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达芬奇 > 第五章 名盛时期

第五章 名盛时期

  1.杰作:《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画于1440—1449年间,艺术家从构思到作画,历时较长。此画现存在巴黎卢佛尔博物馆。

  按照合同,此画的本意是要把圣母画成在圣徒们的环绕之中。这是一般的平庸的宗教作品。达·芬奇没有这样作画。

  他一个人悄悄地在工作间构思、描绘草图,作成此画。连他的那些学生都不知道他要画成什么样子。达·芬奇工作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

  这本是一幅世俗性的作品,但达·芬奇创作的技艺的娴熟,使之几乎无懈可击。画面上的一切都是新的。对情节的处理十分精当,风景与人物的有机结合十分妥帖,采光十分自然而流畅,人物形象被某种特别的高尚的灵光普照而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画面是这样的:在山洞里,奇形怪状的结晶体从洞顶上垂下,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地上。

  透过岩石之间的光线显出蓝色的天空。

  人体的轮廓在山洞的神秘的、湿漉漉的昏暗中逐渐模糊而去,而神秘的气氛和烟雾笼罩起来的面孔更加鲜活。

  年轻的美丽的母亲以温柔之手搂抱着上路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向儿子伸去。天使面向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这个场画。

  这组人物安排,艺术家按金字塔原理组成。顶端部是圣母美丽的头,侧边是她伸开的温柔的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

  达·芬奇始终认为,结构是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

  订画这一方借口没有按时完成而拒付酬金,为此他们打了多年官司。

  最后画家作了让步,按教会的趣味,在圣母头上添加了光轮,天使长了翅膀,约翰戴上了十字架。1505年—1584年,学徒德普列吉斯等,又对此画作了修改,并重画了一幅,此幅现存伦敦美术馆,不过,这幅重新作的作品比原来要逊色多了。

  这个题材有不少画家画过。但没有一个画得如此朴实无华,流畅而丰富。达·芬奇在这幅画中,第一次不只是简单地以风景为背景画出一组人物形象,而是以景物环绕于人物周围。风景在此第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画有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意。

  在画中,山岩陡峭的梯台,尖形倒挂的钟乳石,繁茂碧绿的灌木丛,还有鸢层花、银莲花、紫罗兰和厥类植物。这幅景致,可以说是春和景明。

  在画室中,达·芬奇首先考试学生的成绩。他并不争于揭开粗布,让画移在学生眼前。老师在考察他制定的作画《规则》的掌握情况。

  学生们倒背如流:

  如果全都显得轻飘飘地那就准确无误地证明,工作者完全缺乏技巧,而且没有理清头绪就埋头工作。

  敌人的评判比朋友热烈的赞美更有益。朋友只是给缺点镀上一层金。

  醉心于快速,乐于容易的实践,不研究足够的理论的人,就像乘海船上海,却没有舵,也没有掌握罗盘的海员。

  一个画家盲目模仿别人的作品,他就关闭了真知识的大门。因为他的志向是去增益别人的成就,而不是使对透视的师承增辉。

  静夜之中,你要努力回忆你所学会的那些东西,在心里画那些你在白昼生活中观察过的形象的轮廓。谁不会手脑并用,谁就成不了艺术家。

  艺术家把粗布突然揭开时,所有的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被画面上的形象震呆了。

  2.“天堂”的烦忧

  莫罗大公把他们的宫廷比作“天堂”。他的侄儿婚期临近。达·芬奇接受了婚礼的大量订货,他日夜不停地在画“嫁妆”。而美女泽慈莉娅,也不放过这疲惫不堪的艺术家,她要他给教堂作画,她甚至点名要他为教堂某个她喜欢的圣徒画像。

  为了大公的寻欢作乐,他想了很多法子,把艺术细胞与科学幻想都结合起来了。他终于设计出一套在宫廷表演的古怪机械,取名叫“天堂”。

  这是一个巨大的圆球,颇像地球。第一颗行星,都用神的名字。他们环绕自己轨道前进的时候,有一颗行星,就出现在新娘的面前。音乐声如潮水。一对诗朗诵者向新婚夫妇送上赞歌……

