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四、继承和发展民族遗产

  周恩来向来反对搞民族虚无主义,但也反对走向另一极端的祟古复古主义。他主张在建筑艺术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53年6月10日,周恩来说,我国建筑事业虽有古代许多优良的建筑成就,但目前来看还是落后的,应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究竟怎样才是合乎理想的民族形式,还需要研究摸索,同时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追求美观的铺张形式;另一种是保守的复古形式。半年后,周恩来在第199次政务会议上针对文物保护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在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问题上首先要达成共识,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认识不一致,北京的都市规划就会遇到问题。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归结到一点是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而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周恩来说,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有发扬光大的一面。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化,就不保存古物,不要民族遗产。不是的,我是说要推陈出新。他还说,保存文物一定要跟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全孤立地去看一个东西.不去看发展前途,至少是一种局部的眼前的看法,不是全局的长远的看法。如果把文物当作古董,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真正保存,要传得久远,就要发扬光大。讲继承、保存离不开发展;讲发展、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对于后者,周恩来在1957年5月31日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在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要平地起家。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周恩来多次亲临现场具体解决如何保护古代建筑、如何发展民族建筑艺术等问题.195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团城就地研究解决北海大桥的建设问题。北海大桥的前身是古代修建的金鳌玉竦桥。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原桥难以适应交通需要,有人建议拆除团城,另建新桥,把路面拉直;有人坚决反对,认为团城是金、元、明三代形成的重要古迹,同北海建筑构成一组完美严谨的古建筑群,很有历史价值。周恩来带着争执不下的两种意见,对团城周围的地理环境、景物、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还不时地和陪同来的同志交换意见,又亲切地询问陪同考察的文物工作者的意见。最后,周恩来决定保留团城,让团城南面的中南海国务院的红墙后移,将桥和马路向南拓宽扩建。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改建了大桥,解决了交通问题。

  1956年6月3日,周恩来在观看北京规划草图时,针对有人主张把前门拆掉,指出,前门怎么拆?它又不挡路。有一条原则,凡是不忙的事,就不要办。他批评拆掉朝阳门、阜城门是主观主义。他说:城楼两边有了车行道,不影响交通,也不必一定要拆。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上,有的工程师主张按西洋的建筑模式进行建设,有的主张仿中国古代的建筑,把大会堂搞成大屋顶的形式。对此,周恩来明确指出:“在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不要为任何陈旧的程式所束缚,努力创作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四、继承和发展民族遗产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