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福特 > 第八章 大战后的福特

  第八章 大战后的福特

  1. 不景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汽车工厂都为政府生产军工产品,汽车产量大减,所以战后一段时期,汽车的销售并不困难。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开车已成了美国生活中一项必备的技能。这时,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开足马力,增加生产。福特公司一年的产量就是75万辆,仍供不应求。

  然而,好景不长。到1920年夏,经济开始不景气。美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削减预算,全国市场一下子跌落下来,底特律的汽车生意骤然萧条。

  福特公司此前正处于光辉的顶峰,全美 40%的汽车都出自它的生产线,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敢跟它比肩。但是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却给了它个措手不及的打击。跟道奇兄弟分家分去了近2000万元,红河厂基建投资花去6000万元,新买的煤矿、铁矿、熔炉共花去1500万元到2000万元。

  汽车销不出去,福特的流动资金立刻紧缺。

  为了应付困难局面,亨利决心采取降价措施,以争取市场。

  当他把公司的管理人员召集起来商讨降价的事时,其他人提出了个降价方案,亨利觉得降得太少,他要大幅度降低售价,把公司的五种型号的车分别降低100至200元。其他人都不同意亨利的主张,他们说公司手里还有15万辆的订单,危机真正降临福特头上还有段距离,再说公司承受不了这么大降价幅度的损失的冲击。

  亨利不是政治家,但他办企业倒确实是放眼于整个社会的,这也许是他的企业越办越大,越办越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原因。

  他坚持要大幅度降价的理由是:战争中物价不稳,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战争结束后,如果物价仍然居高不下,就会阻滞经济发展。这一次福特汽车降价,而原材料价格却比以前更贵,是会亏本的。但是这个亏必须吃,迫使其他厂商采取同样措施,以这样的方法挽救美国经济,从而使市场价格回升到合理水平。

  主管们同意了亨利的主张。这是美国工业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降价。

  所有的汽车公司大骂福特,说他把汽车市场搞乱了。他们认为这样大幅度的降价,会让客户以为还会继续降下去,因而宁可等,也不去买车。骂归骂,但是没办法,也只得跟着福特走。富兰克林、斯蒂培克、奥佛兰公司都在降,美国第二大的通用汽车公司经不起这次打击,被迫卖给了杜邦财团,杜邦又将它抵押给摩根财团。

  福特公司销售情况一段时期内有所回升。但是形势太严峻了,福特一人无力回天,全国经济完全没有复苏的迹象。福特再度降价。这时每辆已亏损20元,但车还是卖不出去。公司积压的零件数以万计,不得不停产了。最后连总公司办公大楼也不得不关门。职工发给维持生活的费用,放工回家。

  这个时候,艾德索也在想办法,他在找银行联系。银行知道福特的困境,也在派人找亨利联系。亨利对银行家有种根深蒂固的反感,他认为银行家不是在生产财富,而是在掠夺和剥削他人的劳动,特别是当他了解到银行贷款是有条件的,他们想控制公司的财务时,更是怒不可遏,把银行人员赶出了福特的大门。

  资金紧张促使公司采取缩减政策。管理人员从1074人减少到 528人,很多部门撤的撤,并的并。办公室中多余的设备,诸如桌椅、电话、打字机等都卖掉。福特公司决心勒紧裤带,渡过难关。

  福特公司的缩减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也损失了一笔可贵的财产,那就是公司招募和培养的人才。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离去给福特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中最大的损失是纳森的离去,他曾为帮助亨利建立大规模生产线,建设红河工厂,在全国建立组装厂立下汗马功劳。纳森离开福特后随即去了通用公司,以后当上通用公司总裁。他的雪佛兰迅速占领了福特车的市场,成为福特公司望尘莫及的对手。亨利自己也说纳森是全美最好的企业家。他还说:“我让他走,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太好了。”

  另一大损失是在纳森离去之前威尔斯的离去。哈罗德·威尔斯跟亨利合作20年,从试制“福特一号”起就一直是亨利的好搭档,T型车凝聚了他的心血,亨利非常欣赏他发明的行星齿轮,但威尔斯是个有艺术家气质的工程师,总要不断创新,他不满亨利固守T型车的老技术,不肯略加改动,他感到在公司已无用武之地,只得告退。亨利对他怀有感激之情,为了报答他的贡献,福特公司赠送他一笔160万元的退休金。

  不景气期间,除了纳森和威尔斯之外,先后从福特公司离去的技术、管理、销售人才中有被誉为“推销世界冠军”的销售经理霍金斯,他使T型车年销量近百万辆。从福特公司出来后,他也去了通用公司,通用公司给他的报酬是年薪15万美元。查尔斯曾为福特厂的技术革新立下汗马功劳,约翰·李曾负责福特公司人事工作;皮篷, 《迪波恩独立报》的 前主编、公司笔杆子;马奎斯,社会部负责人,他们都先后离去了。此外,流失的还有大批二级机构的人才。

  人们曾把那句著名的广告词“看,福特汽车驶过!”改为“看,福特人才驶过!”

