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和珅全传 > 第一篇 第一大贪官,万世留名——贪官和坤的传奇人生 第三章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

第三章 一人之下——人称“二皇帝”

  连升迁飞黄腾达

  和珅由于得到乾隆帝的青睐与宠幸,因此他的地位也就不断变化,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他的权力越来越大,管辖的部门越来越多,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年之间的快速升迁,使和珅还没有回过神儿来,这还不算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乾隆帝下旨,令和珅、英廉、梁国治与刘庸一干人等,负责修改《明史》中有关蒙古人的记述部分,务必要“将原本逐一考核添修,务令首尾详明,辞义精当。”过了一个月,乾隆帝任命和珅任吏部左侍郎,同时兼任右侍郎,负责官员的任命、使用、检察及考核等。十月,再次命其兼任京师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

  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即便受到牵连,有皇帝的照顾,自然可保平安无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吏部尚书永贵等人上奏,有关京察降革司员参罚事件,免其随带;此事虽然也牵涉到了和珅,但既然乾隆帝看准了有意要栽培他,这些都是可以搪塞过去的。最后只是把他降官两级,仍继续留任,处罚可谓“蜻蜓点水”,和珅的仕途并为受到任何影响。

  没有多久,乾隆帝就让他兼任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管行营事务。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是个大大的肥缺,可谓日进斗金,这个差事一般均由祖上有大功的王公或者皇帝的亲戚担任。现在这个差事给了和珅,傻瓜都能看出皇帝的用意和对和珅的特意照顾,谁还敢提几个月前和珅受到的处罚?与此同时,乾隆帝还让和珅兼任了镶蓝旗满洲都统。同年六月,乾隆帝又授予和珅正白旗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和珅又被任命为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短短几年,和珅把朝廷里里外外的大小官职做了个遍,足见乾隆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同时也是为了历练他,为以后更大的提升作准备。

  果然没过多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乾隆帝又授予和珅户部尚书之职,并正式擢升为御前大臣,同时还兼任正白旗都统、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和议政王大臣等职。这是成为核心领导层的开始。十月,又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正总裁,同时兼任理藩院尚书,这又让和珅开始涉及文化部门的管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又让和珅兼任了兵部尚书,并命和珅兼任方略馆总裁,同时负责管理户部三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被并加封太子太保,同时兼任《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总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赏赐和珅戴双眼花翎,并充任国史馆正总裁,兼文渊阁提举阁事、清字(即满文)馆总裁。这一段时间,乾隆主要让和珅负责文化部门的事务。为了锤炼和珅,可谓费尽心思,乾隆对和珅的关怀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月,乾隆帝再次授予他轻车都尉世职,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时兼管户部事务。同年九月,乾隆帝授予他一等男爵。而此时和珅还仍然兼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乾隆帝授予他文华殿大学士,这时的和珅终于真正进入了核心领导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和珅晋封为三等忠襄伯爵,并赐予紫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充任殿试读卷官,同年五月,充任教习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赏赐和珅黄带四开契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又兼任篆刻“石经”的正总裁。

  至此,和珅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但是由于阿桂经常奉命外出督师、治河、勘察工程和查案等诸务,期间京城朝廷事务都交给和珅全权处理,军机处也由和珅代理领班。这样,阿桂就成了名义上的“一把手”,和珅才是真正掌握朝廷实权的“第一人”。当时来华的朝鲜使臣就曾经说:“户部尚书和珅,贵幸用事。阁老阿桂之属,充位而已。”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和珅兼任翰林院学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又让和珅兼管了太医院和御药房,这样,和珅就先后涉及户部、吏部、皇宫侍卫、八旗都统等,可谓无孔不入。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决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即位后改“永” 字为“颙”字,年号“嘉庆”),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然而乾隆帝让位不让权,一切实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这样,乾隆的宠臣和珅依然可以依仗太上皇的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正是因为大权还在乾隆手中,所以,直到乾隆去世前,和珅的升官之路仍然是一马平川。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和珅调任为正黄旗(皇族子弟所在旗)领侍卫内大臣。同年六月,又兼任镶黄旗满洲都统。这一年,领班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年已八十岁了,再加上疾病缠身,故请求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得到批准,不久后去世。和珅终于“转正”成了朝臣第一把手,虽然他早就掌握实权了。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奉命调管刑部,但仍然兼管户部。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奉命充任参赞机政,并兼管各部部务事宜,至此,他总揽了朝廷事务的一切大权。同年八月,和珅被晋封为一等嘉勇公。

  从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官职,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和珅的发迹史。他的升官之路一直没有停止,一般半年之内就会有所履新,而且官位是越做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而且官路也很广,几乎是各种高官全都做遍,风光享尽,及至最后总揽各部事务,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了。

  从他的履历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担任军机大臣就有二十多年,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以军机大臣、大学士、步军统领,又兼任户部尚书这样身兼数个重要职务的时间也有15年之久,这等礼遇实属罕见。在升官的同时,其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和珅从三等轻车都尉晋封为一等男,再晋封为三等忠襄伯,最后晋封为一等嘉勇公,可谓风光无限。

