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四、主体和两翼同时并举

  “一化三改”的目标是一个变革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目标,是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目标。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在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就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但是,中国近代史证明,中国实现不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企图在君主立宪制下实现“定为工国”的理想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中国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实现工业化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只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周恩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造不限于经济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改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改造。所以要着重提出经济改造,“因为经济是基础”,“如果经济不得到改造,新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立不住”。从发展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看,“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总起来说:“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1〕“一化”和“三改”同时并举,决不是说在“一化三改”的矛盾统一体中毫无主次之分。“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处于主导的地位,最终起决定作用。周恩来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深刻地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改造是一切改造的基础,而国家工业化又是实现经济改造的关键”。〔2〕“三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三改”能否顺利进行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去推动。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也只有由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去检验。周恩来说:“三大改造也要以生产来推动”。〔3〕“不要事情还没有做,一听到风传,来一个破坏生产,那就很不好了。农业合作化不是要防止‘三叫’吗,不要人叫、牛叫、猪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当然不能用这‘三叫’了,但是如果弄得人叫,机器不叫,企业停产、减产,就对我们不利了”。〔4〕周恩来的这些话既风趣、幽默,又精辟、透彻,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三改”与“一化”,“三改”与生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1页。

  〔2〕同上书,第152页。

  〔3〕同上书,第253页。

  〔4〕同上书,第231页。

  2007/09/10

  四、主体和两翼同时并举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