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第八章 慕尼黑阴谋

第八章 慕尼黑阴谋

  张伯伦和达拉第,没有一个好东西;

  助纣为虐行鬼道,牺牲捷克罪恶极。

  由于戴高乐爱提意见,被认为是个“刺头”,就在慕尼黑会议之前,被调往梅斯地区担任坦克团的上校团长。戴高乐说,这次工作调动,名义上是提升,实际上是一次流放。

  过了几个月,戴高乐又从梅斯调动下阿尔萨斯,负责指挥第五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这时戴高乐一面抓紧训练部队,一面静观局势,继续著书立说,在《法兰西和她的军队》这本书出版前几天,戴高乐写信给保罗?雷诺,告诉他,《法国和它的军队》一书即将问世,并希望他抽暇一读。戴高乐接着写道,“至于我,展望未来,看到法国历史上将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对此我毫无诧异之感。我确信在这些事件中,你注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仅有一言奉告:如蒙见爱,不论情况如何,只要我一息尚存,愿效犬马之劳。”当时战云密布,尽管达拉第等人热中于搞绥靖,但在戴高乐心里却准备打仗了。

  鉴于剑拔弩张的国际形势,这年夏天,法军总参谋长甘默林,在戴高乐等中级军官的促使下,向达拉第提出了一个应急的备战计划。要求增建三个步兵师,扩大新兵的征召范围,并立即给防御空袭计划拨款。十天以后,他对这个计划又作了补充,要求为立即建立三个装甲师,以及此后尽快地为再建立三个装甲师提供经费。这个计划是在捷克斯洛伐克“五月危机”的前夕送交内阁的。然而这个计划,以花钱大多为由被达拉第拒绝了。结果,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的军备计划没有什么扩大,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的战争形势的发展。

  当时达拉第和张伯伦只是醉心于搞绥靖,他们不顾国内外人们的反对,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赢得“时代和平”。在这方面张伯伦比达拉第更表现出特殊的积极性。

  1938年9 月13 日.当天晚上11点,他急电纳粹头子希特勒,愿前赴柏林屈尊求见。电报说,“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办法。我提议乘飞机前来,并且准备明天启程,请赐告你最早能在什么时候接见我,并请告会面地点。”就这样,这位掌握着大英帝国命运的人,这位已经69岁高龄而且又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的人,居然肯降贵纤尊,不惮作七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到德国最偏远的伯希特斯加登,去向希特勒央求。这真使纳粹头子喜出望外。“啊,我的天哪!”希特勒在看到张伯伦的电报时这样叫了起来。

  英国首相的飞机是9月15日中午在慕尼黑机场着陆的,然后他乘火车前往伯希特斯加登。就在这时,德国所有的电台都转播了汉莱因要求苏台德区归并德国的声明。这是张伯伦下飞机后听到的头条新闻。这显然是有计划地让他在会晤希特勒之前知道这件事。纳粹头子十分肯定:张伯伦此次前来,等于进一步保证,英国和法国将如他一贯认为的那样,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出兵干涉,张伯伦一到,希特勒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没有到伯希特斯加登火车站去迎接,而是在伯格霍夫高高的台阶上等候他的贵宾,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大国元首的架子。

  这次德英政府首脑会谈,希特勒除了吹嘘他的“丰功伟绩”外,就是对张伯伦进行敲诈恫吓。他说:“我现在下定决心,不论用什么方法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300万日耳曼人必须重返德国。”他警告张伯伦,不要对他的决心产生任何怀疑,他决心不容忍一个小小的二等国家,把有一千年历史的强大德国看作仿佛是次一等的国家,希特勒说,他今年49岁,如果德国为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卷入一场世界大战的话,他希望他能以壮盛之年领导德国度过危难。他为此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世界上其他各国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决不会后退一步。接着,希特勒提出了他的建议:“英国是否愿意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还是按民族自决的原则做出割让?”这一建议并没有使张伯伦感到震惊。他回答说,在他同阁员和法国人商量以前还不能把话说死。不过,就他个人来说,他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他希望回到英国向政府报告他的个人态度,并且取得政府的批准。

  9月17日,张伯伦一回到伦敦,立即召集内阁会议。他建议采取“一项直截了当的行动的政策”,即“把以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地区移交给德国”。他深信,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劝住希特勒不下令侵犯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在他和希特勒会谈时强烈地感到希特勒“充满斗志”。他的内阁也认为法国是毫无斗志的,因此根本谈不到抗拒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要求。在英国内阁会议上,张伯伦还特意介绍了他对希特勒的印象:“我想,尽管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但我所得到的印象却是:这个人在作了保证之后,还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同法国政府取得一致后退的意见。9月1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应邀来到伦敦。张伯伦已经决定在原则上接受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所提出的要求。剩下来的事情只是拟出建议,由英法两国驻布拉格代表向捷政府提出。法国内阁送来了一份确实想得“比较周到”的草案。他们不赞成公民投票,因为他们看到,这样一来,斯洛伐克和露西尼亚地区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赞成直截了当地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不过他们又说,英国政府应该和法国,加上苏联(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与之磋商过)共同保证这个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

