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达芬奇 > 第六章 重归故里

第六章 重归故里

  1.告别米兰

  再见了,米兰。达·芬奇和他的弟子们匆匆准备打点行李。

  铁匠也将自己的工具收拾在木箱里。艺术家穿上坎肩,披上了斗篷,他生活极为节俭,没有一件新衣服。他的身材,还是那么优美、匀称。

  被称作“假姑娘”的学生萨拉依偌,则穿上了自己做的新衣裳,好像要去走人家似的。其他的弟子把纸、图、笔、科学笔记整齐的捆起。学生小让科莫,这个从大街上捡来的孩子,他仍回到街上去了。他什么也没学会,无论绘画,科研,还是铁匠手艺。他是天生的流浪汉。

  其他的学生,都跟艺术家上路了。

  他们最后地望了一眼这个住了多年的“窝”:啊,到处是乱极的旧笔,调色板,一棵老桑树在悲伤地随风摇头,另一棵桃树,艺术家注了毒液的桃树,也等不到它结果再进行试验了。

  最让人留恋的是那个小小画室。在那里,艺术家完成了杰作《岩间圣母》。几只老鼠在来回地窜着。此刻,一切都显得荒凉破败了。

  艺术家和他的高足们匆匆上路。

  街上一片混乱。窗户破裂,窗棂折断,门向外倾斜,人烟稀少。艺术家的作品已被枪炮摧残过了。

  他去拜访了好友麦尔兹。他住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艺术家曾在他这里感受很深。那阿达河岸上,到处分布着岩洞,《岩间圣母》即取材于此地风景。

  告别好友,达·芬奇和他的弟子们就匆匆上路了。

  第一站,当然是先回故乡。

  啊,故乡一别就是17年!

  游子归心似箭!

  2.重归故里

  达·芬奇回到了佛罗伦萨城。

  17年变迁,故城已非旧模样。昔日的楼宅不见了。小酒店如今变了银行事务所。街上也逐渐繁华。

  艺术家和学生们定居在一条小街上。那是一幢小宅院。他和学生像一家人样生活。生活艰苦,开支节约,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得到装饰城里的某个修道院,或者是教堂的订货。

  而艺术家又被科研吸引着,他着迷了。在小宅院里,我们又可以看见那些曲颈瓶、蒸罐、小蒸馏筒,还有熔铁炉。

  他的桌上,放着平面图,以及写满公式的笔记。

  窗外嘈杂之声很响。它常常干扰艺术家的沉思。

  他想回故乡老家芬奇镇去看看。也许,那里更适合他工作。

  于是,择一晴朗的日子,他回到了芬奇镇。

  定居在芬奇镇一条小街老宅上的父亲,明显地老态龙钟了。他已进入到晚年。见了年老的父亲,达·芬奇觉得,父亲再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教训指点他了。父亲老了,思维也不是很清晰了。当初他离开父亲,真是太对了。

  不然,他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

  年迈的父亲举行宴会欢迎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但是,达·芬奇忽然见有这么多弟弟、妹妹,他却一个也不认识。母亲就像生猪娃娃一样,养了一大群孩子。她粗鲁地向孩子和仆人吼叫,指挥他们做这做那。

  父亲则伤感地说:“你当年的启蒙老师,维罗奇奥,他已不在人世了。要是他还活着的话,他会给你出主意的。他都走了12年了!你好自为之……”

  还能留在故乡做点什么呢?达·芬奇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了。

  3.佛罗伦萨街上的小画室

  达·芬奇为了生活,在佛罗伦萨市中心一条大街上租了一间狭窄的屋子,开了一个小小画室。他终于接到几宗小小的订货:一个发混财的商人墓地上的小礼堂要一幅小的圣母像;为一幅新的大幅画完成准备性质的素描;为塑造安娜和她的女儿、儿子及施洗者画一幅草图。

  昔日的朋友里比经常造访。他们在一起回忆他的老师维罗奇奥,及他的一些师兄师弟。师兄波提切里已成名画家,他筹办了自己的画室。

  一次散步时达·芬奇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哀伤地诵着但丁诗句。他看见,教堂入口处,站着一个佝偻身子的人。这个人的面孔,使他感到非常熟悉。只是,他怎么会如此哀伤?

  他认出来了。这就是波提切里!

  波的变化太大了!他只比达·芬奇大7岁,而今也不过才55岁。但看上去,他简直就是70多岁的人了。脸是皱巴巴的,眼睛暗淡无光,白胡须。他生活得一定十分艰难。达·芬奇伤心地看着老朋友。

  “你怎么……这样了啊?”

  波提切里又惊又喜,千言万语,却无从提起。

  达·芬奇问:“我们的同学克列吉呢?”

  “他在萨伏那罗拉修道院。”他回答说。

  克列吉在祈祷,他在写天国的梦幻。从波提切里的口中,达·芬奇还知道,另一位同学波达,已出家为僧。克列吉就是去修道院和他相会的。

  他们都已不太作画。他们几乎与艺术背道而驰了。

  老师维罗奇奥若还健在,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达·芬奇满怀悲伤的感情,回到了画室。

  而他的画室,则永远充满了笑声。他的弟子们在玩耍一只猴子。那猴子在一个架子旁,上面放着平面图。图中就蹲着它。

  这只猴子是画家巴茨带来的。他是一个生活杂乱,毫无条理的人。他父亲是殷实的鞋匠,有大笔家产和仆人,他却在挥霍钱财。

  25岁的巴茨穿得邋遢。他朝艺术家跑过来。

  “伟大的导师,我的小调皮(猴子)都十分欢迎您,非常想见到您。您原来住在这儿!”他热情地说。那猴子趴在他的肩膀上。

  他说他叫索多麻。

  他谈到他最近的创作。他说他接受了壁画《荡妇的驱逐》的订货。他决定惩办一下教士,他画了一些女子的**。这使圣父感到非常难堪。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他在达·芬奇画室呆了许久,才和他们告别。