  和珅不仅做的官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是五花八门,四处开花。从侍卫擢升为军机大臣、御前大臣、领事侍卫内大臣、大学士,掌管吏、户、兵、刑部及内务府、三库、理藩院、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务,还曾涉及文化事务,朝廷内外都是他的同事和属下。

  总而言之,和珅一生不仅升官连连,而且遍及六部、朝廷内外,权势炎炎,是一个红透朝廷内外的人物。特别是他在乾隆晚年到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更是任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并兼管各部事务,从而控制了官吏任免升迁、财政开支、诉讼裁判等大权,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和珅对清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殃及后世,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推手。

  和珅扳倒李侍尧

  乾隆帝非常宠幸和珅,在和珅刚进入官场时就一直想重用他,但如果和珅不在政绩上做出点令人们信服的举动,也很难令人信服,就算你官位再高,同僚们也会私下里嘲笑他侍宠而升官,并无真才实干。和珅自己也觉得理亏,他急需展示自己。为了掩人口舌,乾隆帝很快就给和珅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来京述职,按惯例皇帝均要询问一下该省地方大吏的一些表现。海宁趁机状告云贵总督李侍尧贪纵营私,“钱局婪贝藏事”。和珅也在一旁帮腔,乾隆非常震怒,于是命令和珅带领刑部侍郎喀凝阿赴云南处理此案。同时令户部尚书英廉、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在京查抄李侍尧在京内外财产。

  李侍尧,字钦斋,祖籍辽东铁岭,原为汉军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家被抬入汉军镶黄旗。他是明末名将李如柏的后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镇守抚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初,在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时投降。努尔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因此李永芳又叫 “抚顺额驸”。李永芳此后为努尔哈赤立下了赫赫战功。及至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更是做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李侍尧也是八旗勋旧臣的后裔。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尧荫得印务章京一职。

  史书上称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所以,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在乾隆初年以荫生授印务章京时,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并破格提升他为副都统。曾有人提出这样提拔有违先例,乾隆帝却说:“李永芳之后,安可以其他汉军相比。”接着,李侍尧先后又转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期间颇有政绩,建树较多。

  及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升任代理两广总督,三年后正式实受。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贸易均由洋行(俗称“十三行”)经营。而“十三行”商人若想保持其垄断地位,就必须向广州地方官行贿、献纳。否则难以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两广总督一职一向是个发财的肥缺。

  此后,李侍尧又历任任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袭勋旧佐领;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他先后在两广总督任上干了十五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与缅甸交涉事务繁多,始调任云贵总督。

  从李侍尧的履历可以看出,乾隆帝让他长期担任肩负对外交涉事务的两广总督一职,自然是承认李侍尧的才干。其实还有一个私下的原因,就是李侍尧每年向朝廷进贡最多,乾隆自然满心欢喜和信任。

  李侍尧在二十多年间上贡一百多次,有时甚至一年八九次。他之所以对上贡乐此不疲,当然是为了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宠爱,其实也是为了中饱私囊。李侍尧对上恭顺,对下却严酷无比,属员进贡时,哪个不同时给他备上一份儿?送到中央后,皇帝看贡品甚多,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余的大多落入军机大臣和各位阁老手中,还有一部分又返还给李侍尧本人。大量的金银财物都落入他的手中。

  李侍尧认为只要得到皇帝宠信,就不会出事。况且自己已在两广经营了十几年,两广的地方官员、广东“十三行”的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任命的,关系通畅,可保无虞。乾隆曾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李侍尧,说他“由将军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干练,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已,以图报效。”能让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的人,自然受皇帝待见。这从他的官场履历可见一斑。

  当然,只盼着有靠山而自己并无特点的人是无法长期立足的。李侍尧确实是位能人,其才干尽人皆知。但时间久了自然难免沾染当时官场上的种种恶习、陋规。更兼滋生了骄娇二气,逐渐鼻孔朝天、颐指气使,轻易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后来和珅逐渐成势,众大臣趋之若鹜,而李侍尧凭着资格老,地位高,不把和珅放在眼里,经常在言语行动上对和珅不尊重,于是就得罪了和珅。因此,和珅也总想找机会整一整他。

  李侍尧也确实存在贪赃、受贿、索贿、侵吞、勒派等一系列问题,加上乾隆帝早已知道李侍尧借筹办贡品为名,借机营私肥己。因此,乾隆派当时正在随銮南巡的户部右侍郎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为钦差大臣,迅速赶往贵州、云南。与此同时,乾隆帝又谕令在京师的户部尚书英廉,在正月二十七日,率人查抄了李侍尧的在京家产。

  和珅、喀宁阿等人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昆明府。首先把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受拘捕起来,连夜严加审讯,最终供出了李侍尧收受各级地方官员馈送的贪污营私的有关事情。三月初七日,和珅与喀宁阿查审李侍尧,在事实面前,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收取迤南道庄肇白银2000两,收取鲁甸通判素尔方阿总共白银8000两,收取东川知府 张珑白银4000两,收取云南按察使汪圻白银5000两,收取临安知府德起总共白银10000两。并承认借查办案件之际中饱私囊。