  法国和英国政府将他们的决定以最后通碟的方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要贝奈斯总统尽快答复,以便“首相必须最迟在星期三同希特勒先生再举行会谈”。20年来,贝奈斯总统始终是法国的忠实的盟友,而且几乎是法国的附庸,在国际联盟和其他场合都支持法国的利益和政策。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一旦战争爆发,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入侵,法国应前来援助,而英国也会立即同法国采取一致行动,而如今,捷克斯洛伐克却被它的法国和英国盟友出卖了。9月20 日深夜,到21 日凌晨2 时,英法两国驻布拉格公使往访贝奈斯总统,告诉他已经没有希望根据1925年德捷条约进行仲裁,并极力敦促他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危机不仅引起了英国、法国朝野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关注,在9月21日的国际联盟大会上,苏联外长李维诺沃奉命提出正式警告“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内政正在受到其邻国的干涉,而且受到公开的咆哮的攻击恐吓,说什么要以武力相加。欧洲最古老、最文明、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反压迫之后才获得独立;在今天,或者在明天,也许最后要决定拿起武器为保卫独立而进行战斗了??”李维诺沃外长在谈到苏联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态度时指出,如果法国恪守其条约义务,给予捷克斯洛伐克以直接有效的援助,那么“苏联将同法国一起,根据条约履行自己的义务,以苏联所能采取的方法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国防部准备立即参加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防部代表举行的会议,商讨采取适应的措施,”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关的大国所发表的公开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声明,竟然被奉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和达拉第粗暴地拒绝了。

  最后,捷政府屈从于英法的联合建议,被迫辞职,另外成立了一个由赛洛维将军领导的无党派政府。9月22日,贝奈斯总统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严肃地呼吁人民保持镇静。此时,张伯伦已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希特勒见英法软弱可欺,随即提高了价码。他对张伯伦说:“我极其抱歉,由于过去几天内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苏台德区必须由德国武装占领。”张伯伦听了这话吓了一跳,他那猫头鹰似的脸因为又惊又气,胀得通红,张伯伦所惋惜。着急的是,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来的和平大厦,就像纸牌搭成的一样垮了下来。

  9月24日下午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就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企图说服同僚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海军大臣坚决反对他,外交大臣也提出了异议,这时在丘吉尔等人的活动下,英国广泛开展了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运动。他同样也不能说服法国,后者在9月24 日拒绝戈德斯堡备忘录,并在同一天下令全国部分动员,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愤然拒绝纳粹的要求,而且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100万人。

  面对着这剑拔弩张的形势,张伯伦十分焦急,9 月26日晚上,希特勒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发表的讲话中,对贝奈斯总统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并宣称无论如何他都要在10 月1 日拿下苏台德区。27日下午,他又发出了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进击的“绝密”命令。这一下可把张伯伦吓破了胆。就在这天晚上18 点30分,这位英国首相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他说:“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奇怪,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为了争取“和平”,他决心到德国进行第三次访问。他说道,“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下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

  与此同时,张伯伦还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份电报,请他参加德。英、法拟议中的国际会议。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怀。经过阴谋家们的精心策划,一个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会议就这样开场了。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会议。

  9月29 日午后12 点30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亚这个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暗后室开始其卑鄙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怦然像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

  将近正午时分,张伯伦乘坐的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了,机场上排着仪仗队,外长里宾特洛甫前来迎接英国客人。张伯伦是最后一个到达这里的主要人物,汽车把他和他的一行送到了在柯尼斯广场的元首大厦。会议将在那里举行。

  爱德华·达拉第丝毫没有理由像张伯伦那样自鸣得意,他倒是应当对自己有所怀疑。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不是英国,而是法国,法国有义务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打退进攻。如果战争爆发,不是英国而是法国可以把一百个师投入战场,并将成为作战的主力。无论从责任的角度讲,还是从军事实力的角度讲,重心都是在巴黎,而不是在伦敦。

  尽管如此,达拉第还是让张伯伦掌握主动权,一切让他决定。伯希特斯加登会谈,戈德斯堡会谈,这一切全都是伦敦决定的;法国一直跟在英国后头。显然,如果要在慕尼黑摊牌,那么法国人就要受张伯伦摆布,不仅如此,张伯伦在伦敦是当家作主的,而达拉第在巴黎却不能同日而语,法国的总理很少有控制政府的时候,达拉第尽管有“沃克吕兹公牛”这个绰号,在同内阁的关系方面却是困难重重,因为他的内阁是由从主张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的外长乔治?庞纳,到主张寸步不让的殖民地部长乔治?曼德尔各种色彩的人物组成的。

  最后,还有良知和个人责任的问题。看来,尼维尔?张伯伦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方针是明智的,而达拉第却总是在自相矛盾的痛楚中备受折磨。要是希特勒再次一意孤行,这一切会有什么结局呢?要是向布拉格做出的保证没有得到遵守,那法国的三色旗不是要永远受到玷污吗?另一方面,难道只是为了这些执拗的捷克人,就应当牺牲年轻的法兰西这朵花,就应当使巴黎被德国空军炸成废墟吗?庞纳说过,法国同德国交战就等于自杀,难道这话不对吗?

