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西安事变前后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战线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辅者,古车两边之横木也,无辅即不成其车,犹唇亡则齿寒是也。在军事斗争中,树立整体观念,正确处理本军与友军相互辅助、相互依托的关系,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共中央科学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为代表到西安参加谈判。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并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断然采取的行动。同时,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此之前,他们所领导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已经与红军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军事联合战线。一九三六年四月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与张学良直接会晤,随后,中共中央先后派刘鼎、叶剑英为正式代表驻东北军,负责红军与东北军的联络。在与杨虎城部沟通联系后,红军也在该部派驻了正式代表。一九三六年五、六月,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共同举办王曲军官训练团,张、杨分任正副团长,红军代表帮助工作,巩固了三方的团结。十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四十余名红军将领致信国民党在西北的将领,提出,“红军誓与你们合作到底”。至此,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正式确立起来。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方面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操纵国民党中常会、中央政治会议和南京政府,通过了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的决议,发布了对西安的讨伐令,并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实行讨伐。何应钦调动十几个师的兵力,任命刘峙、顾祝同分别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举行所谓“白衣誓师”仪式,气势汹汹地向西安进逼。他们还把全国空军主力集中于洛阳,轰炸渭南、三原等地,并扬言要炸平两安。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在西安一方面与张、杨一起与蒋介石及其他代表谈判,严正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一方面根据谈判情况,向中共中央建议,调动红军,采取必要的军事步骤,援助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在与张学良会谈时,双方商定,东北军、第十七路军集中于西安潼关一线,红军南下肤施、庆阳一带接防,红军加入东北军、第十七路军成立的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十二月二十一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希望红军主力十天内集中长武、分县一线,再十天集中咸阳、兴平一线。并建议中央发政治训令,宣布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及其指挥下的民团为抗日同盟军,以友军相待。为保证红军南下,周恩来派员到泾阳县云阳镇、耀县建立办事处,并建立由西安、三原、耀县、洛川、肤施通向陕北的运输线。根据中央命令,红军主力在彭德怀、任弼时率领下,经环县取捷径南下,巩固了三位一体的联合防御体系,成为西北三方与蒋介石进行政治谈判的强有力的后盾。

  经过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蒋介石被迫在口头上接受了中共与张、杨提出的六项条件,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

  但是蒋介石被放后,又在南京扣留了张学良,并实行“军法审判”。他还将杨虎城等撤职留任,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调集三十七个师的兵力分五路向西安推进,其中进入潼关、直逼西安的就达十二个师。战云再度笼罩西安。

  面对蒋介石的进攻,中共和西安方面进行了回击。东北军、十七路军联合举行元旦大检阅,杨虎城发表演说,反对南京政府的压迫。经周恩来与杨虎城等协商,由杨虎城领衔,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参加,于一月五日发出通电,谴责中央军挑动新的内战。电文指出:“若不问土地主权丧失几何,西北军之真意如何,全国舆论之向背如何,而唯知以同胞血汗金钱购得之武器,施于对内,自相残杀,则虎城等欲求对内和平而不得,欲求对外抗战而不能,亦唯有起而周旋,至死无悔。”经中共中央批准,周恩来电调一部分红军主力向关中开进。一月初,红一军团到达耀县、三原,红十五军团到达咸阳,红二十七军到达洛川。周恩来亲往洛川视察,说明西安事变和保持“三位一体”重要意义。红军开入关中,在各方面都引起巨大的兴奋和震动。这时,中共的基本方针,仍然是争取和平解决,逼迫蒋介石实行其诺言,巩固西安事变的成果。在写给蒋介石的信中,周恩来指出:中央军竟重复开进陕境,对张学良实行扣留,致群情愤激不可终日。“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内战。”若“不顾大局,挑起内战”,“不仅西北糜烂,全国亦将波及无疑,而垂成之统一局面又复归于破碎。”在致张学良的信中,周恩来也说:“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若进入演关之中央军必欲逼此间军队,为自卫而战,则红军义难坐视。”由于西安方面“三位一体”的坚固,加上国内外舆论普遍反对内战,蒋介石不敢轻意发动大规模内战。于是派遣代表前往西安,商讨和平解决的办法。蒋介石提出甲、乙两案。甲案:东北军移驻甘肃和陕西分州以西的西兰路上;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地区;红军仍返陕北;中央军进驻西安,沿陇海路潼关至咸阳段驻十二个团;陕西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乙案:东北军移驻安徽和淮河流域;十七路军移驻甘肃:红军仍返陕北;中央军进驻西安和关中地区;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东北军方面的人充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蒋介石之所以提出两个方案,其主要目的是要分化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三位一体”。如接受甲案,则三方面仍可靠在一起,接受乙案,东北军可移住较富庶的地区,“三位一体”自然瓦解。蒋介石致信杨虎城,劝他接受甲案;而何应钦又致信东北军将领王以哲等劝他们接受乙案。

  这时,在“三位一体”内部发生了明显分歧。东北军因张学良被扣南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杨虎城因受张学良委托指挥东北军,但因其实力不够,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在东北军内部,形成了以王以哲等为代表的元老派和以孙铭久等为代表的少壮派。十七路军主张接受甲案;东北军元老派军官虽公开表示接受甲案,但暗中却想接受乙案;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主张首先逼迫蒋介石放张学良回来,其余一概不问。为维护“三位一体”,周恩来建议杨虎城基本接受甲案,要求中央军全部退出甘肃,在两安保留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各一部,东北军进至咸阳。军事上三单位靠拢,政治上利用国民党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来解决。这一建议在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获得通过。经与南京方面在潼关会商,决定采取甲案。

  然而,东北军少壮派军官坚持主战,在东北军、十七路军主战派的影响下,杨虎城主和决心一度动摇。他对蒋介石的报复深怀顾虑,要求中共也为他“打算打算”。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表示:“我们一定对得起朋友,我们绝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周恩来出席了红军司令部会议,会议认为: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是我们的朋友。只要东北军、十七路军两方面一致,红军可以暂保留自己的意见而支持他们的主张,跟他们一起打。周恩来回西安后把这一意见告诉了杨虎城和少壮派。叶剑英参谋长还与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参谋人员具体研究了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

  后来,东北军高级将领仍然主和。经东北军、十七路军和中共代表三方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仍取和平解决办法。这一方针得到了周恩来的称赞。

  这时,少壮派军官发动了“二·二”事件,枪杀了主和的王以哲。这一行动,严重破坏了东北军内部团结及“三位一体”的巩固,削弱了西安方面同南京谈判和营救张学良的实力和地位。东北军人心涣散,决定接受乙案,全军东开;十七路军也撤离西安,国民党中央军开入。

  “三位一体”虽然最终解体了,但它存在期间,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此外,东北军、十七路军所部,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中共和红军的深刻影响。抗日战争中许多部队英勇作战,吕正操等部还改编为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孔从周等部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2007/09/10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西安事变前后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战线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