可惜科举屡试不中举人,颇感无奈。后来和珅官运亨通,权势日隆,有一年吴省钦参加乡试,和珅恰好是阅卷官。吴省钦虽然做过和珅的老师,但为了能够获得和珅的照顾,在考试前就登门拜见和珅。并给和珅下跪道:“弟子特地来拜见先生!”。

  和珅虽然为官多年,脸皮也是几经打磨,但面对老师这种举动仍然大吃一惊,连忙说: “老师快快请起,你是我的老师,何故对学生行此大礼?”

  吴省钦厚着脸皮说道:“和大人您是主考官,按规矩,参加考试的都是学生,要称主考官做老师,这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了。我现在的确是您的门生啊!”和珅心中虽然有些别扭,但还是应承了下来。

  和珅其实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在朝中虽然位高权重,毕竟根基不稳,需要笼络一些有才学的人作为党羽。吴省钦的行为已经表明他的人品不佳,但毕竟还是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就这样,吴省钦由和珅的老师成了和珅的门生。二人各取所需,倒也乐得落下个千古奇谈。

  考题是由皇帝亲自出的,保密性很强,和珅却手眼通天,通过皇帝身边的太监获知内容,并透露给了吴省钦,这样吴省钦高中举人,双方皆大欢喜。吴省钦见识了和珅手眼通天的手段,对和珅更加佩服,与弟弟吴省兰一起成为和珅的党羽,对和珅十分忠心。吴家兄弟不仅学识高,而且也有办事能力,他们甚至帮助和珅打击自己的同乡曹锡宝。因此,和珅对吴省钦兄弟更加信任,在和珅的举荐下,作为主考官主持各地乡试,捞了不少好处。有了和珅的照顾,二人的官路也是十分顺畅。

  吴省钦多次主持乡试,对舞弊成风的现象非常不满。于是他向乾隆上奏请求增加试卷用纸,避免携带作弊用的资料等,他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乾隆的嘉许。

  吴省兰比他哥哥更加顺利,他先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分校官、文渊阁的校理。并历任升迁为南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礼部、工部侍郎、浙江顺天学政、顺天乡试同考官(浙江乡试正考官、殿试读卷官、会试副考官等。

  吴省兰有为官的才能,也有很高的才学。他曾被和珅派到嘉庆帝身边,名为陪读,实为监控。幸好嘉庆帝奉行韬光隐晦的策略,对此欣然接受。嘉庆帝处处小心,吴省兰一时抓不住把柄。谁知,嘉庆帝即位后,立刻向昔日的恩师朱珪写信,表示“想请老师早日回京,助朕一臂之力。”吴省兰很快看到了这首诗,马上报告了和珅。和珅知道这是触犯了乾隆的大忌,立刻秘密上奏给太上皇乾隆。

  乾隆刚刚交出大权,心中非常烦闷,闻听此事,震怒不已。认定嘉庆这是在收拢人心,培植自己的心腹,要把他这个太上皇架空。于是就问大臣董诰该怎么处理。董诰知道这是乾隆刚刚退位一时难以适应而已。其实嘉庆帝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又不敢顶撞乾隆,于是董诰非常聪明地说:“臣听说过,圣主无过言”。这句话简直无懈可击,嘉庆帝已经即位,当然有权决定任何人事调动,董诰为人臣子,不能挑皇上的毛病。乾隆帝知道这是董诰在善意提醒自己,只好顺水推舟,勉励董诰好好辅佐嘉庆帝。最后,和珅从中作梗,朱珪还是没能调回京城。

  和珅倒台后,吴氏兄弟受到牵累。后来找了个由头,下令将吴省钦革职还乡。数年之后,吴省钦默默无闻地死去。而吴省兰则降职为编修,撤去学政、南书房行走等职。后因才学突出,官复原职。嘉庆帝不计前嫌,对他仍很器重,数月之后,还任命他为日讲起居注官,提督湖南学政。

  吴省兰为报嘉庆帝之恩,从此兢兢业业,公务上不敢有丝毫怠慢。还经常提出针砭时弊的建设性意见,颇得嘉庆信任。嘉庆九年(1804年),吴省兰因为年老体衰,荣归故里。

  伸手不打送礼人

  世人对和珅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大贪官,和珅是怎样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聚集起大量财富的呢?他的敛财方法非同凡响。

  权和钱向来不分家,有权就为有钱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有钱则可以买到权。权钱交易在中国封建时代十分普遍,有些甚至是政府允许的。乾隆中后期,这种现象更加猖獗,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和珅深谙做官之道,就是一定要在明处给人一种两袖清风的感觉,背地里却做着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破坏官场的“潜规则”。这样一来,自己的地位才能牢固而且深得皇帝的信任。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爬到权利的顶峰的。当然,与之相伴的还有胃口越来越大的贪污受贿。