  乾隆帝对于李侍尧的贪污行为十分生气,他在上谕中说:“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和珅、喀宁阿奉命将李侍尧革职拿问,解送京师,落实罪名后,和珅等人拟判其“斩监候,夺其爵授予其弟奉尧。”

  和珅之所以判其“监斩候”,是因为他深知李侍尧所为,是与乾隆朝鼓励地方官员进贡制度分不开,况且李侍尧论才干最能干,论进献他进献得最多,皇帝自然喜欢。所以不能惩治太重,为了警告其他地方官不能做的太过,也需要做做样子。乾隆帝最后还是要网开一面,给他留一条生路。所以和珅才这样宣判的。但是其他人可就不这么想了,和珅将判决结果呈上后便是大学士、九卿等和议,结果是将原拟“斩监候”,改判为“斩立决”。

  最后,乾隆帝发布上谕,其意十分明显,就是要放过李侍尧。虽然大多数督抚都同意判李侍尧斩决,但还是有少数人揣摩到乾隆帝的意图。因此上奏为李侍尧求情。最终,乾隆帝下诏定为“斩监候”。同时决定把查抄的李侍尧的家产部分留在宫中,其余送至崇文门税关变卖,所得银两悉数交给内务府广储司库收存。并将李侍尧的一处院子赏赐给和珅。

  对于李侍尧一案的处理不但显示了和珅的办事才能,而且也显示了和珅与乾隆帝心心相通,甚解上意。从此乾隆帝对他更加崇信,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仕途上和珅进一步飞黄腾达了。

  军机处官场历险

  和珅被皇帝看中,迅速进入军机处, 升官速度快得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和珅升为户部右侍郎。三月,对和珅喜爱有加的乾隆就迫不及待地命和珅为军机处行走。

  清代的“行走”是指凡以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人值或当差,称某处“行走”。军机处也是如此,军机处没有正式成员,只有皇帝临时任命的“行走”,即俗称的军机大臣。为了杜绝泄密,军机处的底层听差都由不识字的少年担任,王公大臣没有军机处行走头衔的不得擅入。其他人员不得靠近军机处,皇帝与军机大臣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宫内人路过军机处时,都是快步走过,违可立斩不赦,无需请命。

  年轻的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标志着他大权在握的第一步。不过,常在朝廷混,哪有不湿鞋。和珅的官场得意只是表面,官场永远都是险恶的,即使是幸运和珅也要步步小心。和珅的第一次官场历险就在军机处。

  和珅进入军机处后,少年得志,不免沾沾自喜,更兼皇帝宠信,逐渐暴露出自己的贪婪秉性。加上朝中的大臣都看好他的前途,对他都是恭敬有加,争相巴结他,和珅难拒诱惑,开始私下里受贿。

  和珅毕竟是个聪明人,加上资历尚浅,办事十分小心。有官员求他办事,他必然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细,对于交往不深、不可靠的官员,他必定公事公办,对其贿赂更是严辞拒绝,极力标榜自己的廉洁。一时间京城到处流传新任军机大臣和珅拒绝多位官员行贿的故事。

  这种事情以前闻所未闻,加上和珅的卖乖弄巧,终于让乾隆帝知道了。乾隆听多为大臣说和珅是一个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人。心中对提拔重用他更是得意洋洋,暗自庆幸没有看走眼。乾隆一高兴,又赏赐这位新任军机大臣白银五千两,并恩赐和珅在什刹海北岸筹建豪华的府宅——这就是后世的恭王府。

  官场里的事,总是瞒上不瞒下的。不管你和珅表现得多么铁面无私,只要你真想受贿,总会有人想办法把钱送上门来。第一个送来的是户部笔帖式安明。和珅是户部右侍郎,算是安明的直接领导。正是这个安明,差点儿断送了和珅的前程。

  安明原是户部司务,不思进取,只求保住职位,多捞油水。户部新尚书到任,左右侍郎不把新来的尚书放在眼里,想架空他,安明也加入其中。

  谁知新任尚书早已心知肚明,他暗地里缜密调查,收买人心,得到了两位侍郎在职期间的罪证,然后奏明皇上,成功把两位侍郎调走,安明也被降职为笔帖式。笔帖式只是个闲职,安明只好满脸堆笑,拼命巴结新尚书。可惜尚书对安明的这样的人厌恶之至,根本不理他。

  户部侍郎空缺,于是和珅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提拔为军机大臣。安明暗自思忖:这和珅年纪轻轻,背景不深,又无军功,鲜有政绩,凭什么升官那么快?三十不到就任户部右侍郎,跻身军机大臣之列,这不合常理,肯定受到了皇帝的特别眷顾。

  安明是个嗅觉灵敏的人,他连忙把目标对准了和珅。他每见到和珅都十分恭敬。和珅初到户部,工作稍有不明之处,他就过去解释、帮忙。一听说和珅要在什刹海北岸筹建新宅子,安明立刻嗅出其中的机会,就急不可待的前去拜会,想趁机巴结和珅。

  和珅承认确有此事,安明连忙表示自己有个亲戚专营建材生意,一来可以把质量关,二来可以避免奸商敲竹杠,并大包大揽要负责此事。和珅假意推托一番,也就答应了。为了掩人耳目,免得被别人抓住把柄,和珅还假惺惺地让安明最后如实报价。

  其实,安明并无什么亲戚经营建材生意,他只不过找个机会巴结和珅而已。得到了和珅的默许,安明自己出钱出力,假托亲戚的名义,把所有材料的事悄无声息的办妥了,出了力也不张扬。事成之后,安明还做了一个账单,详细地列出了花费——事实上,这个账单只是掩人耳目。和珅这么精明的人,岂能不知安明的好心?

