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十、太空,中国不能缺席!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之前,新疆罗布泊的上空不时有外国的侦察卫星掠过。中国国土上进行的每一次导弹飞行试验、核武器试验,每一项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美国和苏联都不告自知,披露报端。他们的侦察卫星已经对中国的国土进行了地毯式的拍摄,这不是什么秘密。卫星,中国需要研制人造卫星!太空,中国不能缺席!“礼尚往来”,这是周恩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一日,周恩来说,中国的《礼记》上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们诸位友好地来,我们也友好地去。岸首相送来一个不友好的礼,我们也回敬了他。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再次阐明这一思想: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对我不好,欺侮我,逼得我不得不有准备,要进行回击。否则,就会把我们看成为懦弱可欺。〔1〕“礼尚往来”,中国要有自己的卫星回访美国、苏联的上空。

  早在一九五七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就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聂荣臻责成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负责人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组织有关专家拟订人造卫星发展规划。一九六二年底,周恩来领导制定1963-一九七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时,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

  我国为发展人造地球卫星正式开展工作,是在一九六五年五月周恩来主持召开的第12次中央专委会议之后。一九六五年元旦前后,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后提出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得到了聂荣臻的赞同。国防科委为此专门组织了可行性论证并报告了中央专委。五月,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个报告。八月,中央专委原则同意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一九七○年左右发射的安排。

  到一九七○年一月,我国先后完成了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和地面台站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二月,国防科委下达了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即制订试验方案,组织试验队伍,开展卫星综合操作演练,进行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测控安全系统联试、校飞。三月底,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月十日,完成星、箭的技术测试,待命转运。四月中旬,周恩来在京主持会议,通过各方论证,认为可以发射,并征得在京中央政治局人员同意。四月十六日,周恩来电话通知国防科委:中央同意对卫星发射的安排,批准卫星和运载火箭转运,每天要及时报告情况。十七日下午,卫星和运载火箭转运至发射场,开始进行发射前测试。测试中发现卫星超短波信标机主载波功率下降,谐波功率增大的问题,经校正和更换仪器后,获得解决。

  四月二十三日,国防科委向周恩来呈送了批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建议批准我们根据气象条件于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九时或二十五日上午五时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四月二十四日七时,周恩来报告毛泽东:“现拟同意于今夜发射,请主席批示。”对发射中心,中央专委批准加注,实施发射。毛泽东接读周恩来的报告批示:“照办”。十五时许,周恩来电话告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周恩来的指示,通过指挥调度电话迅速传达到各个岗位,使每一个参试人员都受到极大鼓舞。二十时,控制室在对星、箭进行最后检查时,突然发现卫星应答机对地面触发信号失去反应。周恩来接到电话报告后,同意推迟发射,并强调必须把应答机故障认真解决好。发射人员沉着冷静地进行检查分析,很快找到了故障点,并加以排除。二十一时16分,周恩来获悉应答机故障已妥善解决时,满意地指出:关键是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周恩来的亲切关怀,更加坚定了参试人员的信心。二十一时三十五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吐着烈焰,直上云天。二十一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接着,湘西站、海南站将接收录制的《东方红》音乐信号磁带,专机送往北京,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二十三时二十分,周恩来审批完国防科委送来的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乘专机飞往广州,参加第二天由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运行期间获取的大量技术数据,为以后卫星的研制、发射、跟踪、测量提供了依据和经验,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起点。为了这个新起点的到来,周恩来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我国第二颗卫星——实践1号卫星,是在东方红1号卫星的基础上研制的一颗科学考察卫星。这颗卫星在一九七○年下半年就已开始准备,因总装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周恩来主持专委会决定停止启运,要国防科委再次进行测试,排除各种障碍后才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场后,经过现场测试,又经过将卫星送到发射场竖起测试,报告已能保证发射。三月一日夜,周恩来召集专委会由回京的李福泽、钱学森及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共17人作了一次汇报,又看了卫星换形实体。大家认为与第一颗卫星准备情况差不多,最后同意李福泽、钱学森等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视气象许可条件在检查后进行加注液体燃料。三月二日晚,李福泽、钱学森等乘飞机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气象预报和检查结果,决定三月三日六时起加注,二十时发射。三月三日十一时三十五分,周恩来将上述情况书面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圈阅了报告。

  三月三日二十时零3分,实践1号卫星上天,二十时12分进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入轨后,全国各地的遥测站均未收到用太阳能电池打回的小遥测信号,用化学电池打回的大遥测信号也很微弱。为此,周恩来于三月五日七时致信毛泽东,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暂不发表消息。三月五日下午至三月八日下午,周恩来访问河内。回北京后,他一直关注着小遥测信号能否出现。三月十一日,当实践1号卫星围绕地球运行第101圈后,全国各遥测接收站均收到很强的两种遥测信号。原来是卫星和第三级火箭在解锁螺栓起爆后,没能立即分离,遥测天线未能伸展,待星、箭分离,天线展开后,信号恢复正常。三月十六日十时,周恩来再次致信毛泽东等,指出:“这颗卫星不仅大于第一颗,而且测试项目标和主要任务多已达到了,故经与国防科委商量,政治局同志会谈时也都主张发表。”当天,由新华社发布了新闻公报。

  实践1号卫星设计寿命为一年,实际上在空间运行了八年多。其间,太阳能电源系统、热控系统以及长期遥测系统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经受住了长期空间环境的考验,为中国发展长寿命应用卫星提供了依据。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并于当月二十九日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使中国继美国、苏联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此后,我国又多次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取的大量资料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周恩来生前还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的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

  中国历来是气象灾害多而又严重的国家,发展气象卫星,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指示,在我们的卫星没有出来以前,要想办法接收国外卫星传递的气象情报,而且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一九七二年七月三十日,他询问:“收听国际气象预报和预测,不知地面卫星站能否通过空中卫星收听更多情报,请打听一下,如行,立即办。”〔3〕在周恩来关心下,一九六九年底我国提出了研制风云1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任务。到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这一气象卫星由长征4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中国就开始对卫星通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一九七四年四月,邮电部黄种玉、林克平、钟义信写信给周总理,建设由国家统一组织卫星通信工程。五月十九日,周恩来批转王洪文、叶剑英、张春桥、李先念阅读来信,并指示:交计委、国防科委联合召开一个有关部门会议,先将卫星通信的制造、协作和使用方针定下,然后再按分工做出规划、督促进行。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多次组织七机部、四机部、邮电部、通信兵部、广播事业局等有关部门进行研究。于一九七五年二月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通信静止卫星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219、35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2〕参见《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第437页。

  〔3〕《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72页。

  2007/09/10

  十、太空,中国不能缺席!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