  和珅历来受到乾隆的恩宠,各级官员纷纷前来拜码头、抱粗腿。所以一到逢年过节,和珅家总是门庭若市,送礼的甚至要排队进入,可见和珅之大胆。和珅也来者不拒,吩咐管家呼什图和刘全记好账目,将来好按图索骥,根据送礼轻重授予不同的官衔和不同程度的照顾。你送礼给和珅不一定能获得他的好感,有的甚至连面都见不上,但是不送礼就会被视为官场异类,终身不受其重用。

  和珅的官是越做越大,所以送礼的人也越来越多,送的钱财珍宝也是越来越多,可是和珅并不满足。他认为,光靠别人送礼终归是别动收钱,他要主动求财。为此,他打着乾隆的旗号大张旗鼓地聚敛财富,大发横财。

  乾隆中后期,乾隆日渐好大喜功,而社会矛盾又日渐尖锐,汉民、苗民常常揭竿而起,军事镇压也耗费大量钱财,加上乾隆本人生活越来越腐化,好场面盛大之事,再殷实的国库也经不起这般折腾,很快就告急了。乾隆不管这些,仍要几次南巡,花掉巨额钱财。不仅如此,乾隆还要粉饰太平,至于钱财的来源,他都靠和珅去张罗。和珅也乐此不疲,郑重他的下怀。

  和珅向来贪婪无度,对上是靠阿谀奉承,对下威逼利诱,但是对治理国家却乏善可陈。他没有能力去繁荣经济、发展生产,更没有手段去安定社会秩序,让人民休养生息,以此增加税收充实国库收入。在和珅看来,这些现在已经来不及了,而且这些具体事务交由下面的人去办就行了,自己的任务就是照顾好皇上,满足皇上的一切要求和喜好。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下属和腰缠万贯的富商。他要求官员和富商向自己进贡,他知道地方官员有无数种方法从老百姓手中榨取油水。至于那些富商,本来就是靠着官府才得以以次充好,获得巨大利润,因而也乐得巴结权贵,寻找靠山。

  地方上为了给和珅上贡,只有巧立名目,收取农民钱财,既能巴结和珅,也顺便中饱私囊,当然乐此不疲。和珅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帝、皇后、皇太后以及自己家人的生日等重要节日不必说了,皇帝对他进行嘉赏、边关捷报甚至风调雨顺等等都是收礼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地方官的腰包中收取钱财,地方官上至封疆大吏下至知府知县以及一些捐小官的商人们每年都会向皇上进贡。及至后来,金银钱财已经引不起和珅的兴趣,于是官员纷纷相处奇招妙策,搜刮奇珍异宝甚至山水庄园献给和珅。和珅就在这样经常推陈出新的送礼现象中陶醉,而且胃口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和珅甚至连国外使臣的贡品也不放过,连皇宫都没有的东西,和珅家中却琳琅满目。

  乾隆经常收到大臣的贡品和钱财,心中自然高兴,但也知道下面难免抱怨,为了保持他的圣君形象,所以曾经下旨不要再送礼,但众多官场油条还是通过其他途径照样进贡,乾隆也就不再坚持了。和珅的这种做法让百姓更加疾苦,而这种情况乾隆又难以知晓,这就为以后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和珅的敛财手段十分高超,和珅接手内务府没几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岁月盈积,反充外府之用。”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中道:“乾隆的军旅之费、土木游观,与其不出正供之贫,岁无虑亿万,悉索之和珅,和珅索之督抚,督抚索之州县……”和珅成了乾隆的“财政大臣”。

  和珅不仅通过以上各种办法中饱私囊,有时更是吃了原告吃被告。如在奉天义州许五德与霍三德打官司,双方同时送钱给和珅,和珅将两家的财物悉数收下,结果双方的事都没为成,还是靠自己解决。

  和家送礼的多了,和珅不能一一接待,所以给和珅送礼还得讲技巧。和珅本是文人,加上乾隆喜好文墨,所以和珅也常以文人自居。因此,很多时候送他古玩字画比钱财更令他开心。

  官员汪如龙知道他这个喜好,所以时常送些玉如意、黑玉糊蝶、玉马等古玩奇珍给和珅。为了傍牢和珅这个大树,他还给和珅送了北宋著名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而且还在图内塞进银两若干,和珅当然对他另眼看待。很快,汪如龙就顶替征瑞做了两淮监政。虽然征瑞也每年向和珅贡献10万两白银,可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汪如龙得宠,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咽。

  和珅对送礼者向来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所谓伸手不打送礼人,因此也笼络了一大批官员为其卖命跑腿,可谓盛极一时。