  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也就逐渐熟悉起来。安明也经常到和府走动,时不时带一些礼物,却绝口不提任何要求。因为安明心里清楚,和珅是在考察他,火候未到,他不好贸然开口。经过长期观察,和珅对安明的表现十分满意,已经把安明当作自己人看待。

  有一天,安明又带重礼拜访和珅。和珅假装不经意地问道:“你办事利落,能力强,怎么只做了个小小的笔帖式?”

  安明知道机会来了,连忙跪倒在和珅面前说:“原来的两位户部侍郎与新来的尚书如何不和,相互斗法,自己受到牵连才被降职为笔帖式。这是小人与尚书大人之间的误会,望和大人明察。”

  和珅知道安明原来的职位是户部司务,不是什么高级职位,官复原职还是很容易办到的,于是就让安明耐心等待,待寻得机会就向尚书大人举荐他。其实,和珅在这里有所保留,以现在和珅户部侍郎的身份以及人尽皆知的皇帝宠幸,只要跟尚书开了口,就没有被回绝的道理。只不过和珅心机颇深,不能表现得太爽快。安明自然千恩万谢。不久,和珅向户部尚书保举安明出任司务的职务。尚书不愿得罪和珅,便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安明终于成功复职。

  恰在此时,安明的父亲病故。按照清制,官员若有双亲故去,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再重新分派职务。如果为了保住官位而隐瞒不报,不回家守孝,那就是大不孝的杀头大罪。安明眼见着这户部司务的肥缺到手了,此时若回家守孝,三年后官场风云变幻,到时候还得到处求人。官迷心窍的安明竟然真的为了官位而决定秘不发丧。

  其实,官场中的关系就是这样,你的职位不只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况且是丧父的大事,大家谁人不知。有一位御史查实消息后,知道安明有和珅的后台,不敢直接报告给皇上,而是先禀报给太傅朱珪。

  朱珪是后来嘉庆帝永琰的老师,为人正直。当他知道安明“丧父而秘不发丧”的消息后十分气愤。他与吏部尚书永贵很有交情,加上本来就看不惯和珅的作为,便想请永贵出面弹劾和珅,这样显得更有分量。

  永贵连年在外征战,颇有军功,是乾隆十分信任的大臣,却与和珅向来不和。永贵听到安明迷恋官位而不愿回家守制,气得拍案而起。又怕事有出入,又马上秘密派人去安明的老家探访,确认安明的父亲确实在不久前去世了。永贵于是信心满满地认为这次一定可以扳倒和珅。

  只可惜永贵的儿子伊江阿坏了他的大事。伊江阿认为父亲已经是老人了,和珅是朝廷新贵,日后必定大富大贵,投靠和珅才能保证日后的富贵,于是经常讨好和珅。和珅清楚永贵的地位,也乐得结交伊江阿这样的权贵子弟。二人相互之间兄弟相称。

  永贵和儿子伊江阿对和珅的态度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二人经常争论不休。这天,永贵又数落伊江阿:“和珅这样欺上瞒下的人,举荐一些寡廉鲜耻之辈担任要职,父亲死了都敢隐瞒不报,和珅居然蓄意包庇,保举他升官,真是不知廉耻,我一定要弹劾他!”

  伊江阿大惊失色,慌忙退下。他暗自想,现在和珅正受皇帝宠信,父亲肯定参不倒和珅,反而引火上身,恐怕还要连累了自己。于是,伊江阿决定给和珅送个人情,连夜求见和珅。和珅连忙请进书房。伊江阿神色慌张地说:“家父明日要参劾和大人,还望大人速速做好准备!”

  和珅大惊失色,永贵是朝廷重臣,他要参劾自己,可不是小事,连忙问原因。伊江阿道:“大人曾经保举一位官员,此人父亲去世,却为保住官位而隐匿不报,恐怕对大人不利。”

  和珅立刻就想到了安明。和珅连忙致伊江阿一礼,道:“我确实曾经保举过一个人,当时是看他办事得力,是个人才。至于是否死了父亲,我却不知道,定是受了这个小人的蒙蔽!多谢贤弟今日来告知此事,否则我有性命之忧,贤弟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伊江阿怕永贵起疑心,不等他多说,就赶紧回去了。