  于是,艺术家和他的弟子们才开始工作。

  4.波提切里

  达·芬奇的同学、好友波提切里,15岁进入利比画室,他在维罗奇奥画室工作很久。1470年,他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

  今依然可见的他的第一幅作品是 《力量》。它塑造了一位坐在皇位上,手持杖棍的妇女来隐喻力量。

  达·芬奇见过他不少优等作品,曾为他而感到欢欣和自豪。

  波后来创作出了《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当时波44岁。《春》的构图是在和谐的线条的特殊旋律上,在人物轮廓的交替上组织起来的,这些人物就好像在笔直的树干和天上明亮的光线作为背景的舞台上摆好的一样。

  《春》是为美第奇别墅而作的,达·芬奇非常惊异波的胆大,他竟然把迷人、完美的**上的遮盖物全都拉下来了!

  达·芬奇早在米兰就听说了波的另一幅更为漂亮的杰作。

  这就是 《维纳斯的诞生》。

  此画作于1485年。画面上,载着金发女神的贝壳在荡漾的海面上滑来滑去。轻风把贝壳吹到海岸。那里宁芙女神在等待着她。宁芙准备给她那没穿衣服的身体披上斗篷。

  维纳斯的形象是波提切里塑造的女人形象中最迷人者之一。

  她有着一双憧憬般凝视着远方的眼睛,富有崇高精神的脸,夸大了比列的身体,这些都是女性的温柔、**的优雅和美丽的具体表现。波的画表现力强,他力图从人体的外形线上来显示。此人体出现在苍茫碧透的大海和天空的表面上,并且点缀着从上落下的嫩红色花瓣。

  就是这样一位创造了美丽的画家,达·芬奇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佛罗伦萨会变成如今这幅样子。他的同行,达·芬奇当年的好友,与他素质不同,年龄也不同,命运更加不同。

  波提切里十分了解他的师弟那些作品。他特别喜欢达·芬奇的《三王来朝》。

  达·芬奇在思考着人类的命运。

  5.军事工程师

  才华横溢的达·芬奇决意要离开故城。

  他把钱留一部分给最懂事的学生波里特拉菲奥。他要学生照料画室,接受画作品的订货。在1502年8月,这位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家又一次踏上旅程。

  和他一起走的只有佐罗斯特罗,那个铁匠。

  他们去为意大利各公国所有的统治者中最残忍的人服务,这个人就是泽扎里·波哲阿。他收罗了众多的雇佣兵力量,准备征服罗马民众。

  他需要军事工程师。而达·芬奇搞建筑、科研声名在外。他便招达·芬奇前来任职,并向军队发布命令:所有总督、校官、雇佣兵队长和士兵,都要给“建筑家和工程师达·芬奇”放行,并给予一切合作。就这样,达·芬奇上路了。

  达·芬奇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想利用这次机会,把他的科研转变为成果。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容忍对方的杀人放火,侵袭他人。而他研究的这些防御工事,这些攻城武器,以及和对方远征,都是为了侵略。

  最后,达·芬奇放弃了远征。他接受了佛罗伦萨长官的建议,还回故城,脱离了这种苦恼的远征。

  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思考。

  画室里又响起了动听的笑声,锤子敲击声,锯子刺耳的声音。窗台上,有晾干的植物,有时也有制成标本的小动物。铁匠又生起了炉子。这是必不可少的,达·芬奇在做试验的时候,他少不了要生火的熔炉。

  画家哪怕是在漂泊的日子里,一天也不忘记他的课业。

  他又浸沉在数学和天文学中。他检验着物理仪器,顺便搞了几何推算,又进行了飞行器的设计图描绘工作。

  他喃喃地自言自语:

  “就像战胜了水一样,人应当战胜空气,建造起巨大而强有力的飞船,不惧怕无边无际的海洋一般的空间。”

  6.《安加利之战》

  伦罗伦萨的执政官向他约定一稿,要他在维乔宫大会议厅一壁墙上进行绘画。绘画取材于佛罗伦萨人与伦巴第人的故事。

  达·芬奇要创作以佛罗伦萨人取胜的《安加利之战》。

  要求此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

  市政厅决定同时请两位在意大利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制作。这两人,就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已完成了大型雕塑《大卫》。

  他们两人都是本地人,两人都是雕塑家和画家,两人都是声名远播,备受赞扬。年长几岁的达·芬奇因《最后的晚餐》而名扬四方。

  米性格争躁,尖刻,执拗而粗鲁。

  而达·芬奇生性沉稳,冷静而多思。

  因之他们互相都不太买账。

  佛罗伦萨人都在看他们两个将如何合作,看谁画得更好。

  达·芬奇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草图。他不知画了多少张草图。

  起初,列奥纳多想画出鏖战的广阔场景。在大厅的墙上,应该表现出这场值得纪念的战役的几个事件,在整体上提供这场战役的完整印象。但是,随着工作的越来越深入,他觉得应该简化画面。当然,对他来说,必须找到就其严整性来说令人满意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同时能够提供激烈的战斗、厮杀者英勇的清晰印象。画家决定了,最好以核心事件来表现旗帜下骑手们的争斗。在草图上出现了骑在狂怒的马上的两个人,他们抓向前去,要把旗帜夺下来,那旗手则紧紧抓住旗杆。旗手的一个同伴身着铠甲,举着沉重的剑前来帮忙。这是两个落马的战士,他们正在直立起来,在临死之前最后的搏斗中,他们还要给对方致命的一击。右边——是一个以盾牌护身的战士。在战斗的场景里,保持了完整性、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厮杀者的心①理状态的动作的多种多样性,以至于这个局部事件简略的说明了整个战斗。米开郎基罗也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②

