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苏轼

一九

  而同样是酒,不同的时间与心情的区别下,其味却也不同。到黄州后的第一个中秋佳节,皓月之下,苏轼手握酒盏,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不免百感交集。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此时的心情,与初到黄州时可以说十分一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漂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个是在“缺月挂疏桐”的夜,一个是在中秋之夜,月有圆有缺,人,却是同样的冷清寂寞!

  不过,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到黄州不久后所作,之后,自由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又反映到作品中。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一切激情与愤怒都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绝对醇美,完全成熟。

  苏轼松弛自在的时候所写的小笔记最能表现出其成熟的幽默感。他开始在笔记中写下许多不连贯的短笺,不含道德训示,也没有什么作用,却非常受欢迎。

  有一篇故事提到两个乞丐: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苏轼对世人的贡献远超过他从世上收取的一切,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他现在过的浪民生活很难视为一种惩罚或拘禁。他享受这种生活,写出四篇巨作:短词《大江东去》,两篇月夜访“赤壁”的文章,以及《承天夜游》。

  两篇月夜记游的文章以“赋”体写成,这两篇文章流传千古,因为短短几百个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没有人写得比他更传神,虽然不押韵,只运用灵活的语言,他却创造出普遍的心境,无论读者读多少遍,还是具有催眠般的效果。此处道出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效果可比山水画。我们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苏轼和两个朋友从雪堂出来,要到临皋亭去。路上经过黄泥坂。地上洒满白霜,树枝光秃秃的,他们看到地上的人影,抬头望见明月,竟被夜色迷住了,开始轮流唱歌。后来他们回去弄了些酒菜,又乘船到赤壁之下。水位下降了些,江面的石头一一露了出来,赤壁高高耸立在岸边。苏轼兴致勃勃地登上赤壁,仰天长啸。到午夜,四顾寂寥。两只孤鹤由东方飞来,白色的羽毛有如仙人的白衣。鸟儿戛然长叫,由舟顶向西飞,苏轼不知是什么预兆,不久各自回家,上床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道士身穿羽衣,认出是他,就问他赤壁之游如何,苏轼问他们的姓名,他们不肯说。东坡说:“鸟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笑笑,苏轼就醒了。他开门看看,眼前只见空空的一片,什么也没有。由这篇文章看,苏轼建立气氛的方法,是提出了另一个世界——仙境。

  就是这一时期,苏轼写过一篇月夜漫游的短记,描写他有一夜睡不着,起身到临皋亭附近的承天寺漫步赏月的事。这篇文章已列为经典之作,其漫不经心似的魅力颇受赞赏。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奇短,却是瞬间佳境最敏感的记录。我们若相信苏轼文体天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文风只是心灵自然的流露,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先得有那份心境,才能写出完美安祥、单纯自足的作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