  对于永贵的地位,和珅还是十分清楚的。永贵是当之无愧的朝廷重臣,地位远比和珅这个官场新贵重要得多。如果永贵果真要与他为难,自己还真有些危险。

  和珅连夜派人叫来了安明,询问之下,果然如伊江阿所说,安明刚刚死了父亲,秘不发丧。和珅训斥道:“你真是糊涂,父亲去世这样的大事,怎么能瞒得住别人?明日永贵要弹劾你,必然连累我,治我一个不察之罪!”和珅叹口气,又接着说,“永贵亲自出面,这事情将无法挽回!这是杀头大罪,事已至此,证据确凿。连我都跟着受害,势必受到牵连。我今天叫你来,只是提醒你安排一下后事,到时候你说话要有些分寸。”

  安明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请求和珅念在他忠心耿耿的情分上,对他的家眷儿女,留心照顾。说罢,低头无语,默然而退。当天夜里,安明把家中贵重的钱物秘密送到和珅府上。和珅也在思考补救的办法,他决定先发制人,连夜写了一份揭发安明的奏折。

  第二天早朝,永贵果然参了安明、和珅一本,奏折道:“御史及户部司员属吏联名呈报,户部司务厅司务安明大逆不道,父死匿而不报。前次京察,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和珅竟然仍保举此人为官,分明是与安明勾结,狼狈为奸,弄虚作假,欺瞒朝廷。”

  永贵向来做事谨慎,这次又是有备而来,准备充分,证据确凿,和珅就算再受皇宠,其渎职之罪也是免不了的。朱珪和其他一些平时对和珅不满的大臣也都纷纷附和。

  乾隆最痛恨的便是安明此种不孝之人,听后勃然大怒,立即质问和珅。谁知和珅毫不慌张,大声奏道:“皇上圣明,安明丧父不报,欺瞒朝廷,大逆不道,奴才也受了蒙蔽。这几天这件事才流传出来,奴才与永贵一样,也是昨天才得到消息,知道事情的原委。奴才本已经写好了奏本,不想永贵先奴才一步。”说罢呈上早就准备好的奏折。

  和珅知道乾隆向来对自己比较喜欢、重用,这次只要小心应付,不被抓住把柄,不难推托。果然,乾隆一看和珅的奏折,确实是早已经写好,言之切切,愧疚之情跃然纸上,心中已经有了袒护之心。

  永贵等人见和珅早有准备,心里凉了半截。但既然已经打开天窗说亮话,就不得不继续下去。于是就进一步说:皇上,安明父亲病故,秘不发丧,户部上下都知道这件事,和珅身为户部侍郎,却说刚刚知道,谁会相信?而安明这等不忠不孝之人,和珅居然保举他,分明是有意包庇,欺瞒圣上,不只是失察之罪。”

  乾隆心中已有包庇和珅之心,自然会为他说话,加上和珅确实写了奏本,至少是个开脱的理由。于是就说:“和珅确实是受了蒙蔽,如果存心包庇,不会亲自写奏折参劾他的。再说,户部上下尽人皆知,为何早不见人提出此事?和珅是诚心认罪,就治他个失察之罪,以观后效吧。”永贵明知和珅是包庇安明,但苦于没有真凭实据,眼见乾隆有心放过和珅,只好不再坚持。最后,安明凌迟处死,抄家,全部财产充公,和珅得以胜利开脱罪名。

  和珅则大事化小,只落了个小小的失察之罪,降二级留任。和珅善于观察分析,知道皇帝还是对自己比较信任的,于是就放下心来,只要自己以后好好表现,继续升迁并非难事。

  和珅经历了这次官场历险,虽然化险为夷。但此事让和珅明白,自己的处境还只是刚刚站稳脚跟,做事还须小心谨慎,提防政敌抓住机会把自己打倒。

  经过这次历险,和珅也知道了乾隆的脾性,摸清了对付的办法:凡事都要预先留好后路,抢在乾隆知道真相之前,造成一种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假象。只要拿不到证据,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

  和珅结怨福康安

  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出身富贵之家。福康安的父亲傅恒是乾隆帝的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汇典馆总裁、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封一等公。傅恒战功赫赫,为乾隆所倚重。

  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子,他一出生就有尊贵的地位。福康安从侍卫起家,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袭父封三等公。后来跟随名将阿桂出兵金川等地,军功卓著,封一等嘉勇公,并获“嘉勇巴图鲁”称号。而且曾被授予三眼顶戴花翎,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能够得此殊荣者,也仅仅七人而已。

  与背景显赫的福康安相比,和珅无论在根基、地位上都大为逊色。福康安屡立战功,一步步赢得皇上的信任,自然看不起寸功未建就平步青云的和珅。

  有一天,福康安因为军功,受到乾隆帝的封赏。和珅自知羽翼不丰,有意结交权贵以巩固自身地位。于是退朝后,特意等在金殿门口等福康安出来。和珅向慢步走出的福康安行了一礼,满面笑容地口吐莲花:“恭喜大帅又得封赏,大帅真乃国之栋梁,鄙人仰慕大帅已久,如大帅肯到鄙人府上一叙,定能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福康安知道和珅的底细,心中自然不服,也不堪与之为伍。于是冷冰冰地说道:“和大人贵为大学士,怎敢受你的大礼?素闻贵府富丽堂皇,我恐怕无福消受,实在是高攀不起,拜访一事,以后再说吧。”说罢扬长而去,竟不顾愣在原地的和珅。纵然和珅心中对福康安十分痛恨,却不敢得罪福康安,只好咬牙忍下这口气。