  关系非常交毕沅

  在当时的官场上,人人都想攀附和珅,以求加官进爵。其中靠文人出身依附和珅后官运亨通,以致升任封疆大吏的人,以毕沅最为成功和得意。

  毕沅(1730~1797),字纕蘅,号秋帆、灵岩山人等,江苏镇洋(太仓)人。 乾隆十八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乾隆三十五年以内阁中书考取状元,历官修撰、道员、布政使、陕西巡抚,参与镇压金川叛乱,蒙乾隆召见并赐孔雀花翎,所编《关中胜迹图志》也收入《四库全书》。又因参与镇压甘肃回民起义,迁河南巡抚,主持治理黄河和淮河。乾隆五十三年升湖广总督。后因参与镇压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而受封二等轻车都尉,并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著有《灵岩山人文集》等传世。

  毕沅是当时著名学者,他精通金石、校勘,金石学著作有《关中金石记》和《中州金石记》;校勘方面的著作有《吕氏春秋》、《老子道德经考异》、《山海经新核正》、《夏小正考注》等。这些著作当然依靠的是门下的一帮有才华 的幕僚如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的帮助。

  毕沅在军机处任职的时候,与同事诸重光、童凤三等人都是举人身份。为了有个更好的前程,他们三人都参加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礼部会试。考试结束后,他们照常回到军机处办理公务。

  会试发榜的前一天晚上,本该轮到诸重光值夜班,但诸重光急于打听考试的结果,就毫不客气地对毕沅说:“今天夜班还须请你代劳。”毕沅不解,便问:“为什么呢?”诸重光提高嗓门说:“问题明摆着的,要中状元书法必须过关。我的书法比你好,明天放榜倘若高中,还有殿试夺魁的希望,得早做准备。你的书法属中下水平,即使明天榜上有名,难道还想去夺一甲前三名吗?”毕沅尽管心里也非常想乘空探听一下消息,但觉得诸重光的分析不无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傍晚值班时,接到陕甘总督黄廷桂一份有关新疆屯田的奏折,毕沅闲坐无事,便饶有兴致地将这篇奏折反复看了几遍,其内容已是烂熟于心。

  第二天会试发榜,毕沅与诸重光、童凤三均中贡士。数日之后,他们一起去参加殿试。当时新疆初定,乾隆帝准备在那里搞屯田,于是亲自出了与新疆屯田有关的“策问”题。对此,一般士子半天摸不着边,可毕沅因心中有底,答得特别顺手,写得格外详实得体,很得主考官们的好评,只因书法稍差,初拟名次时,仅排在第四位。

  乾隆帝阅读前十名贡士卷时,发现前三名的卷子都不太满意,读到第四名毕沅的卷子时,觉得颇对胃口,大加赞赏,便亲自改为第一甲第一名,而书法颇佳的浙江余姚人诸重光却屈居第二位。人们都说,毕沅中状元是忠厚得福。

  毕沅性情儒雅和易,爱才若渴,身边常名士云集。当时的著名诗人黄景仁由于不愿当官,又不知理财,生活贫寒。

  一天,毕沅读到他“一家俱在西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诗句,马上派人送去银子50两。黄景仁病逝后,毕沅又出资抚养其老母,还为他整理出版诗集。祖籍歙县的著名文人汪中与毕沅没有见过面,有一次跑到毕沅的衙门,递给门卫一张小纸条,只说住在某某客店,转身便走。门卫将纸条呈送毕沅,只见纸条上写道:“天下有汪中,先生无不知之理;天下有先生,汪中无穷困之理。”毕沅看罢,哈哈大笑,立即派人送去白银500两。

  毕沅在任陕西巡抚的时候,有一次路过一座寺院,老僧出来热情招待,谈得十分投机,毕沅忽然开玩笑地问道:“一部《法华经》,不知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老僧从容应道:“我一个破庙老和尚,非常惭愧生成钝根。大人是天上文曲星,非同一般,不知一部《四书》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不禁一愣,非常佩服老和尚思维敏捷、谈吐风雅,于是捐银为寺里添置田产,还把寺院整修一新。

  毕沅一生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高官,但却并没有突出的政绩。《清史稿》评价说:“沅以文学起,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他之所以在官场相当顺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和珅的关系比较密切。和珅进入军机处时,毕沅出为甘肃地方官。二人可能在乾隆四十六年和珅前往甘肃镇压回民起义时结识,并得到和珅的赏识。当年甘肃冒赈案影响很大,处理了一大批官员,而身为甘肃巡抚的毕沅却毫发无损,只是因为御史钱沣紧追不放,最后才得到一个降三级留任的处分,而且不久即官复原职。可见,毕沅与和珅的交情非同一般。