  ① 达·芬奇此画未成,但有局部草图流传于世,题为 《安加利之战》。

  ② 米开朗基罗此事,题为 《卡森之战》,也未完成,原因是他本人被请到罗马去了。

  米开朗基罗在自己的草图里描绘了14世纪比萨附近的卡森战事。 比萨人试图趁战士们在阿诺河里洗澡的时候抓住他们。在营地里刚刚响起了警报……画家以独具的匠心表现了游泳者各种各样的动态:一些人忙着从水里爬出来,另一些正在背枪支弹药;有的在穿铠甲,有的在抓武器。

  达·芬奇描绘了人类激情在战斗时刻突然迸发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情景,米开朗基罗则描绘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那些被突然的战斗警报唤起的所有动作的最小细节,都是实实在在的。

  达·芬奇绘画以有很多圣母的温柔和娇媚吸引人们,他也有很多草图使人感到害怕。但是,列奥纳多还想以这件作品唤起观众的激动和恐惧。他始终是那么心平气静,总是在搞平衡,他能画令人害怕的东西早在他几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为父亲在圆形招牌上画了梅杜萨的头;他能精细加工自己的作品,直到一切最小的细节。①

  ① 此段描叙,详见《在大时代前面》一书第194 页。

  “应当这样画”,达·芬奇说,“使大炮里的烟和正在厮杀的人坐骑的动作扬起的在空气中的灰尘融合在一块儿,厮杀者越是厮杀得激烈,他们之间处于阳光和阴影的各部分越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你画一个跌倒的人,那么就要看得出来他顺着变成血污的灰尘滑倒过去。那些泥土上血迹少的地方,应该看得见马和人的足迹。如果胜利者向前冲去,他们的头发和别的轻盈的东西,应当被风飘起,眉应该紧皱;所有相应的部分应当与之互相配合,被战胜的人面色苍白;鼻上的眉毛稍稍扬起,额上布满深深的皱纹;鼻子上亦布满横向皱纹。”

  对令人惊异的草图的赞誉,早已传遍了整个意大利,艺术家们从各个城市赶往这里,以便亲眼能看到这些草图。

  年轻的执行官拉斐尔在维乔宫里出现了,他用惊喜的目光看着两件作品。当卑鲁琴诺——“卑老”、已经美名四扬的拉斐尔的老师——问道,哪一幅草图使他更感兴趣,这青年人深深地沉思了。他那美丽的、明朗的、有着“太阳一般”表情的脸,被阴影遮住了。摇了摇长满浓密棕色卷发的头,年轻画家照直看着卑鲁琴诺的眼睛,热情地说道:

  “两人我都喜欢,两个人,老师,请你相信!我说这个是出自真心诚意,如果我对列奥纳多·达·芬奇先生个人的美质表示尊敬,那对波纳罗蒂先生是不公正的,那我就会感到于心不安。”

  没有哪两个人像列奥纳多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缺乏相互的相似之处了。对科学的多种方面的兴趣和考察者的天赋把列奥纳多从艺术吸引开来,他在一个殷实的家庭里,受到良好教育,就像一株娇嫩的小草,女性的、关怀备至的手,对他倍加珍爱;他美丽、幽雅,穿着很得体,以其美好的素质超群出众。米开朗基罗则是另外一回事。长得不美,不是那么大方,生性粗犷,他很少顾及所谓的“行为得体”,习惯当面把真话说出来,为了表示客气说啥也不昧良心。不管和哪一个 (宫廷大公、教皇),他都无法和睦相处;只有和普普通通的人——和同行、石匠和别的手艺人在一块,他才感到自在。 ①

  ① 见《大时代前面》第195 页

  在这场艺术比赛中,谁也没有成为失败者,他们两人的草图都画得极好!

  他们开始上壁完成绘画了。

  但是,达·芬奇在墙上绘画后,遇到了障碍。他用以绘画的颜料,使他感到极不满意。于是,他又投入试验,试图寻找到最适当的颜料,最完美的配方。但是也没有成功,他的草图却得以流传。

  而米开朗基罗也没有开始他的壁画。也许是因为许多复杂的情况吧,他的草图没有留下来。

  7.《蒙娜·丽莎》永久的微笑

  应佛罗伦萨著名银行家佛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的邀请,达·芬奇前往佐贡多宅第作画。

  佐贡多先生,年约四十又五。他有一副幽雅的面孔,一个大大的秃顶。而他的夫人,却是国色天香,相貌美丽。

  画家看见,这位美丽的夫人走进了书房。

  她身着贵重的连衫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披散在双肩,那充分发育的身体显得丰满美好。

  她很富有,眉毛修整过,两颊绯红,手上、颈上挂着很多珍重的宝石。她全身充满着纯真和天然情趣。

  弯弯的双眉下面,两只不大的但显得特别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她腼腆地向画家走来。

  画家几乎呆在那里了。

  “这就是蒙娜·丽萨……”

  她的父亲向画家介绍。

  她的丈夫请他画她的肖像。

  达·芬奇呆了一下,方说:“我同意工作。不过不是在这里。因为画这幅画得要点背景、气氛,必须在我的画室进行。”

  银行家表示同意。

  关于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如何作这幅画的,在苏联作家阿尔·阿尔塔耶夫撰写的《大时代面前》(李长敏译)一书中,作家作了更为准确而详尽的描绘。作家写道:①

  ① 见《在大时代前面》第202 至213 页,李长敏译

  很快,佛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先生和妻子以及陪伴她的女仆,来到了著名画家的画室。