  这些无聊的“天堂”,折磨得艺术家精疲力竭。

  他还不得不为新婚夫妇设计了拱门、洞房、骑的白马之类。

  这一日,达·芬奇穿过卫士队列,进入宫廷。

  司仪者用两只小喇叭宣布了各位贵宾的席位,其中有达·芬奇的名字。被列在贵宾席。男士、女士容光焕发,在音乐声中从容起舞……

  时过不久,莫罗新娶了一个16岁的女子。

  她名叫贝阿特丽切。

  她打发少年男侍来找艺术家。

  她在宫廷边梳妆边和画家谈话:

  “先生,我想请您设计我的新澡堂…”

  “先生,我的更衣室还不怎么豪华……”

  这位放荡的少妇有无穷无尽的鬼点子。

  这可苦坏了达·芬奇,但为了得到大公的重视和大笔生活费,他又不得不去做……“天堂”啊,你简直是要艺术家下地狱啊!

  3.米兰的命运

  现在,艺术家成了大公不择手段保住自己的地位的犯罪见证人。他从侄儿手中夺得的政权摇摇欲坠,他只好与法兰西王卡尔八世结盟。法国同盟者来到米兰,他又担心法国人最终会统治米兰。

  1493年初春之时,米兰人看见广场上那座塑像终于揭幕。这是几乎耗尽达·芬奇精力的弗郎西斯科·斯福查塑像。

  从刚来米兰的时候,达·芬奇就差不多接手了这座“巨型塑像”的工作。这是莫罗祖父骑马全身塑像。泥塑模型于1493年完成,并在公爵城堡广场展出。要浇铸的话,得80吨铜。塑像浇铸一直没有实施,模型惨遭毁坏。1499年法**队占领米兰,把模型当成了射击的靶子。这当然是后话了。

  眼下,在隆重的开幕式上,这座高6米的塑像被安放在凯旋门下。

  人们川流不息地前往参观。

  塑像下面,人们看见艺术家达·芬奇写的字刻在上面:

  “心灵在颤抖:塑像快竣工。”

  另一行字刻的是:

  “让沸腾的铜水听得一声喊:上帝哦。”

  艺术家发出了痛苦的鸣叫。

  然而,决定米兰的命运的事越来越迫近了……

  达·芬奇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许多桃树。

  为了作试验,他把毒花液注入桃树中。除自己和学生外,他不准任何人接近这个桃园。这时,米兰全城突然传说姜·加列阿卓公爵病情严重,是因为达·芬奇用有毒的桃子害了他。

  实际上是他要好的叔叔之妻下了毒。姜正慢慢地死去。

  他终于死了,全城居丧。

  莫罗命令:全米兰的教堂要不间断地举行追悼亡灵的弥撒。

  而放荡的贝阿特丽切,则想出古怪的念头,要订一幅新画,取名叫《伟大的魔术师》。

  她把达·芬奇也称为“伟大的魔术师”。

  达·芬奇无奈地看着手头未尽的工作。

  他十分忧伤地想,他在米兰怕是呆不长了。

  4.轰动之作:《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5年—1497年间。这幅画现存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道院食堂之壁。

  根据莫罗夫人的要求,既要快又不加修改地画这幅壁画。这使艺术家开始有些为难。这样大型壁画,他快不来。

  他画了无数草图。确定一张后,他试着把颜料和土混用。

  这就决定了作品的悲惨命运。土粘不住色彩,色彩脱落。

  壁画绘制在艰难中进行。修道院院长看见达·芬奇几个钟头不动地在画幅前冥思苦想而不动笔画画。

  艺术家回忆起自己来米兰之后的所见所闻。

  他需要的是不同凡响的形象:凝神沉思的思想者。他们当中,又有两种面孔,一种是完美的化身,超凡脱俗,充满无边的爱;一种则完全与之相反,变节,贪财,自私,残忍……

  在画这幅大型作品的时候,公爵夫人贝阿特丽切病了。

  她得的是一种怪病。在舞会上,她跳舞跳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接着她倒在奢华的卧榻之中,一命呜呼。