  对于毕沅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当时还有人因此发生争执,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毕沅任两湖总督时,正值和珅四十岁诞辰,遂举行盛大的祝寿活动。当时朝廷内外的官员都送上币帛之礼以示祝贺,惟有毕沅独自赋诗十首,并亲自从自己收藏的书画铜瓷中挑拣一些上等的作为和珅的礼物送给他。钱泳当时还劝戒他说:“公将以此诗入《冰山录》中耶?”毕沅沉默良久,忽然大彻大悟,表示不再与和珅结交。后人凭此说毕沅并没有结交过和珅,甚至把他后来的被抄家描述为受和珅所累,其实史实并非如此,陈康祺就专门出来辟谣说:“毕沅制府爱古怜才,人所共仰,其交和珅,慑于权势,未能泥而不滓,亦人所共知。”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嘉庆四年,和珅倒台后,毕沅被追究在教匪初起时的失察贻误责任和滥用军需帑项的罪行被抄家,革去世职。嘉庆帝甚至说:“假如毕沅还在,我必将令他身首异处!”看来毕沅是真的惹恼了嘉庆。实际上,正是毕沅与和珅交结,才导致嘉庆“恨屋及乌”。

  对小人恩威并施

  和珅后来权倾天下,当然不能事必躬亲,为了使手下的那些人听他的话,他对手下的人总是因人而异、恩威并施,牢牢把他们控制在手中。

  汪如龙是名盛一时的大盐商,他原本是两淮盐政征瑞手下的一个幕僚。征瑞曾做过道台,后来因为犯了过失被革职,他为了能重获起用,给时任军机大臣的和珅送去了数万两白银。和珅果然办事利落,收钱后不久,乾隆就下诏任命征瑞任命为两淮盐政。盐铁自古就是政府专营,所以其中利润惊人,所以盐政的职位是难得的肥缺,所以,历届盐政都是富甲天下的官员。

  征瑞到任之初,汪如龙就前往拜会结识,并向他提出了许多诸如如何收税纳捐、如何追查走私漏税以及如何查假打非的敛财良策,深得征瑞赏识,招他为幕僚。汪如龙为人圆滑狡诈,极会见风使舵,因此在征瑞手下干得顺风顺水。乾隆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之时,汪如龙亲自敦促大小盐商,捐出钱款、修建行宫、铺平道路、置办器物,征瑞不费吹灰之力,就讨得了乾隆的欢心,他自己也从中收获颇丰。

  征瑞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汪如龙却是一个很有“远大理想”的人,他想借此机会接近和珅,取代征瑞坐上盐政的职位。他首先同征瑞一起向和珅进献了一匹名马,因此得以与和珅结识。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寻常的金银已很难打动,所以他出奇弄巧,总是送一些名人字画给和珅,此举一下就引起了和珅的注意。

  接着他又通过和珅向乾隆进献了一名江南美女,令乾隆爱不释手:和珅心中对汪如龙的进献有几分喜悦。但是觉得此人过于精明,难免有上达朝廷的野心,必须能够以威势强制于他。否则难免会对自己不利。

  于是,和珅私下召见汪如龙,一见面就摆出了一副严酷的表情,将汪如龙打回原形,原有的油嘴滑舌、狡猾就失去了大半。正在他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和珅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对他说:“恭喜先生讨得皇上如此欢心呀!”汪如龙见状只好默不作声,静静地等待着和珅的教训。只听和珅忽然怒斥到:“你可知罪!竟然成心让皇上沉湎女色,致使君王不朝,论罪当斩!”

  汪如龙顿时脸色煞白,连忙双膝跪倒,口中谢罪不已,乞求和珅能网开一面。并表示早就对和珅敬仰有加,以后定会好好进奉。和珅本来就是要敲山震虎,闻听此言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才换了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

  汪如龙经过这一场生死劫,深深感到自己虽然是个声名很高的富商,况且足智多谋、行事圆滑,各方也打点得周到。然而在大清朝的天下,还是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和珅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物,如若能死心塌地依附于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忠心,日后才会官运亨通。

  汪如龙经过和珅的这一番威慑,心甘情愿地成了和珅的爪牙。和珅见汪如龙对自己已经心服口服,于是有意抬举他。和珅在乾隆先是夸了一通汪如龙如何举止不俗,精明强干,如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然后,又奏到两淮盐政征端,虽然迎驾有功,却太过奢侈浪费,如不加以约束,天下群起效仿,竞相奢侈,于国于民都极为不利。乾隆本来就极重名声,自然不愿背上这个黑锅,就命和珅推荐别的人选来代替征瑞两淮盐政的职位。和珅趁机就举荐了汪如龙。

  于是,乾隆颁下诏书:“天下士庶,官各敦本业,力屏浮华,是以特调征端以戒效尤。”汪如龙从此一步登天,由一名盐商一举做了两淮盐政的肥缺。汪如龙从此对和珅更是死心塌地,他比征瑞更会来事,给和珅上缴更多的金钱,和珅对他非常满意。

  事后征端心中不平,就找到和珅申辩,说他每年向和珅交纳十万两白银,为什么还会丢掉两淮盐政的肥缺。和珅不动声色地告诉他,只因为别人更会交纳,边说边伸出两根手指。可见,汪如龙不仅送珍宝名画给和珅,而其还送了二十万两的银票。征端顿时哑口无言,悻悻而退了。