  蒙娜·丽莎感到不自在。她预感到,一动不动地坐着是多么寂寞。但是,过了一会儿,她对画室里的陈设感兴趣起来了:画架旁边是一个身着铠甲的骑士雕像;而就是这位严肃的、长着长胡须的人,让她的容貌列入那些画幅中间,流芳百世。这可咋办哪——坐着,一点儿不能动弹,而一个陌生人,却不从你身上移开眼睛……“不,如果这一次实在不行,那从下次起一定得有丑角和说笑逗乐的人。”不知为什么,他忆起了巴茨·索多麻。正是这个人,能说故事让她开心。当然,不是讲那些修道士的恶行——要知道,应当说她是一位规规矩矩信仰上帝的人。而且,要是索多麻还能把他的小猴子带来,那模特儿就可能保持住愉快的心情。但是,现在先应当使她适应适应新的环境。

  互道寒暄之后,桌子上按照吩咐摆上了盛着甜食、水果和饮料的盘子。列奥纳多忙着准备画像。当他移动画架的时候,蒙娜·丽莎紧蹙双眉,观看着屋子里的东西和不时在门中出现的画家的学徒、仆人。

  萨拉依诺长着金发的头,旁边独眼的佐罗阿斯特罗魁梧的身影,都使她感兴趣。列奥纳多走近蒙娜·丽莎,又注意看了看她的手。她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上,作出一副操作善良的少女等待长辈训示的姿态来。这两只手是多么美妙啊!

  画家用惯常的柔和的语调说道:

  “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一双不加装饰的手,而脖颈上——也请去掉项链。”

  佐贡多先生惊奇地看着画家,但没有提出异议。蒙娜·丽莎急忙从手上退下戒指,从脖子上脱下珍珠项链,并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桌边。

  “谢谢夫人,”列奥纳多说,“如果可能,请别改变姿势。”

  她正是他想要描绘的那种女子:毫无修饰、情趣天然——一绺绺卷发,散垂在裸露的颈上。

  画家开始用含银的铅笔画起画稿。

  而这时候,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佐贡多先生,则品尝着高脚水晶玻璃杯里闪闪发亮的红通通的浓酒。

  现在,他是一副安乐、得意的神情。看得出来,他是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有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笔,他的妻子将芳容永在。他质朴而坦率地说道:“我呀,列奥纳多先生,婚事解决得再好没有了。她父亲也就像我父亲一样富有,我们的财产也合并在一处了。虽然,新娘习惯于富有的家庭没完没了的娱乐,但在品行的端正和操守方面,却颇有教养。”

  蒙娜·丽莎愿到列奥纳多的画室来了。不论是新结识的人们,还是有着鸟雀标本、蜥蜴、蛇和不知道什么小兽骨架的陌生环境,不论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实验仪器,还是带有调色板的画架;不论是气味特殊的松节油,还是那些颜色的涂抹——一切都是这么有趣,这么新奇!要知道在家里。围绕着她的只有账簿和关于贷款、交易额和可能利润的没完没了的谈话。说真的,在这里和在家里都有些竭力使她开心的丑角,但是,在那里,在家里,对那些人她已是司空见惯,甚至于,她似乎背得出他们那些笑话了;而在这里,却有些全新的东西。同样,还可以好好儿看着,她自己是怎样地在画布上慢慢儿地活起来的。就好像正在诞生一样。起先可不大像呢,接着就越来越分明了,甚至,似乎这个画出来的蒙娜·丽莎要开口讲话了……

  列奥纳多顽强地工作着,情绪饱满,对各种情况应付自如,并且细心地观察着模特儿的内心世界。对他至为重要的是,唤醒这个消沉、淡漠、被银行家府第里寂寞的日常生活和千篇一律的安宁弄得昏昏欲睡的妇女!

  音乐没使模特儿得到完全的满足。看得出来,先前谈好的那个诗琴演奏家,技艺不很高明。她听着那些人人都熟悉的调子,一副愁烦的面容,常常忍不住打哈欠。那些变戏法的魔术师向上丢起刀子,又用刀锋去接住它;或是叠罗汉、用小球变出各色各样的戏法来,都没能使她打起多少精神来。看来,丑角和魔术师五光十色的服装还更使她感兴趣一些。她什么时候会高兴起来,完全无法预料。

  在中间休息时,画家让模特儿歇歇气,吃点心。一个女仆,她的老奶娘,就在画室里侍候开饭:切嫩鸡,把橙子、石榴洗干净。老太婆总是有些害怕那个放在角落里、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模特儿,害怕那个放在桌子上的脑瓜壳、切开做成标本的动物、放在罐里的蛇;甚至害怕脑瓜壳的解剖图。回到家里,她竭力使蒙娜·丽莎相信,列奥纳多是个巫师,是魔鬼的朋友。

  有一次中间休息的时候,蒙娜·丽莎的注意力被一幅画着有蹼的水鸟爪子的速写吸引了;在这旁边——是一只人手的速写。在那儿也摆着一幅蝙蝠翅膀的速写。“你要这干什么,先生?”年轻女人好奇地问。

  列奥纳多开始给她讲游泳和飞行的原理。给她讲游泳的器官和飞行的器官的相似之处,他还给她讲了,这种相似怎样使他想到一种飞行机械。

  他看到,在她那双不大的、缺乏表现的眼睛里,闪现了火花。她饶有兴趣的听着,这可全是新的东西啊,这可不是成天在家里听的那些——关于盈利的没完没了的谈论:赶呢子的工人、出国、减价的一匹最好的原料;邻人抢购的订货……尺码、金钱、平底货船、关税、车床、手艺、原料……就这样日复一日,而消遣呢——穿戴、金发、流行的摩登发式、手艺令人惊服的修眉毛的理发师、从罗马传来的新式舞蹈……还有流言蜚语:来自佛罗伦萨的、来自锡耶纳的、来自米兰的、来自波伦亚的、来自威尼斯的、来自梵蒂冈的、适合各种口味的……而这儿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看见蒙娜·丽莎眼睛里的火花,列奥纳多感到他的心震颤了一下:就是这样的火花,在阿丽琵耶拉妈妈眼睛里燃烧过,在那里,在芬奇小镇那极美好的一角,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找到一个小昆虫,或是一个美丽的小甲虫、一只小蝴蝶、一朵花,把它们带回家里,和她一块儿仔细察看,惊异于它们的色彩和构造的时候……