  莫罗哭疯了一样。

  米兰的钟楼用拖长的钟声,宣告她的死讯。

  人们极尽豪华地安葬了她。前面是黑色的丝旗,放下头盔脸甲的骑手骑在披着黑天鹅绒马衣的马上,举着祭幡,走在前头。

  葬礼之后,莫罗汤水不进,除了达·芬奇,他谁也不想见。

  达·芬奇被召进来。他看见莫罗瘦削的、可怕的脸已经是那样腊黄。莫罗坐在床上,他干哭着,说道:

  “求你,我的列奥纳多,为她造一座与她相称的陵墓!别吝惜材料,尽快完成它!啊,壁画,你在修道院画的《最后的晚餐》,我要去看一看……”

  莫罗和达·芬奇真的去了修道院看画。

  他们悄悄来到食堂。粗麻布遮盖的就是那幅未完成的伟大壁画。

  周围是横七竖八的手脚架。画家上揭开了粗麻布。

  莫罗惊呆了。一双瘦眼一动不动,盯着画壁。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在《最后的晚餐》结构中,一般都使一排人坐在桌子后面,互不相干,同一种姿式重复出现。而把叛徒犹大隔开,单独安排到桌子的另一面。

  但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摒弃了这种结构。

  莫罗看见,艺术家把被他们中间隐藏着叛徒的消息震惊的人们展示出来了。

  照新约的传说,桌后面,耶稣和12门徒举行最后一次晚餐。达·芬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选择的是晚餐中最令人激动的一瞬间: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人将出卖我。”

  他说完此语,便无可奈何地把手放在桌上,沉默下来。

  一石击破水中天。这话引起周围12弟子的激烈反响。艺术家面临的是:要塑造出听到此话后12门徒灵魂深处掀起的波澜,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人物,而绝不雷同和重复。

  这就要求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感情,都要符合他的性格气质。

  达·芬奇高明地把叛徒放在一群可爱的门徒之中,像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这种尴尬场景:叛变的人以朋友身份出现,藏隐在一群朋友之间,让你一下看不出来,尤其是未加提防的人。

  犹大阴暗的侧面轮廓,被从明媚的日光照耀的其他人面孔中明显地突出起来。他紧握着装钱的钱包,紧张地等待着叫他的名字。

  艺术家一语破的:“灵魂应该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现。”

  这幅画的群像,布置得十分合理。画家以几何学的精确性确定了构图的中心——耶稣像。像被窗外散射进来的光线突出出来。它的突出点便是他的头部。门徒对称坐在两旁,每边6人,照例是3人一组。

  莫罗为之震惊:“简直是不可思议!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在这墙上下这么大的工夫!这是一幅无可比拟的杰作啊!”

  这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达·芬奇画得太慢,修道院院长对此不满,常向莫罗告状,发牢骚。他看不惯画家冥思苦想,半天不动笔。达·芬奇被莫罗请去问原因。达·芬奇巧妙地回答说:“就是由于缺少叛徒犹大的头像模特儿,才耽误了我的创作。不过,我打算就该院长的头来作犹大脑袋的模特儿。”院长闻之,吓得再也不敢来打扰他,也不敢去告状了。谁愿意去作坏人的脑袋,遗臭万年呢?

  B.H.拉扎列夫院士有一段话较好地评价了《最后的晚餐》所引起的感想。他细腻地描绘了画中12门徒各自的心境。不妨一读:

  如同向水里扔一块石头,激起轩然大波,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耶稣的这句话,在晚餐上引起了最强烈的激动,一刹那间使晚餐处在一种绝对寂静之中。对耶稣的话特别冲动的是坐在他左手边的三个门徒。他们形成了不可分的突破口的一组,被一个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动作支配着。年轻的菲力浦从座位上蹦起来,困惑不解地转向耶稣。老成的雅可夫,抑制忿怒,推开双手,向后挪了挪身子。福邓举起一只手好像要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位于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处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中。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得多。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他阴暗、丑陋、粗俗的侧影,与委决不下地把头侧于肩际、沉静地把手置于桌上,美丽的脸庞被照得鲜明的雅安,成了强烈的对比。犹大和雅安之间伸过来彼得的头;他向雅安弯下身子,左手放在他的肩上,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说着什么;在这同时,好像他的右手毅然握住佩剑,想用它来保卫自己的师长。坐在彼得旁边的三个门徒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凝视着耶稣,向他询问变节者。在桌子对面的一端是余下的三个人。年事已高的法捷依,好像要从他那里得到对眼前事件进一步的解释。然而,后者困惑不解的手势表明,他也苦于不知底细。

  但这幅壁画最后的命运不佳。

  由于此画放在食堂墙壁上,正中还有一门。后来那修士敲厨房的门,使画受震,画的下部遭到破坏,墙也受到损坏,颜料层脱得厉害,加上厨房蒸汽落到画面上。加速了作品的破坏。后来人们进行过拙劣的修复工作,极大的歪曲了原作。

  1443年法军在轰炸米兰时,因炸弹落到修道院院子里,这座食堂被炸毁了。而画了《最后的晚餐》的这面墙得以保全下来。

  此建筑物于1446年修复。1454年,专家使用最新方法,成功地复原了这幅画,弄掉了后来画上去的东西,显示了由达·芬奇的手画上去的颜色,终于使这幅轰动米兰的杰作,恢复了原貌。

  5.贫困使艺术家走投无路

  达·芬奇在米兰,声望、名气都达到了顶盛时期。

  但是,他却几乎一贫如洗。这是由于政局恶化,宫廷断了他的供给。莫罗大公自夫人死后,他更加胡来,不惜浪费民众大量钱财,吃喝玩乐,致使宫廷也入不敷出。于是就增加税收,百姓苦不堪言,饥民遍地,国力衰竭,怨声载道,莫罗住所,不时有人恫吓。

  艺术家几乎走投无路。他的花消较大。他手下的学生和助手,要吃饭穿衣,而薪资少得可怜,作画还要购买许多材料。

  被生活所迫,达·芬奇只好向莫罗写信,请求支援。

  他在信中写道:

  “我不想放弃的我艺术……我冒昧奉陈,提醒殿下注意我的事情和我被弃置的艺术……我以为您服务为生……关于骑马塑像,我不说什么了,因为我知道我只好是领两年的薪资了……”

  他们不得去卖画,去画一些很快可以画好的赠钱作品。

  1499年,达·芬奇终于收到了莫罗秘书带来的信。

  莫罗信中写明了馈赠的条款:

  “16别克土地外加一个从圣维克多教堂得到命名的近郊——维切里门附近的葡萄园。谨赐。”

  接着,莫罗派人送来了拖欠两年的工资。

  就在那年夏天,法王的军队入侵了伦巴第亚。

  他是被莫罗的私教引入的,显然是为了报复他。

  这年9月2日,达·芬奇在街上老远地,最后一次看见莫罗。他一个人走着,没带随从,他去了修道院。

  翌日,莫罗弃城出逃吉罗利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

  6.米兰沦陷

  米兰沦陷了。法国人做米兰的统治者。在法军进入米兰之前,米兰城堡的司令官别那几偌串通了法军。出卖了城市。

  法国人野蛮地、毫无阻挡地杀进了米兰城。

  他们在大街上横蛮地烧杀奸抢。不少米兰人居然打出了“热烈欢迎法王统治米兰,莫罗滚蛋”之类标语。

  米兰人对前任暴君恨之入骨,他们寄希望于米兰的侵略者。

  但是法国人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杀死了不少人。广场上,法军骑兵冲进来,铁蹄之下,踩死了许多米兰人。

  法军大肆抢劫财宝,奸污女人。

  士兵为了取乐,纵火烧毁民房,追逐年轻姑娘。

  米兰在痛苦地呻吟。

  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目睹了这一幕幕。傍晚,他来到城堡前面的广场上。他看见,四面都是些受伤的群众,伤兵乱七八糟的武器,一堆堆篝火。法兵无赖在四处流窜,趁火打劫。

  他痛苦地看见法军把枪瞄准他的作品广场塑像射击。子弹射穿了塑像,泥巴纷落,许多地方被法军用马刀砍伤,依稀可以见到铁支架了。

  艺术在米兰遭到空前浩劫。

  达·芬奇默默无言。他冷眼旁观地在广场走着、看着。这位饱经风雨的艺术家,沉默着。他在想人类疯狂时会对同类摧残到这样的地步!