  和珅通过恩威并施,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威严,而且让属下也心悦诚服,没有理由可讲,实在令人佩服他的手段。

  前尊后卑郝云士

  和珅当政时,由于求他的人很多,因此不愿意接待访客,一般县令这样的芝麻小官是很难见到和珅的。《啸亭续录》卷三《和相见县令》中有这样的记载:和珅权盛时,凡进京陛见的地方官,都以能够见上和珅一面为荣。有一个山东历城县的县令有一次进京陛见,很想求见和珅一面,这样,他回去就可以作为在同僚面前夸耀的资本。于是低三下四送给和府看门人二千两银子让他帮忙,并在和珅回家时,长跪在和家门前,态度甚恭,见和珅的决心很大。不料,和珅对此大为光火,见有人跪在自己府前,一问竟然是一个地方上的县令,于是怒斥道:“县令是什么东西,也配来叩见我!”历城县令花了两千两银子不仅没有见到和珅,甚至被无端羞辱一番,自讨了没趣,一时成为官场笑话。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既然一般官员难以见到和珅,而为了自己的官场前途又不得不去拜码头,怎么办呢?“经纪人”就应运而生,扬州的郝云士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清代的笔记《蕉窗雨话》中有记载:和珅名声最旺的时候,郝云士任吏部郎中,直接负责官员的提升和调动。

  他见地方官进京见和珅一面比见皇上一面还难,就打起了歪主意,主动当起了中间人。规定:凡地方官员经他说合获得升迁的人,都会给和珅送上丰厚的礼金,他自己也落下不少钱财,自然非常得意。

  郝云士官场得意,可惜有一件事不如意:他唯一的儿子天生愚蠢,难以成才,不堪大任。幸好所幸 小妾李氏为他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尤其是二女儿雏玉长得最漂亮,玉肌花貌,望之心旷神怡,因此郝云士非常爱重,盘算着将来嫁给一个大富大贵的公子王孙。

  郝云士善于堪舆。说来也巧,给事中、河南祥苻人吕凤台曾请郝云士为自己算命。郝云士认为吕凤台将来会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当然他的儿子也会大富大贵,有心和他结亲。于是,请见吕凤台的儿子。吕凤台的儿子当时已经17岁,也是面白如玉、唇红齿白,一派书生俊气。不仅如此,他还写得一手褚体字(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书体),并且已经考取秀才,只要再努力练习诗文,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那吕凤台也有郝云士的想法,一心要为儿子选聘一个理想的媳妇,因此尚未婚配。郝云士一听大喜,自己有心,吕凤台有意。所以就请媒人说合,表示愿将小女儿嫁给吕凤台的儿 子吕笙。吕家也早就听说郝云士的女儿雏玉长得很美,所以所以双方一拍即刻,这门婚事很快就定下来了,两家从此过往甚密。

  吕凤台是著名经学家王念孙的门生,二人都对和珅非常不满。一天,师徒二人计议上奏章弹劾和珅。谁知此时奏折都要经过和珅过目,所以吕凤台很快就被下了刑部大狱。

  吕凤台的儿子吕笙去求岳父郝云士帮助营救父亲,郝云士却冷静地说:“你父亲太愚蠢,和珅与你父亲有何仇?以至于发此狂言!今朝廷怒不可测,我也无能为力。况且我之所以把女儿嫁给你,是因为我料定你父亲会位居高位,现在看来是我相术不精啊!”吕笙见郝云士这么说,只好悻悻而回。

  最终,吕凤台得到协办大学士刘墉的帮助周旋,被处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吕家经此变故,家道随之衰落,经济日渐拮据。吕笙白天为人授书度日,夜晚研读经书。教书的薪酬也能勉强养活老母。

  郝云士本来就是冲着吕凤台会发迹才将女儿嫁给他儿子的,现在见没了指望,就起了悔婚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郝云士将吕笙请到家里,表明上表现得非常关心:“你父亲近来没有消息,西域不比内地,气候恶劣,我担心他回不来啊,看来朝廷赦免无期,我真为你父亲担心”。吕笙听后立刻悲痛不已,哭得声泪俱下。