  和珅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的时候,对所有来往官员都收取一定的税金,行为十分猖獗。有一次,山东布政使陆中丞进京朝见皇帝,不知道规矩,经过崇文门税关时,一时间难以凑齐税金。陆中丞无奈之下,只好把随身行李都放在京城之外,只带一名侍从进了城。陆中丞进京城后,向友人借了衣服、被褥才能住下,实在狼狈不堪。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和珅在崇文门定的关税过高,雁过拔毛,堂堂一省的布政使衣服都扔了才能进城,有失堂堂朝廷命官的体统。朝廷中的官员都知道和珅正受宠,不敢随便出来议论。

  后来,福康安知道了陆中丞一事,心中实在难以忍受这等龌龊之事,就向乾隆帝禀告了此事,上奏请求改变崇文门收税过高的情况。因为如今地方官员俸禄微薄,大老远的来到京城,还要受盘剥,长此以往,官场风气恐怕将越来越差。

  乾隆知道福康安所奏属实,但也并没有责怪和珅,因为崇文门收税也是经过他同意的。和珅虽然没有什么损失,却更加记恨福康安了。但像福康安这样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怎样?和珅只好继续隐忍,但却并为放弃报复福康安的心思。不久,和珅就给了福康安一个下马威,却操作得滴水不漏,让福康安哑口无言。

  福康安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他的老部下李天培是他一手培养出来,并做到了湖北按察使的职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李天培从湖北进京述职,他想趁机给自己的老上级福康安带些礼物,于是精心挑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料。由于路上要走水路,他就使用了朝廷专门用来调运官粮进京的漕船,按规定绝对不允许“公船私用”。可李天培以为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就跟着上路了。

  天不作美,李天培私自给漕运“加塞”,致使航道充盈难行。恰巧和珅的弟弟和琳当时是湖广道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官员,他很快发现了李天培的行为,一时间难以定夺。为什么呢?因为认真追究起来,这是假公济私的大罪,按照大清律,难免要牵扯到福康安,如果福康安不知情还好说,如果知情,二人都要被严惩;但是当时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况且李天培假公济私并为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在蔚然成风的假公济私行为中,私自托运这点儿木料也不算什么,是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的。

  和琳的不敢因此事而弹劾李天培,害怕得罪背后的福康安,以后难免官场难混;但若要装作不知道而被别人发现,向皇帝告发,自己也难以承担罪责。

  和琳犹豫不决,就向在朝中的兄长和珅商量。和珅一听大喜,他善于把握皇帝的心思,知道乾隆最近有意整顿吏治。福康安又和自己向来不睦,此事证据确凿,正是打草惊蛇、打击福康安的绝佳机会,而且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再说,只要弹劾李天培假公济私一案即可,对福康安只字不提。只要钦差大臣继续追查,早晚牵连到了福康安,但那和自己的弟弟无关,真正棘手的是查案的人。

  于是,和珅授意和琳利用御史的身份向乾隆帝上奏折,只需弹劾李天培私自动用漕运船只,假公济私即可,不要提及福康安。

  乾隆接到奏折,大为震怒,就命令阿桂彻查此事。事情本来就很简单:李天培用漕运的官船私自托运木料,木料的主人却是两广总督福康安。福康安当时正在安南征战,京城的宅院正在翻修,需要上好的木材,而湖北汉口一带,一直是木材汇集之地。于是福康安书信委托老部下代为置办,并北运抵京。李天培知道这些钱只能自己出,而且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但碍于情面,无法推脱,又不想花费自己太多银两。于是就将置办好的木料一起装上朝廷在湖广的漕运粮船,把这批木料运到了京城,以省运费。这种假公济私的行径被御史和琳发现,这才有了弹劾李天培一事。

  阿桂作为主管此事的钦差大臣,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感觉十分棘手。他心中十分清楚,这是和珅在向福康安示威。阿桂觉得不宜把此事扩大化,有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禀奏皇帝:“李天培擅用官船,理应受罚,但河道拥塞、航道迟滞,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买木材是福康安委托,但是私自动用官船是李天培的个人决定,福康安并不知情,臣以为应该治李天培的罪,但此事与福康安无关。”

  和珅一听,知道这是阿桂为福康安求情。连忙上奏:“李天培假公济私,实属大罪,皇上应该严加惩治,否则就是纵容,难免有其他官员仿效。”乾隆心中也有心整饬吏治,加上对和珅向来欣赏,决心要把李天培这件案子办成铁案,以儆效尤。

  于是,他下圣旨严惩,着令重新判决:“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致使航道阻塞,后果严重,革除一切职务,发配伊犁;福康安对部下约束不严,纵容部下,难辞其咎,念其作战有功,判决革职留任,扣罚总督养廉银三年,俸禄十年。”