  列奥纳多感觉到,他对大自然的那些考察,使模特儿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使他高兴又激动;于是,在中间休息的短暂时间里,他把花工夫搞出来的那些东西指给蒙娜·丽莎看,非常激动地、尽量简单明了地给她讲解这些东西。

  有时候,她的轿夫老是不在画室门口出现,而仆人或老奶娘就会来说,她病了,或者是佛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先生决定,妻子应该休息休息,在家里呆着;特别是有亲戚从锡耶纳来——佐贡多先生和他们有着商务上的联系。这时候,列奥纳多感到,他的生活里缺少了什么……

  她对列奥纳多所倾心的那些爱好出人意料的反映,使列奥纳多产生了用另一种方法来完成画幅的想法,这一点他早就在考虑了:他决定把肖像画成一幅包含一定情节的主题性油画。这样,就需要风景。一定得要风景,要知道,订制的肖像是不需要风景的。画家只要画得其像模特儿,或者,除去相像外,最后还有模特儿的特征。但是列奥纳多决定画出周围环境来。这个环境要和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她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点,他想把她摆在她越来越感兴趣的大自然中。对,他要在她的像后面画上风景。朦胧的、轻盈的、飞向虚无飘渺的远方的一片轻烟笼罩的风景;这一片风景,要和柔软的搭肩布以及漫不经心地抛在头上的一块透明的面纱互相呼应……

  在这位灰蓝眼睛里充满深邃、敏锐思想的高个子画家面前,大部分时间默默无言、胆怯的模特儿,有一次开口说话了。她问到能进行创作的人,比如画家、读书人、发明家的头脑,又问了从事某种事业的人和只是为了应付日常生活的人的智能;最后问了像狗那类动物的智力,这些动物有时牺牲生命救护仔兽,有时甚至救人。“我不明白,怎么会这样,为啥会这样……世间上有许多弄不明白的、有趣的事……还有,还有怎么了解和评价一个人?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为周围的人们所理解,但他们却知道很多东西……甚至预知天气的人……而且是一点儿不差的预报……我见过这样的人……”

  列奥纳多微微一笑,然后,他一本正经地说:

  “如果夫人想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故事?真新鲜!”蒙娜·丽莎想。

  她肯定地点了点头,就准备听故事了。

  而列奥纳多忆起了柳契娅外祖母讲的一个心爱的故事。这故事刚好合适。传说是古老的,有修道士虔诚的说教,但列奥纳多把它稍稍改动了一下,把修道士这个古代圣者改成了大自然的预言家。不是吗,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听说,好像这个故事还传到了土耳其,在那里,修道士变成了魔术家。“唔,夫人,请用一枚糖浸杏子。我讲这个古老的故事,使你不致太感寂寞。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不论是在我佛罗伦萨,还是在罗马,还没有建造起哪怕是一小块石头。有过那么一个穷人,他有四个儿子:三个很聪明——他常常沉默不语,喜欢到田野里,到海边,看呀,听呀,自个儿想呀;他还喜欢在夜里看星星。到后来,父亲的死期到了。在跟生命告别之前,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

  ‘我的孩子们,我很快要死了。把我一埋掉,你们就锁好小茅屋的门,到天涯海角为自己寻找幸福去吧。不论什么手艺,你们每人都要学会一点,好养活自己。’父亲去世了。孩子们埋葬了他,就要到天涯海角找寻自己的幸福去了。他们约定,3年之后,回到故乡小树林中的空地上,到一棵倒掉的树后面,互相叙说3年之中各人学会了什么东西。

  一转眼,3年过去了。记着3年前约定的兄弟们,都从天涯海角回到了故乡小树林中的空地上。大哥哥先回来,他学会了做木匠。寂寞使他受不了,他砍倒一棵树,刨光了,把它做成一个姑娘的像。他走开了一会儿,等着。二兄弟回来了,看见了木头姑娘。因为他是个裁缝。他决定给她穿上衣服。一眨眼间,他给她作好了一件美丽的丝衣裳。三兄弟来了,他用金首饰和贵重的宝石把木头姑娘打扮起来——要知道,他是一个珠宝匠,还积攒了一大笔钱。

  四兄弟来了。他既不会做木工,也不会缝衣裳。他只会倾听,大地在说些什么,树林、青苹、野兽、鸟儿在说些什么,知道天上行星走的路,还会唱神奇的歌儿。他看见木头姑娘穿着华美的衣裳,戴着金首饰和宝石,但是,她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也不会动弹。于是,他使出了自己的全部本领——要知道,他学会了和地球上所有的东西交谈,甚至学会了用自己的歌声使石头复活……于是,他唱起了一首美妙的歌。躲在灌木丛里的三个哥哥听得哭了起来。他用这歌声给木头姑娘注入了生命,于是,她微笑着,呼吸起来了……

  这时,他的三个哥哥都扑向姑娘,每个人都叫着一句话:

  ‘是我把你做出来的,你该成为我的妻子!’

  ‘你该作我的妻子!是我给你——**裸的、可怜的你——穿上衣裳!’

  ‘我使你变成富人,你应该作我的妻子!’