  郝云士这才说出真实目的:“你家现在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我的女儿平时锦衣玉食惯了,你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能养活她?老夫考虑到家女处贫困之地,你们二人必定不会安定度日,这对公子也没有什么好处。只要你书写数行休书(离婚书),我可以用五百两银子为你母亲寿礼,以解公子燃眉之急”。吕笙知道他这是要悔婚。想到自己确实无法养活雏玉,于是长叹一声:“吕家还没有遗弃媳妇的人,现在先生既然一意如此,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至于钱财,我和老母还能周济,不劳先生破费。”说完便叫人准备文房四宝,要写离婚书。郝云士听后虽然觉得有些惭愧,但为了自己的财运、官运,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吕笙刚要提笔写字,只听背后有轻轻的脚步声传来。来人一把抓去纸和笔,并哭着对吕笙说:“我有何处得罪吕家,竟要休我!和珅招权纳贿,震动天下,而皇帝不能勤政,我们的父亲弹劾他是深明大义。明臣杨继盛因言政死在严嵩刀下,当时的朝贵还有人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深明大义,其行为堪比杨继盛。如今你却将我休去,远不如明朝人的操守啊!”原来是雏玉听说后匆匆赶来,她边说边将纸撕得粉碎,大哭而去。匆匆赶来的郝夫人也出来数落郝云士:“吕家公子并非长久贫贱之人,你为何这般绝情!”

  谁知这郝云士决心已定,现在竟被自己家人羞辱一番,更加怨恨吕笙,吕笙只好一笑告退。

  吕笙回禀自己的母亲,吕母说:“郝云士这是为了保住与和珅的关系啊!听说新皇帝就要登基,你父亲早晚会平反,郝云士早晚得报应,只是可惜了我家贤惠的媳妇!”

  话音未落,就听见下人报告说郝小姐来了。母子二人慌忙出门来迎。只见雏玉全身布衣,慨然走进家门,并跪拜婆婆道:“我们虽然没有举行大礼,可也算是吕家人。今已被家父逐出家门。儿匆忙登门,于新妇之有失体统,于吕家为罪人。但婆婆慈爱,公爹忠良,还望谅解儿之不得已之处。或去或留,全由母亲决断,但决计不再回去!”

  吕母大为感动,深谢雏玉不因家庭败落而嫌弃他们。王念孙听说此事,当即派人送来一百两银子作为花费。吕笙、雏玉二人当日成婚,侍奉老母,日子倒也安稳。

  几年后,嘉庆帝开始亲政,随即和珅倒台,吕凤台也获赦而归,任太常少卿,一年后补侍郎。与此相反,郝家因与和珅有牵连而被抄家。郝云士被发配到当年吕凤台的发配地乌鲁木齐。其妻领着儿子回娘家居住,雏玉含泪送之城外。她母亲不无伤感地说:“你当年决意离开家是对的,我看吕笙也是一伟器,只是以后不要忘了我。”雏玉泣不成声,只有默默无语两眼泪。

  很快,吕笙顺利考中进士,并进入词苑翰林院。吕凤台也升任官居一品的尚书之职,郝云士算的卦应验了,可惜郝云士太势利,没有经受住好运来临前的考验。可怜又可恨的郝云士热衷于为和珅捞钱做中间人,不想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前程。

  广为属下谋发展

  和珅自己大肆索贿受贿,聚集财富众多,为什么能够依然获宠?原来,和珅不仅自己大捞特捞,而且还时不时的惠及身边的人,通过这样的手段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枪手,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中国有句古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说,自己建立功业的同时,也要让别人有所成功和收获,这既是传统儒家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否则事情难免生出许多枝节和羁绊。和珅深谙此道,他毫不费力地把这一准则应用到收买人心上,同样收到了奇效。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最先考虑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围聚在和珅身边的人,哪个不是为了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才高攀和珅这个高枝的?谁也不愿意白白把钱财送给别人,所以和珅只是他们飞黄腾达的敲门砖,只有用巨额财富才能敲开这扇门,而一旦得以登堂入室,则会变本加厉要求十倍百倍的捞回来。

  和珅当然知道那些围拢在自己身边的人的真实用意,所以如果自己不分一杯羹给他们,他们就只能是一盘散沙,说不定会把自己肮脏的一面抖出来,虽然无法造成具体的影响,但毕竟名声上不好听。所以,要想他们能够长久地聚拢在自己身边,只有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机会或是职位,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才会对自己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和珅在这一点上所做所为堪为经典,令人佩服。

  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乾隆帝又想出去游玩一番,于是决定第五次南巡。出发之前,和珅为了笼络给刚刚依附于他,并在他的照顾下出任泗阳县令不久的国泰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说皇上此次南巡,要去祭祀孔庙,这样以来一定会途经泗阳县。并把皇帝大概会经过的地点告诉了国泰,嘱咐国泰命国泰在此精心筹建一处行宫,这样一来,皇帝一定对他另眼相看,说不定会因此官升一级,岂不是两全其美。

  国泰接到来信,知道这是和珅有意要提拔自己,感动得简直要把和珅当做再生父母供起来。他马上筹集资金,调集全县的能工巧匠,加班加点在泗阳县城五十里和珅指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行宫,专等乾隆帝的到来。

  乾隆一路上游山玩水,入山东、祭孔庙,向世人表明他的尊师重道的国策。然后一路向南,路过泗阳县境内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座优美别致的建筑,乾隆见了非常高兴,特意放慢行程,有留恋之意。