  此外,阿桂作为钦差大臣,有意包庇,其责难逃。乾隆下旨申斥阿桂:“朕命你去办案,意在让你秉公办案。谁知你却一味包庇福康安,分明是亵渎大清例律!”这样,阿桂因拟罪过轻,同样也受到了乾隆的处罚。

  福康安在外作战,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却因一件自己都不明白就里的小事,就被罚没十年“工资”,心中很是郁闷。他回京后才知道是和珅在背后使坏。福康安才知道了和珅的手段,此后再也不敢对这个年轻人大意了。

  和珅知道,福康安为人正直,战功显赫,不似李侍尧之流那般的品行恶劣、贪婪无度,给他一个教训也就行了。大家同朝为官,最好还是化敌为友,过于锋芒毕露,反对自己不利。此后,和珅在朝中有意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得罪正受宠的和珅,相对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甘肃贪官查贪官

  和珅本人是个大贪官,但是他惩治起别的贪官来却毫不含糊,也颇有手段。

  乾隆四十六年,钦差大臣阿桂、和珅奉命在甘肃督军,天长日久,官兵军饷难以为继,况且粮草将尽,一时难以征集。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早有贻误战机之嫌,这次害怕皇上怪罪。自作聪明主动要求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廉俸银”四万两白银充作军饷,以解燃眉之急。

  王廷赞本以为会得到乾隆的嘉奖,谁知弄巧成拙。乾隆向来对贪污之风深恶痛绝,这次见王廷赞如此急于邀功,加上甘肃并非富庶之地,怎会有这么多银两;加上他曾经上报甘肃连续大旱,请求朝廷拨款救灾,而和珅却同时上奏甘肃连降大雨。乾隆知道其中必定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密令和珅打探虚实。

  和珅虽然对军事不在行,查办贪官还是有一手的。和珅多年浸淫官场,知道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只有自下而上才好查。他首先吩咐家奴刘全等人,化装成外地商人,打听甘肃是否最近连续干旱。调查发现,甘肃这些年来风调雨顺,从来没有旱情。同时打听到,甘肃规定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本应捐粮四十三石,折合成银子就是四十七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八两,所以每人得缴纳银子五十五两,这些银子名义上用于赈灾,既然没有灾情,去向自然不言自明。

  和珅十分震惊,整个甘肃的官员竟然能够把这么一件大事掩盖得毫不透风,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要是这个案子办得漂亮,那可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案,自己恐怕就更有资本在皇上面前邀功得宠了。想到这里,和珅来了精神,他抓住线索,深入调查,发现了巨大的官场黑幕。

  原来,甘肃从七年前开始上报朝廷称:甘肃地区连年大旱,请求捐监。乾隆帝当即责令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负责捐收粮事宜。甘肃官员王亶望、勒尔谨、王廷赞等人早就已经暗中勾结,监生交来的钱粮全部被私吞。此后,甘肃官员每年都谎报旱灾,私吞银两无数。这些人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个个升迁。如今,王亶望已经升为浙江巡抚,王廷赞则成为新一任甘肃布政使,他们官官相卫,竟然将此事捂得密不透风。

  老天有心要厚待和珅,给了和珅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过,由于此事牵涉的人过多,必须小心行事。

  和珅一边写奏急报皇上,一边制定自己的计划。首先要清查甘肃各地的监粮账目,甘肃捐监多年,国库内自然应该储存监粮;虽然并无灾情,但历年赈灾也需要有账目记录,否则无法向朝廷交代。只要清查存粮是否和账目对上就可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清查存粮并非易事。此前,乾隆也曾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核查官粮。官场里都是见面笑哈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些所谓的核查大多是走过场。甘肃官员为了蒙混过关,将粮仓做了手脚,下面是空的,上层铺上一层木板,然后用粮食铺满,京官不明就里,还京复命时竟然奏称“仓粮系属实贮”。甘肃官员还假惺惺的上奏说粮仓不够用,需加盖二十六处仓房,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和珅知道,清查仓粮需要布政使的配合,由于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前去热河觐见乾隆帝,于是和珅召见了兰州知府蒋全迪,要求他配合清查国库存粮。

  蒋全迪当然知道和珅此次核查非同小可,有意拖延时间,谁知和珅早有准备,他以皇上有令,自己马上要还京为由,要求第二天就去核查。蒋全迪不知是计,答应下来。

  到了晚上,和珅悄悄来到阿桂军营中。以要办案为名向他借得亲兵一百名,以供调用。第二天,和珅带着亲兵,到粮仓和蒋全迪见了面。蒋全迪一见和珅身后的一群士兵,心里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已至此只得下令开了仓门,一百名士兵立即涌入粮仓各处。和珅命令跟随的士兵,一个个仔细检查。士兵们很快就回报了和珅早就知道的结果——粮仓是空的。蒋全迪猝不及防,当场瘫软在地。