  但是姑娘答话了:

  ‘你做了我——你作我的父亲吧。你给我穿上衣裳,你把我打扮得漂亮——你们作我的哥吧。而你,给我了灵魂,并教我爱上生活,这辈子你就作我的丈夫吧……’

  树木、花儿、整个大地和鸟儿们,一起为他们唱起了赞美歌……”

  故事讲完了。列奥纳多看了蒙娜·丽莎一眼。啊,她那面孔啊!那面孔明亮起来了,双眼闪闪发起光来了……然后,如梦初醒,她吸了一口气,用手摸摸脸,默默无言地走到位子上坐下,两只手摆成平常那个姿势。

  是啊,事情是成功了——画家也唤醒了一个冷漠的塑像,但是幸福的微笑正慢慢地从她脸上消失,隐隐约约留在两个嘴角,给她的脸儿增添了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调皮的神情,就像一个知晓神秘而又小心保守着它,但又不能抑制住怡然自得心情的人……

  列奥纳多则悄然无声地工作着,生怕放过了这一瞬间,这一缕照亮了他忧闷的模特儿的阳光……

  也许,画家爱上了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蒙娜·丽莎,他把完成订货的时间拖得这么长(1500—1504)。但是,因为维乔宫大量的工作占去了他的时间,那么,自然而然地,肖像的绘制就成年累月的拖延下去了。或者,这样的延宕并不完全是肖像画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而是画家的一种探索?但是,没完没了地寻找什么独特的表现手法难道不显得太不合常理吗?

  是的,他按自己的方式爱着蒙娜·丽莎。难道不能让模特儿作为一种形象、一种理想来爱恋吗?难道不能在题材里发掘出新颖的东西吗?不仅如此,像一只世界上少有、美妙绝伦的鸟儿或是花儿,这位妇女似乎进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活的欢乐和光明。描绘这位妇女成了他高度的享乐。在描绘泽慈莉娅·加列阿妮肖像的时候,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情。因为那是一个长于上流社会生活经验的女人,实际上,这个泽慈莉娅整个生活都是在扭捏作态,扮演角色……那只是肖像;而描绘蒙娜·丽莎,他不把她看成一幅普普通通的肖像。

  在画像的时候,丑角和魔术师仍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列奥纳多的画室里,但他们经常被打发回家去。为了使蒙娜·丽莎欢娱,仅只留下一个乐师。在音乐的伴奏下,令人心迷神醉、神秘莫测的微笑便越来越经常地挂在模特儿的嘴角。在这样的微笑里,有着局外的人眼睛无法猜度的梦想……

  这位已经不是少女,而是成熟妇人,和一个除了发财之外不知道幻想、什么都不知道的银行家在富足、优裕的环境里生活了多年的女人能够想什么呢?未必有什么人能够猜到,这样外表像一个哲人、不由自主的倾心于这位妇女的画家讲的故事,把什么东西深深地铭印在她的心灵上了。列奥纳多的天才深深地印入她懒于思索的脑海,触到了她沉睡的心灵。她听着他的声音,就像聆听音乐;听着他的话语,就像听到了神灵的启示。他第一次给了她由于丰裕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迟钝了的求知欲。她想更多地知道,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但是,对于她已经是定了型的生活,有什么办法呢?

  有一次,列奥纳多先生给她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内容是:50年前,在韦罗纳住着诺加罗拉姊妹。她们不识字的母亲给了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她们弄懂了那个时候教育方面的深奥难解的东西:学会了拉丁语,读了很多古代诗人和哲学家的书,通晓了但丁和彼得拉克(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她们之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叫依佐塔。她是一个卓越的演说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国内很多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们,以收到她的信为骄傲。依佐塔还发表过致教皇比依二世的演说。

  这段韦罗纳的依佐塔·诺加罗拉的故事使蒙娜·丽莎久久不能平静。她梦见依佐塔,她觉得,似乎她自己成了依佐塔……但是白天,在银行家佐贡多家里日常的碌碌无为中,这些幻想渐渐死去;没有力量改变任何东西,没有力量有所作为、找到新生活;在伟大画家画室里奇妙、不寻常的氛围中萌芽了幻想,在家里又完结了。不时来拜访列奥纳多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看见《蒙娜·丽莎》,非常兴奋:“列奥纳多先生有着什么样的魔法,描画了这位栩栩如生的美人,这双水灵灵的眼睛!”

  关于达·芬奇作这幅著名的画的传说甚多。请看下面几则资料作的介绍: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

  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

  这幅肖像画最重要的特征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个世纪以来,曾像谜一样引起许多猜测:有的把它说成是“谜一般的微笑”、“神秘的微笑”;有的说成是“妖惑的微笑”、“邪气的微笑”。据有人考证,历史上相传的现藏于法国巴黎卢佛尔宫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1513年为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执政者朱里安诺·美第奇的情妇画的像,名称是《一个妓女之像》,“蒙娜·丽莎”是后来枫丹白露宫的迪安神甫随便安上的,而列宁格勒博物馆里一幅由佛兰切斯科·梅尔兹 (达·芬奇的学生)签署的名为《哥伦宾娜像》,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像……

  这个疑案是不难解的。离达·芬奇生活的时代最近、当时很权威的美术史家乔尔乔·瓦沙里在《列奥纳多·达·芬奇生平》中已明确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的公民佛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的夫人,所以法国人又称它为《佐贡多》。蒙娜·丽莎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给她画像的时间是1503至1506年,正是夫人24岁至27岁的时候。传说在画像时她刚丧失了爱女,因而经常郁郁寡欢。达·芬奇为了表现她的微笑,“以免像一般肖像那样经常被画成忧郁的样子”,“画她的时候,曾请人在她旁边弹琴唱歌,还请一些滑稽家表演”,愉悦她的心情,使她面部始终保持笑意。

  那么,达·芬奇为什么一定要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呢?这里蕴藏着画家极为可贵的创作意图:在中世纪的黑暗岁月,西欧人经历了1000多年残酷蒙昧的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摧残,早已丧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利。现世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会被视为触犯上帝的天条。所以在中世纪的画像中,圣母、耶稣也好,普通的肖像也好,总是那样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文艺复兴的时代来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绘画中变化最明显最典型的标志,便是丧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间,特别是回到获得解放的妇女们的脸上。那笑容里充满着新时代新人物的自信和乐观,洋溢着他们对未来、对真善美的渴望。达·芬奇作为一个与时代休戚相关的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并天才地表现了这一点。他一扫过去肖像画上那郁郁寡欢、像幽灵一般的阴影,绘出自由的明朗笑容。他用艺术形象表明,人从禁欲主义下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具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够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特征,而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美的原型,成为画家可以放开手脚倾心颂扬真善美的象征,成为西欧人结束了漫长中世纪痛苦生活的标志,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人经受煎熬而取得的最伟大的进步的转折点”。