  从福特出去的人才,在世界最先进的工厂,经历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熏陶,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各个领域都显露了头角。

  而在这同一时期,公司升起了两颗明星,一是查尔斯·索伦森,一是欧内斯特·利伯尔德。

  索伦森以果断、强硬、蛮横出名,与亨利的作风迥异,亨利依重他,就是因为他自己头脑中的决策常是果断大胆的,而他的性格又是腼腆含蓄的。要执行决策,必须有个索伦森这样的人,而作为公司总裁的艾德索尤其需要这样的人辅佐。

  欧内斯特是亨利的秘书,他配合索伦森组建了公司一套全新的管理系统。

  纳森后来评价福特说:“他自己从未开除过一个人,总是别人在干。”

  这个“别人”指谁是不言而喻的。福特汽车公司后来越来越像个封建王国,亨利独裁专断的作风也越来越明显了,与这一时期内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福特公司之所以会走下坡路,这时已埋下了种子。

  但是,应该说索伦森和欧内斯特领导的一次整顿,在一个时期内还是收到了效果的,他们也确实是有魄力有才干的能员干吏,在另外一批人才的配合下,奇迹般地将T型车的生产推向了顶峰。

  2. 迷上飞机

  艾德索读高中时,曾对飞机产生浓厚兴趣,在福特公司技师的帮助下,他们试制过一架小飞机,但试飞失败了,亨利不让他们再继续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公司为军方生产飞机引擎,战争结束后便停止生产了。从此以后,亨利对飞机开始关注起来,毕竟他以工业家的眼光,看到了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为人类造福的巨大潜力。

  那个时候,飞机的结构还是很简单的,性能也很差。致力于航空事业的人还大有研制的用武之地。当时底特律有位机械师叫威廉·斯达特,正在研制金属外壳的飞机。他拿出设计图纸,请求政府资助制造。政府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于是他就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完成了一架飞机。

  亨利为斯达特的志气和毅力所感动,有心要帮助他。斯达特的飞机造成后,要试飞了,底特律却没有一个能供他的飞机起降的飞机场。亨利便邀请斯达特到迪波恩来,告诉他,愿为他提供飞机场。

  斯达特听了亨利的建议,虽然很高兴,却也感到疑惑,自己怎么从未听说过福特公司有飞机场?

  福特指着窗外那一大片属于他的土地,请斯达特选择一块,福特将为他推平建造。

  斯达特喜出望外,他没想到亨利会为他专门兴建一个机场。他选了一块较为平整的土地,那是福特公司准备用来建厂房的空地。亨利欣然答应了。他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建一个“世界最大的飞机场”。

  那时的飞机速度和起飞重量都不算很大,机场只要将土地平整、压紧就行了。福特公司用推土机,花了一天时间,就整理完毕。再修建几栋建筑物,安装些设备,就是一个适用的机场了。

  机场完成后,斯达特热心地向亨利说了他投身航空事业的抱负。

  亨利感到他是位有理想,又肯踏踏实实地干的人,他想起了自己创业时的情形,就对斯达特说:“你的计划很伟大,但要使飞机生产工业化,必需花费很多资金,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困难,福特公司愿意帮助你。”

  亨利真的向斯达特提供了厂房和设备。但是,不幸,当斯达特设计的装有三台发动机的飞机正在制造阶段时,飞机工厂发生了火灾。全部设施,包括厂房、一架刚完成的飞机和三架未完成的飞机、引擎等,一起化为灰烬。

  斯达特灰心丧气地站在那一堆废墟旁边,一言不发地望着废墟发呆。

  亨利跟他不一样,他觉得已经烧掉的这个厂房对大规模生产飞机并不理想。他心中已涌现出另一个不同的,按流水线方式生产飞机的大工厂来。

  斯达特又恢复了信心,着手实行亨利的计划。

  当工厂投产后,头一年(1927年),他们制造了86架飞机,起名为“锡鹅号”。这种飞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过于笨重,行动迟缓,不过也还实用。第二年,全球经济恐慌,他们只生产了26架。第三年(1929年),全球经济跌到谷底,只卖出了21架。第四年,只卖出3架。这已不成其为工业化的生产了,亨利于1932年,不得不停止制造飞机。

  尽管如此,亨利·福特在航空发展史上,还是有他的独特贡献的。

  他是最先将无线电用来为飞机导航的。也是美国最早的民航班机创始人,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多引擎飞机就是这架“锡鹅号。”

  1927年,美国的空中英雄林白,首次完成不着陆飞行横渡大西洋的壮举,一夜之间名闻全球。当他返回美国后,亨利邀请他到迪波恩机场访问。亨利和艾德索坐上林白的飞机“圣路易精神号”飞越底特律上空。

  这是亨利第一次坐飞机,心里充满着兴奋和新奇。

  亨利真正用大规模生产方式制造飞机是十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空军生产B-24空中霸王重型轰炸机。这一次虽然圆了他的飞机梦,但生产的却是杀人武器,给他心里蒙上了阴影。

  他的生命是属于汽车的,只有生产汽车才给他带来快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