  和珅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趁机上前启奏说道:“泗阳县令国泰日夜感念皇恩浩荡,为聊表孝心,特意在此地为皇上修建了一座行宫,盼望皇上能够驾临。他已将行宫的大致绘图给臣看过,庭台楼阁美不胜收,臣觉得绝非一般的园林美景可比。今日皇上路过此地,何不前去一观?欣赏一下这里的物阜人丰、人间美景。”

  乾隆早有此意,只是碍于情面,不好亲自表态,闻听和珅这样说,心中自然一百个愿意,于是高兴地下令入住行宫。乾隆进入行宫,只见其内部修建得精巧别致,绝非寻常手笔。园中借助山林中原有的溪流因地制宜,令溪水在亭榭间纵横交错,迂回曲折,竟没有半点人工雕琢之态,浑似天成。而那些亭榭也是清幽可人,少了些许俗气,令见惯豪华铺张的乾隆不由心旷神怡、顿生身处世外桃源之感。乾隆久居皇宫,哪见过这等景色?高兴之余,当即命和珅召见国泰。国泰面见皇上,因为早有准备,更是从容应对。不仅把本县说的民富安康,而且奉承说这都是皇上治理有方,恩泽所惠,实在是万民之福。期间表现得沉着稳重,再加和珅在一旁赞不绝口,两人轮番夸赞乾隆,更是让喜听阿谀之词的乾隆心花怒放,一高兴就马上降旨擢升国泰为道台。国泰自是感谢隆恩,连呼万岁。免不了对和珅感恩戴德,又给和珅送去了大量的金银,对和珅从此言听计从,绝无二心。

  其他投靠和珅的官员,知道和珅略施小计国泰就擢升为道台之事,心中也兴奋不已,企盼着这样的事情不久就可以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更加使出百般手段向和珅靠拢。

  就这样,和珅总是给属下那些人一丝进步的希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紧紧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精明和珅遭戏耍

  乾隆年间,发生了一件十分蹊跷的宝石顶被骗奇案,这个案子与和珅有关。据说一个神秘的江湖侠客骗走了乾隆帝赏赐给和珅的御赐宝石顶,更为惊奇的是后来又悄悄送还了。当时此事传得神神秘秘,一直到嘉庆年间,和珅倒台后,这件事终于有了答案。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神之子丰绅殷德,婚礼十分隆重,乾隆帝特地赏给和珅一颗宝石顶戴。和珅为了表明自己与皇帝的关系不一般,特意把皇帝赏赐的朝冠放在很显眼的地方。引得朝中官员纷纷前来祝贺,趁机溜须拍马。

  此时,和府门外的大街上,早已停满了各式马车和轿子,这让江湖好汉贾五非常气恼,便想戏弄和珅一番。

  这贾五很有些翻墙入户的手段,很快就弄到一副宫里太监的衣帽,把自己化妆成皇宫的太监,雇了一辆华丽的马车,耀武扬威地到了和珅府门前。

  此时和珅正在与百官推杯换盏,门口忽然道:“圣旨到!”众官员一听,以为是皇上对和中堂有什么新的赏赐,全部站起来等候。只见一位传旨太监气宇轩昂,衣着华丽,神态庄严地站在厅中,尖声尖气地问道:“和大人,有皇上的口谕。”

  和珅慌忙跪下,只听传旨太监大声道:“查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督办兰州军务期间,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匿不上奏,掩饰战事的发展;且有贪污军饷之事。兹念其前功,不予深究:着追还前赐宝石顶,以示薄儆。”

  原来是和珅在兰州的事情败露了,皇上派人来追还宝石顶的。和珅非常气恼,还以为有人趁着这个大场面拆他的台,发誓要把这个人找出来。和珅没办法,只好把皇上钦赐朝冠上的大红宝石摘了下来,呈给“传旨太监”。“传旨太监”收了宝石顶,也不多说,扭头就出门而去,不用说,此人正是贾五假冒的。

  和珅在宴会上当众出丑,心情十分郁闷。他心里明白,当官这么多年,贪赃枉法、贪污受贿的事情没少干,如果皇上深人追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满堂宾客也大都想看看和珅怎样出丑,总之也无心喝酒吃饭,一个个匆匆告辞了。

  和珅心情烦闷,于是向乾隆请假休养。不料乾隆的“传旨太监”来了一批又一批,一天之内就来了好几次。有的是要他好好休养身体,有的是带着太医给他看病,还有的是给他送药来的。和珅据此认定乾隆帝还是器重自己的,这么一想,和珅的病顿时好了。

  第二天上朝,和珅面见皇上,叩谢皇上送药的恩典。乾隆对他也是嘘寒问暖。乾隆见和珅的帽子上还是以前的红珊瑚顶戴,并没有自己赏赐的红宝石顶戴。于是问他原因。和珅一惊,以为皇上这是故意消遣他,顿时汗如雨注,连忙磕头谢罪:“奴才有负圣恩,宝石顶戴才被陛下追还,奴才一定好好反省,不负皇恩。”

  乾隆糊涂了:“朕从来没有追还啊,到底怎么回事,快如实讲来。”和珅见皇上确实不知,于是把太监追还宝石顶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把其中他的罪过隐瞒不报。乾隆命传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和所有的军机大臣,众位大臣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和珅描述了太监的长相,宫中的太监总管也说不认识此人。看来是有人冒充太监把和珅的红宝石顶戴给骗走了!