  另一说认为,“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可能是取自马童娜(Madonna—即圣母马利亚)的简写“Mona”,马童那本来是圣母的画像(或雕像)的通称,这样 《蒙娜·丽莎》便多少带有圣母画像的含义了。

  ① 见《艺苑趣谈录》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

  如果这一说符合历史的事实,《蒙娜·丽莎》这幅画的意义仍然不因此而减少。因为在“黑暗的中世纪”里,传统的宗教题材霸占了整个的画坛,形成抽象化、概念化的公式。那里的圣母画像,历来是头上带着“圣光”,冰凉而毫无生命。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特别是达·芬奇,敢于向这种僵死的传统挑战,他们把神圣不可侵犯教义变成平易近人的通俗故事,开始把宗教与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使艺术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呼唤世俗的思想感情,目的是向人民群众进行人文主义的宣传教育。把宗教题材世俗化。这是狂飚突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浪潮。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抹掉了圣母头上的圣光,使冰冷的圣母具有“人性化”的特征,用“人性”代替了“神性”,或者说,人也可以具有神的特质,这就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湖水的涟漪与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时期的泰斗达·芬奇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十分重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他认为画家要当“自然的儿子”不要做“自然的孙子”,即要从直接生活的自然之中,寻找丰富的创作源泉,和自然不要形成一种“隔代”的间接关系。他曾这样衷心赞美大自然:

  自然是那样博人欢心,那么形形色色取之不尽,以致在同一品种的树木中也不会遇到这一棵和另一棵完全相似的树木……也不会碰这一个和另一个丝毫不差的东西。

  狄德罗说过:“所有模仿的艺术都能在自然里找到它的模型。”达·芬奇创作杰作《蒙娜·丽莎》时,为了表现她那种似笑非笑的微妙特征,不仅运用解剖学的知识深入研究了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活动特征,而且十分细微的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终于从微风吹起湖水的涟漪中得到启发,创作了蒙娜·丽莎的谜一般的微笑。你看她那配合着微微斜视的柔和明亮的眼神,抿着的嘴角微微翘起,形成轻盈的笑靥,这种非人工所为的线条和韵味,我们只能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找到类比。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显示出温雅、高尚、快乐,但不失其端庄、宁静。这是寓有深刻意义的最美的微笑。

  8.爱情悲剧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1995年写的,现录于后:

  达·芬奇是世界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有超人的工作能力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宇宙与人类规律的精神。他研究过飞行器,设计过水力机器,观测过天体,考察过植物性能,试验过练金术,制作第一个救生圈,第一把降落伞,第一个照相机暗箱。而他的名声远播却是因为他的画。他的 《最后的晚餐》轰动欧洲,以致使两代法国国王都想把画有此画的墙壁搬回故乡。他的不朽之作 《蒙娜·丽莎》,乃是西欧艺术史上的第一届心理肖像画。他直奔一个艺术顶峰:就外表全然不动的模特儿来表达她内心的活动。

  但是,似乎更多的人并不知道,达·芬奇竟终身未娶,没有后人(子孙)。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达·芬奇这个一表人材、极为英俊的意大利男子终身不娶?是不是他心理乃至身体有某种缺陷?这一直是像一团谜一样,困扰着他的崇拜者们。

  最近,我接受写《达·芬奇传》的任务,便掌握了详实的史料,重点研究了他终身不娶之迹。我不妨写出来,起抛砖引玉之用。

  达·芬奇生于1452年4月15日。他的父亲是镇上有名的公证人,身材伟岸,相貌堂堂,生活颇为富足,身体壮如公牛,严肃而浪漫。他常出入一些田舍农家。他和一位乡村姑娘热恋并同居,使那位美丽纯朴的乡村姑娘未婚先孕,不久生下了非婚子达·芬奇。

  一声惊人的啼哭来自风景幽美的乡村某个草屋。那位为爱情付出了代价的乡村姑娘羞羞答答地抱起了这个谁也意想不到会声震全球的儿子。尽管公证人很爱乡村女子,但他后来却没有跟她结婚。以致使小芬奇儿时就没有生活在亲生母亲身边。他是后妈带大的孩子。

  可以说,达·芬奇懂事之后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生身母亲婚恋之不幸。他寻找过她。但她已经失踪了。这给他心灵深处带来深深的伤痕。虽然后妈十分爱他,心疼他。

  达·芬奇心里常常幻想着母亲美丽影子。他的第一次创作是代替老师画一个天使。老师说,要表现出狂喜地看着基督洗礼,但又要天真无邪,与众不同。他在画前思考了一天。他几乎夜不能寐。渐渐地,画布空白处,出现了一个跪着的天使。他,目光严肃,富于幻想,满头卷发,被一个薄薄的、晶莹的、像轻纱一样的光轮围绕着,衣褶美妙而自然的垂落下来。老师惊叹不已,最后说:“看了你画的天使之后,我不配再称作一个画家,我只该去拿雕刻刀了!”竟然从此不再提动画笔。这天使,就是他对亲生母亲的一次次幻想和呼唤的影像。

  达·芬奇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事业上。他成年之后,日常生活几乎都是由他画室里的学生打理。1500年4月,年已48岁的达·芬奇可谓功成名就,历尽沧桑。他仍然孑身一人。在他的生命中,虽然偶尔也出现过一些漂亮女子,但她们都像花瓶一样,没有内涵;就像流星一样,飘然而逝了。他还没有遇到一位令他怦然心动的美人。他还是一位童男子,尚未有爱情启蒙。但他渴望,一天比一天更渴望爱情。

