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辛弃疾

  宋高宗正在建康(今南京)行营巡幸,听说耿京数十万大军欲归顺自家,不觉大喜过望,连忙召见贾瑞一行,并一一封官赏赐:耿京任检校少保、天平节度使,贾瑞为敦武郎、閤门祗侯,各自赐给金带;随同十人也一一得封,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右儒林郎(后改右承务郎,八品文职);另外补授耿京属下二百余人官职。

  自此,起义军正式隶属于南宋王朝。高宗皇帝于是派枢密院使臣与贾瑞等一道返回耿京军营,送去朝臣顶戴并共同谋划诸项事宜。

  整个过程极其顺利,贾瑞、辛弃疾等一干人长歇一口气,各自带着满足和面对新未来展开的更多的愿望,这十二人和枢密院使臣吴革、李彪奔向耿京大营驻扎地带。

  吴革和李彪走过海州(今江苏东海)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要贾瑞等人通知耿京来此相见,最后只得由当地京东招讨使李宝派军官王世隆率十数骑与贾瑞等人同行。

  数十人兼程赶路,谁知将近营地时却听事已大变:由于金兵突袭,形势险峻,义军副首领张安国与邵进杀害耿京后挟大军投降了金朝,现在二人据守济州城(即今山东钜野县)。众人顿时如无头苍蝇般没了主意,究竟何去何从呢?

  天色看去似阴似晴,灰蒙蒙一点也不清爽,周围稀稀落落散布着几棵叫不上名的树木,枝干光秃秃的,像抹了一层霜粉,有些发白。一伙人聚坐在树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嘈杂片刻,大家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便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领队贾瑞,等他拿个主意。

  贾瑞有些心虚,失去大军依靠,身边又随时可能有金兵出没,不如趁早离开回到南边,尚可做官为侯。

  他搓搓粗糙干裂的手,又清清嗓子,道:“我看干脆回去,赶紧把此事向皇上秉报一下。

  别想着散,咱们已经是大宋国的官了,不能就这样溜了完事,大家觉得怎么样?”

  一伙人稀里哗啦便站了起来,分别去牵自己的马。

  宋军统制王世隆有些鄙弃地看着懦弱而又自以为是的贾瑞,但也觉别无办法,只能如此行事,正待握缰踩蹬,就听一洪亮的声音响起:“且慢!不能就这样走!”

  仔细一瞧,竟然是一书生打扮的人,长袍宽袖,却掩不住满身的英武豪迈之气。原来是辛弃疾,他刚才一直眉头紧锁,沉默不语,至此终于下定决心。

  “我等是因为主帅和数十万大军方才得授官职,朝廷翘首以待的,并非你我十数人而已,这样回去,如何向皇上交待!”

  有人突然插入一句:“那你说还能怎么样?”

  辛弃疾脸上显出果决的神色:“前往济州城擒拿贼子,必能使大军还归我手!”

  王世隆上前一步,问道:“可有把握?”

  辛弃疾道:“策反之军多为抗金暴政而起,随同贼子乃因不明实情,以为别无出路,并不真欲为金人走狗,只需抓获张安国、邵进二人,则万事可定!况且当此之时,赴义就危乃我等义不容辞!”

  王民隆心中一番救国立功的情怀不由被鼓动起来,顿时血气激扬,慷慨应道:“那么请算我一个,愿助君一臂之力!”

  紧接着又有一名和辛弃疾相熟的天平军人马全福出列响应。商议一番,众人议定辛弃疾、王世隆、马全福三人进入城内,其他人留在城外相候。

  济州城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偏西方向,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在战火与和平的交替中阅尽沧桑。落日正将柔和的光涂抹在斑驳破旧的城墙上,使它从又一天的躁动和疲倦中安静下来。

  张安国正和属下饮酒,握着酒杯一闪眼却又见耿京须发怒张,骂不绝口的模样。最近他总觉得心惊肉跳、寝食难安,谁知会是生死的报应正渐渐前来。

  这时有士兵来报说城下三人求见,张安国心里纳闷,但还是毫无犹疑地让放他们进来,仅仅三个人怎么也不可能在十数万大军中形成什么威胁。

  张安国坐在堂前,眼看着三人走向自己,他认出那个书生模样的辛弃疾,不觉放下心来,贾瑞一行渡江南下的事他也知道,现在一定是回来了,见大势已去便想投附自己,自己这里确实需要一个舞文弄墨的书记官,来的正好。只是同行二人面孔陌生,不知是谁;贾瑞和其他人等又到哪里去了?

  正要问话,张安国猛一下迎上了辛弃疾浓眉下透着凌厉凶狠的眼光,心中一惊,生出一些不祥的预感。

  说时迟,那时快,三个人已经扑上前来,将他按倒在地,辛弃疾从怀中抽出一把匕首,横在猝不及防的张安国喉前:“不要动!让手下把兵械扔在地上。”

  两旁军士都被刹那间的巨变震惊,不知如何应对,此时就听这红脸膛的胖壮青年厉声喝道:“南宋大军十万即到,尔等怎敢还骑墙观望?!金狗蹂躏践踏我大好河山,身为华夏子孙,谁个甘愿?此时时机已到,不可再犹疑不决,追从贼子!若还苟且偷生,忍为金奴,岂不是要羞破祖先面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