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一章立志篇

  一、诗画抒志

  年仅十岁的周恩来,就从歌谣、故事里接受了“长毛造反”的启蒙教育,太平天国英雄们的业绩在他心里扎了根。于是,他经常在门内的地板上,用又干又硬的黄泥土画一个长毛大汉,手里拿着一把宝剑,还真有点威风凛凛的架式呢,而且这长毛大汉两边还各有四个大字,左面是“长毛造反”,右边是“太平天国”,每次写罢,还总要高声吟唱出洪秀全的诗来:

  手持三尺定河山,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反抗的火种已经播下,他对造反英雄的业绩已萌生了向往之情。

  (田俊翘)

  二、为中华崛起

  一九一一年秋天,十二岁的周恩来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小学,开学不久,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说,为了当官,光宗耀祖;有的说,学好数学,替父记帐;还有的说,是爸爸叫我来的,为了爸爸。这时,老师叫到周恩来的名字,同学们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这个插班的新伙伴,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操着洪亮而坚定的南方口音说道:

  为中华之崛起!

  他的话在教室里引起了很大震动,连老师也惊讶地望着这个穿着一件半新半旧蓝布长袍的孩子。可又有谁晓得,他曾经多次想过这个问题,又有谁能想到,在他光辉灿烂的一生里,自始至终地实践着少年时代的诺言啊!

  (禾木)

  三、肩负责任

  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文中提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造就肩负“国家责任之国民”并对教师提出“注重道德教育”等恳切要求。当时,周恩来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但已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高尚的志向。

  这篇文章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沈阳)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一九一五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以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两书也先后收入了这篇文章。

  (禾木)

  四、南开镜铭

  周恩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是众所周知的,这和他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作风和思想修养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在一面大立镜旁贴了一张纸做的“镜子”,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段话既通俗易晓,又含意深刻,周恩来就以这些话做为“镜子”,陪伴了他的一生。

  (刘怡)

  五、中华腾飞

  一九一七年六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他怀着远大的抱负,筹划赴日本报考官费留学。七月,他为同学郭思宁题写“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赴日本行前写下了那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这一年里,他书赠南开同学王朴山,题词: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十九岁的周恩来,胸中如浪潮汹涌,思绪澎湃,为着中华腾飞而踏上青春的征程。

  (禾木)

  六、世界无穷愿无尽

  二十岁时的周恩来认为:“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是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种事情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不应该做的,便躲着不出头,或是极力反对。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易不肯改变的。成败固然是不足论事,然而当着他活的时候,总要想他所办的事成功,不能因为有折磨便灰心,也不能因为有小小的成功便满足。梁任公有一句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我是很赞成的。”

  (徐必成)

  七、确定信念

  从巴黎到伦敦,周恩来看到的是欧战后各国生活的严重动荡和不安,有了“社会革命潮流东向”的感受。他对英国工人运动——煤矿工人罢工风潮进行了认真的考虑,最终认定:英国式的费边社会主义还是空想,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周恩来在法国如饥如渴地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过反复地学习和思考,周恩来终于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念。

  周恩来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一九二一年,周恩来二十三岁时,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才华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禾木)

  八、革命论

  二十三岁的周恩来,在调查分析战后欧洲现状中,受到一系列启发,他在《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中,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社会带来触目惊心的灾难,到处都呈现着令人不安的惨象。生产力被破坏,经济恐慌,人民生活穷困,凡此种种,都落到饥寒交迫的劳动者身上,他们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在忍无可忍之时,必然是一场爆炸性的革命!尤其可贵的,他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在分析了战后欧洲种种社会危机后指出:“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

  为了促进中国革命到来,他积极探求革命理论,顽强地锻炼自己:不为势动,不为利诱。不久,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立志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生。

  (田俊翘)

  九、生别死离

  一九二二年三月,周恩来到德国后不久,得知觉悟社社友黄爱在长沙领导工人罢工时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了,十分悲愤,写《生别死离》诗一首,随信寄给国内觉悟社社员。诗中写道:

  壮烈的死,

  苟且的死。

  贪生怕死,

  何如重死轻生!

  “没有耕耘,

  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那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

  何如起来行!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散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他在信中表示了他在成为共产党人后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写道:“我对他唯一的纪念,便是上边表示我的心志的那首诗,和最近对于C.P.坚定的倾向。”并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徐必成)

  十、荐歌改词

  五十年代,周恩来在一次接见铁道兵领导干部时,问他们:“你们会不会唱《志在四方》这首歌?”

  “……

  背上那个行装,

  扛起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们要问我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穿高山,填大海,

  锦绣河山织上那铁路网,

  今朝汗水洒大地,

  明朝那鲜花遍地香。

  同志们呀,迈开大步朝前走啊,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后来,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还号召大家来学《志在四方》,他还为歌词改了一个字,把原来的“铺上铁路网”改成了“织上铁路网。”

  (刘怡)

  2007/09/10

  第一章立志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