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传记纪实小说

首页 > 名人传记 > 冰心传

一一

  齐、谢两家在这所宅子里合住,但从房子的布局来看,他们又自成格局,互不干扰。进院门后往右边走,一座两扇门内,那是齐家的住处。而进院门后往左边走,走过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外院,再走进一座朝南的四扇门,则是一个不大的三合院。这个三合院,就是谢葆璋家的住所。

  三合院里,有三间正房。正房前面有廊子,里面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套间,每个套间里都盘着砖炕。这五间北房,就是谢葆璋夫妇和四个孩子的卧室。

  五间北房里,除去东西两个套间之外,三间正房,是两明一暗的,它们修得很讲究:有玻璃的后窗,还有雕花的槅扇,槅扇上的每一个小木框里,都嵌着一幅画或一首诗——画,是水墨的或彩色的花卉山水;诗,是我国古典诗人的名句。这样讲究的装饰品,小冰心在烟台或在福州的家里,从未看见过,因此很喜欢,也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进入老年之后,她还能够背诵其中的一首七律:

  飘然高唱入层云

  风急天高忽断闻

  难解乱丝唯勿理

  善存余焰不教焚

  事当路口三叉误

  人便江头九派分

  今日始知吾左计

  柱亲书剑负耕耘

  除去正房之外,还有三间东厢房,两明一暗,这是谢葆璋的书房兼客厅。东厢房对面是西厢房,也是两明一暗,用作冰心舅舅的卧室,兼作冰心弟弟们读书的书房。从这个三合院正房廊前的东边过去,还有一个很小的院子,这是厨房和厨师的住所。

  谢葆璋家就在这座三合院里,一共住了十六年。

  辛亥革命虽然已于两年前就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一年前的元旦,又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可是不久,在封建军阀的压力下,孙中山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多少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好不容易得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一个心怀叵测的无耻之徒袁世凯窃取。这个曾经向西太后告密,用谭嗣同等维新派的头颅和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帽顶子的卑鄙小人,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913年6月,满脑子封建思想的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开始为复辟帝制和他本人日后登基大造舆论,竟然利用手中的职权,通令各省尊孔祀孔。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面,进了海军部之后的谢葆璋,这位拥护共和,向往民主,思想开明,热爱祖国的军官,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冰心到了八十岁的高龄,还记得她小时候,父亲进京的前几年,在烟台海边的沙滩上,对她说过的一段话:“我在巡洋舰上的时候,还常常到外国去访问。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我觉得到哪里都抬不起头来,你不到外国,不知道中国的可爱,离中国越远,就对她越亲。但是我们中国多么可怜啊,不振兴起来,就会被人家瓜分了去。可是我们现在难关多得很,上头腐败……”①但是现在,辛亥革命毕竟已经胜利了,腐败的清朝政府毕竟已经被推翻了,时代不同了,谢葆璋满以为就可以大干一场,振兴中国的海军了。没想到,袁世凯控制下的官僚衙门,比腐败的清朝衙门好不了多少。他兴冲冲地从故乡赶到北京,却被困在一个阴谋小人所控制的封建衙门里,他的处境和心情,自然就与他在烟台大办海军学校时不一样了。所以在女儿冰心的眼睛里,他是消沉得多了。

  --------

  ①冰心:《童年杂忆》

  后来,待冰心长大成人之后,在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她曾写了一篇描写辛亥革命后不久北京衙门状况的小说《去国》。这篇小说里的人物之一朱衡,他的心理状态,就很有一点儿当时谢葆璋心情的影子。朱衡在辛亥革命前就是同盟会里的重要人物,他为辛亥革命贡献出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万贯家财,为革命忘我地奔走,怀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热情,过着“今日海角,明日天涯”,“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的日子,终于盼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然而,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官场内依然是腐败不堪,封建军阀们一言战,金钱就消耗在硝烟弹雨里;一言和,金钱又耗费在应酬疏通中。可是一遇见对国计民生有用的事情,政府就一个钱也没有了,什么事都不做了。这样的政局,使这个老同盟会员十分寒心,十分悲愤。他和他的革命同志们为之流血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奋斗得来的原来是这样的共和。这样的结局,简直是太令有志之士失望了。虽然朱衡绝不就是谢葆璋的艺术再现,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来:朱衡这个人物的心境,尤其是他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失望,确实包含着当时谢葆璋心情的成分。谢葆璋当时的处境,谢葆璋当时的心情,一定给女儿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位女作家后来构思这篇小说,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进了海军部之后的谢葆璋,再也不能够陪伴着心爱的女儿,到海边去骑马,去散步了;他似乎也再没有过去那样浓厚的兴致,与女儿谈天说地了!他过去在海边,曾经时常带领着小冰心,到海军军官学校去玩耍;可是现在在北京,他却决不带女儿冰心到衙门里去。

  他排遣自己郁闷心情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种花。大概是要把南国的色彩,转移些到土黄色的北京来,谢葆璋在自家住的三合院里,砌了一个小花台,每天下班回来,就卷起袖子种花。

  但是这个小小的花台,还满足不了谢葆璋爱花的欲望,他又在外面那个长方形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葡萄架子,栽上了葡萄秧子。这些葡萄秧子,都是他在海军学校的老朋友们,从烟台给他寄来的。

  继而他又把自己的花园,渐渐地扩展到了大门以外的地方。他在门口种起了容易成活生长的野茉莉和蜀葵。

  光是花园还不够,他又为孩子们立起了一个秋千架子,引来了十四号周围的儿童。这群孩子一边在这里玩耍,一边就给这个有秋千、有花园的地方,起了一个绰号,叫做“谢家大院”。

  “谢家大院”是中剪子巷的儿童们聚会的地方,除了看花和打秋千之外,他们还在这里跳绳,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练自行车,等等。因为有孩子,又招引来了“打糖锣的”担子,这担子里面真可说是包罗万象,——有糖球,有面具,有风筝,有刀枪,价钱很便宜。锣声一响,孩子们立刻从四面八方跑来,谢家的三个男孩也会从院子里飞奔而出。

  这时,“谢家大院”就会比平时热闹多了。

  这院内院外的场景,就是小冰心初到北京后生活的世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