  这还了得,真是无法无天!乾隆大怒,命令刑部和扎门提督仔细搜查京城每个角落,限期破案。和珅被江湖人戏弄,经过这一番折腾算是人人皆知了,更是丢尽了脸面。

  为了搜查宝石顶,京城的旅店、妓院、酒楼等地方被折腾得底朝天。一时间鸡飞狗跳,百姓不得安宁。

  这天散朝后,和珅回到后堂,刚刚坐下,下人来报:九门提督派了一名参将求见相爷,说着呈上九门提督的名帖。和珅让来人进见。只见一名参将打扮的人大步走了进来,来人头戴蓝宝石顶的三品朝冠,身穿三品武官的绣豹子补服。来人二话不说,纳头便拜:“贺喜相爷!骗子已然抓获,宝物也追回来了。”说完从怀中拿出宝石顶一颗。

  和珅又惊又喜,一看正是丢失的御赐宝石顶。和珅高兴地对参将说道:“提督大人费心了,我一定记着这个情。你立了大功,我重重有赏。”参将道:“卑职能为相爷效力,十分荣幸。卑职还要回去复命,不敢久留。宝石顶既是相爷的原物,请相爷赐卑职几个字,卑职好回营交差。”和珅点头笑道:“这是自然。”取过自己的名帖,写了宝石顶的收据,交给参将。

  和珅见此人器宇不凡,有心提携他,就笑呵呵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以后有机会,我会栽培你的。”参将连忙道:“卑职姓贾名丁工,感谢和大人的栽培。”说着收下名帖,拜谢而去。

  不一会儿,下人来报:“九门提督大人到访。”和珅还以为押送犯人来了呢?这九门提督办事也太快了。和珅出门一看,只有九门提督一人前来。和珅虽然纳闷,但还是笑呵呵地说道:“劳提督大人大驾,宝物终于完璧归赵。和某非常感谢,以后提督大人有什么需求尽管找我。”

  这九门提督本来是求和珅宽限几日的,一听这话,脸色大变:“我并没有遣人来大人府上送东西啊!”和珅这才觉醒过来:“我等遇到高人了,这个人跟以前骗走宝石顶的人,是一伙的。”九门提督怒道:“此人胆敢在京城胡作非为,请相爷放心,下官一定详加查访,将这个骗子缉拿归案。”

  和珅思索一番,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轻重缓急,轻叹一声道:“此事到此为止,不必再追究了。此人先冒充皇上的特使骗走宝石顶,现在又假冒参将将宝石顶送还,根本就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况且我每次都没有看出破绽,这肯定是个江湖高人。他能够把宝石顶骗去又原物奉还,可见并非与我有深仇大恨,更不是贪财之人,这等江湖上的人物,你把他们逼急了反而不好。再说,我们怎么向皇上交差,难道如实禀报说我们又被骗子戏耍了一番?现在御赐宝石顶已经归还,我只需向皇上请罪,就说是自己不小心遗忘在某处,现在又找到了,皇上见我言辞恳切,肯定会饶恕的,此事也就罢了,不必再提。”

  九门提督这几日也被折腾的够呛,现在倒乐得放手不管,讪笑着说:“相爷考虑长远,下官佩服。此事下官从未听说过,我的弟兄们这几日一直在努力维持治安,如果和大人没别的事,下官先告辞了。”

  这件宝石顶奇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此事少有人知道内幕,也无人深究。骗走宝石顶的是什么人,送回来的是不是他们一伙的,为何骗走了又要送回来?一直没有人知道。一直到嘉庆年间,和珅倒台后,这件事才渐渐有了答案。

  原来这骗走宝石顶的人名叫贾五,是混迹江湖的人物,向来看不惯和珅作威作福的行为,这才想骗来宝物戏弄和珅一下,谁料想九门提督为追捕骗走宝石顶的人,连累了许多无辜的百姓受苦。贾五不忍给百姓带来麻烦,于是再次化装到了和府,将宝石顶送还了和珅,以求百姓不再遭殃。他本不想透露姓名,既然和珅问起,他又不想栽赃他人,就给自己去了个名字“丁工”,写在一起正好是个“五”,没有辱没自己的名声。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