  在宣布举行慕尼黑会议的消息时,人们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宽慰表示本来应当使上面这些苦恼暂时缓解。巴黎那股欢欣鼓舞的劲头决不亚于伦敦。美驻巴黎大使布立特在给科德尔?赫尔国务卿的电报中说,“今晚巴黎的宽慰感,可同传来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消息时的那种宽慰感相比。”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政界人物和报刊都竟相表达兴高采烈的心情。“希望复活了!”乔治?皮杜尔在《黎明报》上撰文欢呼。而在《**》上,前社会党总理莱翁?勃鲁姆写道,“关于召开慕尼黑会议的消息的宣布,引起了一股信心和希望的巨浪,若使谈判破裂或者无法举行,那是对人类的犯罪。慕尼黑会议是在圣炉中的火焰即将熄灭的当儿,投入其中的一抱干柴。”

  达拉第在赴慕尼黑之前,于9月28日晚上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我曾宣布今晚要向全国发表有关国际局势的讲话;但是,我在中午过后得知,德国邀请我明天到慕尼黑去同希特勒总理、张伯伦首相以及墨索里尼先生会晤。我已经接受了这一邀请。

  “你们一定能够理解,在进行这样重要的谈判的前夕,我应当把我想向你们做出的解释加以推迟。但是,在我动身之前,我愿感谢法国人民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勇气和尊严的态度。

  “我首先要感谢法国人民,因为他们响应国家的入伍号召、再次显示出他们已表现过的镇静和决心。

  “我的任务是艰巨的。自从我们现在经受的困难一出现,我就一天也没停止尽我的全部力量为保障和平与法国的切身利益而工作。明天,我将继续进行这种工作。在我继续努力的时候,我知道,我和全国的想法是一致的。”

  达拉第也和张伯伦一样,没有提请人们注意这次会议把捷克人排斥在外。法国人也和英国人一样,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全国究竟在哪一点上“完全一致”?总理没有说,但是,在他的讲话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和平!不惜任何代价——或者说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

  据甘默林将军自己的叙述,他当时并不准备出这样的高价。9月28日上午同达拉第一起开会时,总理曾问这位将军:“万一割让领土不能避免,应当维护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甘默林回答说:要是防御工事不能留在捷克人的手中,他们的国家就不再具有任何“有效的军事价值”了。这在军事上是一个明智的忠告,但是,事态的发展早已使这种见解失去了意义。达拉第是在英国人采取了主动之后被送到、或者说是被吸引到慕尼黑来的。现在他没有自己的牌可打。他对随员们说:“一切都取决于英国人。我们只能跟着他们走。”

  希特勒十分狡黠,为了使会议完全按着他的意图行事,在9月29日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去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月30 日晨2 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牒。苏台德区捷克人从10 月1 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 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着9月30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

  希特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 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360多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人。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防御工事,这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以与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路、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会议是一场大灾祸。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他们政治上的短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拥有100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队,现在法**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于失去一条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国的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同英国的友好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还不大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然而,对希特勒来说,慕尼黑的结果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认为征服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决一雌雄的前奏。德军进占苏台德地区还不到十天,希特勒就着手军事部署来并吞默默而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果然,不出两个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就开幕了。3月14日,老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在所谓双方发表的会谈公报上写着:

  “元首和总统(希特勒和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的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

  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据他的一个女秘书说,希特勒在签字以后,冲进他的办公室,拥抱了在场的每一个女人。他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生平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特勒就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了95亿马克的金钱和100 多万支步枪,4.3 万挺机枪,1500 多架飞机,2100 多门大炮,500 多门高射炮,300 多万发炮弹,10 亿发子弹和400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东欧最大的军人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御那个国家了。”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按说张伯伦、达拉第应该接受教训了,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英法政府首脑对苏联加强军事合作反对希特勒的建议,却采取十分不负责任的错误态度。谁都知道,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同希特勒谈判,亲自出马,飞来飞去。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只派去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最后被派去进行军事谈判的代表,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对这一谈判仍然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二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与苏联接壤的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与此同时,英法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既然苏联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没有成功,那么苏联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国家的“祸水东引”政策。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

  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939年8 月23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却说希特勒经过多次谋划,终于在8 月31日中午做出了最后决定,发出了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9 月1 日拂晓4 时45分,150多万德**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使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月27日,纳粹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可是英法政府首脑,鬼迷心窍,仍想推行“慕尼黑政策”,但在国内外人民强烈地压力和反对下,才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达拉第之流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从而彻底破产了。正是:鬼迷心窍,专行歪道,纵虎伤人,不得好报。欲知形势如何发展,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