  他的学生愤怒异常,如一头狮子要咆哮,要扑上去与一个法兵拼命。但他的行动被他的老师坚决而冷静地制止了。

  达·芬奇脸色苍白。他沉着的说:“他们是要征服米兰前任的统治者。”

  学生略有所悟。他想起了老师的一句名言:感情越丰富,感受就越深刻。”

  艺术家领着他的学生回到了他们的近郊画室。那依然是一片净土。他们没有管窗外发生的流血事件。他们依然从容不迫地工作、异常平静地试验。

  不过,在达·芬奇的心底深处,他已经做好了要离开这座动乱的城市的准备。

  什么时候离开最好,他现在还无法确定。

  看得出,他的心灵深处,是痛苦的。

  米兰终于等来了新的统治者:法王留多维克,一个虚弱无力的人。

  他在一群亲信、公爵、大使簇拥下,走进了城堡。

  当他得知修道院里有一幅名贵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时,他提出要去那里看看。他和众随从来到修道院食堂,认真地察看壁画,他大为惊奇,连称:“伟大,伟大!”

  他提出,可不可以把墙拆下来,搬回法国去?

  部下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他感到怅然若失。他要求找到画家本人。

  他要手下的人把著名的画家找来了。

  达·芬奇当即驳斥了这种荒诞的主意。

  “这是不可能的事。就好像人的脑袋和身子,试想把脑袋搬掉了,身子还能活吗?把这墙拆下,这画还在吗?”

  法王终于“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一打算。

  于是,这幅著名的杰作,得以留在这个墙壁上为后人瞻仰。

  米兰又开始流血了。

  米兰人因法王的暴政而奋起反抗。他们同法国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结果是法国人龟缩在碉堡中。残忍地向外面的米兰人射击。

  莫罗不甘失败。他集结军队,准备卷土重来,收复米兰。

  他在法国和瑞士雇佣兵中放入许多恶棍、冒险家,以图里应外合。他终于向米兰推进了。在他的突然袭击下,法军败退。莫罗又一次占领了首都米兰,但他的好景不长,两个月后,法国人重新占领了米兰。由于叛徒出卖,莫罗陷入困境,被法军活捉,捆住手脚,装在笼中。

  莫罗被秘密运押至法国监狱,从此杳无音信。

  混乱的米兰使艺术家觉得惶惶不可终日。

  是该动身的时候了。

  达·芬奇在米兰第一时期即将结束。

  这是他的全盛时期。从1482年移居米兰,在米兰大公宫廷服务,他完成了杰作《岩间圣母》,制作了《斯福查骑马塑像》;米兰在1484年发生瘟疫,无数人死亡,达·芬奇提出修地下水道,净化食用水。在这期间,他还完成了名作油画《抚貂女人》。

  他设计了大量的宫廷服装,如米兰公爵婚礼服装,及其他装饰品,包括马具装饰。他作板面油画《音乐家像》,完成《女生肖像》、《拉·贝尔佛罗民女像》、《哺乳圣母》等作品。

  在这期间,他系统研究了解剖学、光影学,到透视学。他写下了不少关于透视学、画家守则和人体运动方面的笔记。

  这一时期达·芬奇所作的无数札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主体。

  标志这期间的辉煌艺术成就的就是壁画 《最后的晚餐》。

  他还为宫廷演出“丹娜族”戏而设计了布景。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家、教授卢卡·巴却里迁居米兰,与他结为挚友。

  到1499年法国人统治米兰止,这是达·芬奇艺术、科学硕果累累的“第一米兰时期”。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