  和珅二话不说将他带回营地连夜盘问。蒋全迪哪里受过这等折磨?很快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招了,至此,案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原来,甘肃捐监、冒领赈灾款都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了贪钱想出来的。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江苏巡抚王师为官清廉,谁知却生了个贪财的儿子。王亶望靠捐钱入官场,他善钻营取巧,很快提拔为甘肃宁夏知府,后来又成为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视财如命,甘肃有没有那么多油水,怎么办?只有赈灾才能获得敛财的机会。他就勾结陕甘总督勒尔谨,一起谎报甘肃灾情,并假意让亲信蒋全迪作为兰州知府,授意各州县收来的捐监粮食都交蒋全迪处理。蒋全迪变本加厉,要求各级官员将粮食直接折成白银上缴。然后全部以赈灾的名义做假账开销,到乾隆四十二年,已经开销监粮六百余万石用来“赈灾”。乾隆不知道实情,只是看到一次次的奏报,还以为王亶望真的赈灾有功,升其为浙江巡抚。

  监粮折银是不符合捐监规定的,新任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立即上报总督勒尔谨,勒尔谨本来就是参与者,怎会处理?他还说服王廷赞参与进来,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难以收拾。和珅本以为自己那些勾当就已经够贪心的了,没想到甘肃官员的行为令他大开眼界,惊讶不已。他更加下定决心要把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捐监本是一个省的大事,要想瞒住,肯定涉及面极广。蒋全迪供认,甘肃全省官员至少有一百多人牵扯其中,实在是个惊天大案。经过数天的审讯,和珅终于查明了甘肃捐监冒赈的账目明细,又收集了必要的证据,马上告别阿桂,押解蒋全迪到热河面圣。路上他把案情做了大概说明,呈了一份折子给乾隆帝。

  乾隆帝接到和珅的奏折,大为震惊,几乎不敢相信。和珅一到热河,乾隆就急忙召见,问他有没有真凭实据?和珅胸有成竹,将实情一一道出:甘肃多年来无旱情,甘肃国库不仅没有贮存监粮,就连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都是亏空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带头欺蒙圣上,贪污银两,不仅如此,他们还私分朝廷拨款;而所谓的监粮根本就是有名无实!”

  乾隆帝出离愤怒,感觉自己受了欺骗,火冒三丈,腾地站起来:“勒尔谨竟然如此大胆!这么重大的事情,勒尔谨怎么能瞒过他人,甘肃全省的官员全都是贪官吗?”和珅说:“皇上莫动龙颜,甘肃冒赈一案牵连甚广,只怕大小官员都有参与。奴才已经将蒋全迪捉拿归案,这些都是他亲口供述的。另外,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正在热河觐见,可以将他拿下审问,事情自然可以大白于天下。”

  乾隆一时间难以回过神来,口中不自觉地自言自语:“别人贪污,朕还可以相信,但这个王廷赞,朕一向知道他为官清廉,怎么会做出这等事情!王廷赞曾做过安定县知县,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政绩卓著,名声很好。他怎么能贪污?”

  和珅知道,说了这么多乾隆都难以相信,只因缺少证据。于是对乾隆帝说:“皇上,根据兰州知府的招供,王廷赞直接经手办理的监粮,大约就有五百多万石。兰州战事,王廷赞自愿捐出四万两银子作为军饷,以他的俸禄,不吃不喝也难以积攒这么多。”

  乾隆觉得和珅对此案已经有所了解,于是就命和珅全权负责审理此案,和珅信誓旦旦应承下来。由于和珅准备充分,对甘肃冒赈案已经调查得十分清楚,所以审理十分顺利,王廷赞很快招供。远在兰州的阿桂也把进一步清查的结果写成奏折,急报乾隆帝。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至今,甘肃共有二十七万多人报捐监生,甘肃省收取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赈灾钱粮折合白银将近三百万两。受到牵连的甘肃官员达一百一十二名,贪污数量在一千两银子以上的县官六十三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县承二人。按大清律,贪污白银千两以上的官员即为死罪。

  乾隆帝气的浑身发抖,他向来标榜清廉。如今发生这样群体性的贪污案,可谓旷古未有。乾隆帝当即下旨:“主犯王亶望、蒋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恶极,立即处死;勒尔谨听任下属王亶望犯罪,且参与其中,念其曾经有功,赐其自尽;王廷赞发现前任官员的问题后,不但不弹劾,反而效仿贪污,判决绞监候!其他涉案官员,刑部根据大清律,拟定判决。”口气这等严厉,谁都看得出来,乾隆帝这次下决心大开杀戒了。

  刑部尚书德福却十分为难。上奏说:“按照大清律,贪污千两以上就要判处死刑,总不能把这六十多位官员都杀了吧?”虽然法不责众,乾隆帝也铁了心要惩治一番:“受牵连的一百一十二位官员,抄没家产。其中,贪污白银二万两以上者,情节严重,斩立决;贪污白银二万两以下者,斩监候;贪污一万两以下者,刑部视情况酌情处理。”

  最终,涉案的官员中:贪污两万两以上被处死二十二人;贪污一万两以上处斩监候十五人;贪污万两以下、千两以上的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州、县主官被送上断头台或入狱,一百余名贪官家产被抄。

  和珅这次去甘肃总算没有空手而回,还因为清查冒赈案立了大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乾隆帝任命和珅兼任兵部尚书;十二月,任命和珅兼职管理户部三库,有了这么大的政绩,和珅的仕途更是顺风顺水了。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