  46岁的那年,风度翩翩的英俊而有名望的达·芬奇重返故里佛罗伦萨城。

  佛罗伦萨是世界一流艺术的荟萃之地,当时意大利精神文化活动中心。这里的人艺术造诣高,可谓藏龙卧虎。贵族人爱艺术,百姓也爱艺术。地方官、银行家更是崇拜艺术把艺术当成他们脸上的“贴金”。这座艺术之城,聚集了世界各地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当地财主们为了获得艺术家的绘画、雕刻、古典作品,他们不惜重金购买。

  应佛罗伦萨著名银行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的邀请,达·芬奇前往他的宅第作画。

  佐贡多,45岁,秃顶,面孔幽雅。而他“金屋藏娇”。他的夫人年轻苗条,相貌美丽,可谓国色天香。达·芬奇第一眼见她的时候,心中便怦怦直跳。这是见过的最美的女子。美夫人走进了书房,略带羞涩。她身着贵重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绻发披散于双肩。她那发育很好的身体显得丰满美妙。她很富有,眉毛修整过,两颊绯红。手上、颈上,挂着很多贵重的宝石。她全身充满着纯真和天然情趣。

  佐贡多请达·芬奇为他夫人画像。

  达·芬奇呆了一下,方说:“我同意工作。不过,不是在这里。因为画这幅画,得要点背景、气氛,必须在我的画室进行”。

  银行家欣然同意。他和夫人及女仆来到达·芬奇画家。蒙娜·丽莎感到不自在。达·芬奇走近她,注意看她的手。这是多么美妙的两只手啊!柔和地对她说,如果您不反对,我想描绘一双不加装饰的手。请把所有的装饰品去掉。银行家惊奇地看着他。她退掉了宝石、珍珠。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画家开始画手。

  接连几天,蒙娜·丽莎都如期来到这里。达·芬奇顽强地工作着。他情绪饱满,容光焕发,对各种情况应付自如。他细心地观察她的内心世界。他觉得有必要唤醒这个消极、淡漠、被银行家府第寂寞生活和千篇一律的安宁导致昏昏欲睡的女子。

  他专门请了音乐家来弹奏。但没有使蒙娜·丽莎动心。她一副愁容,忍不住打吹欠。他请来的魔术师变着法儿让她高兴。休息片刻,她看见画家的一幅水鸟的爪子速写。她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他便向她讲述游泳、飞行的原理。她眼里闪现了火花。新奇,新奇啊,见到这眼中的火花,达·芬奇心震颤着:这样的火花,好像亲生母亲眼睛里有过。他把她做的标本,一件一件给她看。她兴趣盎然。他给她讲故事,讲很多精彩的故事。渐渐地,蒙娜·丽莎入迷了。她爱上了这个博学多才、英俊潇洒的奇男子。但不敢有半点表示。故事讲完了,他看着她:啊,那是怎样一张生动明亮的面孔啊!双眼闪闪发光。然后,她如梦初醒,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用手摸摸脸。成功了!画家唤醒了一个昏睡经年的心灵。一个冷漠的心灵。他迅速地画起来。那幸福的微笑,可惜很快就消失了。

  达·芬奇爱上了银行家的妻子。第一次,绝对的第一次。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他把完成订货的时间拖得很长很长,整整用了4年!他按自己独特的方式爱她。他这种爱,很像是柏拉图描述的那种精神恋爱。他想像着这美女似乎进入了他的生活。他的天才深深地印入她懒于思考的脑海,触到了她沉醒的心灵。她仿佛听见了神在呼唤!她展现了因爱而动人的一刹那间的微笑。

  就是这个微笑,让千百年多少学者教授研究来研究去。它像谜一样地引起种种猜测。有说是“谜一般的微笑”,有说是“神秘的微笑”,有说是“魅惑的微笑”,也有说是“邪气的微笑”。当时,蒙娜·丽莎年方24岁。据说作此画时她刚失去爱女,为此郁郁寡欢。达·芬奇为博她微笑,想尽了办法。

  达·芬奇描绘她的微笑,具有深深的用意。在中世纪黑暗岁月里,西欧人经历千年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摧残,早已失去了理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利。文艺复兴时代终于到来!丧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获得心灵解放的女子们脸上。达·芬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他绘出了自由的明朗的笑容。人从禁欲主义下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具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够向人自由地微笑了。

  这幅画,改变了蒙娜·丽莎的命运。她由一个庸俗的贵族妇女,重返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她默默地爱上了达·芬奇。但她又不敢表达,心灵承受着封建社会的重压。她不到30岁的时候,竟为爱情忧郁而逝。而达·芬奇,心中永远地爱着她,竟终身未娶。在他晚年病重的时候,画家叫学生把他画架上的绸布揭去。灰尘飘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永久的微笑!啊,《蒙娜·丽莎》。他的画中人,在她如花年龄时就忧郁而逝了。银行家的后人,将这幅画卖给了法国国王。而国王又把这幅画交给达·芬奇去修复。接到这幅画时达·芬奇全身颤抖,眼泪夺眶而出……

  往事如烟。多少美好的日子使他回忆。他回忆起初识美人的日子,回忆给她作画的日子,回忆起音乐家弹奏妙曲,使她开心微笑的日子……啊,那是多么幸福而充满激情的日子!多少多少年来,这美丽的微笑,把他那颗高傲的心俘虏了。是的,他唤醒了一颗沉睡的灵魂,唤起她去过另一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可是,他又害了她,害得她痛苦寻觅而又无法实现那种生活,使得她早年忧郁而逝。为此,他夜不能眠。他举着灯在画前走着,看着,泪流满面。他爱她,直到1519年5月2日,他溘然长逝。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